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汇口:诉不尽桑落洲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2020-6-1 11:04 68029 0

华容 发表于 2020-6-1 11:04 |阅读模式

华容 1#

2020-6-1 11:04

      汇口与桑落洲,也许只有一首诗的距离。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追溯汇口镇的历史起源,唐代诗人胡玢在《庐山桑落洲》中描写的情景,就是对汇口镇前世今生的真实写照。

      大江东去,江水滔滔。细细品味汇口古镇,你就会被拽进属于古桑落洲的世界。

      位于皖鄂赣三省结合部,素有八百里皖江“第一镇”之称的汇口镇,原是古桑落洲的一部分,曾属江西九江府德化县管辖,今汇口集镇一条街和一条主干道被命名为“德化街”“德化路”,这是为汇口留下的历史印迹。

      1914年,民国政府为避福建、四川辖县之同名,改德化县为九江县。1936年,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孔祥熙为解决两省(江西省、安徽省)两县(九江县、宿松县)修堤防汛矛盾,提出划江而治,将九江县桑落乡划归宿松县管辖。

      关于桑落洲名字的来历,清同治十一年《德化县志》古迹中载:“桑落洲古即是名,因植桑者多,葚熟取以酿酒,味最美,故典中有桑落酒。”此外,当地还有一种传说,汉武帝南行巡狩到此,在寻阳江射中了一条蛟,在江心洲上把蛟给煮了,喝了当地人用桑葚酿的酒,因酒的味道甚美,赐名“桑落酒”。后来,人们就将该洲称作桑落洲。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郑先红、李艺,都是汇口移民的后代,两人都热衷于地方文史研究工作。

      郑先红介绍,据《九江府志》记载,桑落洲原是长江中游泥沙淤积成的一个沙洲,几经沧桑,沙洲南岸不断崩塌,北岸河道淤塞,逐渐与长江北岸连成一片。桑落洲处于鄱阳湖和长江交汇处,上通川渝,扼两湖,下通江浙,控两江,属军事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200年,东吴名将周瑜在桑落洲操练水师,修建城池,打造九宫八卦阵。在赤壁大战时,东吴大将程普跟周瑜为左右都督,在桑落洲驻扎。程普军队扎营的地方,被后世称之为程家营(程营乡、程营村的来历)。东晋的卢循、刘裕与刘毅,南朝的陈霸先与王僧辨,元朝的余阙与赵普胜,明初朱元璋与陈友谅,清朝曾国藩的湘军与石达开、陈玉成的太平天国军,民国李烈均与汤芗铭等等曾多次在此挥师对垒,铁血鏖兵,在这里留下了如程营、郭营、桂营、韦营、七百户营等许多带有战争痕迹的地名。

      漫步在长江外滩,古镇的清幽与宁静,别具一格的岁月底蕴与文化熏陶,总有一个转角让你放慢脚步。

      李艺介绍,生活在汇口镇的居民,基本都是移民的后代,有的移民是在战争中从军营里留下来的将士及其家眷,有的移民是从外地逃荒逃难过来的,有的移民是从外地“躲反”(躲避战乱)过来的。汇口移民经历了两大重要历史时期,一是明朝初期,由于战乱,原居民大都逃离家园,这里地广人稀,朝廷安排军队在此拓荒种地,实行军屯。据说曹湖、王湾等地王姓人家,就是当年屯垦士兵的后裔。期间,还有不少人家是从江西各地奉诏移民的。二是民国时期,从安徽庐江和枞阳、桐城逃荒逃难过来了不少移民,分别聚居在今团结村、西湖村、三洲村。在兵荒马乱的岁月,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居无定所、四处逃难,荒无人烟的桑落洲便成了江边避难所。

      年近八旬的方中立老人是枞阳移民的后代,民国时期他父亲带着一家人从枞阳逃荒到了这里。老人回忆,1920年安庆一个叫滕逸泰的人,出资在今三洲村长江江滩修筑永丰圩,围垦造田。当时的三洲圩内只有30来户居民,到解放初期,增长到100多户;如今发展到1000多户,耕地达6000多亩。

      李艺的祖籍在桐城,1958年他父亲带着一家人逃荒到了这里,他是在汇口出生长大。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三洲村永丰圩外的江边,全部都是杨树林,最粗的杨树直径达一米多,杨树上面的鸟窝比较多,人们都抢着掏鸟窝做柴火,一个鸟窝的柴火能烧好几天。江边除生长着杨树之外,还生长着许多野生的乌桕树,每到秋天树叶全部都是红的,非常漂亮,最粗的有碗口粗,后来它们都被江水“崩岸”崩掉了。那时,圩内还有许多长满芦苇的沼泽地,到九十年代中期,从长江抽沙填池,全部改造成了耕地。

