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晨6点到岗,晚上8时下岗,每天工作14个小时;早、中餐在岗位吃,晚饭下岗再吃。烈日下,他们是“焦警”;暴雨中,他们是“浇警”。这是防汛期间,宿松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在同马大堤的70余名防汛人员一天工作写照。
自启动I级防汛应急响应以来,交警大队先后三次组织80余名警力紧急驰援永天圩群众转移和同马大堤交通管控。在防汛抢险中,成立了交警防汛抢险突击队和临时党支部,时刻坚守岗位,忠诚履职尽责,有力地确保了防汛抢险期间堤顶公路的畅通安全,让党旗在防汛一线高高飘扬,警徽在防汛一线闪亮
何增贵:“放弃”是为了在防汛中坚守
何增贵是交警五中队队长,7月10日,面对防汛形势的日益严峻,他放弃了原计划7月11日参加的在职研究生考试和随后的膝盖囊肿手术,选择到防汛一线坚守。
作为防汛主战场辖区交警中队负责人,何增贵明白肩上的责任和重任。7月10日晚,他在参加完大队防汛紧急会议后,没有进家门,连夜驱车80多公里赶回防汛主战场永天圩,了解三洲和泗洲村民居住情况,查看永天圩和堤顶公路路况,为11日群众转移和防汛、抢险、救灾,掌握一手交通情况。凌晨三点多他回到中队办公室后继续挑灯夜战,起草汛期辖区交通管控方案,在主要交通管控区域排兵布阵,一夜未眠。
7月11日清晨,大队首批40名防汛抢险突击队到达中队集结时,何增贵刚刚起身洗了个凉水脸。时间紧急。他立即召集抽调的警力集合,安排工作,并从副大队长胡结森手中接过防汛抢险突击队队旗向永天圩出发。来到防汛一线,永天圩的居民正在转移。他协同大队防汛一线负责人迅速将警力安排在群众转移的主要路口、漫水路段,弯道和坡道,及时提示转移群众,不急不躁,不超速,不超载,确保转移交通安全。在维护秩序的同时,他积极主动搀扶老人,帮助群众搬运物品。他自己驾车一个个路口跑,对交警执勤进行指导,确保了2000多名群众转移时道路的安全和畅通,无交通事故发生。
7月12日凌晨,随着永天圩进洪口门分洪,交警的职责由确保转移群众转移交通安全转变为对堤顶公路实施交通管制确保防汛、抢险和运送物资车辆安全畅通。何增贵又迅速协助大队防汛一线负责人调整勤务,把有限警力分布在40余个路口,劝阻非防汛车辆上堤通行。当天晚上,为了防止转移群众进入分洪区,他通宵在三洲村路口守护。
7月13日下午,何增贵在三洲村一交警执勤点安排勤务时,额上冒着冷汗,胃痛得利害,他随身坐在地上,打开公文包拿出多种胃药服下。在他服药的时候辅警小吴连忙跑过来扶着他,在他的药盒中看到了一张《准考证》。小吴在何增贵胃疼稍微缓解时问:“何队长,你都当中队长了,还学习考试啊”?何增贵疲惫地笑了笑说道:“如果不是防汛,前天我就去参加省委党校在职法学研究生考试了。不学不行啊,人要跟得上新时代”。
在防汛抗洪一线,何增贵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还是七、八十人的“保姆”,负责着在一线执勤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每天工作超过18个小时。为了让一线民警、辅警无后顾之忧,他想方设法保障好同志们的生活和住宿,准时把快餐送到同志们手中。夜间到住宿地逐一了解大家的要求,力所能及地帮助大家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难题。在他车的后备箱里时刻准备着洗漱用品、花露水、风油精、蚊香、十滴水等用品和药品,及时送给有需要的民警辅警。
7月16日,气温升高,烈日暴晒,在堤顶公路上的执勤交警晒成了“焦警”。为防止交警值勤时中暑,他立即联系了10多顶遮阳伞,自己拿着铁锹到堤顶公路交警执勤点一一挖洞把遮阳伞安装好,两只手磨出了血泡。连日的劳累使何增贵的膝盖囊肿病情加重,酸疼难忍,半天蹲不下;昔日的“白面书生”变成了“黑脸关公”。
针对堤顶公路夜间散步群众较多的现象,何增贵克服膝盖疼痛,手持宣传喇叭,带队开展徒步巡逻,宣传汛期安全知识,保障群众夜间安全。
谈起何增贵,在防汛一线的洲头乡金坝村党支部书记石卫东说:“自防汛以来,我每天至少要和何增贵打十几个照面,他的不停歇,换来了防汛期间堤顶公路的畅通和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