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杂谈] [古文翻译]《后汉书·卓茂传》是收礼还是受贿

[复制链接]

2020-5-15 12:29 41169 13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20-5-8 16:14 |阅读模式

ssxfyzlscxwz 1#

2020-5-8 16:14

[古文翻译]《后汉书·卓茂传》

[引子]
我不主张收礼,更憎恨行贿受贿。
读_后汉书·卓茂传,看东汉时的村治保主任收礼算不算受贿。
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的密县。
河南郑州有一个县级市新密市,
很早以前叫做密县,自秦时叫颖川郡密县,汉袭秦制,东汉还是叫密县。
[正文]
话说,东汉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宽仁恭爱。
后来凭儒术被举荐为侍郎,供职于宫门之内,
(卓茂相当于现在一个副部长。好家伙一个四级干部,跨职兼任密县县长。那时的县长被称为县令。)

何谓县令,诸位?
问县令嘛!可知,破家县令否?
县令,即  _手中的权力,足以使人_破家灭门。
但是东汉这个卓茂,是一个和和气气的好官。_卓茂南阳宛人也,宽仁恭爱。
他来到密县,费尽心思教化地方,对待人民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总是用善行来教导大家。
从来没有恶言恶语,官吏亲近他,百姓爱戴他。
官不欺心,民不欺骗。直落得一方安宁。

忽一日,
有人告发卓茂属下亭长接受了他赠送的米肉。
用现在语言描述,有一个村民要告发密县某村治安保卫主任受贿。
看官,
卓茂是怎么处理的?
是判收礼还是判受贿?
卓茂先让左右回避,再问那人说:
“是亭长向你索要的?
还是你有事托他办而送给他的?
抑或是平时你认为他对你有恩而送给他的?”
那人说:“是我自己去送给他的。”
卓茂说:“你赠送,他接受,为什么要告发呢?”
那人说:
“我私下听说贤明的君主,能让百姓不害怕官吏。爱民的官吏不收取百姓财物。
现在我害怕官吏,因此送他米肉,官吏已最终接受,所以来告发。”
卓茂说:
“你真是个糊涂人啊。
人类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有仁爱之心,懂得互相尊敬的道理。
现在邻里之间,尚且送年长人的礼物,这是为人之道。用来使人互相亲近的方式。
何况官吏和百姓之间呢?
官吏只是不应该凭借威势权力强行索取礼物罢了。
人间成群聚居,混杂相处,所以学习纲常礼义,以便互相交往。
你不想学习这些,难道能高飞远走,不住在人间吗?
亭长向来是好官史,
过年过节时,赠送他米肉,是礼节啊!”
那人说:“如果像这样,那么刑律为什么禁止这种事呢?”
卓茂笑着说:
“刑律规定是大法则,礼义顺从是重人情。
现在我用礼义教导你,你一定没有怨恨;如果用刑律来惩治你,你该怎么办呢?
这衙门之内,小的事情可以判罪,大的事情可以杀头。你暂且回去好好想想吧!”
于是那人接受了他的教诲,而那官吏则感激他的恩德。

见范晔《后汉书·卓茂传》



附录《后汉书·卓茂传》其中一段——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
……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
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
人曰:“往遗之耳。”
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
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
茂曰:“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仪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
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
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
于是人纳其训,
吏怀其恩。






全部回复13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20-5-8 16:20

ssxfyzlscxwz 2#

2020-5-8 16:20

关于范晔人物简介。
范晔的父亲范泰官职侍中,范晔的母亲是范泰的小妾,作为历史痼疾,一个小娘养的,社会地位不高。但是,世事千变万化,要么换了身份,要么后天努力。而也有物极必反的现象,换了身份,后天努力,好不容易爬上显赫的位置,想作死的,老天爷一定会成全他。
范晔的伯父范弘之,原本也世袭罔替,因接替其祖父范汪的武兴县侯。范弘之耍文采作死,为申请给淝水之战功臣谢石赠赐谥号襄墨公,如“当淮肥之捷,勋拯危坠,虽皇威遐震,狡寇天亡,因时立功,石亦与焉。”
言辞比称赞皇帝都过,又得罪了朝中取好卖乖的对头,一直没有升官,只挂职馀杭县令。
范弘之没有儿子,要这范晔过继,范晔士族子弟聪明过人,也享受世袭罔替,就接替了伯父的武兴侯。
范晔在南朝刘宋时期,当官也算是秘书丞。相当于现在部级某科室一个科员,为了收复黄淮平原作战,有功升迁,但是,他恃才傲物,也好得罪人,特别是彭城王刘义康的母亲下葬那天,醉酒后以挽歌作乐,被贬为宣城太守。
范晔贪财受贿被反动派拉拢,参加了为刘义康篡权的阴谋活动。结果被朝廷捕杀。
这本《后汉书·卓茂传》就是范晔在做宣城太守时所作。

