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阳光照耀着黄澄澄的田野。宿松县洲头乡洲头村种植大户彭菊春怎么也想不到曾遭遇病虫害的瓜蒌如今迎来了大丰收。
今年夏天,彭菊春种的500亩瓜蒌突然出现叶子大面积早枯、茎蔓严重干枯的现象,使了很多招也不见好。就在他急得团团转的时候,有一个人的到来扭转了局面,他就是何家庆。 何家庆与宿松县有着特别的缘分。从2015年开始,他几乎每年都要来宿松一次,走访当地瓜蒌种植大户和贫困户,调研瓜蒌生长分布、带动脱贫等方面情况。
10月21日,记者走访了解到何家庆五年内共到过宿松五次。有时是去别地调研路过宿松进来看看瓜蒌,有时是特意从南京、合肥等地赶来查看瓜蒌长势。据不完全统计,他已经去过复兴、陈汉、趾凤、汇口、柳坪、洲头等六个乡镇。 何家庆来宿松的月份都在五六月,也就是瓜蒌一年生长中的关键期,每次他都要待上两三天,步履不停地奔赴一个又一个瓜蒌基地。“瓜蒌种了多少亩?”“遇到过什么困难?”“有哪些品种?”“一年收入多少?”每到一户,他都要在笔记本上记下每家每户的详细信息。 “今年6月份他和合肥一家瓜蒌公司的负责人一起过来的,当天天气很炎热,他都没有顾得上喝一口水,在我的基地里看了一个多小时。”彭菊春回忆道。 看到彭菊春基地瓜蒌病虫害很严重,何家庆马上查阅手头上现有的资料,在现场开出一剂良方:给瓜蒌降温,提高土壤湿度,一个星期打一次药水。彭菊春按照这个药方打理,病恹恹的瓜蒌很快恢复常态并长势喜人。 何家庆一直心系宿松县扶贫工作,在匆忙的调研途中,他还曾到陈汉乡独山村做了一场有关扶贫的讲座。“得知独山村村民种植山芋较多,还特意讲了种植山芋该注意的问题。”陈汉乡党委书记朱建纲至今还记得那场讲座,二楼会议室挤满了人,讲座内容丰富、语言生动、风趣幽默。当听到何家庆为了扶贫曾住在山洞里时,朱建纲对何家庆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听了特别感动,他的精神太伟大了。”朱建纲说。 同样,在潜山市大大小小的瓜蒌基地也都留下了何家庆的身影。 瓜蒌又称栝楼、野葫芦,是传统中药材。“何教授自20世纪70年代之初起就关注瓜蒌资源,不断为构建瓜蒌产业链做出努力,是瓜蒌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他多次来潜山都说过,‘瓜蒌人人都能种,是可大可小的产业’,瓜蒌种植是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脱贫的好产业。”10月21日,潜山市农业农村局瓜蒌技术指导站站长孙勇告诉记者,“何教授针对潜山瓜蒌产业扶贫提出了很多建议,2017年因何教授的建议我们调整了种植瓜蒌的补贴政策。” 因为何家庆提出的建议被采纳,潜山市643户贫困户自主发展种植瓜蒌1879亩,当年增收470万元,户均年增收7310元。痘姆乡仙驾村贫困户孙旵超是受益的643户之一,2017年种植瓜蒌3.5亩,共获得毛收入10000多元。 “潜山瓜蒌产业的发展与何教授是分不开的,他为瓜蒌企业发展、瓜蒌基地管理、农户种植瓜蒌都提出过建议或做过指导。”孙勇说。目前,潜山市从事瓜蒌相关产业的近10000人,瓜蒌产业成为潜山特色农业新的增长点,带动仓储、物流、农资、包装等行业快速发展;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依托,带动贫困户4298户,贫困人口8412人,吸纳劳动就业2267人,年人均增加劳动收入8000元。 宿松县八里江江豚保护协会会员名单上排在第一个的正是何家庆。“他是协会第一个会员,也是协会的名誉会长。”协会副会长李艺告诉记者。
一次调研途中,何家庆从壶口到汇口的路上,坐船经过长江时,几头江豚突然跳出水面。何家庆连忙拿出包里的照相机拍下这一珍贵画面。他告诉夏友明,江豚是非常珍贵的动物,要发挥民间力量保护江豚,并主张成立江豚保护协会。 在何家庆的发起和推动下,2018年6月宿松县八里江江豚保护协会成立。“成立前一天,我给何教授打电话,他特别高兴,说要当协会的第一个会员,并把自己的身份证、联系方式、住址等个人信息发给我,所以他是协会的第一个会员。”夏友明说。10月11日,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栏目来宿松县拍摄江豚,夏友明拨通何家庆的电话分享这一好消息,何家庆匆匆说了句“祝贺你们啊!”就挂了电话。夏友明没想到,这一通短短25秒的电话,是他和何家庆之间最后的联系。
“朴素、节俭!”所有采访对象都如此评价何家庆。 第一次见何家庆时,夏友明很难将眼前这个干瘦、黝黑、穿着朴素的老人和教授联系在一起。当时他穿着黄的发黑的旧军装上衣,脚上是一双沾满泥土的黄球鞋,背着一个黑色帆布包,包里装着照相机、笔记本和书。 夏友明还记得有一次,他到壶口县一家宾馆接何家庆回宿松,看到他住在一间又破又小的宾馆里。“宾馆环境很差,连卫生间都没有,一晚上只要四五十块钱,他对自己太小气了。”夏友明说。
何家庆对自己很小气,但对扶贫事业十分大方,自费走遍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开展“瓜蒌扶贫”,将国家给予他的奖金资助贫困地区孩子。 何家庆被称为“布衣教授”,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解放鞋”、一头略显凌乱的长发是他最显著的标志。 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第七届扶贫状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曾自费考察大别山植物资源,考察报告为中央实施山区星火计划提供了依据,并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 何家庆,安庆人,在宜求学、工作后又考入安徽大学并留校任教。他怀揣着一个知识分子“为人民办事”的初心,在祖国大地上奔波,最终病倒在科技扶贫的路上,终其一生,无怨无悔。(通讯员 陈娟娟 杨一 融媒体记者 夏柳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