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一名安庆女性的双抢记忆

[复制链接]

2019-7-16 08:53 18605 4

何仁 发表于 2019-7-14 18:21 |阅读模式

何仁 1#

2019-7-14 18:21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
每到酷暑,我总会下意识地想起《水浒》中,白日鼠白胜挑担出场、智取生辰纲时唱的这首山歌。
而我对“双抢”的记忆,也总会伴随着热浪从记忆深处浮现。
微信图片_20190714181956.jpg
汗流浃背的双抢 (图片来自网络)
“双抢”是中国长江流域特有的名词:抢收庄稼、抢种庄稼。
在南方,水稻种两季,七月早稻收割后,必须立即耕田插秧,务必在立秋前将晚稻秧苗插下。如果晚了季节,收成将大减,甚至绝收,一年有半年就要白干。
如此繁重的农活,老天留给种田人的时间只有十几天。
年少时我曾问母亲:为什么要拼死拼活地抢?像坐在办公室里上班的人那样,慢慢来不行吗?母亲瞪了我一眼:节气、节气!老天不同意!
我少年时家在安徽,父母在镇上工作,但班上几乎所有同学都是农村的孩子,亲戚中大多数也在农村,所以,每年暑假的双抢季节,我要么去同学家帮忙,要么到农村的姑妈、姨妈家,给他们的双抢打下手。
四年级时,我10岁,到一位姓凌的女同学家“学雷锋”,帮她家搞双抢。
热浪滚滚的农田里,凌姓同学的父母顾不得与我客气,在轰隆隆的打稻机后面伸出沾满稻草的手,以最快的速度教我怎么拿镰刀,怎么弯腰割稻,几分钟后我就上阵了。
不一会儿,我的腰就酸得直不起来,汗水和着脸上的碎稻草往下滴。人们只知道针尖对麦芒这个词,其实稻草的锋利一点不亚于麦芒,打在脸上如刀割,如针灼,火辣辣地疼。
弯腰站在未全干涸的泥田里,我右手握镰刀,左手握稻束,一刀割下去,尖锐的镰刀竟然把自己的小手指给割了深深的口子!血流如注,同学的家长拿束稻草给简单包了下。
直到今天,我的左手小拇指上,这条一寸长的伤疤依然清晰可见。
微信图片_20190714182000.jpg
孩子们也要上阵 (图片来自网络)
在田地里干活,粗大的蚂蝗能直接钻到肉里去,而且不痛不痒,那一次,我看到自己的小腿肚在流血,才知道自己被蚂蝗“入侵”了。
“双抢”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历史时刻,是全年收成的关键,哪怕来个半大孩子帮忙,也是求之不得,可以稍缓极度的紧张和劳累。怀孕八九个月的孕妇、八九十岁的老人,也要力所能及地干活。
姨妈家劳动力多,不用我上阵,但我要包揽他们全家脏衣服的洗和晒,还要给姨妈七八十岁的婆婆打下手,帮着她做全家人的饭,送饭送茶水到田地里去。
烈日下送饭,走在田畈上,虽然穿着鞋,依然能感觉到脚下的泥土热得烫人。天地之间像是硕大无比的大蒸笼,热浪从地底下往上涌,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除了热,还有打稻机的轰鸣声。稻子割下来,要尽快把稻草与稻粒分离,打稻机是必不可少的。
最早是是四方形的大木桶,约有两米长,拖到田地里,全凭最原始的人力把一捆捆割下的稻子往木盆的四壁上甩,利用惯性原理,把稻粒甩进木盆中。
再后来有了半机械的脱稻机,用脚踩,作为动力,驱动机器上的轮轴转动,人再把稻子放到轮轴上脱粒,手脚要并用。
微信图片_20190714182004.jpg
半机械的脱稻机 (图片来自网络)
一名回乡青年学生把稻子放进打稻机时,胳膊不慎被卷进去,半个手掌没有了,后来,没有了右手掌的青年成了我的代课老师,最终还是因这只残疾的手而壮年早逝。
