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松融媒讯 清澈河湖淙淙流淌,整洁乡道串起田野与农房,村里枝头生出朵朵鲜花。近年来,佐坝乡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手棋,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环境美”到“内涵美”,一座座村庄就这样变了样子。
房前屋后有新风景
初夏的龙感湖畔,乡村别具诗情画意,像是打翻的调色盘。在环湖村,村容村貌美观,游人流连忘返。从拆危拆旧、污水治理再到厕所革命,这里变得越来越美,也是当地人居环境改善的缩影。
“再过几年,我们村要换个模样,设施齐全、生活现代,不比城里人差;风景优美、生态宜人,让城里人也羡慕!”今年开年,环湖村党总支书记汪红星在村民大会说这番话时,村民们更多的是怀疑。
为啥不信?几年前,这里还是个灰头土脸的偏远乡村。汪红星介绍,此地虽然滨湖,但产业不兴,群众物质生活不富裕,精神生活不顺畅。
当时,人居环境一直是当地乡村振兴的短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道路两边都是牲畜圈和旱厕,烂泥路走着走着就走不通了。自2014年“三线三边”治理开始,环湖村开始环境建设,环境治理也正式拉开了序幕。如今的环湖村,组组通上水泥路、装上路灯,旱厕改成了抽水马桶,路两边种植了菜地和花园。
文明习俗成新时尚
“国庆之前要完成十四个村的第一轮宣讲。”佐坝乡移风易俗宣讲组组长殷的枝说。蒙蒙的细雨中,在乡政府门口,几位老同志打着伞走进来,一边讨论着近日入村开宣讲会的情况。
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之风在佐坝乡由来已久,也早已成为群众苦了已久的负担,但又无可奈何。
“以前办红白喜事讲究排场,浪费比较严重,村民负担也很重。我们就通过开展移风易俗宣讲引导群众改变观念。”殷的枝说。
移风易俗并非一日之功。2019年开始,佐坝乡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成立了移风易俗宣讲组,以“五老”人群为主,采取进村宣传的方式倡导移风易俗、红白事简办。
宣讲组不仅是移风易俗的宣传者,也是带头人。
2019年7月1日,佐坝乡离退休支部的10位老党员发起倡议,并带头在移风易俗倡议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承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承诺带头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承诺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承诺做移风易俗、勤俭节约、文明办事的表率。
“我们都要做好家人的工作,消除他们的顾虑,争取他们的支持。这两年乡里有三位老同志去世,家属都很支持,都是举办的追悼会,没有铺张浪费,做到了以身作则。”殷的枝说。
移风易俗宣讲组的深入宣讲,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成效明显。2020年,洪岭村书记洪晓峰在操办母亲白事的时候就以身作则,响应倡议,没有采用农村传统老式祭祀,而是用追悼会的方式悼念逝者。
“农村老式红白事不仅花费大、老百姓负担大,还造成很多浪费,我们确实应该移风易俗。”梁岭村刘永义在听过宣讲后,在办理母亲的白事的时候,他特意压缩白事时间,简化酒席。
增收富民做新支点
一场雨后,在碧岭村,走在平坦宽敞的村道上,两侧排列的花卉苗木一眼望不到尽头,银杏树的枝头挂满了银白色的叶子,晶莹剔透。这条远近闻名的“花卉绿道”,春夏秋冬四季都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近年来,碧岭村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切入点,提升道路硬化程度、改造农家庭院、整治污水管网、推行厕所革命,还以温泉为中心打造休闲小公园,让整个村子由内而外焕发美丽生机。
生态优势带来了产业兴旺,美丽环境创造了美丽经济。在碧岭村,一些赋闲在家的劳动力做起了小生意,销售苗木及豆类、花生等土特产,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碧岭村党支部书记谢强介绍,目前全村种植各类风景树3000多亩,形成“苗、树、叶、果”一体的花卉苗木综合生产基地,推动全产业链开发,构建多样产业体系。
“得益于美丽村庄和花卉特色,碧岭村2019年就通过了省级美丽乡村验收。”谢强自豪地说,光是花卉苗木产值就超千万元,村里的乡村旅游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带动了村民就近就业,人均收入增加近万元。
当前,佐坝乡将产业兴旺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支撑,越来越多的村庄通过环境提升实现了美丽宜居,并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支点,撬动绿色产业生态富民。(融媒体记者 司舜 通讯员 张方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