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0日,宿松县陈汉乡中心小学教师董广志迎来了他从教生涯中第35个教师节。
这一天,他远上北京,第一次没能和孩子们在一起过教师节;这一天,他西装革履,佩戴着“全国模范教师”的奖章,步伐坚定地走进人民大会堂,和7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及教育工作者代表一起过节;这一天,他还见到了,和握了手。“这份荣誉是对我多年来坚守乡村教育的肯定,更是对我们所有山区教育工作者的鼓励。”董广志说。
上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
董广志在人民大会堂前
奖章和证书
从9月6日开始,55岁的乡村教师董广志接连参加了县、市、省及国家级四场教师节表彰活动,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巅峰时刻”。
“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没做过惊天动地的事,也没有特别突出的教学成绩,只是陪着山里的孩子慢慢长大,怎么会受到国家级的表彰咧?”9月1日接到要去北京参加全国教师节表彰活动的通知时,董广志一时有点“蒙圈”。
直到9月9日,出发去北京的那天上午,董广志才知道这次到北京领奖,全安徽省只有8个人,只有他一人来自乡村教育第一线。“说句实话,心里挺自豪的,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坚守有了回报。”董广志说。
9月10日,我国第35个教师节。当天的北京城秋高气爽,董广志一大早就起了床,穿上特意新买的西装,在镜子前梳了好几次头发,脚上的皮鞋也擦了好几回。“还从来没穿得这么正式过,不能给咱农村教师丢脸嘛!”董广志笑着说。
董广志早早地来到当天活动的举办地——人民大会堂,他站在广场上,久久驻足,看着眼前的宏伟建筑,感慨万千。这是他第二次来北京,第二次来到人民大会堂前。第一次是2000年陪弟弟来北京看病,哥俩在天安门广场绕了好几圈,董广志眼巴巴地望着近在眼前的人民大会堂,最终没有进去。
“那个时候,乡村教师的工资不高,弟弟看病又费钱,真舍不得花那10块钱的门票钱。”董广志说。那次从北京回来,每每在新闻联播里看到人民大会堂,董广志心里都咯噔一下,遗憾不已。一晃19年过去了,董广志再次站在了人民大会堂前,这一次,他的通行证是“全国模范教师”奖章。
当日上午9点,董广志随着人潮来到人民大会堂3楼参加教师节表彰大会,他粗略地数了数,大概有700多人参会。11点左右,在人民大会堂一楼的北厅,大家依次排队站好,等待拍照留念,董广志站在第三排。没一会,大厅的门打开了,健步走来,全场立刻响起如雷般的掌声,董广志也跟着拍手。
“后来看新闻联播,自己的表情太严肃了,其实当时心里特别特别地激动,眼泪水都差点流出来。”董广志说,“由于站的位置比较靠前,我还和握手了,他的手温暖有力。”
表彰大会结束后,董广志拿出手机给家中几乎每一位亲朋好友“报喜”,“我进到人民大会堂里面了”“我见到了,还和他握了手”……彼时,1200多公里外的宿松县陈汉乡,董广志的同事、家人们正欢欣雀跃地为他祝贺,为他自豪。
从未离开三尺讲台 9月11日中午,董广志带着“全国模范教师”的奖章和证书回到了宿松县,他没有第一时间回家,而是直接去了学校。一来,他是想把这份属于“所有乡村教师”的荣誉带给他的同事们;二来,由于学校里缺语文教师,他下午得带一个班的语文课,要利用中午时间好好备备课。
“荣誉只代表过去,工作还要脚踏实地地干。我这次出去参加教师节活动,耽误了好几节课了,得赶紧给孩子们补回来。”自1984年从师范学校毕业,董广志便扎根乡村教育,35年来,正是凭着对乡村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农村孩子们的关怀,董广志将“教师”这两个字书写得铿锵有力。
当教师是董广志从小便立下的志向。“我的父亲、伯父都是乡村教师,看到因为他们的努力,农村的孩子得以考学走出大山,成就一番事业,我就觉得这份工作特别有意义。”20岁的董广志一毕业便站上三尺讲台,成为宿松县大山深处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
1990年,董广志被调往陈汉乡河口小学任教,当时学校里没有房子住,也没有交通工具,董广志就天天走路上下班,单趟要走上一个多小时,风雨无阻。小半年之后,妻子见董广志辛苦,就悄没声儿地把家里的猪卖了,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那时候自行车很贵,要170块钱,我当时工资只有50块钱。”董广志回忆说。
乡村学校缺师少教时常发生,从教书之初,董广志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做一个“全能型教师”,不管是什么课,只要缺教师,他就顶上去,他的课时数在学校里总是最高的。从2004年春天开始,他总觉得心脏不舒服,学校在偏远山里,为了不耽误工作,他不愿意请假去县里看病,便找了村里的医生开了一盒速效救心丸,发病的时候就吃一点,维持了一段时间后,吃速效救心丸也不大管用了,董广志就硬抗着。有一天晚上,董广志又发病了,一夜未眠,在家人的坚持下才到县医院检查,医生说是胆结石,得动手术。谁曾想,手术后第三天大家就在学校里看到了董广志,他正坐着给孩子们上课,只见他面黄肌瘦,弓着腰,驼着背……
2007年,父亲因病住院,因为牵挂山里的孩子们,董广志没能陪护左右,直到父亲去世;2009年,董广志因忙于处理学校事务,几乎天天住在学校里,很少陪伴母亲,连母亲突然离世,也是隔壁邻居给他打的电话。“接到电话,我心里特别慌,挂完电话,我就往家跑,边跑边哭,心里特别后悔,为什么没有回去陪陪老娘……”这么多年过去了,对父亲母亲的亏欠,时常让董广志泪流满面。
已年过半百的董广志再过几年就要退休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却依旧浓烈。
“从教35年来,我一直站在乡村学校的讲台上,从未丢过教本,从未停止过对教学的研究,不遗余力地教育学生成才。只希望以我的言行影响、引导更多的年轻教师走进农村,走进山区,走到同样渴望知识、渴望成才的农村孩子们身边。”董广志说。
来源:安报全媒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