我少年时听到的最悲惨的事情,是附近一个农民家庭,父母带着两个孩子在田地里抢收抢种,公路上一辆大卡车失控,冲进田里,四条鲜活的生命瞬间没有了!只留下另外两个孩子成了孤儿。听到这惨烈的事情,年少的我,也不禁流下了同情的泪水。
所以,我从来没有感觉到夏天的美好,留在记忆中的,是对夏天、对双抢的苦难记忆。
农民天不亮就要去下地,晚上天黑才能拖着极度疲乏的身体回家。他们是不是很希望下场雨、气温降下来好干活呢?
绝对不能!白居易在《卖炭翁》中写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而南方的农民再怎么累、怎么酷热,都盼望日头越毒越好,哪怕自己热得中暑都没关系,保庄稼的收成最要紧。
什么叫“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这就是。
如果下雨,稻子烂在田里,那真是欲哭无泪,稻子收回来了,若不及时在大日头底下晒干,最容易发霉、发芽,一年又是白干。
最怕的是雷阵雨。明明还是太阳当空,一阵风来,雨点就噼里啪啦地落下了,带着土腥味,一股脑地往地上砸。往往全家人还在田里抢收抢种,没等赶到家中,屋前屋后晒的稻谷已被在雨水中泡,所有的拼死拼活都白费。
那一次,雷雨来了,姨妈全家都在田地里干活,晒场上只有我与她那裹过小脚的婆婆,一老一少,使出浑身解数,手忙脚乱,各种农具齐上场,紧赶慢赶,在大雨落地前把晒场上的稻粒收到稻箩里,用塑料布盖好,使劲搬到屋檐下。一切搞好,才舒了口气,竟然没注意到自己早已被淋湿!
姨妈的婆婆劳苦一生,二十多岁时丈夫就被抓壮丁,再也没有回来,她独自含辛茹苦抚养大了儿女,七八十岁的晚年,依然还要如此劳作。
微信图片_20190714182007.jpg
(图片来自网络)
淋了雨的稻子会发霉,自家吃霉米,事小,最怕的是交公粮时,粮站横挑鼻子竖挑眼,不收!
每年秋后,忙完双抢,农民们开始拉着板车来交公粮(农业税),从粮站大门开始,长长的板车蜿蜒排队,在马路边一直排到十里开外。
壮观景象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农民家庭的苦涩和辛酸。
一大早赶了十几里地,车拉肩挑来,晚上能交完公粮回家,是最美好的结果。
可往往是一场空:粮站工作人员拿着专用的铁钎,捅到板车上的麻袋里,抽出“样本”,用手搓一搓,用牙咬一咬,傲慢地甩下一句话:“不合格,拉回去再晒!”
微信图片_20190714182010.jpg
农民在粮站交公粮 (图片来自网络)
农民不死心,苦苦哀求:“我一家人晒了三天了,我七八岁的孩子天天顶着毒日头,守在晒场上,这是我家最好的稻子了,求求你们……”
收粮的人不为所动。而这时我母亲的一大“使命”,就是从单位匆匆赶到粮站,凭借自己良好的人缘,帮乡亲和亲戚们说情,请求粮站收下他们汗珠子摔八瓣肩挑车拉来的粮食。年年如此。
粮站,让所有人敬畏,即便不愿求人的母亲,平时也注意与他们搞好关系,出身农村的母亲懂得:城里有个亲戚或者朋友,对于农民,是遇到困难时迫不得已可以求助的唯一稻草。
买化肥种子要找人、取汇款要找人,看病要找人,城里有个“根据地”、有个能帮忙的人,心里会踏实很多。
但我那时不懂。
乡亲们来找父母,有时父母向粮站说情也解决不了问题,如果再走山路、走田畈把公粮挑回家,太辛苦,于是他们有时就把整车、整竹箩的稻子放在我家,第二天再重新排队交粮。
我年少不更事,啧有烦言,因为我家也不宽敞,住得很挤,又雪上加霜,被这“临时仓库”占去不少。
