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一座商贸古镇——宿松县二郎镇,它的繁盛密码是什么呢

[复制链接]

2020-6-23 11:20 30769 0

世纪网编辑部 发表于 2020-6-23 11:20 |阅读模式

世纪网编辑部 1#

2020-6-23 11:20

      依水而居,孕育文明,即使时光久远,一些商贸古镇仍在岸边矗立。在宿松“两河流域”的二郎河岸边,就有一座经久不衰的古镇。与所有挂怀二郎古镇的人一样,我也想试图破译其繁盛的密码。

微信图片_20200623111052.jpg
◎二郎河鸡公山大桥

      明清时期,二郎河集镇就是一座闻名皖鄂赣地区的商贸重镇。五花八门的店铺、琳琅满目的商品、熙熙攘攘的人群……古往今来,这样的场景在二郎河集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见证着这里的繁盛与崛起。“买不到的东西买得到,卖不脱的东西卖得脱”这句俗语,是它的真实写照。

      “为啥这里叫二郎呢?”作为一个外乡人,早在十几年前,我就对它名字的来历十分好奇。

微信图片_20200623111056.jpg
◎二郎三冲村一角

      在二郎镇,至今流传着一种说法:盛唐年间,有位名叫弘源的年轻僧人,遵四祖道信法师之命,来宿松开辟道场弘法,却失败了,即向在今湖北黄梅县东山成功开设道场的师兄弘忍求教,弘忍给他指点了一番,并安排一个货郎和一个郎中协助他。三人来到今二郎镇落脚,货郎下乡卖货,方便当地群众;郎中走村入户,帮村民治病。在货郎和郎中的协助下,弘源与群众关系处理融洽,如愿在这里布道弘法。后来,货郎和郎中去世了。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货郎和郎中,便在当地修建了一座庙,将二人的雕像供奉在庙里,取名二郎庙,“二郎”之名随之传开。

      自唐朝以来,“二郎”之名不仅作为地名,还被用作地方行政建制名称。曾以“二郎庄”“二郎保”“二郎区”“二郎乡”“二郎公社”等建制被列入县域行政版图。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二郎曾作为区级建制,管辖王店、韩油、凤凰、花凉、双井、铜铃等14个小乡。1992年全县撤区并乡,二郎、铜铃两个小乡合并成今二郎镇。

      如今的二郎河集镇,看不到一座古建筑,处处散发着现代化气息,曾经狭窄的青石板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低矮的小商铺变成了大型商场和超市,而来来往往的,不止是如潮的人流,还有车流,使远古走来的商贸古镇显得更加兴旺和繁盛。

微信图片_20200623111101.jpg

      这座远离县城的古镇,其繁盛的背后究竟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密码呢?通过查看史料和走访当地居民,我认为原因有三:

      其一,得益于独特的地理环境。

      二郎镇地处皖鄂两省三县结合部。历史上,二郎河集镇是水陆交通要道,既是宿松枫香驿到黄梅停前驿的必经之路,又是二郎河从深山区向丘陵地区的缓冲地带。河因“二郎”而得名,是宿松县境内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境内西北山区的罗汉尖和三面尖,流经县域9个乡镇,注入龙湖。

      在钓鱼台水库未修筑之前,二郎河上游河道窄,水流湍急,到了二郎地区,地势平坦,河道开阔,水流平缓。在古代,道路交通不发达,货物运输以水运为主,山区的物产大都利用木排或竹筏顺流而下,运出大山。放排人和生意人往往都在二郎河集市停歇,或打尖住店,或交易买卖;特别是沿驿道,往返于南北两地之间的人们,免不了在此歇脚,饭馆、旅店、茶馆等店铺也就自然多了,从而使这儿的商贸逐渐繁荣起来,讨米、要饭和“赶酒”的人也往这里集聚,形成了一条街叫“花子街”,也足以见这里的繁盛。

微信图片_20200623111105.jpg
◎与二郎镇新乡贤合影

      历史上,二郎河中下游水灾频仍,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在今陈汉乡修建了钓鱼台水库,使二郎河下游的水患得到极大缓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又先后3次对二郎河主干河道存在的防洪隐患进行全面治理,确保二郎河在大灾之年能够平安度汛。2017年以来,通过落实“河长制”政策,对二郎河两岸的防洪堤再次加高加固,并修建了宽阔的水泥路,使二郎河沿岸的居民交通更加便利,进一步促进了二郎河集镇的发展。目前,集镇的常住人口已破万,注册店铺达400余家。

      其二,得益于独特的自然资源。

      “以前,我们这儿做的豆腐、酱干特别好吃,只可惜现在这个手艺失传了。”墨烟村年过七旬的田金舟老人,至今仍对今刘坡村下埠街手工制作的酱干和豆腐念念不忘。他说,这里的豆腐、酱干都是用山泉水做成的,山泉水清冽、甘甜,豆腐、酱干口感极佳。那时候,方圆十几里地的居民都到二郎河集市上买豆腐和酱干,去迟了,就只能等到第二天。