附录范弘之为谢石申请谥号的作文
弘之议曰:
石阶藉门廕,屡登崇显,总司百揆,翼赞三台,闲练庶事,勤劳匪懈,内外佥议,皆曰与能。当淮肥之捷,勋拯危坠,虽皇威遐震,狡寇天亡,因时立功,石亦与焉。又开建学校,以延胄子,虽盛化未洽,亦爱礼存羊。然古之贤辅,大则以道事君,侃侃终日;次则厉身奉国,夙夜无怠;下则爱人惜力,以济时务。此数者,然后可以免惟尘之议,塞素餐之责矣。今石位居朝端,任则论道,唱言无忠国之谋,守职则容身而已,不可谓事君;货黩京邑,聚敛无厌,不可谓厉身;坐拥大众,侵食百姓,《大东》流于远近,怨毒结于众心,不可谓爱人;工徒劳于土木,思虑殚于机巧,纨绮尽于婢妾,财用縻于丝桐,不可谓惜力。此人臣之大害,有国之所去也。
先王所以正风俗,理人伦者,莫尚乎节俭,故夷吾受谤乎三归,平仲流美于约己。自顷风轨陵迟,奢僭无度,廉耻不兴,利竞交驰,不可不深防原本,以绝其流。汉文袭弋绨之服,诸侯犹侈;武帝焚雉头之裘,靡丽不息。良由俭德虽彰,而威禁不肃;道自我建,而刑不及物。若存罚其违,亡贬其恶,则四维必张,礼义行矣。
案谥法,因事有功曰「襄」,贪以败官曰「墨」,宜谥曰襄墨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浩淼 发表于 2020-5-9 20:42

浩淼 3#

2020-5-9 20:42

古典文学博大精深,文学宝库,奥妙无穷。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学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20-5-10 14:47

ssxfyzlscxwz 4#

2020-5-10 14:47

古文翻译是很不容易的事,只知道古时用词作文言文翻译,不算古文翻译。古文是有历史沉淀的,所以那篇文是有历史背景的。暂且先抛开历史背景不说,留给下一篇再续。
这一篇补充翻译帖,这里只讨论范弘之给谢石申请为襄墨公,为何晋孝武帝没有批准?既然没有批准,为何现在人也借题发挥批判贪官扯到批判谢石呢?
假使用现在字面文句,理解襄是好,理解墨是坏,合起来就是“好坏”,就是坏到了极点。拿好坏来命名死去的民族英雄,肯定不可以。拿襄墨公命名显然不符合谢石的民族英雄形象。
关于请谥号襄墨公的作文,符合不符合范弘之博士身份的作文。我看不符合。就文言文字面来解也是不符合的。墨是构成犯罪的贪官,而谢石,纵然无事生非说成生前有一些不当,然而,事实上谢石至死都没有司法机关给判犯罪。
让我们先来解读襄墨两个字。
《史记·諡法解》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
襄在《说文解字》中,是古时候攘字的假借字。
贪污,不廉洁。贪以败,官为墨。
若查看左丘明的历史作品左氏春秋,看到墨就是判罪的贪。而不是贪的过程。依据古时候夏朝皋陶的法律的墨,是要杀头的死罪,谢石被判墨罪了吗?没有,最终在晋孝武帝那里只批准谥号为襄公,并非范弘之的襄墨公。
参考左传——《左传·昭公十四年》
说夏朝皋陶有律法:婚墨贼三条之一就犯死罪_“杀头”。
晋昭公十四年十二月,晋国的邢侯和雍子争夺鄐地的土田,很长时间也没有调解成功。
士景伯去楚国,叔鱼代理他的职务。韩宣子命令他判处旧案,
罪过在于雍子。雍子把女儿嫁给叔鱼,叔鱼宣判邢侯有罪。邢侯发怒,在朝廷上杀了叔鱼和雍子。
韩宣子向叔向询问怎样治他们的罪。叔向说:“三个人罪状相同,杀了活着的人示众、暴露死者的尸体就可以了。
雍子知道自己的罪过,而用他女儿作为贿赂叔鱼来取得胜诉;
叔鱼枉法裁判,明知雍子有罪,反而判邢侯有罪;
邢侯竟敢在法堂当众擅自杀人,
他们三个都犯死罪。
自己有罪恶而掠取别人的美名就是昏,雍子犯昏罪。
贪婪而败坏职责就是不干净,叔鱼犯墨罪。
杀人而没有顾忌就是贼。邢侯犯贼罪。
附左传上原文段落如下:
晋邢侯与雍子争赂田,久而无成。士景伯如楚,叔鱼摄理,韩宣子命断旧狱,罪在雍子。雍子纳其女于叔鱼,叔鱼蔽罪邢侯。邢侯怒,杀叔鱼与雍子于朝。宣子问其罪于叔向。叔向曰:「三人同罪,施生戮死可也。雍子自知其罪而赂以买直,鲋也鬻狱,刑侯专杀,其罪一也。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


