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位于皖江之首。尽管依江而兴,但在宿松,沿江洲地不足1/3,丘陵区、山区以及淡水湖泊构筑了宿松美丽版图。因为居住环境的差异,以及地处皖鄂赣三省交界,这里近90万居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缘文化和民风习俗。如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因此需要有“多元化”的维度和智慧。 宿松县委政法委坚持锐意创新,大胆尝试,建立机制,搭建平台,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在这里活跃着一群“60后”、“50后”乡贤,尽管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这些自诩“和事佬”的老人,却为当地的善治,注入了新鲜的因子。
家门口的“专家门诊”,专治纠纷 2019年10月初,家住宿松县二郎镇的吴兴亚,为了生活方便,根据开发商的口头承诺,自行加盖了一间厨房。 但是,厨房建好没几天,就因为违建被政府部门拆除。吴兴亚认为自己经济受到损失,要求开发商承担违约责任。如果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吴兴亚的诉求也许有商榷的地方。但在农村,这样的矛盾纠纷却非常多,如果不妥善调解,还有可能产生更大的间隙。了解到情况以后,今年57岁的吴金波从中进行义务调解。吴金波的基层工作经验非常丰富,曾任村党支部书记、总支书记,还担任过县人民法院陪审员。 如今,吴金波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金波调解工作室”的首席调解员。经过调解,开发商自愿支付7600元给吴兴亚,双方达成调解。
金波调解工作室,设立在镇综治中心,共有四名调解员,均是“60后”、“50后”的老同志。“我们形成了工作‘四法’,也就是深入调查、耐心沟通、友好协商、以案普法。”吴金波说。在当地老百姓心中,金波调解工作室就是家门口的“专家门诊”,遇到矛盾和纠纷,就找金波调解工作室。金波调解工作室是宿松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一个缩影,坚持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切实把各种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实现小事不出家,大事不出村。 已退休的“和事佬”,获得国家级荣誉 医患纠纷,曾经是农村最常见的影响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今年国庆节期间,一孕妇在宿松一乡镇卫生院分娩时母子双亡。当天下午,死者家属来了一批人要做“娘家人”,又哭又闹。冯跃、王永、陈群策三位60多岁的老同志,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到现场。“一直到凌晨2点多,终于做通家属的工作,同意将死者遗体转移到殡仪馆。”王永说。但是,商谈赔偿的过程,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医疗事故不同于交通事故,一是定责难,二是赔偿标准不明晰。”经过三天的努力,这起医患纠纷才得以调解。 据了解,这三位60多岁的老同志,是宿松县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冯跃从原县安监局局长岗位上退休,王永退休前担任过县公安局副局长,陈群策退休前是县司法局宣教股股长。三位老同志自诩“和事佬”。“这并不是乱糊稀泥,在人民调解工作中,要念好‘四字经’。”冯跃介绍,“四字经”就是心怀一个“公”字,依据一个“法”字,不忘一个“廉”字,抓住一个“稳”字。 自2014年7月1日成立以来,宿松县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受理和调解医疗纠纷289件,其中死亡纠纷74件。2018年5月,被司法部评委“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 “乡贤+”,为百姓再造一座“新城” 跟很多县域一样,在发展的过程中,宿松也面临城市再造的问题,征地拆迁矛盾不可避免。对于很多老百姓来说,征地拆迁是他们的头等大事。东北新城是宿松县城的新城区,也是城乡结合部。“既是县直机关的所在地,也是拆迁安置集中区。”宿松东北新城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夏幼华介绍。7万多居住人口,不仅有原住居民,更多的是来自全县各地的新居民,他们在这里安家落户。 而东北新城管委会干部职工仅有50余人,如何对7万多居住人口进行有效的社会治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我们根据县委政法委安排部署,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主动邀请辖区群众公认的有威望的乡贤、退休社区干部、民间调解能手,成立‘乡贤调解室’。”夏幼华介绍,充分发挥他们在亲缘、人缘、地缘上的优势,就地就近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建成了乡贤好人馆、乡贤调解室,按照“专职+兼职”模式,建立了信息化、动态化条件下的“乡贤+”人民调解、“乡贤+”行政调解、“乡贤+”司法调解、“乡贤+”文明宣传、“乡贤+”扶贫济困等联动社会治理模式。“我是2017年3月份调任到东北新城的,成功征迁了1000多户。”夏幼华介绍,乡贤们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功不可没。 尽管已退休,但是社会新鲜因子 退休老同志、乡贤、“和事佬”、调解员,尽管称呼不同,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有他们的一份功劳,是社会的新鲜因子。调解,是一项充满智慧的工作,既有专业性,又有艺术性。据了解,宿松县“乡贤调解工作室”覆盖至每个乡镇,并依托县综治中心工作平台,在成立“县医调”外,还组建了县交调、县综调、县天平调、县商调等县级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全部配齐3名以上专职调解员。乡贤们地熟、人熟、事熟、面熟,德高望重,生活在群众中间,为乡亲所信任,对当地各种矛盾纠纷号得准“脉”,开得了“方子”。 宿松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凌勇介绍,目前全县共有270个调委会,“乡贤调解工作室”241个,并将县级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凌勇介绍,宿松县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规范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运行为抓手,创新推进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新办法,不断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基本形成在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更好地实现基层善治,有力促进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韦玉柏 刘柳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