      勇敢、百折不挠的三洲村移民,凭着智慧和勤劳,创造出了三洲村农耕文化从无到有的历史,铁匠、木匠、漆匠、银匠等个体手工业,雨后春笋;轮窑厂、榨油厂、航运码头等新业态,方兴未艾,三洲村处处散发着文明、进步的光辉。

      “三洲辣椒”曾一度成为汇口农业的一块金字招牌和响亮名片,三洲村种植的辣椒,以个头大、颜色艳、辣中带甜,深受武汉、安庆、南京等地顾客的青睐,特别是南昌人最爱吃三洲的辣椒,以致于船一到岸就被南昌市民抢购一空。那时,三洲辣椒都是通过机帆船由八里江从鄱阳湖口进入,经赣江直达南昌码头。时至今天,在南昌人的记忆中,只要一提到三洲辣椒,他们都还津津乐道。过去,汇口因土地肥沃,盛产棉花、油菜、小麦、辣椒、玉米、高粱等经济类作物,还被授予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曾因棉花单产高获“全国农业先进单位”称号,1979年2月受到国务院表彰。棉花生产还带动了棉花加工业的发展,如轧花厂、纺织厂、油脂厂等。汇口油厂曾获“安徽省明星乡镇企业”称号。

      如今,汇口镇乘着新时代发展的快车,发展面貌日新月异,同马大堤堤顶公路、坝滨公路、北沿江一级公路纵贯东西;汇口集镇、程营集镇建设加速前进,商贸活跃,市场繁荣;万亩稻虾养殖基地遍布各村,农村产业化发展效应日益明显。

      汇口,因长江主流、支流和鄱阳湖三水汇合之口而得名“汇口”。新中国成立后,“汇口”才被作为县域行政建制名称标注在行政版图上,曾属坝头区、复兴区、红旗人民公社管辖,1992年3月,全县撤区并乡调整区划,汇口乡与程营乡合并为汇口镇。

      “年年一小淹,几年一大淹,大堤时常溃堤。”是过去汇口水患频繁的真实写照,见证着汇口这方水土的沧桑变迁。从某种程度上讲,汇口的历史,就是一部与水患斗争的历史。据《九江县志》记载,民国时期这里遭受水灾年有9次,平均4年一遇。

      1361年,朱元璋攻下陈友谅的江州(今九江)和洪州(今南昌)等广大地区后,即遣都水营田使康茂才到桑落洲,利用兵士屯垦,以供军需。康茂才带领兵士经过两年的不懈奋斗,修建了防洪和排涝工程,在桑落洲大圩内开挖了翟家河、长夹河、占港、皇坝沟、清水港等大动脉水系,完工后的桑落洲可谓是小沟通大沟,大沟通河湖,基本解决了桑落洲的洪涝灾害,使饱受水患之苦的当地居民得以安居乐业,开发桑落洲屯田垦荒的目标得以实现。后来,人们为纪念康茂才的丰功伟绩,将其修建的30余里长的防洪大堤命名为“康公堤”。今康公村由此得名。1838年,林则徐奏请到桑落洲修堤,联合安徽、湖北、江西三省同仁共同修建,大堤没有建好,林则徐就被派往广东主持禁烟工作。后来,该堤被称之为同仁堤。1892年,张之洞对桑落洲堤重修了一次。新中国成立后,于1960年将同仁堤和马华堤并圩,命名为同马大堤,并利用数十年时间,先后完成减压井工程、堤身护坡工程、锥探灌浆工程、堤顶公路工程等一系列建设。同马大堤从黄梅入境18公里的汇口镇张墩段,是1954年江堤决口处,历来为防汛险区。2000年国家投资新建的10公里砼护坡,是安徽省境内长江大堤的第一个标准化示范工程。

      从小在三洲村长大的李艺,记忆犹新。1977年夏天,长江汇口段的河口闸被暴涨的洪水冲破,汹涌的洪水将三洲村居民建在中坝的砖瓦房几乎全部冲塌,幸亏当地居民提前携家带口逃到同马大堤上,否则殃及性命。在同马大堤上望着自己的家园浸泡在洪水之中,个个欲哭无泪。而建在前坝的房子,因地势较高些,大多数安然无恙。汲取此次教训,全村居民决定将中坝加宽加高。大家靠肩挑背扛,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将中坝修建成高4米、宽约15米的大坝,使中坝在1983年、1995年、1998年、1999年、2016年的洪灾中都经受住了考验。

