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冬后,宿松县洲头乡金坝村村民石毛建有点特别:他没有像往年一样,拿着信访材料东奔西走。67岁的他终于解开了心结,停止了长达10多年的上访生涯,在家安度晚年。
因为早年当过民办教师,为人热心,周边村民有啥诉求都找他写材料打报告,是当地有名的“秀才”。洲头乡干部也都熟悉他,因为他是上访民办教师群体里的“头头”,一有风吹草动就召集老民师上访,是令洲头乡干部都头疼的上访“专业户”。然而,这次见到老人是在他的养殖场里,年近七旬的老人精神矍铄、步伐稳健,正忙着为他的500多只土鸡配饲料。
“我上访了十多年,其实就是为了一口气,想政府关爱、关注我们这些弱势群体,现在你们为我考虑这么多,解决了生活难题,又让我老有所依,请政府放心,从今往后我踏踏实实过日子。既然让我再上一次‘三尺讲台’,我就一定好好讲。”面对金坝村“扶贫夜校”邀请,石毛建满口答应。
石毛建老人是低保户,年纪偏大,加上长期上访,原本没有发展念头和创业意愿。洲头乡党委政府根据他的身体和思想状况,结合他的儿子多年一直养殖土鸡的实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反复做其思想工作。扶贫干部月月登门走访,逢年过年就来慰问,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感化他。同时抓住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回头看”的机会,把他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了健康脱贫“351”政策,这也为他腰椎病的治疗提供了保障。村里为他成立了扶贫产业合作社,安排扶贫贴息贷款5万元,使他后顾无忧的走上创业致富路。“他从上访专业户变为养殖专业户,从上访路迈上致富路,这还要归功于我们的精准扶贫攻略,同时也坚定了我们脱贫摘帽的信心。”谈起老人的转变,金坝村党支部书记石卫东充满自豪的说到。
“今天,我想以一个曾经上访者的身份,和大家掏掏心窝子、说说心里话,我知道在上访群众中,有一些同志确实遭受了委屈,也有一部分人完全就是胡搅蛮缠。这两年日子好过了,是洲头乡党委政府没有忘了我,挺惭愧的,以前没少给他们找麻烦。乡里的干部不容易,起早贪黑为咱操心,图啥呀?希望咱老百姓能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理性,这是新社会,有事咱信“法”。也给这个社会、给正在发展的家乡、给自己的内心多一些宽容。”在“扶贫夜校”课堂上石毛建有感而发,面对乡邻现身说法。
近年来,洲头乡把扶贫领域信访工作作为解决群众反映问题和维护利益的主渠道,建立“洲头乡驻村工作队交流群”“精准扶贫投诉问题处理微信群”,为驻村工作队开通“直通车”,开辟信访问题处理“绿色通道”,在乡综治中心设立信访接待室。在11个村委会醒目位置设立脱贫攻坚举报箱,公布县纪委、扶贫办、信访局举报电话,仅2018年,受理扶贫领域信访问题12件,办结10件,在办2件。通过定期召开村民知情大会、“两户”见面会和家访农户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讲强农惠农政策、产业引进等扶贫政策,开展感恩教育,公开危旧房改造及排危、安全饮水等项目实施情况和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组织未脱贫户说困难和问题、已脱贫户讲脱贫故事、致富带头人交流脱贫致富经验。帮扶干部抓政策宣传、抓控辍保学、抓项目落实,化解家庭矛盾、化解邻里纠纷、化解群众积怨,据统计,洲头乡累计召开村民知情大会146场(次),梳理群众反映问题线索142件,现场解决56件。
“信访工作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我们要把群众诉求特别是贫困群众诉求放在心上,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实实在在维护群众权益,切实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洲头乡党委书记唐志华讲到。
年初以来,洲头乡共排查各类矛盾426件,成功化解412件,其余14个正在积极有效地协调化解。脱贫事业路漫漫,信访维稳工作没有“休止符”,洲头乡干部丝毫没有因为该乡扶贫领域信访工作取得了成绩而松懈,相反,他们还将更加努力地摸索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一如既往地用真情去换取百姓的顺心。(来源: 洲头乡,编辑: 童冬发 孙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