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两位人物,而让它的文化底蕴变得尤为厚重。
这里,因为手工制作的豆腐、裱纸品质好,而让它在很早以前就声名远播。
这里,因为曾经的一条山沟、现在的一座水库,而让它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就是地处大别山南麓的宿松县陈汉乡。
元末明初,社会动荡不安。居住在宿松北部山区的村民陈汉,因他有勇有谋、仗义疏财,被推举为众寨之王。后他率所属四十八寨归附朱元璋,后擢升奉议大夫、庸田署令,并恩准封地袭爵,所封领地改称陈汉。陈汉山、陈汉沟地名由此而来。
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由一条山谷变为一座水库,让陈汉沟从此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乡愁,也成为人们心中永远都抹不掉的记忆。
聊起陈汉沟往事,年过九旬的贺福恩老人仍记忆犹新。
老人回忆,解放前,陈汉沟集镇有横直两条街,街上住着100多户人家,有店铺60多家,以肉铺、铁匠铺、豆腐店、茶馆、杂货店居多。街道都是用青石铺成。每天上午,这里车水马龙,商贾如云,来自湖北蕲春、英山、黄梅及安徽太湖、潜山等地客商络绎不绝,有卖“窑货”的,卖洋布的,卖红糖的,卖煤油的。总之,凡是日常生活用品,都有人卖和买。
钓鱼台水库中的一座小岛,建有东吴名将陈武的坟墓。陈武字子烈,出生于陈汉沟,自幼习武,长大后从戎效忠东吴,成为一员东吴猛将。后为救孙权战死疆场。陈武事迹载入《三国志·吴志》,成为宿松进入正史第一人。
在陈汉有个叫白鹤冲的地方。清朝,这里居民就学会了裱纸生产技术,他们利用当地丰富的毛竹资源,办起了裱纸生产作坊。
“这是用青石板砌成的纸槽,是先辈留下来的,有一百多年历史”。村支书朱学农边介绍,边向我们演示打浆、捞纸的过程。
“纸是神仙做,十张就有九张破”。这句谚语至今还在陈汉山区流传,说的是做裱纸很不容易,特别是在捞纸时最容易破损。朱学农说,生产裱纸是项技术活,有着破麻、扎麻、打浆、晒纸、包装等十几道工序,做好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白鹤冲人就是凭着对造纸事业的一份份耐心和细心,而让自己生产出的裱纸远销湖北黄梅、蕲春、英山等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白鹤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生产裱纸,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
朱学农回忆,16岁那年冬天,他挑着一担裱纸,步行到湖北黄梅县叫停前的地方叫卖。卖着卖着,很快到了傍晚,他只好找农户借宿,当时乡村贫困,农家床铺有限,直至找到晚上10点,仍没一户人家愿意收留他。眼看村庄里的灯火几乎全部熄灭,他心里更加着急,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来到了最后亮着灯火的人家。这家只有一个老人,家里只有一张床铺,睡不下两个人。后来,老人还是收留了他。半夜时分,老人把床让给他睡,自己在凳子上坐了一晚。他深受感动,卖完裱纸后,专程来到老人家里,将挑纸用的扁担送给了老人。
过去,在陈汉裱纸行业里流传着“卖纸不卖扁担”之说,意思是说如果将扁担卖掉了,就表示以后不做裱纸生意。但小小年纪的朱学农,却不惜以赠送扁担的方式,来报答老人的收留之恩。从朱学农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了陈汉人的真诚与质朴。
从清朝起,一部分陈汉人开始靠手工制作豆腐来谋生。
“陈汉豆腐品质好是有原因的!”年过六旬的朱金艳,土生土长在陈汉,是吃着陈汉豆腐长大的,他说,从古至今,陈汉居民在制作豆货过程中,使用的都是山涧的泉水,做出来的豆腐,不仅色泽好,而且味道好,由此成就了“陈汉豆腐”这个响亮的品牌。
去陈汉采访那天,我慕名来到当地的一家豆腐店,随手捧起一块豆腐,它如同刚出浴的少女,弹指可破。在风中,它有些微微颤抖,如受惊的玉兔。我用手轻轻捏开一片嫩白的豆腐,放进嘴里细细品尝,立刻感受到了它的醇香与嫩滑。
