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松乡贤】张道宏 助民孝友 捐建族堂
文革前,在宿松县程岭乡杨家冲张氏族祖堂屋,上堂檐座方西边,悬挂着一块金匾额,上书:“年高德昭”四个大金字。左上方直书:贺张府文林郎内阁中书道宏先生七十大寿,右下方直书:乾隆丁酉四十二年十月吉日,即公元1777年,眷姻晚生汪景祥拜。现已无存。
张道宏,张文郁公长子,名初登,字成万(又字程万),国子生(太学生)。以外孙石纶(进士,内阁中书协办侍读、宗人府主事)貤赠文林郎内阁中书。生于康熙丁亥年十月,即康熙46年,公元1707年,殁于乾隆己亥年,即乾隆44年,公元1779年,终年72岁。是宿松北门仲四张氏裔十六世祖。祖居宿松佐坝岑子山珍山屋,其曾祖大仁公移居荆桥,凿山之东杨家冲。
张道宏,四岁丧父,由其母周氏时二十二岁,守寡养大。其兄弟二人,弟未满三岁,殇。家寒,百端艰苦,全屋虽为同宗共祖,但没有亲房叔伯,昆仲兄弟。其母势单力弱,教之育之。授以做人、持家方式方法。其母勤劳执着,辰出酉入,天晴,田地山林;雨天,女工不辍。十数年后,道宏兴学办书院,家道渐丰。在凿山东一带传道、授业。虽为移居户,无昆兄亲弟,因本他性敦厚,有才能,不与人较分寸得失,虽年少已成人,而议论早识,洞中有机宜,大家都赞称不已。
他乐善好施,孝友流芳。凡邻里乡党,遇事不周困乏时,他广接济,视如家人,乡党不问远近,待以忠信。对公众公事,修桥补路,欣然乐就。对自已的子女教育严格,以礼义,崇节俭,笃根本,孝友之。
乾隆某年,年景不好,风不调雨未顺,所有佃户,山地水田,园疏果林,歉收。邻里乡党,生活艰辛,食不裹腹,有上顿没下餐,饥鸿遍野。道宏公立马开家仓,召邻里来他家借贷谷物,共有数十家来借贷了,借贷时办有文字借据,署明来年稻麦收熟,连本带息归还入仓。一年后,到了稻熟麦黄,瓜熟果香季节时,他又召集数十家借贷谷者,聚于族堂,把上年大家的借据,当面消毁,凡借有稻、麦全部免于归还本息,对借有财、币往来的人户,也是厚出薄入,推己让人。这种忠厚谦逊的家风,一直到子辈、孙辈、曾孙辈未变。尊礼师传、姻党俊髦招读书家塾,培植如子弟。
又,乾隆年间,一日晚,近五更,道宏公仰卧于榻上,忽听到屋梁上,猫眼洞处,有人喘气声断断续续,他断定是有小偷,便假装咳嗽一声,便说:屋上的客人小心,黑灯瞎火的,又是高处,小心别摔到,下来,有难处请开口,我会帮你的。说完便放梯子接小偷下来,还与之费。
他慷慨解囊,捐建族堂。某日,族众邻里,群议修整族堂一事。族堂是群居自然村屋场的公共场所,明清时建的村居屋场,都是为防火防盗的徽派建筑,一般中轴为族祖堂,规模大有一进多重,规模小也有一进三重。族祖堂是全族祭祖、议事、行家规,惩恶扬善、办理婚庆、考中进士、举人、办喜酒、办丧礼等公场所。也称宗祠屋。该祖堂屋一进三重,年久失修,篱穿壁倒,瓦砾脱落,柱梁虫蛀,水沟堵塞,门方框木损坏严重。道宏公表示:祠屋是祖宗神灵精神寄托的场所,祠屋要修,可出力者出力,由他一人出资修建,遂自引为已任。施工时,屋上全部拆下场,疏沟溯源,更换柱梁板方。亲任督理监工,不数月,崭新族堂一进三重竣工落成,尊祖敬宗之诚意,昭然,合族同声首肯,颜其匾曰:“孝友流芳”挂在上堂檐座方东边。
捐资修宗谱未竟,病于身,嘱其子:勿忘修谱且需捐金。其三子张泽恒,名三宠字盛川号健庵,邑廪生,于乾隆48年,公元1783年主修本族四修宗谱并作序。其四子张泽嵩,名四宠字毓秀,太学生治诗经,于1820年嘉庆25年协修本族五修宗谱。谨尊父嘱,实现其父遗愿!
耕读传家,诗书流长。乐善广施,救难救急,忠厚孝友,为邻里、为乡党、为君子所赞。
参考文献
《宿松县志.道光》
《张氏宗谱》
宿松县张晓钟 撰于合肥大富山庄 2019.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