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勇军先生印象 宿松程集中学 张敏 曹勇军老师是语文大家,是令人尊敬的语文前辈。 早在从教之初,就听人介绍过曹老师。知道曹老师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安徽中语界的名流。后来又陆续在各大语文期刊杂志上读过曹老师的许多文章,知道曹老师是业内大咖级人物。他自己,连同他所在的南京十三中更是当今中学语文界一块精神地标。于是,萌生了拜见曹老师的念头,只是我这样的乡村草根教师要实现这一愿望,谈何容易。 说来赶巧,有了这一想法十年后的丙申年初冬,竟在电梯里遇见了曹老师。那时,我在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参加“钱梦龙教学思想研讨会”。记得是十二月一日,正在宾馆电梯门口等电梯,刚要跨进,忽然听见一个人喊“请等一下”。抬头一瞥,再细扫一眼,似乎是曹勇军老师。因为先前只是在网络、杂志上见过曹老师的照片,当时也不敢确定,只是觉得像极了。好在我胆大,打了声招呼:您就是曹老师吧?!只听见曹老师回应,“是的,您是?”我顿时惊喜万分,原来真是曹勇军老师。“我是安徽的老师”,我怯怯地回答,实在不敢报名字。可是,曹老师听后却笑道,“我也在安徽工作过”。后来,我们又聊了一些,只是内容大多记不清楚了;不过,曹老师言语之中透露出的亲切与关怀,却一直存记于心。
在这样的场合,第一次见到曹老师,是我万万想不到的。似乎觉得,有些看似不经意的机缘,其实早已在心底的深处回眸过千百回。这或许印证了一句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记得研讨会上曹勇军老师作了一个报告,大意是说他自己是喝着钱梦龙先生的“乳汁”成长起来的,借以感恩钱老教育教学思想的滋补。其实,他又何尝不是用自己的“乳汁”滋养着众多的青年语文教师。语文人便是在这样一代代的滋养中成长起来的,语文便是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这些年来,曹老师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带领学生实实在在读整本书。他创办了闻名全国的“经典夜读小组”,并创设了“在大树下读书”的阅读课程。这件事影响特别大,很多主流媒体对此做过深度报道。南京十三中也因此走到了全国教育人面前。曹老师更是以一棵树的姿态,矗立在中华语文园里。大家知道二零一七年新课标出台后,我们才开始倡导整本书阅读。但曹老师的探索早在五年前便开始了。不得不说,因曹老师深邃的专业眼光,不少学生的一生便会多出一段幸福的生命时光。这实在是他们人生的某种大幸运。
我常常想,在大树底下读书,该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又一想,大抵与“侍坐篇”类似吧。因而每次来南京或者路过南京,便有了一睹真容的冲动。
己亥年初冬,我到南京参加一场活动,地点是恰逢距离十三中仅三公里的江苏省会议中心,时间又是周五,便微信联系曹老师。曹老师告知我,下午四点以后有时间,可到工作室来访。看到曹老师的如此回复,便把信息告诉随行的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孙伟萍先生。不料,孙先生也愿意前往。 下午三点四十分,我和孙特抵达十三中,离约定的时间还有二十分钟,我们便趁机参观了一下校园。十三中校园不大,约四五十亩,梧桐静默,绿树成荫。这时正好 又是课间,虽有学生穿梭,但整个校园似乎总有一种令人安静的因子。随便问一个学生,就知道曹勇军老师的经典阅读小组在信息中心大楼三楼。走到信息楼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名师栏,看到曹老师名列第二位,第一位是十三中校长。
三点五十八分,我和孙先生上楼,直奔曹勇军老师办公室。刚到门口,只见曹老师正送一位访客出门。曹老师见是我们,没有丝毫的陌生感,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声,“你们等一下吧”,说完便把那位客人送到楼下。后来经介绍,才得知来客是苏州的一位校长。
在曹老师送客的间隙,我开始打量语文江湖里盛传的“经典夜读小组”。门头上是两块匾牌,一块是传统经典研学中心,另一块是科幻创作研究基地。走进门内,右边的墙上挂着“经典夜读小组”的铜牌、书法作品“曹勇军语文工作室”,以及历次开展经典夜读活动的宣传海报;墙角有序摆放着夜读活动的成果——设计精美的各类学生个人阅读的心得作品集。左边是一排长长的书架,里面全是各种经典书籍。曹老师就是带领学生阅读这些经典作品,走向明亮那方。中间是一张长条桌子,足足有三米长。这既是曹老师的办公桌,也是经典夜读小组的交流平台。可以想象,每一个周五的晚上,这里该是怎样的一种璀璨。
过了一会儿,曹老师回到办公室,随便寒暄了几句后,便与我们交流开来。我们虽是第一次来,但却无拘无束,天南海北地神侃起来。这样一聊,竟不觉天色已晚。好在我们记得今天是星期五,曹老师事特多,便起身告辞。曹老师又把我们送到楼梯口。
下楼的刹那,我仿佛看到了曹老师和他的学生们静坐夜读、切磋交流的情景。“曹勇军工作室”哪里只是工作室,分明是一间精神的小屋。这间屋子里发出的光亮,直抵我们的灵魂深处。
一个语文教师,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来源;宿松程集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