有一天,父母还没下班,一个本家远房大嫂挑着两大箩稻子,挑到我家门前,说粮站不收她的稻子,想放在我家。我说:“我家也没地方搁!”
暮色中我她看到失望的脸,吃力地挑着担子走了。
她家离粮站少说有四五里地。望着她被汗水打湿的背影,我似乎看到她眼中的泪花。我隐隐感到自己做得不对,但还是没敢告诉父母。如果告诉了,少不了我一顿打。
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依然常感内疚,一直很想当面向这位大嫂道歉,请她原谅我的无知和自私。
微信图片_20190714182013.jpg
农民交公粮 (图片来自网络)
交公粮(农业税)是农民的义务,是没有钱的。公粮之余可以再向粮站卖点粮,这种“议价粮”,国家给点钱,但常常是打白条,先交粮,让农民年底或者来年再来结账领钱。
乡亲们卖完粮,身上往往无分文,就拐到我家,喝点水,再吞吞吐吐地开口借点钱:两元、五元、十元。
而我家也不宽裕。父母养育三个孩子,虽有工资,也捉襟见肘。小孩子的鞋子坏得快,每年夏天来临,我母亲总要算计一番,叹口气:去年的凉鞋坏了,这个月又要买三双,又是一笔开销!
但父母总是尽力挤出钱,借给开口的乡亲。他们知道赤贫是什么滋味,理解乡亲们的卑微和无奈。
交完公粮、卖完议价粮,天气凉下来,镇上的国营纸厂(高河造纸厂)开始收购稻草了,农民们又用板车拉着金黄的干稻草,同样排着几里路的长队,把它们卖给“公家”。白天排队轮不到,夜晚就在马路排队,睡在板车底下。
我至今记得一吨稻草的收购价:三元。而一板车的稻草,堆得再高,也装不了一吨。
可镇上居民也有穷人,买不起煤,家里的孩子们往往就趁着夜色,拎着小篮子,跑到长长的板车队伍里,乘其不备,抽一把稻草放在篮子里就跑,农民无法追赶,只能无奈地骂两句。
我也曾“友情出演”,加入到小伙伴的队伍中,帮他们抢稻草,送到他们家,生火做饭。
好在卖稻草是给现钱的。乡亲们卖完稻草,拿到了钱,就到我家,把这三五块钱还给我父母,千恩万谢。
微信图片_20190714182016.jpg
(图片来自网络)
长大后,我出境出国,看到外国人休闲、度假,游玩,而生活却比我们富裕得多,我曾百思不得其解:我的父老乡亲们像牛马一样一年忙到头,如此勤劳,如此卖力劳作,为什么还过着几乎是世上最穷的日子?为什么如此高强度的劳动却没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财富?
中国农民整体命运的苦难,让人落泪!
改革开放初期,中共山东省菏泽地委书记到老区访贫,一位重病在身的农村八旬老人犹豫着说:想吃半碗猪肉,这位老人当年为了掩护地下党、八路军,牺牲了自己的儿子。
听了老人的话,这位地委书记泪流满面,当着下属,扇自己的耳光:“解放三十多年了,乡亲们还穷成这样,我们这些大大小小书记的脸还叫脸吗?”
又过去了三十多年,今天,中国农民的劳动强度大为降低,生活比以前富裕多了,他们的后代,不再像祖辈那样被死死捆在田地里,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牛马般劳作。他们拥有了更多的职业自由,在 人人生而平等的路上迈出了一步。
这是制度解放的红利:农民从制度束缚中获得解放,焕发了无穷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一条路上你和我,都是同路人。
微信图片_20190714182019.jpg
作者简介:新华社记者,出生于安徽安庆,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伊拉克战争期间曾任驻中东记者。军人后代。

