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族谱卷首 作者,谢吉鳌。写于二零二一年六月初一 族谱,它的谋一知识点可以是有限个家庭的命簿。 不同于命簿,是因为它记录的这支血脉,遗传基因从何处起源,为何转迁,支脉来到何处。 而要读懂它,就要从卷首启蒙。卷首不是可有可无的陪衬,是读懂谱载的说明书。它与历史同步,它与时代俱进。它诉说着你所不懂发生在当初的为什么。 第一小节 初修谱霑堂公支下,迁松九世裔孙尚行敦若公 贤谟克振公的长子士瓒的岳父杨钟秀给尚行公的赞歌是这样说: 《尊伯敦若赞》 矫矫拔萃,卓卓超凡,天伦性篤,服属情长。 常胆大而心小,恒志圆而行方。 非惟声震宗族,更能望重乡邦。 承先则伎裘绍绍而先绪不坠, 启后则兰桂森森而后嗣寝昌。 姻教弟杨锺秀敬识 尚行敦若公(1698.06.02~1767.08.02)活了六十九岁,妣石氏六娘,给他生了五个儿子,其中第三子贤庆衍三,写跋,字里行间显得才华横溢。 尚行敦若公写序,述说沧桑岁月,数不尽人生百味。 尚行敦若公生了一个女儿,叫柔姐,是沈士标先生的儿媳妇。沈士标先生,号景庐,在谱首谢氏初修宗谱序,说敦若就是冒着纠众集事的嫌疑,也要以族谱为亲。历尽艰辛,毅然走访了太湖罗溪之敏公支下,走访了太湖新仓江公支下。宗谱以敏公江公为开头。 尚行敦若公大儿子贤达,虽然后来贤达迁陕西了,贤达次子士禋,士禋妻子的爷爷,叫唐云唐春山,那是贤达的姻亲叔,唐先生在行文对尚行敦若时,自称“姻年家弟”。 唐云唐春山,在镇江府金坛县当儒学校长。他不仅是官场文化人物,而且工作地点金坛县离常州很近,不排除是常州学派庄存与的信徒。 庄存与主考官,在乾隆二十三年戊寅春季八旗子弟京考舞弊案发之后,清理汉文人运动中,唐云唐春山告假回宿松。这件事,吓得沈士标写出了“危不及鸠众集事。而姑以迁太邑罗溪敏公、新仓江公为断。殆亦以谱为亲。”吓得敏公支下,不使用初修谱派诗,只有宿松栋风公支用着。 偌大的一个金坛县儒学校长,族谱序点名表扬了尚行敦若公,其他的一概以功不可没惜墨如金。对克振衍三两个贤字辈人仅仅以“嗣后二三贤裔。越数十年。再为修明颂功。” 作品的最后还说,大概地写到这,往谱头上一丢,为君子永垂不朽! 永垂不朽是最佳表彰,文中也得避讳,权且用字代替永字。可见清朝作品避讳五花八门的。 此是额外话题,暂且不说。后面还有唐云作品《谢氏初修族谱序》再话接前头。 尚行敦若公,走访了江西鄱阳东村,了解到我们鄱阳谢家,源自饶州乐平西郊。河二公的传人。 他从明代残谱中知道风栋公,是第一个来到宿松城隍嘴,住了二十多年开辟了河东九城畈,他是查验了文献资料再去核实的。参与人,详见贤庆衍三初修谱跋 坐在初修谱堂的,他们是 云堂, 大云云山, 零堂, 贤杰胜千,零堂, 贤绳铜章, 鼎堂, 贤桂学山,尉堂, 贤发人也, 沾堂, 贤庆衍三,沾堂, 士蛟明珠, 沾堂, 士鼐定周。沾堂, 士洪邦彦, 沾堂, 贤善人交,沾堂, 士应上任, 沾堂, 贤任重远,沾堂, 贤训克光, 沾堂, 贤谟克振,沾堂,尚行敦若, 十五位先驱,共同研究这些文献资料,决定统一《派诗》朝廷尚贤士,决定自敏公江公为第一世,决定自第一世起的七派不统一派诗。 不料常州学派的庄存与,向来谦谦君子,在乾隆二十三年任主考官,他裹入了八旗子弟的考场舞弊案,触犯了乾隆,引发对汉文化人的清理运动。取得征伐新疆吐蕃的胜利后的乾隆王朝,汉文大清理的残酷性且不必细说。 敏公支下,于是另用派诗梦震之开启。直至大清退出历史舞台,于民国二十二年才信守初修谱派诗, 五修谱除了补齐自敏公江公支下七派,延续了明朝旧谱,上溯到河二公,以河二公为第一世系。此是额外话题暂且不说。 花开两头各表一枝,回头再说那个不拿俸禄的高等秀才 沈士标景庐氏。他说,族谱缺失不全,没有关系,正好证明真实性。相反的,不是夲支下的牵强附会,信之意思,可叹啊全是假的。 四川眉山苏洵谱缺失。庐陵欧阳修谱缺失。河南扶沟李空同李梦阳谱缺失。难道说,这三个贤人难道就不如今天在座的水平吗? 那些攀比门第高下的,以姓氏为骄傲,却不值得,好分以下几种。 一,那些暴发户,早上贫居在白屋小户,晚上就一跃入朱柒大门。这些孔孟之徒中间,还没有哪一个不如没有文化的人,他们所以贵,我想不是因为世族,而是贵在读了诗书。 二,那些进阶地位很高,子孙却不愿说出他姓名,地位高但德与义缺失,那官爵就不是贵的标准。 