“你卖的是陈汉豆腐吗?”如今,在宿松县城区各大菜市场,经常会听到顾客发出类似这样的询问。“陈汉豆腐”作为宿松县豆腐界最为知名的品牌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解放后,陈汉沟居民为了响应政府修筑钓鱼台水库的重大决策,远离故土,搬迁到外地居住,库区移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年过八旬的朱耀增老人回忆,从1958年起,陈汉沟居民就开始陆续向外地搬迁,直至1972年结束,共有500多户被搬迁到外地,最远的搬迁到了湖北麻城县,但大多数是搬迁到本县复兴、汇口、华阳河农场等地。
陈汉沟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也有着写不完的话题。
正是有了无数陈汉沟人的无私奉献,才换来造福子孙的伟大工程——钓鱼台水库。从1958年10月破土动工到1960年水库大坝竣工,1977年水电站竣工投入运行,这座历时20年建造的国家中(二)型水库不仅彻底解决了下游乡镇和县城的水患,而且还解决了全县丘陵地区十几个乡镇十几万亩农田灌溉问题,同时还兼具发电、观光等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陈汉发生了巨变。在钓鱼台水库周边,一栋栋两层以上的楼房掩映于竹海之间,乡政府从陈家院子迁到了广福村,新街新貌新气象。一条条贯通东西、南北的宽阔水泥公路,拉近了陈汉乡与外界的距离。各个村民小组都实现公路、电视、电话、宽带网络“组组通”,当地居民足不出户都能知晓天下事。据了解,从2006年以来,这里共修建水泥公路170多公里,为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随着信息化、工业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手工生产方式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陈汉裱纸已没有多少人生产,陈汉豆腐的部分生产工序则被机械代替。
如今,在人们心中,钓鱼台水库已是陈汉的一座标志,也是陈汉人留住乡愁、延续乡愁、感受乡愁和牵动乡愁的地方,但最触动陈汉人乡愁这根弦的,还是陈汉沟,因为陈汉沟永远代表着这一方土地的印记……(通讯员 孙春旺)【12月23日 03版】历史上的两位人物,而让它的文化底蕴变得尤为厚重。
这里,因为手工制作的豆腐、裱纸品质好,而让它在很早以前就声名远播。
这里,因为曾经的一条山沟、现在的一座水库,而让它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就是地处大别山南麓的宿松县陈汉乡。
元末明初,社会动荡不安。居住在宿松北部山区的村民陈汉,因他有勇有谋、仗义疏财,被推举为众寨之王。后他率所属四十八寨归附朱元璋,后擢升田署令,并恩准封地袭爵,所封领地改称陈汉。陈汉山、陈汉沟地名由此而来。
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由一条山谷变为一座水库,让陈汉沟从此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乡愁,也成为人们心中永远都抹不掉的记忆。
聊起陈汉沟往事,年过九旬的贺福恩老人仍记忆犹新。
老人回忆,解放前,陈汉沟集镇有横直两条街,街上住着100多户人家,有店铺60多家,以肉铺、铁匠铺、豆腐店、茶馆、杂货店居多。街道都是用青每天上午,这里车水马龙,商贾如云,来自湖北蕲春、英山、黄梅及安徽太湖、潜山等地客商络绎不绝,有卖“窑货”的,卖洋布的,卖红糖的,卖煤油的。总之,凡是日常生活用品,都有人卖和买。
钓鱼台水库中的一座小岛,建有东吴名将陈武的坟墓。陈武字子烈,出生于陈汉沟,自幼习武,长大后从戎效忠东吴,成为一员东吴猛将。后为救孙权战死疆场。陈武事迹载入《三国志·吴志》,成为宿松进入正史第一人。
在陈汉有个叫白鹤冲的地方。清朝,这里居民就学会了裱纸生产技术,他们利用当地丰富的毛竹资源,办起了裱纸生产作坊。
“这是用青石板砌成的纸槽,是先辈留下来的,有一百多年历史”。村支书朱学农边介绍,边向我们演示打浆、捞纸的过程。
“纸是神仙做,十张就有九张破”。这句谚语至今还在陈汉山区流传,说的是做裱纸很不容易,特别是在捞纸时最容易破损。朱学农说,生产裱纸是项技术活,有着破麻、扎麻、打浆、晒纸、包装等十几道工序,做好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白鹤冲人就是凭着对造纸事业的一份份耐心和细心,而让自己生产出的裱纸远销湖北黄梅、蕲春、英山等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白鹤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生产裱纸,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
