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石谱之《石淳家训》 盖闻齐家者,修己治人之道也。夫人生于天地间,出于祖宗之荫,莫不当修身慎行,以光前烈。 吾先世祖宋开国元勋,上柱国守信公孙中吉公,任饶州左史,遂为乐平菱田世家也。 迨高祖万一公渡淮,遂于邻邑太湖地名棠梨畈居焉。 当元季抢襄之际,先祖子良松颜府君,天姿果勇,智略老成,超然卓越,集义兵保障一方。 辛丑年,九江归附圣朝。授以统兵元帅,委任镇守宿松地方。复仕于朝,归老为荣,立身扬名,流芳百有余年。 于今,计家中老稚五百余口,子孙众多,不可无统。以故代推一人以为户族之尊。 府君子长曰仲清, 继袭爵禄于外, 三曰仲和,号乐盘处士,侍亲荣归,乐处田园,傅家四十余年,寿期八旬而终。 族众咸议乐盘之嗣曰淳,号友古,天伦居长,且才德俱优,堪为族表。 因与众约曰: 凡为吾子孙弟侄及家众者,虽有贫富之不同,贵贱之异。类皆当以——孝悌忠信。自修礼义。廉耻自守。勤俭治生。和睦处众。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钱粮依期以输,差徭以理而当; 倘有公私之唤,一唤疾至。 事之巨细弗敢专为,悉咨禀之。 或耕或读,各执一经。 毋以尊凌卑、强凌弱。 毋好争讼。毋作非为。勿嗜酒而荒荡。勿赌博而废业。 务农种谷,无失其时。栽桑种枣,无失其节。 冠婚丧祭之不给者,当相助以成之。牛力、种、粮之匮乏者,当相资以济之。 异性、长幼,怡怡和悦,唯唯听从。 如此,则一家有仁让之风,合族无颓败之俗。 且时人交。通-僧尼、巫祝,节义-星术、披剃,诈期资福,诱至丑行,伤风败俗,实当戒之。 庶几不辱我祖于地下矣。 今后,遵其教令,而不违者,则上天鉴之,祖宗佑之。乐其风淳俗美之厚。 其或挟势欺尊、令不当差、刻众利己侥幸之徒、逆礼乱常辜恩之辈,实遭阴谴,天灾人祸,身罹刑宪。不得受祖宗荫矣。 书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断不诬也。 凡为我石氏子孙者勖之戒之! 是训。” 明正统丁卯 元日 五世孙石淳写 ———————— 白话文解读 听说能团结一大家人的人,严格要求自己,是能领导别人的方法。 人活在世间,得到祖上荫庇,不可不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其目的是为前人的功业争光。 我这个族谱,开篇之祖,是中吉公。他是北宋开国功臣、上柱国(从二品)、石守信的孙子。 中吉公任饶州刺史, 于是就创立了乐平菱田世家。 等到高祖万一公渡淮,就于相邻宿松县边的太湖棠梨畈定居了。 当元朝末年,红巾军在争夺湖北的时候。先祖子良松颜府君,天姿果勇,智略老成,超然卓越,集义兵保障一方。 自辛丑1361年,石良在九江归附了红巾军某部朱元璋。朱元璋授以石良统兵元帅,委任镇守宿松地方。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奉命去凤阳洪塘湖屯田军当正千户去了。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荣归故里,立身扬名,到今天差不多有百年了吧。 如今,计家中老稚五百余口,子孙众多,不可无统。从这一代推选一人做户族领导人。 石良的大儿子名叫石仲清,顶替石良在凤阳洪塘湖军垦农场当正千户。 因为石良67岁退休,石良的三儿子名叫石仲和,号乐盘处士,为了侍侯父亲,跟着石良光荣地回归了,仲和回家后,以耕种为业,又过了四十多年,活到八十岁而寿终。 族众都议论说,乐盘的儿子,石淳,号友古,是长辈中年龄最大的,且才德俱优,堪为族表。 因此,共同约订立家规如下: 1、凡为吾子孙弟侄及家众者,虽有贫富之不同,贵贱之异。类皆当以——孝悌忠信。自修礼义。廉耻自守。勤俭治生。和睦处众。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2、按期缴纳钱粮税课,按照规定服役当差。 3、倘有公私之唤,随叫随到。事之巨细不准私自处理,全部要咨询明白,禀告清楚。 4、或耕或读,各执一经。 5、毋以尊凌卑、强凌弱。 6、毋好争讼。毋作非为。勿嗜酒而荒荡。勿赌博而废业。 7、务农种谷,无失其时。栽桑种枣,无失其节。 8、冠婚丧祭之不给者,当相助以成之。牛力、种、粮之匮乏者,当相资以济之。 9、异性、长幼,怡怡和悦,唯唯听从。 如此,则一家有仁让之风,合族无颓败之俗。 10、对外交往一概不准。通-僧尼、巫祝,节义-星术、披剃,诈期资福,诱至丑行,伤风败俗。 庶几不辱我祖于地下矣。 今后,遵其教令,而不违者,则上天鉴之,祖宗佑之。乐其风淳俗美之厚。 其或挟势欺尊、令不当差、刻众利己侥幸之徒、逆礼乱常辜恩之辈,实遭阴谴,天灾人祸,身罹刑宪。不得受祖宗荫矣。 书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断不诬也。 凡为我石氏子孙者,互相勉励,互相约束。 是训。” 明正统丁卯,公元1477年 元日 五世孙石淳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