用心做事

全部回复4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9-7-15 07:59

宿松龙湖 2#

2019-7-15 07:59

好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浩淼 发表于 2019-7-15 09:57

浩淼 3#

2019-7-15 09:57


这是一篇值得回忆的好文章,‘双抢’我也有亲身经历。我也早就想写一篇这样的文章。文字容易,就是苦于没有图片。谢谢作者图文并茂的回忆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随心所欲 发表于 2019-7-15 14:19

随心所欲 4#

2019-7-15 14: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9-7-16 08:53

宿松龙湖 5#

2019-7-16 08:53

浩淼 发表于 2019-7-15 09:57
这是一篇值得回忆的好文章,‘双抢’我也有亲身经历。我也早就想写一篇这样的文章。文字容易,就是苦于没 ...

要写出这样情感真挚文字流畅的文章对于您而言容易,而对于我却差一大截!好文章不是花里花俏堆砌辞藻,而是不经意间表情达意!问好作家!我曾经写过一篇同名文章,与之相比,绝对不是一个层级的。
“双抢”


石普水


所有的农活我最最害怕的是“双抢” 。今天的年青人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是“双抢” ,“双抢”已成为一个即将消失的名词,但它在我的心目中,却象发生在昨天一样清晰,那样刻骨铭心。

让我为您描绘这一幕吧,算是补课吧。三十年多前农民收割早稻,栽插晚稻,因为要抢季节,所以叫“双抢” 。俗话说,“小暑吃园,大暑吃田” 。每年小暑过后几天,便开始收割早熟品种,一半抢季节,一半缺粮农民等米下锅。

“瞿……瞿……瞿……”,黎明的哨音格外响,而我条件反射似的坐起来,接着,广播筒里就传来队长的声音——“喂,开工哇!割谷!”一睁眼,四周一片漆黑,天还没有亮。揉揉睡眠不足的眼睛,打开门,天才蒙蒙亮,拖着疲惫的身子,来不及刷牙漱口,拿起一把镰就去割谷。

平心而论,做农民,在我心目中留下很多美好的记忆,唯独害怕“双抢” ,甚至睡梦中都害怕这种声音,许多年来,我记忆中最清晰而又最害怕的声音。

其实害怕归害怕,但是割谷场面却是热热闹闹。往往几十号人一字排开,镰刀嚓嚓嚓的响声整齐而有节奏,后边的人笑着催前边人快点,大家争先恐后,有说有笑,倒也十分开心。有人不小心割伤手指,鲜血直流,却也习以为常,旁边的人打趣说他多礼, “杀鸡” 待客 。欢声笑语中,十来亩田不知不觉便割完了。收工时,太阳正在蒸蒸日上。说着笑着到塘里洗手洗脚,年轻人相互打水,欢笑声把人带进 “泼水节”。

回家草草吃饭,准确地说,是喝粥。第一碗是米汤,浓浓的,粘粘的,凉凉的,格外惬意。

中午一般男人整田,女人小孩拉秧。天太热,太闷热,拉秧时整个身子蜷在田里,特热特别是在四周高中间低的锅底似的干田拉“旱秧” ,那何止是汗流浃背!热极了,跑到塘里先伏着灌一肚子水,再把头伸进水里浸泡一会,象牛浴水似的,然后用手洗净胳膊上的汗和泥。也有人到树峦内不脱裤的“拉屎” ,干脆坐下来休息一会。

下午收谷比早晨割谷苦得多。双抢时节是在“三伏天” ,一年里最酷热的天气。人在家开空调还埋怨热呢。农民却不得不挺身而出。您知道中午太阳把田里水炙烤得多么热吗?象沸腾的开水似的,人的脚伸进水里,立即烫得喊“唉哟” , 连忙抽回来,迟迟不敢下田。但是,老农民们皮糙肉厚,不怕热。不过田泥巴底下倒也不烫。一般孩子“收把” ,妇女“捆把” ,男劳力挑把。挑把时赤脚踩在发烫的沙子上,尖石子刺进肉里那是真的钻心的痛哟,我只能选择草上走。

好不容易不谷把挑到稻场。还有很多艰难的工作等着你。那年月没有脱粒机,什么都是人工。

第一道工序叫“搭谷把” ,双手举起整个稻把,使劲往地下摔,是“吃人饭着牛力”。 “搭谷把” 用力不说,谷叶沾在身上“he喝人” 又痒又不能搔,那滋味真不是人受的。

第二道工序叫“打草” ,男女老少把稻把解散,铺在稻场上,用牛拉着石磙在上面包着转赶滚。一般傍晚铺场,晚上赶磙,然后翻草,第天早晨再打一次。打草时牛常贪懒,有一点无一点拉屎,“懒牛懒马屎尿多” ,这时人得用草接住屎丢掉,——所谓“要想牛打谷,就得把牛接屎” 就是专指打草说的。

吃过晚饭,在塘里洗完澡,便又要到老远的稻场“分谷” 。 “分谷” 时先“抽阄” ,然后按顺序一家家称。分谷每次三个人,也按顺序轮流转。分到谷子后深一脚浅一脚摸黑挑回家。抽到末阄的人坐在扁担上等,任凭四周源源不断的蚊子轮番轰炸,有人竟然鼾声如雷——中国的农民真是钢铁铸成的!

