|
设计单位: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规划范围:北至通站路,西至环城西路,南至孚玉西路,东至红花寨山山脚,总面积13.74平方公里。
二、功能定位:皖江城市带西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宿松产城融合示范新城区。
三、发展目标: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主导的产业新城为目标,逐步将开发区建设成为功能定位明确、产业特色突出,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产业新城。
四、规划原则:
(一)区域协调原则。与上位规划衔接,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坚持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统筹发展,实现环保科学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配套原则。加强开发区基础硬件环境的建设,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做到产城一体、基础设施共享,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生态保护原则。重视资源利用和保护,加强绿化景观塑造,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开发区环境形象;
(四)可操作性原则。适应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加强规划的弹性与灵活性,兼顾规划管理的实际需要,增强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
五、规划结构:依据上位规划,本次规划形成“一心、三轴、三组团’的总体布局结构。
一心:振兴大道综合服务中心。充分挖掘新耕河的生态功能,打造地区级凤湖景观公园,营造城市绿肺,是开发区重要的滨水公共开敞空间,塑造开发区景观形象。
三轴:振兴大道发展轴、高速防护绿地生态轴、新耕河沿岸生态轴。
三组团:沪渝高速东侧工业组团、沪渝高速西侧北部组团、沪渝高速西侧南部组团。
六、功能分区:
规划形成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商业商贸、居住等四大类功能,共十一片功能分区。
1、产业发展区
规划依据开发区现状产业发展门类、各产业类型所处位置以及开发区未来重点发展产业门类,划分为5个产业片区。
沪渝高速以东,以谢屋路为界,南片为食品加工为主体的传统产业区,北片以孵化器和电子信息产业园为载体,划分为电子信息产业区。
沪渝高速以西,滨河路以东,韩文路以北,凤湖南片区依托多个服装生产企业,划分为服装产业片区,滨河路以西,以陈汉路为界,分为2个产业片区,以电子信息为主导,是开发区未来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片区。
2、公共服务区
依托风湖公园和龙山生态资源,陈汉路北,新耕河东、白鹤路南,依托开发区办公、文化、展览、体育休闲、县中医院分院等设施,规划为开发区公共服务片区,打造开发区公共服务核心。
3、商业商贸区
振兴大道南北两侧,依托浩瀚汽车城和华中商贸城等项目,重点打造南北两侧商业商贸片区。
4、居住区
依托龙山、新耕河等景观资源,建设3个居住区,其中龙山北侧为近山居住区,通站路南侧,和孚玉西路北侧的居住区为滨水居住区。居住区在建设中,注重营造自然与人共生,人类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求的环境,富有人情味,充满生态人文气息,呈现出繁荣、生机和活力。
七、道路交通系统
规划城市道路包括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三个级别,总体上形成方格网的路网结构。
主干道:“三横三纵”的主干路格局。“三横”分别为通站路、韩文路、孚玉西路,“三纵”自西向东分别为振兴大道、宿松北路、茶园路-宏业路。主干路红线宽度为25-45米,横断面为一块板、三块板、四块板形式。
次干道:规划构筑滨河路、龙山路、龙飞路、兴业路、站前西路-站前东路、白鹤路、湾塘路、合兴路、纬三路,红线宽度24-30米,横断面为一块板、三块板形式。
支路:支路主要承担开发区内部短距离交通,用于调整组团内的交通微循环,细分开发区内部地块,红线宽度主要为12-25米。
该方案已于2017年10月17日专家评审会通过,并于2018年6月11日县规委会审议通过。为充分尊重公众对规划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我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现将该规划方案予以公示。欢迎社会公众在公示期间通过来电、来信对该方案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我局将依据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完善该方案。
公示期:2018年7月6日至2018年7月26日。
联系人:宿松县城乡规划局 联系电话:0556-5650802
地址:东北新城将军山路
附:《宿松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位置图、用地现状图、土地使用规划图、地块划分编号图等相关图纸。
宿松县城乡规划局
2018年7月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