朱学农回忆,16岁那年冬天,他挑着一担裱纸,步行到湖北黄梅县叫停前的地方叫卖。卖着卖着,很快到了傍晚,他只好找农户借宿,当时乡村贫困,农家床铺有限,直至找到晚上10点,仍没一户人家愿意收留他。眼看村庄里的灯火几乎全部熄灭,他心里更加着急,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来到了最后亮着灯火的人家。这家只有一个老人,家里只有一张床铺,睡不下两个人。后来,老人还是收留了他。半夜时分,老人把床让给他睡,自己在凳子上坐了一晚。他深受感动,卖完裱纸后,专程来到老人家里,将挑纸用的扁担送给了老人。
过去,在陈汉裱纸行业里流传着“卖纸不卖扁担”之说,意思是说如果将扁担卖掉了,就表示以后不做裱纸生意。但小小年纪的朱学农,却不惜以赠送扁担的方式,来报答老人的收留之恩。从朱学农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了陈汉人的真诚与质朴。
从清朝起,一部分陈汉人开始靠手工制作豆腐来谋生。
“陈汉豆腐品质好是有原因的!”年过六旬的朱金艳,土生土长在陈汉,是吃着陈汉豆腐长大的,他说,从古至今,陈汉居民在制作豆货过程中,使用的都是山涧的泉水,做出来的豆腐,不仅色泽好,而且味道好,由此成就了“陈汉豆腐”这个响亮的品牌。
去陈汉采访那天,我慕名来到当地的一家豆腐店,随手捧起一块豆腐,它如同刚出浴的少女,弹指可破。在风中,它有些微微颤抖,如受惊的玉兔。我用手轻轻捏开一片嫩白的豆腐,放进嘴里细细品尝,立刻感受到了它的醇香与嫩滑。
“你卖的是陈汉豆腐吗?”如今,在宿松县城区各大菜市场,经常会听到顾客发出类似这样的询问。“陈汉豆腐”作为宿松县豆腐界最为知名的品牌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解放后,陈汉沟居民为了响应政府修筑钓鱼台水库的重大决策,远离故土,搬迁到外地居住,库区移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年过八旬的朱耀增老人回忆,从1958年起,陈汉沟居民就开始陆续向外地搬迁,直至1972年结束,共有500多户被搬迁到外地,最远的搬迁到了湖北麻城县,但大多数是搬迁到本县复兴、汇口、华阳河农场等地。
陈汉沟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也有着写不完的话题。
正是有了无数陈汉沟人的无私奉献,才换来造福子孙的伟大工程——钓鱼台水库。从1958年10月破土动工到1960年水库大坝竣工,1977年水电站竣工投入运行,这座历时20年建造的国家中(二)型水库不仅彻底解决了下游乡镇和县城的水患,而且还解决了全县丘陵地区十几个乡镇十几万亩农田灌溉问题,同时还兼具发电、观光等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陈汉发生了巨变。在钓鱼台水库周边,一栋栋两层以上的楼房掩映于竹海之间,乡政府从陈家院子迁到了广福村,新街新貌新气象。一条条贯通东西、南北的宽阔水泥公路,拉近了陈汉乡与外界的距离。各个村民小组都实现公路、电视、电话、宽带网络“组组通”,当地居民足不出户都能知晓天下事。据了解,从2006年以来,这里共修建水泥公路170多公里,为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随着信息化、工业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手工生产方式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陈汉裱纸已没有多少人生产,陈汉豆腐的部分生产工序则被机械代替。
如今,在人们心中,钓鱼台水库已是陈汉的一座标志,也是陈汉人留住乡愁、延续乡愁、感受乡愁和牵动乡愁的地方,但最触动陈汉人乡愁这根弦的,还是陈汉沟,因为陈汉沟永远代表着这一方土地的印记……(通讯员 孙春旺)【12月23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