这里可以对范弘之对谢石的指责作一点点辩护。虽然时间过去了1631年了,对一个挽救民族危亡,给国家创造了奇迹的民族英雄。有什么理由因为贪而杀头呢?
谢石既没有因为贪杀头,寿终正寝了,有什么理由说他贪犯墨罪呢?
而故事的主人公谢石因公受赏——
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南侵,谢石以征虏将军兼假节、征讨大都督,统领谢玄等于淝水之战中大破前秦军。以功迁任中军将军、尚书令,进封南康郡公。太元十年(385年),升任卫将军,加散骑常侍。更进开府仪同三司。
范弘之指责谢石,功劳那么大,职位那么大,年纪大,犯了墨罪:
然古之贤辅,大则以道事君,侃侃终日;次则厉身奉国,夙夜无怠;下则爱人惜力,以济时务。此数者,然后可以免惟尘之议,塞素餐之责矣。


今石位居朝端,任则论道,唱言无忠国之谋,守职则容身而已,不可谓事君;货黩京邑,聚敛无厌,不可谓厉身;坐拥大众,侵食百姓,《大东》流于远近,怨毒结于众心,不可谓爱人;工徒劳于土木,思虑殚于机巧,纨绮尽于婢妾,财用縻于丝桐,不可谓惜力。此人臣之大害,有国之所去也。

稍有一点人情味的,都不应该这样指责谢石。稍有一点历史常识的,请听我辩駁!
1.駁_“唱言”无谋,“守职”容身。
谢石在人老将死,还要早请示晚回报吗?
皇家当局,兄弟争权,国势日削。还要无事端端夸太平盛世吗?
那时谢安死去四年了,头年谢玄也死了,晋孝武帝司马曜利用士族门阀人才断层的空档期,致力于冲破门阀政治的格局,恢复司马氏皇权,
司马曜的弟弟司马道子接管了谢安谢玄的所有的军政职务。由此出现了皇家兄弟俩争权夺势的局面。
作为一个民族英雄谢石恪守本分,不因谢氏家族失势,在言语上,在行动上,不多事,有什么可指责的呢?

2.駁_“货黩京邑,聚敛无厌”。
陈郡谢氏主导了淝水之战的胜利,却遭遇功高不赏的窘境。是因为长江上下游的桓、谢矛盾,但该矛盾由于淝水战后不久桓冲死去、桓氏暂时无人而化解。当谢安谢玄相继死亡,谢石年事已高,谢石一生三个老婆_诸葛文熊、范氏、杨氏;生四子:谢汪、谢敷、谢蕙、谢猷。长子次子早死,幼子当上了五州督军。都不需要谢石聚敛财货。唯有三儿子谢敷入太平山静心寡欲修真养性,生有个儿子谢沉,东晋末年也是个太学博士,清白而又高雅,没有聚敛财货的需求。
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谢石还用得着贪吗?
则知范弘之的指控是另有目的的,指控是虚假的不现实的。

3.駁_坐拥大众,侵食百姓。
既然国家封谢石为南康郡公,手下以及家小日常生活消费一定比一家三口的消费要多,
作为一个古代军事干部,他镇守一方,生活所需,取之于民是常理。无所谓坐拥大众侵食百姓。
诸位,南康郡在哪里?
南康郡在现在的江西省。
晋时南康郡辖境相当今江西南康、赣县、兴国、宁都以南。
南康郡地盘比整个安庆地区还要大。
南康郡公谢石,相当于一个地区军政领导的大官。
他的领导班子比现在班子群不过几百分之一,但绝对不是光杆司令。
不说他们的办公消费,单说生活消费,总不能靠谢石这个军政一把手自己耕种,自产自销吧?

