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岁高龄、66年党龄、22张奖状……这是从安徽省宿松县佐坝乡梅园村一位普通老人身上发现的“特质”,而这些 “特质”的发现,源于辖区佐坝派出所民警的一次入户走访。
3月22日上午,宿松县公安局佐坝派出所根据县局开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的统一部署,组织民警深入辖区开展“走访纳谏听民声”活动。在辖区梅园村一家茶馆内,民警张鑫同一位身体硬朗、说话声音宏亮的老人攀谈起来。老人说他有94岁。看到张鑫露出一脸疑惑的表情,老人的双脚猛地从地上蹦起十几厘米高。
“大爷,您身体怎么这么好!”
“我的身体就是以前在工作中锻炼出来的呢!”
什么工作能把身体锻炼得这么好?张鑫以为老人是在同他开玩笑。但随着话题的深入,老人光辉的奋斗史才逐渐被“挖掘”出来。
原来,老人叫邓和明,1928年出生,佐坝乡梅园村人,新中国成立后不久,20岁出头的他,受当地革命先烈徐文藻的进步思想影响,主动加入革命队伍,并于1955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徐文藻烈士也是梅园村人,系中共党组织在宿松的创始人,1928年在宿松“五二八”事变中被捕入狱,英勇就义。
老人从旧木箱里翻出一只黑皮包,从包里拿出一叠发黄的奖状摆放在地板上。“这是在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中,被评为先进生产者获得的奖状。”“这是在开展抓革命、促生产运动中,被评为优秀党员获得的奖状……”指着一张张奖状,邓和明老人激动地说。
老人说,他最初在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后被组织上安排到公路管理站担任道班班长,负责从105国道路口至洪岭集镇的13公里县道养护工作,板车、铁锹、竹扫帚是他和同事经常带在身边的工具,一年365天,不问寒暑,不问晴雨,每天都坚持和同事一起在公路上挥洒汗水,从不把自己当“班长”看待,铲土、开沟、扫地、除草……他样样都干在别人前面,而到下班时却总是走到别人后面。他和同事对公路进行养护都是靠徒步,每次出来工作基本都要徒步十几公里,边走边干,边干边走;在沙石路上行走,一年下来,他要磨掉六七双解放鞋鞋底。草帽、雨衣也是工作时必带的物品。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农村公路都是沙石路面,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戴草帽护路既能够遮阳,又能够遮挡灰尘;有的汽车因为开得过快,晴天扬起的灰尘比较猛烈,弄得满身都是灰。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他一年到头只得穿着“职业装”,这让他养成了节俭、朴素的生活习惯。
因为思想上进,工作积极,邓和明从事公路养护工作30多年来,几乎年年都被组织上评为先进。在他精心珍藏的22张奖状里,有17张是他被评为“先进生产者”获得的,其中一次是被安庆市公路局评为“先进生产者”。
没有抱怨,没有懈怠;只有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平凡的养护公路岗位上,邓和明一干就是30多个年头,直至退休。退休后,他在家乡建设事业上继续发挥余热,坚持义务为村里修路、植树十几年。去年,疫情防控期间,他还要求村里安排他去疫情防控卡点参加值守,考虑到他年岁比较大,当地村干部婉言谢绝了他的好意。
邓和明说,从1974年以来,家里搬过三次家,每次搬家他都不忘把这些奖状带上。这是他第一次把奖状全部拿出来给别人观看,最早的一张奖状是在50年前获得的,上面还有毛主席语录。
破旧的黑皮包,同一张张颜色发黄、纸边有破损的奖状一样,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不管岁月怎么改变,邓和明老人对荣誉的崇尚之心却一刻都未曾改变,入党的初心时刻不曾忘记。其实,一张张奖状的背后,倾注了老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
“我珍藏这些奖状,不是为了显摆自己的功劳,而是为了激励子孙多为党和人民做贡献;现在,我把这些奖状全部捐献出来,希望更多人通过这些奖状,了解我们那一代党员建设新中国的奋斗史。”当天,在佐坝派出所民警的见证下,佐坝乡梅园村党总支书记汪捍中接过邓和明老人捐赠的22张奖状,并将其陈列在该村“徐文藻烈士纪念馆”展厅里,供游客参观。
22张奖状,是这位老共产党员艰苦奋斗的见证,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传承。(孙春旺/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