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是“这里美蓝美”产业示范园,是全县最大蓝莓种植基地,“小蓝莓”孕育出“大产业”,为特色高效农业增添了精彩之笔。”村民夏三莲说,如今一名农民在采摘蓝莓园打工,每天可收入100多元,整个采摘季期间能收入几千元。走进“这里美蓝美”蓝莓种植园,三五成群的采摘女们正在忙碌地采摘鲜果,她们都是竹墩村当地的村民。 这里是“这里美蓝美”产业示范园,是全县最大蓝莓种植基地,“小蓝莓”孕育出“大产业”,为特色高效农业增添了精彩之笔。”村民夏三莲说,如今一名农民在采摘蓝莓园打工,每天可收入100多元,整个采摘季期间能收入几千元。走进“这里美蓝美”蓝莓种植园,三五成群的采摘女们正在忙碌地采摘鲜果,她们都是竹墩村当地的村民。
一丘丘荒坡披上绿装,一片片梯土层层叠叠,一株株蓝莓桠枝绿叶,昔日荒芜土坡,如今生机勃勃。
走进宿松县千岭乡竹墩村,处处可见如画的风景,处处可见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一幅幅和谐怡人的画面。
这里是“这里美蓝美”产业示范园,是全县最大蓝莓种植基地,“小蓝莓”孕育出“大产业”,为特色高效农业增添了精彩之笔。
产业园成致富园
6月2日,村民吴正佳带着一家三口来到采摘蓝莓,品尝美味,享受田野美景,体验劳动乐趣。
“自己采摘的果实吃起来更甜!”吴正佳说。
时下,蓝莓进入成熟采摘季。一眼望去,翠绿的田野、蓝莹莹的果实和一张张被汗水浸润的笑脸,构成了绿色林海中一幅幅生动隽美的图画。
走进“这里美蓝美”蓝莓种植园,三五成群的采摘女们正在忙碌地采摘鲜果,她们都是竹墩村当地的村民。
“以前,主要靠种花生、小麦、玉米等增收,人均年收入不足6000元。”村民夏三莲说,如今一名农民在采摘蓝莓园打工,每天可收入100多元,整个采摘季期间能收入几千元。再加上土地租赁费、季节性打工,每人每年收入2万多元。
竹墩村是宿松全县蓝莓第一村,2019年开始,村民刘晓晖投资2000多万元资金,将这里1100亩土地流转过来种植蓝莓,产业园区分为一、二、三、四区。其中三 区最先开发,10亩蓝莓今年挂果,1米多高的蓝莓树上结满了一串串蓝莓果,来自附近的村民纷纷前来采摘。正常年景,亩均收入超过30000元。
蓝莓产业是一个高端健康生态产业,被誉为世界五大浆果之一,其健康价值正在被逐步挖掘,尤其是花青素的提取成功为蓝莓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种植示范基地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选择优良品种,努力打造集休闲、采摘、科研、物流为一体的一流蓝莓基地。”“这里美蓝美”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晓晖说。
短短两年时间,产业园成了致富园。
示范区成风景区
竹墩村位于宿松湖区北岸,被长河、大官湖、杨家赛湖三面环绕,一面是狭长的陆地,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点绿成金”的乡村振兴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农业产业示范区成为乡村美丽风景区。
“我们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把农村作为大景区、大花园来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做到蓝莓种植‘点上美’和‘面上美’统一起来的同时,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蓝莓经济,努力实现一二三产更高质量融合发展,带动更多群众获利增收,共同致富,真正使每一个乡村都成为‘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幸福宝地。”千岭乡党委副书记胡大潮说。
从去年开始,赏花、摘果、观景,依托蓝莓园,这里逐步形成从种植、采摘到销售的蓝莓产业链,示范区成了风景区,是当地一块乡村游特色品牌。
“目前,我们正在整合资源,以合作社的形式,聚集发展。”“这里美蓝美”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承华说,根据规划,未来田园综合体项目预计总投资达2.8亿元,计划蓝莓种植规模10000亩,目前已规划2000亩的蓝莓种植示范基地。
“项目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高标准建设观赏型、生态型、记忆型农业,提高农业科技、特色农业种植水平,最终建成集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农事体验、乡村振兴于一体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千岭乡党委委员胡超说。
“下一步,准备建成分拣中心和冻库,开启网络营销,拓展产业方向,带动更多村民走上致富之路。”“这里美蓝美”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晓晖说,继续提升价值链,推进产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提升产品价值和附加值,打造区域特色农业名片。目标是平均亩产350公斤,年产值3亿元,成为全县种植面积最大、产业化程度最高的蓝莓主产区。
安徽日报通讯员 司舜 安徽日报记者 孙海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