4駁_纨绮尽于婢妾,财用縻于丝桐。
在谢石家,先后取了三5个老婆,两个儿子早死了,另两个儿子儿媳不在身边,只有一个孙子谢沉,满打满算家庭人口六七个人,过日子,作为士族,可以有佣人使妈,就算破格也给他们做丝绸衣服,能有多少件丝绸衣服呢?何况在东晋士族庶族衣冠有所不同,不会给佣人使妈穿丝绸衣服的。
仅仅谢石家老婆和孙媳妇穿衣。
如果说家里人穿衣都顾不上,还有什么意思叫南康郡公呢?
显然范弘之的指控,在法理和事实上是没有意义的。
晋孝武帝只采用了谥号襄,没有采用襄墨。
为什么范弘之那么不得人心要言辞攻击民族英雄谢石呢?下文再接着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20-5-10 17:28

ssxfyzlscxwz 5#

2020-5-10 17:28

续上文,接着说。范弘之作襄墨公文的历史背景。

诬毁,舌头打死人。只需一句栽桩,弃道义于不顾,则天地间不可容。
小到争一口气,为了口把衣食。
大到丰功伟绩。
得之不易,毁则最快,快如傾豆。
东晋在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南侵,谢安镇定自若,以8万淮军对抗。
谢石以征虏将军兼假节、征讨大都督,统领谢玄等于淝水之战中大破前秦军90万。
谢安死于385年,
谢玄死于388年,
谢石389年初又死了,
范弘之欺死蒙生,何以要恶语相加于谢石呢?
请诸位翻开东晋末页历史。听我道来。

晋孝武帝司马曜启用他的弟弟司马道子代替谢安执政,首次摆脱了门阀党派掌握东晋大权。
晋孝武帝沉湎酒色,又与司马道子争权,形成“主相相持”的局面,造成朝政日趋昏暗。
后因司马曜与宠姬张贵人酒后戏言,导致张贵人一怒之下叫来心腹宫人将熟睡中的司马曜用被子捂死,对外宣称其在睡梦中魇崩。司马曜驾崩时年仅三十五岁。死后庙号烈宗,谥号孝武皇帝,接替的是一个语言都说不清的傻子皇帝司马德宗晋安帝。晋安帝不掌权,大权旁落在司马道子的手里,司马道子一会儿与王恭好,一会儿跟王国宝好,先用王恭在外应,借机诛杀王国宝,后用刘牢之捕杀王恭。此是后话。

早在为谢石申请谥号的时候,一个从谢安谢玄手里夺得军政大权的司马道子,得意于实权在握,相比晋孝武帝,范弘之更倾向于支持司马道子。
范弘之耍文采,深度打压谢氏家族,巩固司马道子的职权,此举可谓落井下石。
司马道子集权,为实现下一步继续对王氏王国宝,对付外臣王恭。搅得东晋军无斗志,对内不能平叛,对外不能御敌。
北方对东晋的威胁随时都有可能。
晋孝武帝司马曜仍然放不下像谢安的儿子谢琰等为朝廷出力的年轻将才。

诸位,王国宝的老婆就是谢琰的妹妹。王国宝是谢安的女婿。朝中门阀党仍然有一定的残余势力,怎么能坐视不管呢?
那一边范弘之无中生有,绕舌头打压死去的谢石,必然影响到众多的谢氏文武官员的情绪,如谢琰等年轻将官的保家卫国的情绪。
司马曜怎么坐视不管呢?

