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是清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其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的散文理论。
“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建立,是从戴名世、朱书、方苞开始的。
朱书与桐城派的主要代表戴名世、方苞,并称为清初三才子。朱书因籍贯宿松,去世早,且文集受《南山集》案影响一度被淹没,后人谈桐城派,一般以方苞、刘大魁、姚鼐三人为代表人物。
太史,官职名。自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是为朝廷大臣。
秦汉时设太史令。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了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隋时改称太史监,唐改称太史局,肃宗时又改为司天台,五代同。宋代又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辽称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元代时改称为太史院,与司天监并立。而推步测算之事都归太史院,司天监仅余空名。
明、清两代,太史令所在的衙门均称作钦天监。修史之事,则归于翰林院。所以清朝的翰林学士,亦有“太史”之称。
翰林学士的故宅,就顺理成章地被称作为“太史第”。
朱书晚年,因挚友方苞、戴名世力劝,才认真从事时文、科举。49岁,复至京师,应顺天乡试,50岁,连中甲乙两科,康熙四十二年,以殿试二甲四十名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声誉一时赫然公卿间。51岁时,被召入武英殿,纂修《佩文韵府》和《渊鉴类涵》,写入殿纪事诗四十首,获御赐松花岗砚及鹿雉鱼等物。
许岭镇位于安庆市宿松县东部,素有“宿松东大门”之称。该镇是清朝康熙年间翰林书院编修朱书的故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为明清两代东南乡的重镇,因明代进士许东望祖居于此,故名许岭。
为了促进安徽朱氏源流志编纂和各地朱氏名人整理宣传,11月22日晚安徽朱氏源流志编纂委员会一行三人来到宿松县城孚玉镇,宿松县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宿松县志》副主编、《宿松县志勘误拾遗》《宿松古今纵览》主编廖理南先生、宿松县原文物局书记图书馆馆长陈洁先生、宿松中学校长宿松县督学室主任蔡昌荣先生、许岭镇原党委朱江洪书记、宿松公益协会会长宿松世纪网何仁先生、许岭朱氏宗谱朱汉辉、朱荣宗编委和太湖朱氏文化促进会朱敦会会长及陈汉乡隘口乡朱氏宗亲齐聚一堂,共商宿松朱氏源流及名人编纂。
23日,风和日丽、阳光明媚,一行人来到美丽的许岭镇朱书故里,管理太史第、朱氏宗祠、杜溪书屋及朱书墓的三位朱氏宗亲热情接待了我们。
杜溪书屋详细介绍了朱书的生平。朱书一生,勤于笔耕、创作颇丰,著有《仙田诗在》、《朱杜溪稿》、《游历记》、《怡斋诗文集》、《松鳞堂偶抄》、《寒潭琐录》、《评点东莱博义》等。朱死后不久,受南山文字狱案株连,大部分文稿失传,现仅存《朱杜溪先生集》、《游历记存》、《评点东莱博义》等书。
重修的杜溪书屋
朱书的才华和文学,受到当时文坛各大家器重和推崇,方苞为朱书撰写墓表,称赞他“文章雄健”,戴名世称他是“才气横绝一世,文章为百世之人”。朱书在文学上的建树,不仅为宿松第一,有的赞曰:“杜溪艺苑精华,博士共推皖北。”时人每论及桐城文风,都说“朱书、方苞、戴名世堪称闪耀在清代文坛上空的3颗明星”。
梨花坞
朱书(1654——1707),亦名世文,字字绿,号杜溪。世居宿松碎石乡朱家大屋。明末,朱父光陛为避兵乱,挈眷属,设馆授徒于宿松、太湖、潜山等县山区。1654年,朱书诞生于潜山县敢山冲,归葬于宿松县许岭镇滴露村彭田组梨花坞。
重修的朱书墓
朱书墓全景
廖理南老师的“六真书屋”
此次宿松之行受益匪浅,结识了多位文史界朋友、认识了久闻大名的朱氏宗亲、领略皖西南山青水秀,雄伟奇峻的大好美景,促进了朱氏源流志及名人录的编纂。
感谢宿松朱建国、朱人宋、朱江洪、朱汉辉、朱静等宗亲的热情参与,感谢廖理南、陈洁、蔡昌荣、何仁等老师的大力支持,祝宿松朱氏源流志及名人录早上编纂成功! 来源:部分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