      相对豆腐、酱干而言,如今三冲村出产的生姜、萝卜等在皖西南地区更为知名。

微信图片_20200623111108.jpg

微信图片_20200623111112.jpg
◎三冲村萝卜种植基地

      年近六旬的三冲村居民吴祖送说,三冲村是2004年5月全县调整村级区域规模,由东冲、南冲、北冲3个村合并而成。这里种植生姜历史悠久,生姜成为许多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生姜适宜在沙质土壤、日照时间短的环境下生长,且对灌溉的水质要求高。平均海拔在500米的三冲村,非常适合生姜的种植,通过长期种植,三冲人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保证生姜的灌溉用水,家家都利用竹子,直接将山泉水引入到种植生姜的地里,大大降低了生姜发生病变的几率。储种环节更有讲究,当地至今仍流传着 “生姜不见霜”的俗语。在打霜之前,就要将生姜从地里扯出来,放进地窖里用沙子煨住保温保湿,等到来年清明后,把姜种取出来,将大块头的生姜一个个地扳开,放到太阳底下晒干。之后,将晒好的生姜放进垫着稻草的竹箩里,再在上面铺上稻草。20多天后,每个生姜上面,就会长出嫩芽。然后赶在立夏之前,将它们栽到地里。

微信图片_20200623111119.jpg
◎三冲村萝卜丝

      吴祖送回忆,他在童年时代,就跟着父亲上二郎河集市卖生姜。每次父亲都是凌晨4点起床,然后用竹箩挑着100多斤重的生姜,徒步走到二郎河街。那时每天都有从湖北过来的商人,到这里贩卖生姜。为了让生姜卖个好价钱,有时他父亲用板车拉到60公里外的复兴洲区销售;卖不到现金,就用生姜兑换黄豆、棉花等作物。过去,每到冬天,三冲村人家家都在忙着卖生姜筹钱过年。

      吴祖送还说,三冲村的萝卜味道不一般,很有特色。过去,受经济条件限制,村民种植的萝卜根本卖不出去,只得用来喂猪。2015年,经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检测,大家才得知这里出产的萝卜硒含量是其他地方的265倍。借助精准扶贫政策的春风,2016年村里创办了萝卜加工厂,注册了“南北冲萝卜”商标,将新鲜萝卜加工成萝卜丝、萝卜干等特色食品,走上了产业化种植、专业化加工萝卜的发展之路。“南北冲”萝卜丝、萝卜干已打入湖北、广东、江苏等外地市场,深受客户青睐。

      二郎镇磷矿石资源丰富。据三冲村党总支书记吴新志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县政府在今三冲村打水组露天开采磷矿,建宿松磷肥厂,为地方国营企业。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一度停产,1965年省政府投资再度上马,定名“二郎磷矿”,为县级建制,直属安庆地区管理,直到1982年移交宿松县管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磷矿最繁盛时期,年产磷矿石达10万吨,生产磷肥近万吨,企业职工高峰期达800多人,安庆地区“二郎磷矿”在全省乃至华东地区都是很有名的。当时在这里就业的合同制工人超过300多人,即使在这里做临时工,也非常吃香。由于磷矿是坐落在当时的东冲大队的地界上,每年分配给各生产队三四个临时合同工名额,由于名额有限,都靠抓阄来决定,谁抓到了就像中了彩票一样兴奋。磷矿的繁荣,促进了二郎地区运输业、餐饮业、旅馆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使二郎地区的商业化气息更加浓厚。

      其三,得益于当地的能工巧匠。

微信图片_20200623111123.jpg

微信图片_20200623111127.jpg
◎董松义的杆秤铺

      过去,二郎地区的传统手艺人特别多,不少传统手艺人靠着过硬的手艺,开设了如铁匠铺、银匠铺、杆秤铺、漆匠铺、裁缝铺、弹花铺等涉及民生的店铺,都集中在二郎河集镇上。在今墨烟村田屋组,以前有个叫贺友南的木匠,善于制作花车,也叫独轮车。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花车在宿松县山区和丘陵地区,是一种最为普遍的运输工具,几乎家家都有。人们管花车车轴叫“车喉咙”,是花车身上最为关键且易磨损的部件。利用木质材料制作花车车轴,是贺友南的拿手绝活,方圆几十里地无人能及。他开设的店面就坐落墨烟铺。

      “我的外父(岳父),相当了不起,他做的花车车轴,远近闻名,人们都尊称他‘车木匠’,管他的铺子叫‘车木匠店’,当时二郎地区会这门手艺的匠人凤毛麟角。”田金舟老人系贺友南的女婿。谈起岳父生前的“辉煌”,老人滔滔不绝。

微信图片_20200623111132.jpg

微信图片_20200623111135.jpg
◎制作杆秤的工具

      提到能工巧匠,可不能漏掉闻名二郎河集市的杆秤铺,他是茯苓村老工匠董松义开设的。年过六旬的董松义师傅,出生杆秤世家,从祖父那代起做杆秤,13岁时就学会了这门手艺。他的杆秤铺坐落在今集镇的文明路,是当地唯一一家手工制作杆秤的店铺,历经半个多世纪,如今算是二郎河的老字号店铺了。在董师傅的店铺里,挂满了各种型号的杆秤和盆秤。

