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杂谈] 宿松石谱之(石淳谱序)

[复制链接]

2019-6-3 16:19 19766 3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9-6-2 14:58 |阅读模式

ssxfyzlscxwz 1#

2019-6-2 14:58

石先生,我把你点豆的句子,和段落重新编排了一下。
把原“今以复修族谱之事付之,汝能成吾志,亦可谓善继述,为孝顺之子孙,”
改成“今以复修族谱之事付之汝。能成吾志,亦可谓善。继述,为孝顺之子孙。”
某事付汝,意思是把某事交给你做。成我志谓善;继述为孝。这里继述做继承解。
《重修族谱序》
淳之先世,居于饶。
饶之有石氏由:宋开国功臣守信孙曰中吉,尝任饶州左史。宦老,遂留于饶之乐平。距邑六七里金山乡卜地家焉。
传五世至评事公。逢时,赘于静里之穆氏。
厥,穆氏寖衰,石氏寖盛。穆废石承其业。
原有池一区,尝种白菱,一夕菱偶化为紫,人皆以为应石氏当兴之祥。乃更号其里曰菱田,实为菱田之始祖。
又五世至高祖万一公,宋末渡淮至太湖棠梨畈。悦其山水之胜,拓址筑室。生曾祖南山居士。(尝与黄氏,讼至东平。祷于其神,有感。潜舁神像而还,捐棠梨之址,立祠祀之。即今景祐之祠是也。)
后迁居宿松荆桥,生祖考松顔府君(兄弟九人)。
元至正辛卯,松顔尝遣正言、启明等回菱田扫墓。参考族谱。
还,宗侄辉山,典史英三杰翁赠别——以诗。
壬辰,红巾扰攘,干戈蜂起。石氏历代谱牒,叠遭兵燹,幸得存者十之一耳。
先考乐槃处士尝欲复修,惜不得菱田世系之详,有志未就。
正统戊辰秋八月,易箦之际,遗嘱淳曰:
“人之死生,昼夜之常理。吾今保全而归,得免毁伤,无愧于心。所恨者族谱未修耳。
尝叹吾先考松顔府君,生逢元末,以武功起家。自前辛丑率兵归顺太祖高皇帝,授以统兵元帅,参侍大军,东征西讨,未尝妄杀,荷国厚恩,钦锡诰命,世受爵禄,传之无穷,可谓荣显。
每见与吾考同时武功起者,子孙身家不能保,或至覆绝。
今吾宗族繁盛,子孙众多,簪缨相继,良由先世积累善行,致斯庆泽流于后。特恐将来五服亲尽,未免亲疏攸分,忘失本源,而罔知世系。
汝淳颇读书,必知尊祖敬宗,今以复修族谱之事付之汝。能成吾志,亦可谓善。继述,为孝顺之子孙。
吾瞑目无遗憾。余无所嘱。”
自受先考遗嘱以来,昼夜皇皇,不安寝食。常恐怠而不修,修而不慎,有负先灵,而愧厥祖。
兹具书菱田宗族,求附石氏宗谱世系之详。
甲戌冬,菱田宗人兰偶持谱图而至,备详参考,本宗渡淮支派绳绳不紊,若合符节。
淳窃叹千百余年,宗祖支派散而复合,实天所相,事非偶然也。
由是不揣庸陋,谨遵遗命,沂流寻源,循末求本,仍仿欧苏之法,因时损益,编次成谱。
乃奉书匝敦请古熙陈子毂校正之。以贻后嗣世代相传。
一览斯籍,先后经纬,瞭然在目。则知源之所自矣。
自兹以往,百世之远亦可知也。
凡为石氏子孙宜宝藏之!故书此,以叙其意云。
                                      (明天顺丁丑五世裔孙 淳撰)
白话解读如下。
《石淳谱序》
序说,饶州石姓是北宋开国功臣石守信的孙子,名叫中吉,曾经任饶州左史官,老来留在饶洲乐平县,距县城六七里的一个地方叫金山乡,在那里过了五代,
第五代有个人,叫评事公。遇到了好时运。入赘到静里穆姓家,那家附近有个种菱角的池子,池中原种白花菱,这入赘者却改种兰花菱。静里地名后来改为菱田。评事公就是菱田始祖。
菱田第五世,辈分中有个人就是万一公。南宋末,去了太湖棠梨畈定居。
万一公生南山居士,后迁居宿松荆桥。
南山居士生松颜府君兄弟九人。
元至正辛卯,(1351年)松颜公派正言、启明等回菱田扫墓,参考族谱。
关于参考族谱,菱田宗侄辈——石辉山,典史——石英三(石杰翁)赠送了《派辈诗》。
第二年壬辰(1352年),遭红巾军乱。连菱田的石氏历代谱牒,也毁坏了。幸得存者十之一耳。
先考乐盘处士尝欲复修,惜不得菱田世系之详,有志未就。
一直没有创石谱,这里跳过不必细说。
历时跨越,从元朝至正辛卯,到明英宗朱祁镇第一次坐朝第十三年的正统戊辰秋八月,(1351-1448年秋八月),
(那时,友古公的父亲乐槃公,瘫在门板上,有遗言,要求石淳著谱,完成这个遗愿。)
乐槃说:“自从1361年辛丑,松颜公率兵归顺太祖高皇帝,钦锡诰命,得到了这屯田于凤阳洪塘湖的皇恩,世袭屯田。可谓荣显。他东征西讨,未尝妄杀。这才有我族繁盛,子孙众多,簪缨相继,
而其他原来与松颜一样抗击红巾军的,子孙命都不保,有的人都绝后了。
全赖先世,积累善行,致斯庆泽流于后。
唯恐将来五服亲尽,未免亲疏攸分,忘失本源,罔知世系。今以复修族谱之事付之汝。能完成我的遗愿,可谓善。继承,可谓孝顺之子孙。我就没有遗憾地闭眼了。”
从我接受了父亲遗嘱托付,六七年长的时间,我一直发愁,怕说我懒不著谱,怕著谱不慎重对不起列祖。
我就给菱田宗族写信,求附石氏宗谱世系之详。
1454年冬月,菱田来人了,他叫石兰偶,同时,他还带来了菱田谱图,可谓详细得很。
参考本宗渡淮支派,绳绳不紊,若合符节。
于是我不考虑自己平庸浅陋。
谨遵遗命,沂流寻源,循末求本,仍仿欧苏之法,因时损益,编次成谱。
敦请古熙陈子毂校正。
以贻后嗣。世代相传。
自这以后,虽百世也可知源之所自。
一览斯籍,经纬瞭然在目。
凡为石氏子孙宜宝藏之!
故书此以叙其意云。
明天顺丁丑(1457年)
五世石淳 著

