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宿松陈汉:一条载满乡愁的沟

[复制链接]

2019-12-24 11:04 13700 1

反面覆盖 发表于 2019-12-24 10:25 |阅读模式

反面覆盖 1#

2019-12-24 10:25

   
历史上的两位人物,而让它的文化底蕴变得尤为厚重。
  这里,因为手工制作的豆腐、裱纸品质好,而让它在很早以前就声名远播。
 
  这里,因为曾经的一条山沟、现在的一座水库,而让它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就是地处大别山南麓的宿松县陈汉乡。
 
  元末明初,社会动荡不安。居住在宿松北部山区的村民陈汉,因他有勇有谋、仗义疏财,被推举为众寨之王。后他率所属四十八寨归附朱元璋,后擢升奉议大夫、庸田署令,并恩准封地袭爵,所封领地改称陈汉。陈汉山、陈汉沟地名由此而来。
 
  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由一条山谷变为一座水库,让陈汉沟从此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乡愁,也成为人们心中永远都抹不掉的记忆。
   t01c9a4c9141c359f3b.jpg

   聊起陈汉沟往事,年过九旬的贺福恩老人仍记忆犹新。
 
  老人回忆,解放前,陈汉沟集镇有横直两条街,街上住着100多户人家,有店铺60多家,以肉铺、铁匠铺、豆腐店、茶馆、杂货店居多。街道都是用青石铺成。每天上午,这里车水马龙,商贾如云,来自湖北蕲春、英山、黄梅及安徽太湖、潜山等地客商络绎不绝,有卖“窑货”的,卖洋布的,卖红糖的,卖煤油的。总之,凡是日常生活用品,都有人卖和买。
 
   钓鱼台水库中的一座小岛,建有东吴名将陈武的坟墓。陈武字子烈,出生于陈汉沟,自幼习武,长大后从戎效忠东吴,成为一员东吴猛将。后为救孙权战死疆场。陈武事迹载入《三国志·吴志》,成为宿松进入正史第一人。
 在陈汉有个叫白鹤冲的地方。清朝,这里居民就学会了裱纸生产技术,他们利用当地丰富的毛竹资源,办起了裱纸生产作坊。
 
  “这是用青石板砌成的纸槽,是先辈留下来的,有一百多年历史”。村支书朱学农边介绍,边向我们演示打浆、捞纸的过程。
 
      t01ee6f02cc771424f3.jpg
   “纸是神仙做,十张就有九张破”。这句谚语至今还在陈汉山区流传,说的是做裱纸很不容易,特别是在捞纸时最容易破损。朱学农说,生产裱纸是项技术活,有着破麻、扎麻、打浆、晒纸、包装等十几道工序,做好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白鹤冲人就是凭着对造纸事业的一份份耐心和细心,而让自己生产出的裱纸远销湖北黄梅、蕲春、英山等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白鹤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生产裱纸,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
 
      t016ab85dfc78d94ba2.jpg
  朱学农回忆,16岁那年冬天,他挑着一担裱纸,步行到湖北黄梅县叫停前的地方叫卖。卖着卖着,很快到了傍晚,他只好找农户借宿,当时乡村贫困,农家床铺有限,直至找到晚上10点,仍没一户人家愿意收留他。眼看村庄里的灯火几乎全部熄灭,他心里更加着急,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来到了最后亮着灯火的人家。这家只有一个老人,家里只有一张床铺,睡不下两个人。后来,老人还是收留了他。半夜时分,老人把床让给他睡,自己在凳子上坐了一晚。他深受感动,卖完裱纸后,专程来到老人家里,将挑纸用的扁担送给了老人。
  过去,在陈汉裱纸行业里流传着“卖纸不卖扁担”之说,意思是说如果将扁担卖掉了,就表示以后不做裱纸生意。但小小年纪的朱学农,却不惜以赠送扁担的方式,来报答老人的收留之恩。从朱学农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了陈汉人的真诚与质朴。
 从清朝起,一部分陈汉人开始靠手工制作豆腐来谋生。
 “陈汉豆腐品质好是有原因的!”年过六旬的朱金艳,土生土长在陈汉,是吃着陈汉豆腐长大的,他说,从古至今,陈汉居民在制作豆货过程中,使用的都是山涧的泉水,做出来的豆腐,不仅色泽好,而且味道好,由此成就了“陈汉豆腐”这个响亮的品牌。
  
t0125883331e86b9212.jpg
去陈汉采访那天,我慕名来到当地的一家豆腐店,随手捧起一块豆腐,它如同刚出浴的少女,弹指可破。在风中,它有些微微颤抖,如受惊的玉兔。我用手轻轻捏开一片嫩白的豆腐,放进嘴里细细品尝,立刻感受到了它的醇香与嫩滑。
  “你卖的是陈汉豆腐吗?”如今,在宿松县城区各大菜市场,经常会听到顾客发出类似这样的询问。“陈汉豆腐”作为宿松县豆腐界最为知名的品牌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t01ebe89cb31bf8b91d.png
     解放后,陈汉沟居民为了响应政府修筑钓鱼台水库的重大决策,远离故土,搬迁到外地居住,库区移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年过八旬的朱耀增老人回忆,从1958年起,陈汉沟居民就开始陆续向外地搬迁,直至1972年结束,共有500多户被搬迁到外地,最远的搬迁到了湖北麻城县,但大多数是搬迁到本县复兴、汇口、华阳河农场等地。
  