“双抢” 时稻场上到处是谷,晚上留人“看夜” ,每晚两分工——一角钱的报酬!“看夜”的人扛一张竹床,一床单被,我索性整个身子直接钻到被子里,躲过蚊子钢针般的肉嘴;有人用草扎一条长长的“烟把” ,上边放些瘪谷叶,那种原始的“蚊香” 熏得人呛得直咳嗽,喉咙里痒痒的怪难受,但比蚊子叮咬好受些。

最紧张的时候还要“打夜工” ,一般是拉秧。每人拉50个或100个,谁先拉完谁先走。晚上天倒不热,但蚊子高兴地唱着在你身上到处乱叮,蚂蟥叮在你脚上拉都拉不下来,拉下来血流不止,怪吓人的。插田大部分是妇女和小孩,男人们做打谷耕田挑粪的力气活。在双抢诸事中我喜欢插田,虽然也腰酸背痛,但比其他的事轻巧!1969年大生产队,我从早稻插到中稻、晚稻,几乎插了百来天田,今天想来也觉得不可思议。

中国的农民真是“老黄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血!早晨往往煮粥,收工后盛几碗冷着,刷牙后端着碗清粥,站在灶边不用筷子喝两碗当茶,“菜”也不过在围井罐里挑点腐乳、豆豉、辣椒酱等咸菜。中午炒菜也是自家菜园里摘的千篇一律的辣椒炒豆茭,茄子切成块放在饭面上加点盐放点猪油那是美味佳肴。一斤米兑5斤小毛鱼炒辣椒那是加餐,炖个鸡蛋那是最好的人家!

中午“歇中”,还要顶着烈日用箩挑着到几里轧米,有人到四、五里的河里捞猪菜挑回家喂猪,晚上竞有人赤脚到一华里的水库挑水浇黄烟叶,一挑就是几十担!那真比牛还“牛” !为了黄烟能卖几元钱。

几十年过去了,“双抢”如今 成了历史。今天年轻女“农民” 白白胖胖的,到园里摘菜都骑着摩托车;承包经营几百亩田“大包户”的农民皮鞋铮亮,脸比我这初中老师还白!当年我们经历的“双抢” 对年轻人成为 “忆苦思甜” 的历史 。但它在我的心目中永远不会消失,象昨天一样清晰。

(2009.8.6)(2015.10.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管理员
:
2383289468@qq.com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http://www.ah788.com/home.php?mod=space&uid=12719
:

主题5252

帖子9648

积分1398094

图文推荐

  • 宿松爱心企业家情系教

    近日,常州柳溪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吴伟先生通

  • (视频)安徽省宿松县凉

    (视频)安徽省宿松县凉亭中学八二届高中第二次全

  • 宿松东北新城新地王诞

    《宿松县东北新城NE-01单元0101A地块规划暨建

  • 践行初心使命 传递助

    7月5日,烈日炎炎,酷暑难耐。华亭联络站党小组以

  • 恭喜宿松这三名学生在

    宿松融媒讯 7月3日,由安庆市教育体育局、安

  • 程岭初中开展暑期防溺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为切

  • (视频)安徽省宿松县凉

    (视频)安徽省宿松县凉亭中学八二届高中第一次全

  • 投资2000余万元!用于

    关于下达宿松县2025年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投

  • 2025年全县统战干部及

    6月25日上午,2025年全县统战干部及党外代表人士

  • 净美校园迎假期,志愿

    净美校园迎假期,志愿行动展风采 随着假期脚步临

  • 宿松县2025年普通高中

    宿松县2025年普通高中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划定

  • 诚信迎考,安全度假,

    诚信迎考,安全度假,充实今夏──洪岭初中举行期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