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正值夏秋之交,我们县、市作协、骨干通讯员、新闻爱好者等一行驱车来到五里乡的东南边陲——黎冲村竹峦组采风。车子沿着兴建的水泥大道快速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该组去冬兴建的水泥大道、水泥大道两旁矗立着高耸的“太阳能节能灯”。为偏远的乡村乡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每到夜晚,“太阳能节能灯”亮起来了,一汪碧水映青松,亭台楼阁添光彩。原来该组有一口闻名遐迩的大塘,恰似一个小型水库。据说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有县级以上的达官贵人前来参观视察而得名——官塘。 这里位于五里乡黎冲村与千岭乡毛坝村交界的边缘,长期处于闭塞的状态。如今乡村道路畅通了,被淤泥塞满的当家塘——官塘开挖了,蓄水量增加了,抗旱能力增强了。50多户200多人口的村庄变得充满生机活力。 提起这两项民生工程,村民们无不翘起大拇指,赞扬退伍老兵——组干石水华的点点滴滴。 听村民们介绍说,这口官塘面积有50余亩,是在前两年冬修的。为此退伍老兵石水华可动了不少脑筋。他自己跑上跑下,与村乡取得联系、到县水利局申请,争取冬休项目。动用了2台大型的挖掘机开挖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开挖淤泥、动用土石方达到15000多立方。 虽说国家投入了4万余元的资金,实际投入远远不止这个数字------作为组干石水华可费了不少心事、作出了许多奉献。他把国家投入的钱全部用于开挖水塘淤泥,两名司机和后勤人员吃住在他家半个月的生活、住宿等项费用、手机费、县、乡村检查组来人的招待费等全部是他自己掏腰包。据说,国家在划拨此项经费时还要扣掉7%的税务费,那他就要陪得更多了,自己还耽误一个多月的时间没有外出挣钱。因而妻子说他有点“傻”。 他从任组干以来干的“傻”事还很多。常年义务维护保养村组道路1500多米、常年为外出务工村民垫交“新农合”费用1万余元;为外出务工村民垫交“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费”,人均300元,该组常年外出务工人员都在一半以上,因此他每年都要事先为村民垫交“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费”达2~3万元左右。有的外出务工人员全家要在春节回家时才能给予归还,个别户几年都不回来一次,他就常年垫付着那笔款项。村组民众都很感激他,但是他的家人却说他“很傻”、“很傻”。 石水华,出生于1961年10月,1979年12月应征入伍,1984年冬季在部队由‘士官’退役。他在南京军区83145部队一连服役的5年期间,历任战士、训练教导员、在部队加入党组织,随后任炊事班长,取得《二级厨师证书》;在中国人民武警部队安徽省总队服役训练期间,两次荣获《二等功奖章证书》,2013年11月获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荣誉证书》。 1984年11月退伍,县民政局根据政策将他安排在县军人接待站担任厨师工作,他工作出色,多次受到领导的表彰。但是他经常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等诸多事业,领导根据他自己的意愿,回到家乡参加家乡建设。 1988年2月根据组织安排,他来到原毛坝乡人民政府担任事务长兼乡镇企业会计。先后被派往安庆市参加会计师培训班学习培训,并取得《助理会计师资格证书》。从1992年开始,因我县全面实行撤区并乡,人事变动较大、精简人员很多。对此他随组织安排,不提出任何要求,毅然回到家乡参加农业生产,担任组干。这一干就是20多年青春和热血的奉献,因此也就干了20多年的“傻”事和“憨”事。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他开始担任组干时年薪仅仅300元/年的组干工资,由于他乐于为大家服务、有乐于奉献的精神,每次换届选举,村民坚持要他连选连任。他坚持组务、财务公开,清正廉洁地为大家办事。每年度都将本组的政务、财务账目向群众公开,并出榜公示,因而他享有很高信誉度、公信度。 1999年我县内湖水位高涨,水灾严重。该组唯一通往县城的河沟桥被洪水冲毁,他四处奔波,争取国家水利补助资金一万元,自己又带头义务修建通往建桥的车道、带头捐款捐物,凑齐资金,抢抓时间请来专业人士兴建起了一座跨度近10米、宽5米的拱形河沟大桥,从此车辆可以贯通,一个历史兴的难题终于得到解决。 只要是他认准的“傻”事,他都坚持一干到底。在每年官塘水面养殖承包、土地流转、外出务工户的抛荒田地的承包过程中,他都尽量为村民争取最大化的利益。有亲朋好友、得意人士想低价承包水面或土地,给他送来好烟好酒,他坚决给予拒绝,从来不搞个人恩惠,采取公开招标的办法落实水塘、田地的承包人,让群众利益得到最大化。 组干不是“官”,事务可不少。自他任组干以来,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惠民政策,从来不沾亲带故。在农村低保、五保、农村危房改造、计划生育等方面他都完全按政策要求办事,在公开评定、评审的基础上,不谎报、不瞒报。只是经常义不容辞地到村民家中了解情况,义务为村民们填表、报表经常往返于村部、乡政府等有关科室。而今,该组村民只要一提起组干石水华,无不为之感激和赞叹! 作为组干,他看到本组村民、组民进出的道路(1000米左右)还是坑坑洼洼沙土路,心理很不是滋味。2017年春季,他自掏腰包,前往浙江宁波、上海、江苏镇江、无锡等地与外出务工的中青年企业家联系,与他们一起商讨家乡兴建水泥路事宜,描绘蓝图、做出规划,让大家献计献策,投资投劳。由于他的努力,大家热情高涨,一下子就捐款13多万元,这个数字与施工设计30多万元还相差很远。回来后他多方奔走,争取国家项目10万元。面对资金的缺口,他决定先把水泥兴建起来,资金不足的部分由他担保。就这样,去年冬季该组长达近千米的水泥路终于兴建成功了。 他“傻乎乎”的言行举止受到社会上的广泛关注,有时也受到同行们的妒忌,纷纷说他“傻”“孬”。但是他“傻”出了名气,“傻”出了艺术,“傻”出了人生、事业的辉煌!(写于2018年8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