朝野都认为范弘之此举不得人心,
晋孝武帝就没有批准范弘之的襄墨公,只采用了襄公做谢石的谥号。


范弘之实质上是支持司马道子,不支持晋孝武帝司马曜。范弘之立废计划没有得逞,搬起石头打了自己的脚。官职难以升迁,虽然他得祖上荫庇身为武兴县侯,结果只做了个馀杭县令。不但他自己不得好果,而且影响到他的继子范晔,后来刘宋时期范晔因立废犯事被砍了脑壳。

当晋孝武帝死后,司马道子权侵朝野,东晋司马氏的股肱之臣被一个接一个地当做门阀党消灭之后,北方势力南侵,东晋内乱,桓玄叛变,宰了司马道子。朝中大权落在刘裕手里,刘裕做了相国。
东晋大臣刘氏兴起,东晋在内乱外患之下,哈儿皇帝司马德宗落难流窜到浔阳,后流窜到江陵,被刘裕所杀,扶起司马德宗的弟弟司马德文登基。年号元熙。日后废为零陵王,史学家雀泼,记作晋恭帝。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司马德文禅位于刘裕,东晋自此灭亡。司马德文被废为零陵王。同年九月,刘裕派人以棉被闷死司马德文,时年36岁,从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被赶尽杀绝的禅让君主。

我认为——
左传上,卓茂手下的亭长不是受贿!
东晋谢石就更不是贪。
什么是忠什么是奸,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收礼,什么是受贿。需要仔细认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20-5-10 17:39

ssxfyzlscxwz 6#

2020-5-10 17:39

浩淼 发表于 2020-5-9 20:42
古典文学博大精深,文学宝库,奥妙无穷。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学好的。

欢迎先生光临,感谢您如此精准的美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20-5-11 07:41

ssxfyzlscxwz 7#

2020-5-11 07:41

范弘之作襄墨公文的人物身份背景。上一节辩驳了范弘之作文的中间段,这里辩驳范弘之作文的开头和结尾。
提出一个理想_以礼义治天下,需要礼义廉耻四维必张,先要立法,从严执法。都讲得过去。
立法执法如果不符合人的承载能力,要求别人做到而自己怎么也做不到的事,就是空谈。
比如要求人有神仙一样的能力,人不是神仙,
要求人像牛一样沉默且能负重,人不是牛。
范弘之指责谢石犯墨罪,从生活必须都不能维持来要求,也太过苛刻。
单看范弘之作文的开头结尾,如果不进行比较,很难辨别范弘之的作文是对还是错。
范弘之也身为太学博士,能文。谢石领兵打仗,出奇制胜,立战功,能武。
范弘之可以不与谢石比领兵打仗。
谢石兴办教育,论条件,远不如范弘之。奇怪的是谢石有兴办教育的功劳。而范弘之却闻不见经传。
范弘之有何面目在赞颂谢石办教育的功劳的同时指责谢石其他日杂开支的事情呢?

他的工作场地在余杭_杭州边上,谢石在南康郡_在江西赣州,相处很远,太学博士文职,谢石武官。
说谢石犯墨罪,
他是道听途说的呢,还是信谣传谣呢?
还是亲眼所见的呢?
他的家在哪里?他的职业是什么?


后来范姓有人说,范弘之闭门讲道。
比较一下他在为谢石谥号评议里面,说人对国家的应尽之责——
大则以道事君侃侃而谈,次则日夜不分献身保国,下则爱人惜力以济时务。
范弘之做到了吗?哪怕占点边,都应该表扬。
遗憾得很,范弘之是闭门讲道的。
闭门造车都不实用,何况闭门讲道,唯心主义一个。

诸位看到了吧,范弘之闭门讲道,把闭门讲道,当作他终身大事。
范弘之
既没有以道事君侃侃而谈。
也没有日夜不分投身保国。
也没有爱惜人力以济时务。
那不等于是白吃饭吗?怎能够“塞素餐之责矣”?



在谢石请谥号时,原文依旧在,拿来比较一下。
[古之贤辅,大则以道事君,侃侃终日;次则厉身奉国,夙夜无怠;下则爱人惜力,以济时务。此数者,然后可以免惟尘之议,塞素餐之责矣。/道自我建,而刑不及物。若存罚其违,亡贬其恶,则四维必张,礼义行矣。道自我建,而刑不及物。若存罚其违,亡贬其恶,则四维必张,礼义行矣。]

诸位看见了吧,范弘之说,立法是我们立的,刑罚却没有执行,若没有死亡的处罚他违规,若死了的也批判他的过恶,礼义廉耻四维必然伸张。就可以用礼义治国了。

难道说
大则做不到就不违规,
次则不需做就不作恶,
下则不办事就只需要不死不活,
既不会违规犯错,也不会淫威作恶,
死不死活不活,只知道吃白饭,然后闭门讲道就万事大吉了吗?

