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张建设的“藏宝阁”——探访宿松县朴风民俗博物馆

[复制链接]

2020-8-28 10:53 37245 1

吴老师 发表于 2020-8-28 09:23 |阅读模式

吴老师 1#

2020-8-28 09:23

       “歌纯朴弘扬中华文化  颂民风传承民俗精华”。近日,笔者慕名来到位于宿松县城经开区境内的宿松北路234号,参观了该县首家民间民俗博物馆——宿松县朴风民俗博物馆,采访了博物馆创始人张建设。


微信图片_20200828092627.jpg


  “别看这些坛坛罐罐、古钱币、过时的农耕用具、家具和服装等物品,它们可是那个时代的印记,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不亚于一件件‘宝物’”,我们边参观边听张建设介绍。望着这栋占地面积400平米、上下5层的“藏宝阁”,笔者不禁对张建设心生佩服,也对他的创业经历感起了兴趣。

  创业

  今年52岁的张建设出生于宿松县河塌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因为家境不好过早辍学务农,种过庄稼、做过服装、搞过雕刻,打小对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正碰到有人把一些古老的物件欲卖给外地,于是悉数收购,听别人道出过这些古物的文化内涵,张建设萌生了收藏和传承民俗文化的志向,并认真地搞起了收藏。


  1994年,为了生计,张建设南下打工,先后在上海、浙江等地做管理,闲下来时,他从未忘记传承民俗文化的初心,发现哪里有古钱币、像章、石雕、木雕、耕碉、古字画、老书、老谱等民俗物品,就毫不犹豫自掏腰包买回来收藏好。一开始,家人十分不理解,个个都认为他是“收破烂”,这时,张建设也陷入了迷茫。后来,在一位文艺界人士的启示下,他与家人终于认识到这些“破烂”根本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几十年乃至数百年后它们将是“无价之宝”。于是,张建设对收藏更是兴趣倍增。他一边努力做家人的思想工作,一边努力地寻找民间民俗藏品。

微信图片_20200828092614.jpg



  1998年,在外打工8年的张建设回乡参加抗洪抢险。期间,他奋不顾身排险情、哪里危险哪里上,行为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称赞,这一年,张建设被光荣地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与此同时,他发现自己收藏的民俗物品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必须加以保护和传承。于是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再外出赚钱,回乡创办民俗博物馆!


  保护


  “收藏不是简单的收破烂,不是啥物质都收,这就需要咱们不但需要有吃苦精神,还得有一双善于鉴别的眼睛……”,赵建设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数年前的一天,张建设打听到宿松革命烈士张明富生前置办过一种叫做擂子的清朝的碾米机器,当时已流落到江西九江市一位吴姓村民手中。得知消息后,张建设立即启程前往江西九江,想追回收藏此物件。一开始,那位吴姓村民并不愿意将擂子转让给他,前后去了十几次都没有收藏成功,但他始终都没有想过放弃,还是经常往村民家里跑。有一次是夏天,正赶上“双抢”季节,村民正在忙干农活。张建设见状,主动帮村民割稻子、收稻子……。他的执着和坚持感动了村民,最后同意将擂子转让给他。至此,这件流落外地的民俗物品,终回到宿松的怀抱,类似的事情在张建设身上发生了许多。


微信图片_20200828092620.jpg

  目前,朴风民俗博物馆藏品多达6万多件,分5个楼层存放。一楼是大件历代石墩、汉白玉、红木家具和朝服等物品;二楼以红色收藏为主,存留着大量的毛主席像章和书画作品,还有一个小小的雷锋纪念馆;三楼收藏着历代古钱币、老书、老谱;四楼展示着文房用品和历代家具等;五楼摆放的是农耕工具、古床、火桶、提篮、包括剃头佬、渔夫、木匠、砖匠、铁匠等历代工具……可以说琳琅满目、目不暇给。也可以说,每一件物品的收藏,都凝聚着张建设的一份心血和汗水,每一件物品都有一个故事。为拯救地方民俗,弘扬民俗文化,让此文化代代相传,张建设决定依托自己多年来珍藏的民俗物件,创办朴风民俗博物馆。经过不懈努力,2018年,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的朴风民俗博物馆正式成立。


  传承


  宿松朴风民俗博物馆开馆后,经常受邀参加各类展览会,先后赴合肥、南昌等地参加各类活动。曾受邀参加和田玉“玉龙·苍龙教子”藏品展览会,藏品让其他参加的收藏家大开眼界,得到了民间民俗收藏界的一致好评。


  2019年12月上旬,张建设应邀参加全国冬季古玩艺术品交流会。他携带部分藏品参展,同样得到了同行业的高度认可,此类活动有效地将我们本地的民间民俗文化传播到祖国的各地。


  “我想借此类活动,将宿松的民间民俗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接纳和知道它们。”张建设说。


  前不久,宿松都市网组织20名小记者参观朴风民俗博物馆。参观过程中,小记者们仔细聆听张馆长对场馆及馆内文物的介绍,通过手机、笔记本等记录下自己感兴趣的文物名字和相关知识点。经过一番近距离的参观、学习,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文化发展,大大提升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近年,社会各界人士到宿松朴风民俗博物馆参观者达2000余人次,让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保护民间民俗传统文化,并不是原封不动地予以继承和保留。而是要做到保存与创新相结合,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守,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生命力。”张建设说。他正朝这个方向努力着。


  我们祝福他的愿望实现。


  (王宇平  王会光∕文图)


作者:王宇平

全部回复1

阿花 发表于 2020-8-28 10:53

阿花 2#

2020-8-28 10:53

哎...今天很烦,签签签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列兵1
:
qweerq345544@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0

帖子0

积分0

图文推荐

  • (视频)宿松县凉亭中学

    (视频)安徽省宿松县凉亭中学八二届高中第三次全

  • 宿松公益红耀江淮服务

    7月17日,宿松县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医疗义

  • 人民日报:呼吁“同志

    7月7日,人民日报在评论《称呼与风气》中指出:呼

  • 读《罗汉尖上烽火起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读虞太文先生《罗汉尖上烽

  • 宿松:农民主播培训班

    近日,由宿松三姑娘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农

  • 2025年6月宿松县新世

    2025年6月宿松县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财务、活动公

  • 一个屋檐下的守望!宿

    本期项目组对接电话:15810304436骆平(微信

  • 畅游碧波纪念伟人,百

    7月12日,宿松县陈汉乡钓鱼台水库碧波涌动,

  • (视频)宿松县凉亭中学

    (视频)安徽省宿松县凉亭中学八二届高中第三次全

  • 安师大附属复中开展暑

    暑途织就平安网,师爱凝成守护盾——安师大附属复

  • 宿松公益:驻程岭联络

    7月11日清晨6点,宿松县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驻

  • 复镇初中开展期末校园

    复镇初中开展期末校园安全隐患排查随着一学期即将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