   陈汉沟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也有着写不完的话题。
  正是有了无数陈汉沟人的无私奉献,才换来造福子孙的伟大工程——钓鱼台水库。从1958年10月破土动工到1960年水库大坝竣工,1977年水电站竣工投入运行,这座历时20年建造的国家中(二)型水库不仅彻底解决了下游乡镇和县城的水患,而且还解决了全县丘陵地区十几个乡镇十几万亩农田灌溉问题,同时还兼具发电、观光等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陈汉发生了巨变。在钓鱼台水库周边,一栋栋两层以上的楼房掩映于竹海之间,乡政府从陈家院子迁到了广福村,新街新貌新气象。一条条贯通东西、南北的宽阔水泥公路,拉近了陈汉乡与外界的距离。各个村民小组都实现公路、电视、电话、宽带网络“组组通”,当地居民足不出户都能知晓天下事。据了解,从2006年以来,这里共修建水泥公路170多公里,为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随着信息化、工业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手工生产方式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陈汉裱纸已没有多少人生产,陈汉豆腐的部分生产工序则被机械代替。
 如今,在人们心中,钓鱼台水库已是陈汉的一座标志,也是陈汉人留住乡愁、延续乡愁、感受乡愁和牵动乡愁的地方,但最触动陈汉人乡愁这根弦的,还是陈汉沟,因为陈汉沟永远代表着这一方土地的印记……(通讯员 孙春旺)【12月23日 03版】历史上的两位人物,而让它的文化底蕴变得尤为厚重。
 这里,因为手工制作的豆腐、裱纸品质好,而让它在很早以前就声名远播。
 这里,因为曾经的一条山沟、现在的一座水库,而让它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就是地处大别山南麓的宿松县陈汉乡。
 元末明初,社会动荡不安。居住在宿松北部山区的村民陈汉,因他有勇有谋、仗义疏财,被推举为众寨之王。后他率所属四十八寨归附朱元璋,后擢升田署令,并恩准封地袭爵,所封领地改称陈汉。陈汉山、陈汉沟地名由此而来。
 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由一条山谷变为一座水库,让陈汉沟从此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乡愁,也成为人们心中永远都抹不掉的记忆。
 聊起陈汉沟往事,年过九旬的贺福恩老人仍记忆犹新。
 老人回忆,解放前,陈汉沟集镇有横直两条街,街上住着100多户人家,有店铺60多家,以肉铺、铁匠铺、豆腐店、茶馆、杂货店居多。街道都是用青每天上午,这里车水马龙,商贾如云,来自湖北蕲春、英山、黄梅及安徽太湖、潜山等地客商络绎不绝,有卖“窑货”的,卖洋布的,卖红糖的,卖煤油的。总之,凡是日常生活用品,都有人卖和买。
 钓鱼台水库中的一座小岛,建有东吴名将陈武的坟墓。陈武字子烈,出生于陈汉沟,自幼习武,长大后从戎效忠东吴,成为一员东吴猛将。后为救孙权战死疆场。陈武事迹载入《三国志·吴志》,成为宿松进入正史第一人。
 在陈汉有个叫白鹤冲的地方。清朝,这里居民就学会了裱纸生产技术,他们利用当地丰富的毛竹资源,办起了裱纸生产作坊。
 “这是用青石板砌成的纸槽,是先辈留下来的,有一百多年历史”。村支书朱学农边介绍,边向我们演示打浆、捞纸的过程。
 “纸是神仙做,十张就有九张破”。这句谚语至今还在陈汉山区流传,说的是做裱纸很不容易,特别是在捞纸时最容易破损。朱学农说,生产裱纸是项技术活,有着破麻、扎麻、打浆、晒纸、包装等十几道工序,做好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白鹤冲人就是凭着对造纸事业的一份份耐心和细心,而让自己生产出的裱纸远销湖北黄梅、蕲春、英山等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白鹤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生产裱纸,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
 朱学农回忆,16岁那年冬天,他挑着一担裱纸,步行到湖北黄梅县叫停前的地方叫卖。卖着卖着,很快到了傍晚,他只好找农户借宿,当时乡村贫困,农家床铺有限,直至找到晚上10点,仍没一户人家愿意收留他。眼看村庄里的灯火几乎全部熄灭,他心里更加着急,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来到了最后亮着灯火的人家。这家只有一个老人,家里只有一张床铺,睡不下两个人。后来,老人还是收留了他。半夜时分,老人把床让给他睡,自己在凳子上坐了一晚。他深受感动,卖完裱纸后,专程来到老人家里,将挑纸用的扁担送给了老人。
 过去,在陈汉裱纸行业里流传着“卖纸不卖扁担”之说,意思是说如果将扁担卖掉了,就表示以后不做裱纸生意。但小小年纪的朱学农,却不惜以赠送扁担的方式,来报答老人的收留之恩。从朱学农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了陈汉人的真诚与质朴。
 从清朝起,一部分陈汉人开始靠手工制作豆腐来谋生。
“陈汉豆腐品质好是有原因的!”年过六旬的朱金艳,土生土长在陈汉,是吃着陈汉豆腐长大的,他说,从古至今,陈汉居民在制作豆货过程中,使用的都是山涧的泉水,做出来的豆腐,不仅色泽好,而且味道好,由此成就了“陈汉豆腐”这个响亮的品牌。
 去陈汉采访那天,我慕名来到当地的一家豆腐店,随手捧起一块豆腐,它如同刚出浴的少女,弹指可破。在风中,它有些微微颤抖,如受惊的玉兔。我用手轻轻捏开一片嫩白的豆腐,放进嘴里细细品尝,立刻感受到了它的醇香与嫩滑。
 “你卖的是陈汉豆腐吗?”如今,在宿松县城区各大菜市场,经常会听到顾客发出类似这样的询问。“陈汉豆腐”作为宿松县豆腐界最为知名的品牌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解放后,陈汉沟居民为了响应政府修筑钓鱼台水库的重大决策,远离故土,搬迁到外地居住,库区移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年过八旬的朱耀增老人回忆,从1958年起,陈汉沟居民就开始陆续向外地搬迁,直至1972年结束,共有500多户被搬迁到外地,最远的搬迁到了湖北麻城县,但大多数是搬迁到本县复兴、汇口、华阳河农场等地。
 陈汉沟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也有着写不完的话题。
 正是有了无数陈汉沟人的无私奉献,才换来造福子孙的伟大工程——钓鱼台水库。从1958年10月破土动工到1960年水库大坝竣工,1977年水电站竣工投入运行,这座历时20年建造的国家中(二)型水库不仅彻底解决了下游乡镇和县城的水患,而且还解决了全县丘陵地区十几个乡镇十几万亩农田灌溉问题,同时还兼具发电、观光等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陈汉发生了巨变。在钓鱼台水库周边,一栋栋两层以上的楼房掩映于竹海之间,乡政府从陈家院子迁到了广福村,新街新貌新气象。一条条贯通东西、南北的宽阔水泥公路,拉近了陈汉乡与外界的距离。各个村民小组都实现公路、电视、电话、宽带网络“组组通”,当地居民足不出户都能知晓天下事。据了解,从2006年以来,这里共修建水泥公路170多公里,为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随着信息化、工业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手工生产方式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陈汉裱纸已没有多少人生产,陈汉豆腐的部分生产工序则被机械代替。
 如今,在人们心中,钓鱼台水库已是陈汉的一座标志,也是陈汉人留住乡愁、延续乡愁、感受乡愁和牵动乡愁的地方,但最触动陈汉人乡愁这根弦的,还是陈汉沟,因为陈汉沟永远代表着这一方土地的印记……(通讯员 孙春旺)【12月23日 03版】

