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龙湖三圩“白银盆里”一青螺 浩 淼 2020年8月5日下午,笔者会同几位文友,专程驱车前往“龙湖三圩”采风。了解汛期前后我县内河湖水的暴涨情况,慰问在一线抗洪防汛的乡村干部与民工,体验防汛民工朋友的艰辛历程。 远望龙湖三圩,四周碧波荡漾,南风袭来,波涛汹涌,撞击堤岸。在阳光下金光闪闪、波光粼粼。高大宽厚的圩堤恰似一条长龙俯卧水面,将肆虐洪水堵(挡)住于湖外。圩外与圩内的水位最大落差5~6米,据了解,水位落差愈大,对圩堤的压力就愈大,险情增多,防汛的责任就会增大。 近看圩内,稻田葱绿、阡陌纵横,衢道畅通。沿着直径般的中枢水泥大道直接来到与佐坝相隔的县大河,眺望远方。目之所及,沟渠里,鹅鸭嬉戏,鱼虾追逐。低洼处荷叶翠绿葱茏,高高低低、挨挨挤挤,粉红色的荷花张开笑脸,撒娇般地露出嫩黄色的花蕾,以展示她的妖娆。纵观整个圩内平静而又安稳,没有一点水患意识,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人们的生活、生产秩序依然正常、安定。 圩内种植、养殖业承包者满怀信心不停地操作,排水的电动机、柴油机轰隆隆、哗啦啦地抽水排涝灌溉。刚刚收割完毕的早稻田块一边进行机耕,一边栽插双季晚稻。农民工正在插秧、施肥、喷洒农药,好一派繁忙的景象。 然而,在龙湖三圩大坝的四周,布满了值守岗亭,守堤、巡堤、查漏、查渗的民工日夜兼程。所设计到的五里、九姑、千岭三个乡16个行政村的乡村干部们正在一丝不苟地日夜巡查着,坚守着,理想与信念同在,责任与担当共存。据初步统计,临时搭建的防汛工棚20余个,守堤民工200多人。他们不畏狂风暴雨,不惧高温烈日进行拉网式的排查讯情与险情,做到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确保万无一失。 在“三位合一”之前,龙湖圩全长11.78公里。成为圩外是二郎河和华阳河湖群之一的龙湖,圩内有千岭、九姑、五里等三个乡的十六个行政村所涉及。素有“万亩龙湖圩,稻菽竞风随;风景美如画,鱼虾蟹鲜肥”之美称。 但是,在历史上每当梅雨季节,遇到山洪暴发的年份,龙湖圩就经不起洪水的折腾,隐患较多。仅仅2016年7月上旬,宿松周边县市普降大到暴雨,龙湖圩内外水位快速上涨,最终出现3个溃口,导致圩内农田全部被淹,部分农房倒塌。导致在溃堤之前的防汛工作功亏一篑,经济损失相当惨重。 从2017年2月起,县委县政府启动建设全县投资最大的单体水利工程——三圩联圩防洪工程实施。补齐了宿松防洪防汛的短板、保护三圩之内8000余名群众和25000余亩耕地的安全。 三圩联圩防洪工程包括龙湖圩、六虹圩、古河农场3个圩口防洪工程建设,工程投资总共2.64亿元,三圩联圩建设,加高培厚的堤防总长20.19公里。 三圩联圩防洪工程既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永久性工程,据县水利局副局长、防办主任胡金保介绍,工程完工后,可将龙湖圩、六虹圩、古河农场圩的防洪标准由原来的不足10年一遇提高至20年一遇,排涝标准由原来的5年一遇提高至10年一遇,有效保护圩内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 胡主任的介绍,这是一种比较保守的说法,既有科学根据又充满着辩证关系。 在返回的途中,我们再次回首遥望“龙湖三圩”,四周白浪滔天、波浪滚滚。不禁让人想起了刘禹锡《望洞庭》佳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盆里一青螺”。(写于2020-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