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六尺巷的故事带给我们的思考

[复制链接]

2019-3-21 08:27 16363 0

何仁 发表于 2019-3-21 08:27 |阅读模式

何仁 1#

2019-3-21 08:27

1·1.jpg
大清进士、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文端公真迹


六尺巷的故事带给我们的思考
    写历史题材,是需要考证的,要站在信史的基础上来写,不能像二月河老人家那样,将一个满腹经纶、大有长者风范的张廷璐写成科考舞弊的主使者。这样写,是有很深的恶报的,须知,我们的古人对待名节,比自己甚至十族的生命还重要,比如文天祥、方孝孺、史可法、张秉文等前贤,枉裁忠佞,究其本质就是颠倒黑白,其结果必然会毁灭民族文化与中华文明。
    所以,这次写张文端公的故事,我一如贯之的站在历史考证的基础上来写。所幸有缘认识文端公嫡系十一世孙保春先生,对我写作桐城人文历史大有裨益。
    开篇说这么多废话,就是要强调一点,写历史题材的文章,要以信相传,不可亵渎往圣前贤,此乃我民族文化传承应有之义。


1·2.jpg
大清进士、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文端公真迹

    安徽桐城是个了不起的地方,这里名人荟萃,最为难得的是,这里的名门望族、书宦之家一传就是几代甚至十几代,比如桐城张氏、桐城方氏、桐城姚氏。姚叔节先生就属于桐城姚氏的一员,他是清末民初人,我们今天要讲的六尺巷的故事,就出自他的《旧闻随笔》。云:
   “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吴闻之感服,亦让三尺。其地至今名为六尺巷。”
    先翻译古文。叔节先生真不愧是书宦之家,这段文字写得太好了,词简义丰。这段文字说:康熙朝进士,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桐城老家的住宅与一户姓吴的人家相邻,两家中间有一块空地,吴姓人家越界围起墙来,于是两家发生了争执,但双方的争执没有结果,于是张家人就快马加鞭的向远在京城的张英写信,告知此事。张英收到家书后却在家书的背面写着“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遂寄回桐城老家。张家人见到复信后,就让开三尺地,吴家人听说这件事后,深受感动,由衷的佩服张英的气度与礼让之道,也主动退让三尺地。张吴两家各让三尺地的地方,就是我们今天在桐城市看到的六尺巷。
    这篇古文,有四个关键词,我们需要注意:1.“吴越用之”的“越”,这个字表明,从法律上讲,吴家是侵权行为人,而张家是受害人。2.“家人驰书于都”的“驰”,表明张家人深感其冤,同时更暗含张家人信心满满。3.“吴闻之感服“的“服”,感乃心正,服是意诚。4.“亦让三尺”的“亦”,表明张家人主动先腾让三尺地。这就是古文的魅力,词简义丰。

1·3.jpg
龙眠山上的清泉——父子宰相长眠于此


    再来评文端公的这首诗: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前两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此言何其洒脱,何其敞亮,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同时说明,作为国之重臣,理应身心皆付诸国事社稷,岂可居辅宰之重器,而徇私夺势。此等气概,非国士不可荷担也!
    后两句“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道断了历史沧桑,说破了生命哲学,人生苦短,我们又何必为了区区小利争个你死我活呢,坦荡一点,禅意一点,则清风明月、山河大地尽纳我胸怀,此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则为佛境界也。同时,“不见当年秦始皇”是一句禅意极深的话,与“旧时王谢堂前燕”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境甚美。
1·4.jpg
本文作者参观六尺巷


    如果说,六尺巷的故事讲到这里就停止了,则是没有历史洞察与现实担当的表现。我今天要重点说的是,六尺巷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我的历史观,关于桐城张氏对我的历史观,特别是清史观的颠覆,以后讲张秉文的时候我会重点论述,今天单讲六尺巷对我历史观的颠覆。
    我们现在的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辛亥革命以前的封建王朝极其腐败,皇帝与官宦一起欺压、剥脱人民。可是,在六尺巷的故事里,我获取的历史信息,或者说我得到的历史感悟正好相反。
    吴家,史料中没有记载其家势,但我敢肯定的是吴家的势力离张家是十万八千里。在这种天渊悬殊的情况下,老吴家居然“越用”张家的土地,是不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呢?当地基层政府怎么不管呢?说到这里,我想,我已经点出了我要说明的问题了。我这次参观六尺巷,与同行的杨君说,这事要是搁到现在,不要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就是村长的“相邻权”,都没有邻居村民敢“引起纠纷”,更不用说“越用”了。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是说我们的制度不如帝制时代,相反,我们现在的社会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出现这样的现象,是我们的文化出了问题。我们丢弃了传统文化,丢弃了良知,丢弃了诗书礼仪。
    我们的传统文化到底好吗?我想,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乃是个人及社会的原则性品质,具有普世价值。古之贤大夫读圣人书,言行举止皆融于圣道,故知我中华儒家圣贤之学,亦如佛家之学,内外兼修,亦讲求心证修持,为心性之学,文端公让恕之道,为孔门作大正名,垂宪后世,乃孔家店打不倒的金字招牌。


1·5.jpg
党和国家领导人吴仪女士参观指导六尺巷


    愚以为,正因为六尺巷坤厚的礼让文化以及桐城深厚的人文历史,才感召到王岐山、吴仪、唐家璇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前往参观指导,此我大中华文化自信之大旌旗,民族复兴之大舟航也!
1·6.jpg
文端公故乡的黄昏
来源:浔阳江北有张郎

用心做事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管理员
:
2383289468@qq.com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http://www.ah788.com/home.php?mod=space&uid=12719
:

主题5249

帖子9645

积分1391614

图文推荐

  • 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总商会)开展“五一

    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总商会)开展庆祝“五一”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五一”假期|宿松交通执法这么干

    “五一”假期,车流、物流、人流激增,我县交

  • 宿松公益-华亭联络站五一温情探访

    五一假期,当许多人沉浸在休闲与欢聚中,宿松县新

  • 温情传递,爱满宿松丨宿松公益工会暖心守护

    在宿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工会大家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