      “做成一根杆秤,至少要十几道工序;过去,杆秤上的不少配件都是靠自己手工做的,因为工序多,每天最多只能做到三根杆秤。” 指着挂在墙上的一根钩秤,董师傅说,他做的杆秤最大的可称250公斤重的物品。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每年要做1000多根杆秤,且都能在当年全部卖掉。自出现电子秤后,杆秤生意一年不如一年,去年才做100多根杆秤,至今仍有一大半没卖掉。虽然生意不好,但舍不得将这门手艺丢掉,毕竟做了整整50年。

      此外,二郎河集市的猪儿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生意非常红火,那时周边湖北黄梅及安徽潜山、桐城等县市的生意人,都要到二郎河集市购买小猪仔回当地贩卖。年过五旬的吴小林,从小在二郎河集市长大,与猪儿行打了30多年交道。他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猪儿行生意最红火的时候,最多一天能卖出1000多头小猪仔。

      历史上,二郎镇因地理位置特殊,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集镇几遭毁灭,现在很难找到古建筑。据县志记载:1858年12月,陈玉成率太平军在二郎河地区与湘军发动了一场大的战役,但最后以太平天国军失败而告终。1942年12月,侵华日军从太湖县回窜黄梅县途中,在二郎河街抢掠不成,放火烧毁民房40余间。1949年春,国民党军残余势力勾结土匪,在二郎一带抢劫民财,残害群众,多次发起武装暴乱,攻打区、乡人民民主政府。后来,这股残余势力全部被解放军清剿。

      商贸繁盛的二郎古镇,阅尽了二郎河的潮起潮落;而川流不息的二郎河,则见证了二郎古镇的沧桑变迁。历经千年风云、千年沉淀的二郎河,孕育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如今这里被誉为“宿松民歌之乡”。

微信图片_20200623111139.jpg
◎宿松民歌传人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二郎河的姊妹多,不做松火(农活)板(常)唱歌,企到(站着)唱,脚又酸,坐到唱,几(嘴)又干……”这首《打铁歌》民谣是宿松民歌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而这首民歌就起源于二郎镇。2014年5月,宿松民歌被列入安徽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5年1月,二郎镇率先在全县成立了二郎河民歌协会,并组织人员采用“老曲新词”方式,创作和传唱讴歌新时代生活、反腐倡廉、启迪学生的宿松民歌。

      “春风吹散千堆雪,阳光融化万层冰……”“台上讲话像孔繁森,台下做事像王宝森……”“天上的星星亮晶晶,地上有人不平心……”2016年12月,二郎中心小学专门编印了《民歌进校园》读本,共收录了100首民谣。

微信图片_20200623111143.jpg

      “青青翠竹峭峭坡,美美净净二郎河;清清的河水静静流,润润歌喉甜甜歌,金山银山绿水绕,袅袅炊烟云朵朵……美美净净二郎河,规划整饬小村落,溜溜小楼一排排,层层梯田一坨坨……”2019年,当地民间艺人吴波涛为迎接建国70周年,创作了民歌《二郎欢唱国庆歌》。歌词写出了今天二郎古镇居民的幸福生活。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如今,走进二郎河集镇,商业化气息依然浓厚,但处处透着一种清淡寻常的美。漫步二郎河河堤,看到的则是一幅幅悠闲的场景,老人们聚拢在一起聊天,小孩子快乐地玩耍,小狗慵懒地晒着太阳,享受着古镇的惬意生活。

      在二郎古镇里闲谈游荡,恍若隔世,每一片浪花、每一曲民谣都深藏着岁月的沧桑和古朴的风情。当你依偎在它的怀抱,它会向你诉说着岁月的沧海桑田,仿佛让我们看见了时间的断层,一切那么静好,那么恬淡。

      千年二郎河,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孙春旺/文图)
来源:皖江文苑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工作组
:
56565kjkjk@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1111

帖子1223

积分265783

图文推荐

  • 宿松公益红耀江淮服务

    7月17日,宿松县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医疗义

  • 人民日报:呼吁“同志

    7月7日,人民日报在评论《称呼与风气》中指出:呼

  • 读《罗汉尖上烽火起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读虞太文先生《罗汉尖上烽

  • 宿松:农民主播培训班

    近日,由宿松三姑娘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农

  • 2025年6月宿松县新世

    2025年6月宿松县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财务、活动公

  • 一个屋檐下的守望!宿

    本期项目组对接电话:15810304436骆平(微信

  • 畅游碧波纪念伟人,百

    7月12日,宿松县陈汉乡钓鱼台水库碧波涌动,

  • (视频)宿松县凉亭中学

    (视频)安徽省宿松县凉亭中学八二届高中第三次全

  • 安师大附属复中开展暑

    暑途织就平安网,师爱凝成守护盾——安师大附属复

  • 宿松公益:驻程岭联络

    7月11日清晨6点,宿松县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驻

  • 复镇初中开展期末校园

    复镇初中开展期末校园安全隐患排查随着一学期即将

  • 复镇初中开展暑期大家

    复镇初中开展暑期大家访活动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