      饱经战乱和自然灾害洗礼的桑落洲,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吸引了李白、陶渊明、骆宾王、王勃、文天祥、刘基等历代文人墨客竞相登临,在此挥毫泼墨,留下了众多诗词歌赋。“桑落洲渚连,沧江无云烟。”“谁言客舟远?近瞻百余里。”“桑落洲前路,江流自北南。”“桑落洲边春草生,宜城九酝空传名。”“桑落洲前秋兴孤,白云远见近还无。”“桑落洲前泊舟好,对面推篷看五老。”……读罢这一首首诗作,一片神奇、充满无限意境的桑落洲就在眼前。

      梦幻般的桑落洲,一座美丽的传奇古镇。依稀中,她似乎是一袭素衣的女子,在等待着一场久别的重逢。每一个走进汇口镇的人,与她仿佛只隔着一首诗的距离。

      此外,带“营”字、“墩”字等地名,刻下了移民文化的印记,让人们看到了多元化的移民传统习俗在这里从交织到共生,再到融合的过程,让一辈又一辈的移民后代得以水乳交融、和谐共处。

      “再不听话,我把你撂到八里江去!” 这是宿松民间大人吓唬小孩子常唠叨在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道出了八里江的壮阔。据湖口县志记载:长江湖口八里江,江段位于长江中下游结合部,八里江江段是以八里江口为界的上下约40公里的长江江段。在汇口镇,八里江这个名字的得来,是当地人见从归林距离江边有8华里的路程,便于称呼,即把在长江的这段水域取名八里江。归林是汇口镇的一个自然村,坐落在长江西岸的沙洲之上,以东的江对岸是江西湖口县,以南是九江县江洲镇,以西紧邻湖北省黄梅县刘佐乡,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鸡鸣三省”之地。

      八里江水域因江湖交汇,鱼类资源丰富,有适合江豚充裕的饵料,而成为长江江豚集群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这里江豚常年出没。随着长江水环境的变化,这种称之为“水中大熊猫”的江豚种群数量正呈现锐减趋势,保护江豚刻不容缓。2018年6月,“宿松县八里江江豚保护协会”在汇口镇成立,建立了“八里江江豚观测站”,当地志愿者组成江豚护卫队,常年在江边巡逻,加强对长江江豚的保护。此举不仅是为了保全这一珍稀物种,让中国人的子孙后代仍然可以看到这些“美丽精灵”,而且也是从根本上修复和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2019年10月11日,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栏目组专程到八里江拍摄江豚及志愿者保护江豚的事迹。

      千年古洲——汇口,不仅是闻名皖西南地区的移民文化之乡、水文化之乡,还是书法人才辈出的书法之乡。

      说汇口是“书法之乡”一点不为过,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涌现出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书法家,黄鹤筹便是其中之一。黄鹤筹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生于1895年,1981年9月病故,终年86岁。其擅长楷、行、草,人称其楷书“正而不窘,庄而不滞,厚重力强,气势磅礴”。其行书功底颇深,兼收并蓄王羲之、张旭、怀素诸家之长,形成流畅、洒脱、秀颖、飘逸的独家气韵与风格。他所书的《汉大将韩信拜将台》碑,至今仍在陕西汉中广场上矗立。解放后,他多次应广州出口公司之请,书写屏对条幅出国,深受海外书法家和侨胞的喜爱。1965年,他书写的川产竹帘屏对,被收印于《中国工艺美术》一书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以来,汇口镇多次组织举办了皖鄂赣三边名家书画展、皖鄂赣三边诗书画作品展,使这里诗书画创作更加蔚然成风。

      在历史上,有众多历史典故和桑落洲有关,如周瑜点将台,九宫八卦阵,周瑜墓,巢湖城,牧鹅林,桃花林(邓林),五柳庄,归林滩,桃花源,雷池等等。这些典故的口口相传,使有着千年历史的桑落洲更加充满神秘的色彩。然而,随着时光流转、岁月更迭,以及频繁的战乱和水灾,让桑落洲的典故逐渐淹没在长江的滚滚波涛之中了,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桑落洲的前世今生呢?

      昔人已去,江水悠悠。汇口,一座被历史尘封的桑落古洲,依旧绽放于唐诗宋词之中。故里江山,风云变幻,过往淹灭,旧事尘封……


宿松县公安局刑侦大队 孙春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上等兵4
:
257984234@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39

帖子92

积分15697

图文推荐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喜报!热烈祝贺宿松县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工

    4 月 28 日,在 2025 年度全县工会工作会议上,一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