那是不知廉耻。礼义廉耻四维去了一半。剩下所谓礼义就是空架子。
那还叫什么以礼义治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20-5-13 23:13

ssxfyzlscxwz 8#

2020-5-13 23:13

从  范浚《答胡英彦书》看  范弘之的闭门讲道,知范弘之悟道不足。
范俊闭门讲学,也曾经讲到世间万物都可以为师。人从物的特性中,都可以悟出道理来。

人的行为,是忠是奸,是真是假,虽然各有特殊原因。然而,谁不愿意忠,谁不愿意真呢?
范弘之难道一个闭门讲道的人在万物都可以为师焉的道理圈子里,以谢石的好的一方面为师,难道就不可以吗?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比方说,范弘之在肯定谢石成绩的同时,指责谢石的过恶,假设他的目的是对的。范弘之,就应该比谢石的成绩更好。可事实上不是这样。
宋朝范浚家,“一门双柱国,十子九登科”。范俊弟兄十人,范浚字茂明,婺州兰溪(金华兰溪)香溪镇人,范浚排行老八。秦桧当权,范浚辞官不做,回家闭门讲学。著作有范香溪文集二十四卷。本次介绍的作品在卷十六。
依据一个信件的表示方式,批评韩愈。韩愈何许人也,大唐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历任行军司马,吏部侍郎,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论功底造诣,范浚简直就没法比。只因范浚是嘴上功夫,
范弘之何尚不是嘴上功夫呢?
嘴上功夫的共同特点就是凭文字表面,简直是条条在理,但是那个所谓在理,经不得现在考古分析。经不得对照检验。
对只有嘴上功夫的不切实际的侃侃而谈,都应该逐一批判。

我先把《答胡英彦书》加上标点符号,复制在这里,借“非得师如何”句。诸位可以看到文中范浚批评的是韩愈韩退之,而我,是用来批评范弘之范长文。

范香溪文集卷十六
 《答胡英彦書》
英彦足下:
欽耳妙譽,未接姿制。逺蒙書貺勤懇,荷厚意至矣。雖過,相推稱惶愧不敢當。
然,以足下論學問,師友之說,求所用心,見足下善學,與我同志。
千里相望,歡喜無踰。
足下引夫子問禮樂事,及非韓退之皆當。
夫子聖人,道大無我,視善之在人與在已不異。
其下問乎人,猶心口相語。無分於爲彼爲此也,豈復以禮樂之問爲愧?
其後答曾子問禮,必曰:“吾聞諸老聃”。
答賔牟賈問樂,必曰:“丘聞諸萇”。終不掠所聞爲已有。
葢其大也若是。
是宜,依歸者衆,如百川之宗溟渤也。
抑觀夫子始與賈言及武樂,虚心款叩,若初未聞者,雖知賈言非是,猶詳問焉。
已而訂賈。二失且備,論六成皆賈所不知。
葢聖人不以所已聞者自足,而好問乃爾,非以其無我故耶?
後世學者,小識眇然,局於已有。敖誕虚張,如蝸角自大,將以不知爲知,其肻下氣,諮事于人乎?
往往髫年抱惑,至華髮墮,顚而無與袪者。是雖若好髙,而所以自處。實甚。
陋疑,退之亦未免此病也。退之固大。賢欲自比孟軻。然終不至焉者患在未能克已耳。
軻願學孔子,而乃師子思,是善學孔子者也。
退之則曰:“世無孔子,不當在弟子之列”。豈知得師之義乎?
孔子學無常師,大而師天地,故上律天時,下襲水土;
小而師萬物。故扵山樂其髙,扵水取其有本,扵《易》之象,《詩》之比興,與所引喻。
凡物,理之見。
于經者舉取之上,而師古聖賢,故祖述堯舜憲章。
文武竊比於老彭下,而扵人無所不師。故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善者從,不善者改。
由夫子觀之,凡可法可鑒者,皆吾師也。豈必弟子云乎哉?
大抵古人之學,不越乎窮理。理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取諸物,理皆可爲吾法。能會萬物之理,爲已事之用,非得師而何?
喬梓俯仰,父子之師也;
棠棣華鄂,兄弟之師也;
鳥嚶其鳴,朋友之師也;
羔羊跪乳,有禮之師也;
蛾子時術,進學之師也;
石泉潛流而淸,愼獨之師也;
勁松凌寒而秀,厲操之師也;
蘭之馨鮑之臭,善惡之師也;
玉之可撓,蒲之可卷,剛柔之師也。
推理言之,有是物必有是理,
目見耳聞,無非吾師,况在人乎?
見舌而知守柔,
顧影而知持後。
扵已身猶得師焉,况在人乎?
使退之明此義,必不爲前言,自處於弟子也。
彼且自忘其《師說》。所謂_無贵、無賤,無長、無少,惟道之師。
與弟子,不必不如師之論。
試以韓之矛,攻韓之盾。則敗矣。
豈其答吕生書時,方欲以髙談自抗,未之思耶?
足下能知退之失言,則自處者必有在。故某。雖未接姿制,而遂知足下
之善學,與我同志也。
足下家學有淵源,昆仲又皆多聞,知親師而求友,相與错磨,進乎此道,未可涯也。
時正沍寒,不審起居,何以?無階良覿。伏冀以時爲。器業自重。
人還,逓其上狀。率略悚仄無已,
因風幸時。寄聲“不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20-5-14 09:03

