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松乡贤】朱霞珍 济民息讼 多行善举
在古陈汉沟,称朱霞珍先生为乡贤,一点都不夸张和过分。朱霞珍先生是陈汉沟古镇市民,祖居镇街朱氏后头屋。其家族连续多代人,饱读诗书,成为古镇朱氏知书达理,见多识广,成为地方乡绅,儒士名人,其后裔均为各条战线上之精英。
朱霞珍祖父:朱诗学,讳桐庵字桓青,清儒士。生于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公元 年,殁于道光三十年。古镇儒学书熟师。父亲:朱书厚,讳天保字亮辅号梅村,儒士。生于清嘉庆十八年癸酉,殁于清光绪七年。
朱霞珍,又名朱霞祯,讳艮山字霞珍号九光,册名灿华,宗谱派名礼炳。生于清咸丰二年,公元 年。己卯年入泮,甲午年补廪,辛丑年捐贡未仕。青年以教授书院为业,后以绅商,社会事业为已任,为贫民,为商贾为镇里经济建设和谐发展而奔。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宿松县长赵正印亲赴陈汉古镇街镇治,劝导治内,发展地方经济,召集古镇地方乡绅、名人、商贾座谈在陈镇域内推广湖植湖桑养蚕。朱霞珍领先、朱皖桥应之,各领先栽湖桑一百株,率领和发动了民栽湖桑养蚕的热情,致湖桑和无毒蚕饲养在陈汉沟山区山山水落户,既增加地方居民经济收入,又为政治增加了课税。
民国六年,公 元1917年,三溪板桥又名三河口板桥,是架在三溪水上通往大山,通往黄梅、蕲春县咽喉。因年久失修,加之洪水浸蚀严重,摇摆欲坠。乡绅朱霞珍先生领头,汪赤珊、程国义、朱汉青、梅慰祖等为首应之倡捐银币数百千,重新修建三河口板桥。
是年,居住在广福寺张家冲几十户张氏人家(小姓,人丁少,势单力弱),张氏祖遗之一井河东片松树坡祖坟山,因该等处火路、坟境和山界与吴氏(大姓,人多势众)先是偶肇争端,后闹纠纷之极,鸡犬不宁,不可开交,各执一词,大有群抠之架式。张家人多次诉至乡、保,调解无效。吴氏仗人众势强,想取而占之。张氏虽丁少言弱,誓与山林共存亡。吴氏上山砍松竹,张氏人员便手拉手,结成人墙,团团围住树、竹护之。张氏在地方投告无门,便请人代写诉状,派人早起,绕道上山从独山吴屋翻烂泥垅,下黄金岩,奔县衙告状。有俗话“饿死不做贼,气死莫告状,赢了官司,输了钱结了仇。"张氏明知不可为,而不得不为之。
时任县长赵正印得知后,问清事由,密书一纸,嘱交陈汉古镇街绅士朱霞珍。朱霞珍受赵县长谕,择日邀邑绅段瀛珊等从中酌议,寝息吴张氏讼。
民国十四年又因该等处界址存疑,张氏与吴氏争端又起,陈诉法庭。又复经朱霞珍和邑绅李兆屯息讼调停,书立申议,清界字据,登山窖灰安石定界。据其山水纹形势,皆属三角,下阔上尖,奉县长喻,合理处爰,双方族绅,登山履勘,量定丈尺内,悉听张人兴蓄砍代。彻底平息两氏山讼,两氏握手言欢。可谓之:调十里事,息百家讼,解千户难,暖万人心。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朱霞珍先生见玉枢观遭白蚁侵蚀严重,有逐步倒塌的威胁民众。即联系各地绅商募资修建扩建“玉枢观”成功。朱霞珍先生会同朱皖桥成立“感恩会”,地点“玉枢观”,议定:每年七月十二日至十五日在“玉枢观”唸经礼忏,祈求国强年丰,风调雨顺,以祈求民众平安幸福为已任。朱霞珍先生殁于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
朱霞珍先生,具有一定的个体素质和文化素质,以及所处的时代,从而成为一个特殊阶层,乡绅阶层。在清末民初充当了地方社会权威,文化规范的角色,对于传统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郎河流域,乃至皖鄂两省,宿黄蕲三县,地方争纷,调处息讼,保持社会安定,里民安居乐业起了重大作用。
陈汉张晓钟编写于陈汉山庄
2019.7.11.
参考资料
1.《宿松县志.民国十年版》
2.陈汉沟《朱氏宗谱》。
3.《宿松张氏仲四裔宗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