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颂功 书院山长 县志纂修 石颂功(1626~1696年),字九叙,号云亭,出身 “郡廪生”,一个国家给生活费的读书的官学学生而已。 他的家庭早先本来不很富裕,父亲死于寇难后更是家徒壁立。石颂功从小学习非常刻苦,有时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私下里曾经暗暗发誓:不能扬名显亲,无贵为人子!他三岁开始读书,八岁初通五经,并且开始私下里写八股文。母亲王氏不让他写。说:秦汉唐宋所有文学大家,都不曾专注于八股,你如果进入这种境界怎么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呢?学习要循序渐进,小孩子不要逾越等级不按次序啊。 石颂功后来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然而都没有考取。再后来他干脆不参加,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培养人才上。教书之余杜门著述,著有《云亭文集》、《采山阁诗集》、《越苍园集》、《小孤山志》等著作。 石颂功没有在功名,他有三个职务——书院山长、县志纂修、族谱督修。 书院山长是石颂功第一个职务,他在教育上出彩。 宿松禹江书院创办于明弘治十年 (1497),是宿松最古的书院。清康熙十六年(1677) ,县令胡永昌奉抚部院徐檄修建。书院是专门为举子、童生学习应考的处所,是宿松最高学府。“山长”则是历代对书院负责人、讲学者的称谓,清朝乾隆时一度改称为“院长”,清末仍叫“山长”。担任这一职务的多为科举出身的知名人士。在石颂功担任山长期间,禹江书院办得相当红火。《宿松县志》说,他讲课时“每课不下百余人”, 算得上是座无虚席。而“游其门者多成名儒”——来这里听课的后来都成为大学者,大名人。现在有案可稽“名儒”中,有三个后来考取了进士。一个是宿松大名鼎鼎的朱书,石颂功与他亦师亦友。石颂功年长朱书28岁,石颂功在县城主讲禹江书院,朱书也是教书。他常常前往县城,向石颂功请教诗文,故朱书对石颂功以门人自居。据道光《宿松县志》记载:“(石颂功)又主讲邑禹江书院,朱氏书从之游,每截竹为筒,纳诗文其中,以就质。”当时,在禹江书院就读的学子中,石颂功唯独喜欢与朱书相处,极为看重他的才华。朱书参加童子试,取得县试第二名。知县胡永昌将前三名的试卷拿给石颂功看,他读到朱书的应试时文《人之安宅也》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还有知县朱维高特别千里迢迢从老家四川成都带过来的两个学生,一个知县从千里迢迢的老家把两个学生送给石颂功,这是一个父母官给石颂功最大的支持与绝对信任。后来他们先后都成为次进士,出任内阁中书。这两个学生一生追随老师,仰慕不已。 石颂功第二个职务是《宿松县志》纂修。纂修就是编辑修撰。第一次是康熙十一年(1672),知县朱维高任主修,聘任拔贡生黄鈛与郡廪生石颂功为纂修。朱维高与黄、石二人就县志的编纂“互相研订,依长安、中州式,汇为邑志”,最终确定仿照《陕西通志》与《河南通志》的体例,编撰出36卷的《宿松县志》。康熙二十二年(1674),宿松二修县志,知县胡永昌还是聘任石颂功为纂修。而且县志纂修场所就设在禹江书院。两次参加纂修县志,可见石颂功在宿松领导人心目中是德高望重、学富五车、堪当重任的学者。 正因为两修县志,史家潘宪龚还聘修他参与编修《江南通志》。 石颂功第三个职务是石氏族谱督修。清康熙三十二年(1694年),就是他去世的前两年,石颂功以68岁的高龄,徒壁之家而主修五届族谱。可以看出,石颂功不仅是领导心目中的能人,而且在宿松石氏族人中,也是德高望重的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竭尽全力主修五届族谱,并且请武进人身为监察御史的赵申乔和太史朱书给族谱作谱序。 石颂功一生有两个好朋友。第一个是宿松知县朱维高,第二个是朱书后来朱书将长女许配给石颂功儿子石闾,他们也就成了儿女亲家。 石颂功终身从事教育,当教师、校长,做县志编辑、族谱督修。他是一个才子,一生以诗文为伴,他的著作没有流传下来,但是今天我们看到《宿松县志》、《石氏族谱》无不缅怀其人。 石普水据民国十年(1921)《宿松县志·文苑》907页和《石氏族谱249页》编写 2019/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