全部回复3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9-6-3 09:35

宿松龙湖 2#

2019-6-3 09:35

      啊!难得先生对石普水如此厚爱,如此上心!多次对我的文章认真研读,并且细细解读。万分感谢!
      族谱是一个家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一个家族意志的集中体现,有些东西可以说是铁板钉钉的结论。后辈对于前辈的东西理所当然的是尊重。尤其是我们石氏族谱,主编都是学富五车的学者,也可以说是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时代精英。我只能说是学习,而且一知半解,时不时地小心翼翼地写一点心得体会,都是一星半点,只言片语,不知所云。因为不可能随心所欲信口开河。石氏人多,人多嘴杂,如果招来指责和非议,那就不好意思了。恭祝前辈健康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9-6-3 14:47

ssxfyzlscxwz 3#

2019-6-3 14:47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9-6-3 09:35
啊!难得先生对石普水如此厚爱,如此上心!多次对我的文章认真研读,并且细细解读。万分感谢!
     ...

石老师,你好。
感谢你给我回帖。
故乡宿松,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在故乡这片热土上,石姓是一个大户。不仅是人口多的大户,还是吉庆之邦广出人才的大户。大户人家见识不俗,没有像小户人家那样孤芳自赏。
大户人家的族谱代表了地方文化。许多大户人家族谱中人物和事迹,纳入了地方县志,州志,府志。
不是大户人家,地方志上没有一席之地。
不是大户人家,必然没有感人事迹记入谱牒。
所以,敢于把谱牒公布于众的,是大度、是开明、是真才实学。
苏洵谱。
欧阳修谱。
李梦阳谱。
谢迁谱。
宿松新世纪论坛的松石谱。
都是有名气的。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发生在宋朝或明朝,有着同时期的厚实文化。
认真读过这些家谱,会发现它们,饱含着先人用尽毕生精力浸透的甜蜜。
同时它们巧妙地记载,而且又巧妙地掩盖了想说而不敢说的秘密。
如果后人只是把它锁在箱子里。后人只不过模糊地知道一些无用处的轮廓。
酸甜苦辣无所用心,灿烂辉煌无所作为。虽大户又有何异?
我有幸拜读了先生在网上公布的宿松石谱。精彩不容错过,像整理拾遗那样,写点读后感。
不揣谫陋,情不自禁地把读谱心得,恭恭敬敬地发在家乡网络公众平台上。
我想,总有能人加以指点,总有热心人关心这族谱文化,总有有心人通过族谱揭露隔代史的奥秘,以还原历史的真相。
我的想法,可能有点像返老还童。愚认为,故乡如果有多数的人,以大户人家祖训来要求自己,将可能会涌现一批有希望的后代。小户人家也会变得有深度,有大度了。
谢谢先生。
此致
敬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9-6-3 16:19

宿松龙湖 4#

2019-6-3 16:19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9-6-3 14:47
石老师,你好。感谢你给我回帖。故乡宿松,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在故乡这片热土上,石姓是一个大户。不仅 ...

先生高抬举我了,不敢当。宿松石氏历史上出现了不少值得称道的人,我们的族谱记载很多。只是我半桶水,不能领会先辈的文字,惭愧!小心翼翼地把一些东西发在网络上,诚惶诚恐。谢谢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上士1
:
xiemao10@aliyun.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186

帖子972

积分185985

图文推荐

  • 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总商会)开展“五一

    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总商会)开展庆祝“五一”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五一”假期|宿松交通执法这么干

    “五一”假期,车流、物流、人流激增,我县交

  • 宿松公益-华亭联络站五一温情探访

    五一假期,当许多人沉浸在休闲与欢聚中,宿松县新

  • 温情传递,爱满宿松丨宿松公益工会暖心守护

    在宿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工会大家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