ssxfyzlscxwz 9#

2020-5-14 09:03

范香溪文集卷十六
 《答胡英彦書》白话解详后:
英彦同志:
你听到美好的名声,我没有接受这姿态。远蒙书信相赐。如此厚意,愧不敢当。
你论学问,关于师,关于友,与我的看法一致。千里相望,无限欢喜。
你拿孔子的礼乐观,否认韩愈。
孔夫子大公无私,善待别人与善待自己一样。问人犹如问心,不分彼此,怎么会因为问礼乐感到羞愧呢?
曾子問禮,孔子答:“吾聞諸老聃”。
賔牟賈問樂,孔子答:“丘聞諸萇弘”。
他从来不说礼乐观是自己首创的。他的伟大就在这里。为此崇拜孔子的人很多,如海纳百川。
接下来范浚讲到孔子与賔牟賈讲礼乐的事。



禮記樂記。賔牟賈侍坐於孔子,孔子與之言,及樂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何也?
對曰:病不得其衆也,
咏歎之。
淫液之何也?
對曰:恐不逮事也。
發揚蹈厲之已蚤何也?
對曰:及時事也。
武坐致右憲左何也?
對曰:非武坐也。
聲淫及商何也?
對曰:非武音也。
子曰:若非武音,則何音也?
對曰:有司失其傳也。若非有司失其傳,則武王之志荒矣。
子曰:唯丘之聞,諸萇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賔牟賈起免席而請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則既聞命矣。敢問遲之,遲而又久何也?
子曰:居吾語汝!夫樂者象成者也。


范浚依据这一段古文记载,就说孔子虚心听取賔牟賈的礼乐见解。尽管賔牟賈都是错误的,孔子问得反而详细些。孔子耐心询问并指正。但是賔牟賈不知道自己错了。
孔子不以学到的知识多而自满。多学而且多问。达到那种忘我的程度。
後世學者,有一点知识就显摆。像蜗牛夸自己有好大好大触角一样。不懂装懂。岂肯低声下气向别人学习呢?
从不懂事的孩子开始到老掉秃顶都脱不掉迷惑。鄙陋冒充清高。心想自比孟子,終不得志。错在不能克制自己啊!
孟轲学孔子,是他拜孔子的孙子_子思_做老师。选择那种学习方法是很好的。
韩愈则说:“世界上没有孔子,就不形成儒家弟子队列。”他哪里懂师的含义什么意思呢?

孔子學無常師,大而師天地,故上律天時,下襲水土;
小而師萬物,故扵山樂其髙,扵水取其有本。
扵《易》之象,《詩》之比興。
孔子做比喻的都是日常所见的万物,举重若轻,来说明道理的。作文论据,上至古时候的圣贤尧舜。法典周制。下至无所不是师,所以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改其恶。
在夫子看来,凡可法可鑒者,都是师。何须是说哪个人的弟子?
古人之所学,追根一个理字,理在则师在。依物說理。依物說理来处理身边的事情。
没有师又怎么样呢?
大树和灌木丛共处,是父子之师。
棠棣树花一朵挨着一朵,是兄弟之師。
小鸟的呼唤互答,是朋友之師。
羔羊跪着喝乳,是敬礼之師。
蚂蚁从小就会衔土垒窝,是進學之師。
石泉潛流,不因独居幽境而不淸,是愼獨之師。
勁松凌寒而秀,是历操之師。
兰花香鲍鱼臭,是善惡之師。
玉之可撓,蒲之可卷,是剛柔之師。推理而言,是物必有理。
目見耳聞,無非吾師,何况以人为师吗?
舌头柔软。影子在后,自己都是自己的师。何况别人为师吗?
假设韩愈懂这个道理,先前一定不会说:“世界上没有孔子,就不形成儒家弟子队列“。那句话。肯定会自动对号入座进入儒家队列中。

