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0月,每逢天气晴朗的日子,在宿松县洲头乡西口村随处都能看到当地村民收割、搬运、晾晒、打堆、摆晒、脱粒、分拣、打捆地肤子的忙碌身影。在当地村民眼里,一座座堆得像山坡一样的地肤子植株,就是一座座“金山银山”。 地肤子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在宿松县,人们都喜欢称它扫帚草、扫帚苗,它全身都是宝,结出的籽可做中药材,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等功效。晒干的枝桠可做扫帚,在市场上十分走俏。洲头乡出产的扫帚草枝桠及干籽远销四川、浙江、湖北、江西等地,它已成为该乡对外销售的重要“订单农业”项目之一,年销售额达千万元。 秋天是扫帚草成熟的季节,每到这个时节,一眼望不到边的扫帚草,像一床床黄色的地毯,铺在洲头乡的大地上,给人们带来满目希望的同时,也让秋日的乡村变得多姿多彩。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引导下,洲头乡有一大批村民走上了专业化、规模化种植、加工扫帚草的致富奔小康道路,西口村田墩组村民陈金红就是其中之一,也是该乡最早种植扫帚草的农户。 2014年,陈金红从当地村民手里流转了160亩耕地种植扫帚草,当年就尝到了甜头。如今,种植面积已扩大到400余亩,且步入育苗、栽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收割了的扫帚草最怕雨,被雨淋湿了,扫帚草的枝桠就会霉烂,做不了扫帚。”指着堆得像山一样的扫帚草,陈金红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在每座扫帚草的草垛上,都盖着一层塑料薄膜。 陈金红介绍说,由于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场地,他只得把收割的扫帚草都堆放在耕地里,临时加工厂也就设在这里。 11月8日这天,天气晴朗,陈金红的临时加工厂里,机声隆隆,脱粒机声、筛籽机声、打捆机声、切割机声,响彻一片,不绝于耳。脱粒机边,灰尘飞扬,30多名工人,个个戴着口罩,穿梭于机器与草堆之间,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乎。 不远处的西口村杨棚组,也是机声隆隆。与陈金红不同的是,该组村民叶学木把扫帚草加工厂设立在一个旧木材厂里,里面什么机械设备都有,从切割、脱粒、筛籽、打捆、运输等都是机械化作业。 年近五旬的叶学木不到一米六的个头,皮肤黝黑,腿有残疾。4年前,他还是村里穷得出名的贫困户。在乡村干部的帮扶下,在陈金红的带动下,他走上了种植扫帚草的脱贫之路。 联系不了运输扫帚草的货车,乡村干部就帮他联系;找不到加工扫帚草的场地,乡村干部就帮他找;借不到发展扫帚草种植面积的资金,乡村干部就帮他找门路借……在乡村干部不遗余力的帮扶下,他从第一年种植50亩,发展到现在220亩,并从贫困户蝶变为脱贫示范户和扫帚草种植大户。 “以前,在家里一年到头除了做点农活,就找不到其它事情干,自学木发展种植扫帚草后,我就经常到他这里打工,每天都能挣到100元钱。”贫困户张金银是在叶学木扫帚草种植基地和加工厂就业的人员之一。入秋以来,在叶学木的加工厂里,几乎每天都有20多名工人干活。 叶学木说,今年扫帚草的收成比往年好,不仅产量高,而且市场价格高,其干籽一斤能卖到3.5元,干枝桠一斤能卖到4.8元,一亩地可产800斤干枝桠、100斤干籽,除去成本,一亩地能有2500元以上的纯收入,220亩地就有55万元的纯收入。 西口村党总支副书记李世义介绍,随着农户种植、加工经验的不断积累,西口村出产的扫帚草品质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外地客商通过网络订购这里的扫帚草枝桠和干籽,种植户们足不出门就能将它们卖掉。 在西口村,除陈金红、叶学木外,种植扫帚草面积达百亩以上的大户还有3户。而在洲头乡,这样的种植大户共有24户,种植总面积达到3600余亩。不仅如此,该乡有76个贫困户通过在扫帚草种植基地就业顺利脱贫;8个贫困户通过种植扫帚草不仅自己脱贫了,而且为当地一大批留守老人、妇女解决了就业问题。 一片扫帚草,就是一片“金山银山”。“洲头乡选择发展扫帚草种植,得益于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以及完善的水利灌溉设施,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种植、加工扫帚草,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做强生态农业,切实盘活被闲置的土地资源,同时解决农村留守人员的就业问题,助力乡村振兴。”扫帚草种植,不仅让洲头乡干群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了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孙春旺 周美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