来源;融煤体中心

全部回复1

乡巴佬牙 发表于 2019-12-24 11:04

乡巴佬牙 2#

2019-12-24 11:04

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下士2
:
555656jjjgg@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90

帖子180

积分31308

图文推荐

  • 陈明德:一抻一拉总关

    宿松融媒讯 在皖西南的宿松县,时光仿佛在这

  • 宿松警方擒获“幽灵大

    初夏的宿松县佐坝乡,金黄的麦浪随风轻摇,本

  • 县人民医院成功开展首

      小陈跑健康 5月16日,宿松县人民医院介入医

  • 宿松公益趾凤联络站开

    五月的太阳已经迫不及待地接过夏日的热力棒,

  • “5·19中国旅游日”

    2025年宿松县“5·19中国旅游日”暨“来宿松,享

  • 公告!宿松县一国有建

    经宿松县人民政府批准,宿松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决

  • 宿松县举办第三十五次

    5月16日上午,宿松县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活动

  • 宿松公益:程岭联络站

    在"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

  • 宿松司法:搭建就业“

    今年以来,宿松县司法局聚焦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

  • 佐坝乡:为经济发展注

    近年来,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佐坝乡科技创新工作一

  • 宿松县总工会举行2025

    为切实维护企业和员工双方合法权益,构建和谐

  • 宿松县交通运输综合行

    宿松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开展“大队长接待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