他自己忘记了他自己的《師說》。所謂_無贵、無賤,無長、無少,惟道之師。與弟子不必不如。
師之論,如果用韩愈之矛,攻韩愈之盾。則敗矣。

诸位学者诸位先生,请看敝人对上段文点评:
你如果看韩愈《答吕医山人书》,
原文有“自周后文弊,百子为书,各自名家,乱圣人之宗,后生习传,杂而不贯”。
诸位,
一篇文章语言是搭配的,前后文意思是连贯的,读作品不要只择语句的一个词组就歪曲原意,范浚断章取义就是搞这个名堂的。
诸位,听真!
韩愈在《答吕医山人书》原句是_如仆者,自度若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
韩愈原句意思是说:“对我韩愈来说,我想如果世界上没有出现过孔子,我就不会成为任何人的门徒。”
意思是我唯一从师于孔子学说。
却被范浚断章取义改成,“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
改成后的意思正好相反_“世界上没有孔子,就不形成儒家弟子队列。”
在封建社会尊孔守礼的时代,范浚断章取义把韩愈的尊孔变为反孔。
范浚断章取义,篡改原意,糊弄没有看到原文的读者,
读者如果回看韩愈的《答吕医山人书》,可以看到韩愈讲到周朝以后文化人乱立说,韩愈不愿意与乱立说的人为伍。
书中暗表,孔子时期礼崩乐坏,他提出恢复周礼,在《论语·尧曰篇》提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与韩愈的主张高度相似。韩愈有_如仆者,自度若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说明韩愈在批判周朝以后的文化人的同时,唯一崇拜的只有孔子。不愿意与乱立说的文化人为伍。
范浚以断章取义的手法,把韩愈的尊孔篡改为反孔。显示一个十足小人打压名声赫赫的人的目的。
在封建社会信息闭塞,文化不普及的时代,靠乱立说,就可以实现舌头打死人的目的。范浚也是舌头打死人。范浚篡改原意,外加无中生有宣传韩愈反孔。其目的,打击韩愈。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这封信解释比较长,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20-5-15 12:29

ssxfyzlscxwz 10#

2020-5-15 12:29

为了让读者识破范浚断章取义贬低韩愈的证据,附录韩愈的《答吕医山人书》在这里。读者看看到底是_如仆者,自度若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还是_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

《答吕医山人书》
也是以一封信的形式讲学的。韩愈假想了一个向韩愈匿名写信的人,叫他吕医山人。回答他提出的没有热情接待。

[原文]
愈白:


惠书责以不能如信陵执辔者。夫信陵,战国公子,欲以取士声势倾天下而然耳。
如仆者,自度若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
以吾子始自山出,有朴茂之美意,恐未砻磨以世事;
又,自周后文弊,百子为书,各自名家,乱圣人之宗,后生习传,杂而不贯。故设问以观吾子:其已成熟乎,将以为友也;
其未成熟乎,将以讲去其非而趋是耳。不如六国公子有市于道者也。


方今天下入仕,惟以进士、明经及卿大夫之世耳。其人率皆习熟时俗,工于语言,识形势,善候人主意。故天下靡靡,日入于衰坏,恐不复振起。务欲进足下趋死不顾利害去就之人于朝,以争救之耳。非谓当今公卿间,无足下辈文学知识也。不得以信陵比。


然足下衣破衣、系麻鞋,率然叩吾门;吾待足下,虽未尽宾主之道,不可谓无意者。
足下行天下,得此于人盖寡,乃遂能责不足于我,此真仆所汲汲求者。议虽未中节,其不肯阿曲以事人者,灼灼明矣。方将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听仆之所为,
少安无躁。
                      愈顿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上士1
:
xiemao10@aliyun.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186

帖子972

积分185985

图文推荐

  • 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程岭联络站开展“庆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劳动精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