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应某干休所之约,我帮助该单位搜集整理“三家三史”(即“传家风、承家训、立家规”“讲军史、讲战史、讲家史”)资料。某日傍晚,我正在凝思聚神看稿,突然有人推门进来。他满脸胡茬、约莫年过半百,行色匆匆,进门就说:“老王,写写我的父亲吧……”,我欣然同意。 他叫张小平,某工厂退休工人;他的父亲叫张海旺,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1946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直跟随刘邓大军。一开始在某纵队特务连,当年九月就参加王家海战役,十月参加上发村战役。第二年一月参加靳乡战役,在战斗中冒着敌人三面炮火的射击勇敢冲锋,受到上级表扬;二月参加亳州战役,四月参加汤阴战役因抢救伤员积极完成任务较好个人记功一次,纵队荣获集体嘉奖;当六月又参加杨山战役,战后跟随部队千里跃进大别山……。当时天上有敌机轰炸、地上有国民党追兵,战士们穿过臭气难闻凄无人烟的黄泛沼泽区,进入大别山后情况更复杂,处境更艰难,没有粮食只能喝点野菜汤充饥,但部队士气高昂。 “有一次行军正遇大雪,部队官兵没有冬装、身着单薄,还没有到达宿营地,父亲脚上仅有的一双草鞋穿坏了。虽然冰雪刺骨、两脚冻的乌紫,但他仍坚持赤脚行军几十里,直到宿营地。”说到这里,张小平声音沉重、眼里蓄满了泪花。 想象得出,对于人民解放军来说,那是一段多么艰苦的岁月。电视剧《挺进大别山》笔者也看过,但影视剧背后的艰苦一幕似乎被我忽略。张小平的父亲“双脚冻得乌紫、坚持赤脚行军几十里”的画面此刻在我大脑里很快闪现,那得要多大的毅力呀,但我们的老一辈做到了,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呢?没有更好的解释,就是“信念”——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让劳苦大众翻身过上好日子!这不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吗?所以说,“初心”不是空洞的,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初心是信仰、初心是动力、初心是为了人民付出的巨大牺牲…… “又一次”,张小平打断了我的遐思,“我父亲正在‘打摆子’(即发疟疾),当时高烧不退,没有药物治疗。突然上级命令部队紧急转移。他一听毫不犹豫爬起来,心想宁死也得跟上队!于是便拄着一根木棍支撑着身体,尾随部队坚持走了一天,没吃没喝、又饿又累、头昏眼花。走不动了,他只好和死人躺在一起!哪知刚赶到宿营地部队又整装出发了,这时我父亲真是有气无力了,但为了跟上队伍,便再打起精神咬紧牙关跟随部队上路了……。” 试想,一个人发了疟疾(这种病十分难受)还能站起来吗?记得笔者小时候发疟疾头脑混混沉沉,茶饭不思,盖上三床棉被还嫌冷。而当时,又冷又饿、有气无力的老战士张海旺还得拄着一根木杖咬紧牙关支撑着身体行军打仗!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应该就是初心,我父亲那一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张小平给了我答案。 目前,全党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主题鲜明、目标突出,明确指出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求我们“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要求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习总书记的要求就是“真抓、实抓、狠抓”。 张小平还给出了我一个细节:当时,他父亲所在的部队艰苦行军十天十夜不合眼,为防止人员瞌睡掉队,大家用一根绳子把每个人的腰系起来,如果后面的人打瞌睡,前面的人在行军中会拉动惊醒后面的人,为的是不让一个人掉队。这种近乎笔者孩提时玩游戏的做法早在前辈们行军打仗途中就用上了,如果说孩提时的我们用绳子系腰是为了游玩的乐趣的话,那么张小平的父亲们这么做则是为了不让一个人掉队,是为了保存战斗力、为了打胜仗、为了人民谋幸福!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吸引了国民党军九十个旅,打乱了国民党军进攻山东和陕北的计划,为保卫毛主席、保卫延安和解放战争的大转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可以说,这贡献里有张小平父亲张海旺的一份;这牺牲中,张小平父亲们有巨大的付出! 如今,“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那场战争已经过去了70多年,但这个世界并不太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还存在,这就需要我们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我想: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革命先辈的信念还在,共产党人初心没变。作为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努力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中国梦”而作出自己应尽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