三,那些不思进取,住破庙,宿岩石山洞的,蔫其馨香,自毁前程,还能说他因姓氏而贵吗? 为人子孙,禁不住自强不息以振家声。树立形象以载入光荣史册,我认为那才是唯一的以其行为,贵其姓氏的人。 我在我沈氏家族同样以此说过。 在这里我也用此告诉你。 你该不会第一个站出来,美言这句,也说,嗯!是哪一个哇?讲得这么好哇! 附录四篇古文:1,初修宗谱序。2,初修宗谱序。3,初修宗谱跋。4,初修谱源流序。其中标点符号是谢友交添加的。 第一篇文,《谢氏初修宗谱序》 昔三代之世,多世臣因生賜姓。祚土命氏。子孙世守其业。历千年不忘其所。 自殆魏晋以来,九品中正之法行,而世族益重。朱、张、顾、陆、范、庐、王。谢之族,缙绅以为荣华。 朝廷先其进叙—姓氏之贵重于世也,由来旧矣。 至于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所以明世系、著先德、定疏戚、昭同异、隆恩义、接久远。传其实而非以邻于虚也。 今世,类 不讲谱学。世家子弟,往往门第相高。好牵连傳会,为识者所鄙笑。失其所以传,信之意斯,亦可以忾然,而太息矣。 谢氏,今春 敦若同诸侄辈,纂修谱牒举。凡散在诸郡者,系牒虽明,危不及鸠众集事。而姑以迁太邑罗溪敏公、新仓江公为断。殆亦以谱为亲。 惟江公之子 栋公。复迁于松。即以栋公为始也。 余按欧阳氏谱。中间失。 次者,再苏氏谱。三世而上失。 其次,李空同谱。曾王父而上失其名。 彼三先生者,其读书考据,岂遽出今人下耶? 胡听其阙失也,亦以“缺者当缺,详者宜详”。绝不稍参私意于其中。凡以传其实,而不欲邻于虚焉已耳! 今君是谱。考核纪述。不敢紊淆可谓善矣。 顾吾思之,人以姓贵世。有旦白屋而夕朱门者。未如不录于诵习孔孟之徒。则 其贵,不在世族,而在诗书。 然,世又有位跻崇高而后代不欲闻其姓字。 或终虚岩穴而千古犹乐。蔫其 馨香。 则贵其姓氏,又不再官爵 而在德义矣! 然则,为子孙者。可不免自树立以振家声。而光荣乘也哉! 此余特举人之所以贵其姓者。以告之族人。且以为君告也。君得毋首旨其亦曰:“此何人哉?实善。” 为序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季春月上浣之吉 郡增生沈士标景庐氏谨撰 注: 沈士标先生,作文中有几个字别有用意,需要说明之。 1,鸠众集事,纠众集事是清朝法律禁止的,为法条文字避讳写成鸠字。 2,胡听其阙失也。胡,假借字,代忽字用,忽然的意思。闕,与后文的“缺者当缺,详者宜详”原本都是闕字,翻印谱的时候,把古文闕,直接译置成缺字。在古文中,假借字闕,代表缺少的缺字。 3,贵其姓氏,又不再官爵 而在德义。其中再 在 格式,这是文言文中互文的写作手法。意思是贵其姓氏又不再在于官爵,贵其姓氏而在于德义行为与声誉。 第二篇文《谢氏初修族谱序》 岁戊寅春,余间任。得晤契友谢君敦若氏为余言,伊族先有老谱,苦遭流燹。若子孙食得先畴,缅祖上缘。起时,洒五父之涕,怀汾阳之嗟。尝太息、痛恨。 承先之志,有未逮也。 客冬,阖族克振、铜章、重远、明珠、等公。议照丁敛费,慨然作重梓计。 幸祖灵。默想今春谱将告成。嘱予一言。叙之予曰:“善,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 史所以纪盛衰、谱所以昭统系。且孝子莫大乎。 尊亲莫先于敬亲。收族以联一本。 谢姓邑旺族。系出申伯封于谢。子孙指邑为氏。此受之始也。 厥后瓜瓞绵绵。发荣滋长。乔迁不一。 其地,祖栋公迁松,卜居邑东关外百里。河东九城畈。今十有余代。 文献既湮。系派未免混淆矣。 贵族诸公昭哉。嗣服戮力同心。志在重修。 公为纠其厚。委俾十余世之系派,不致差讹。 百余年之名分,无有倒置。一线珠联。本承支附。兼以祖功祖德。先人死月生年。丘垅坟墓,传赞、画图。子孙对之,了若指掌。 后之视今窗。犹今之视昔耶。 成此盛典,通族仁孝俱不可没。而挈领提纲为公惟最大。振先绪以启后人。 嗣后二三贤裔。越数十年。再为修明颂功。公等当不在禹下矣。 写此大略。以贯谱端。为君子用垂不朽! 云尔!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季春月上浣之吉 姻年家弟丙午科举人选:镇江府金坛县儒学正堂唐云春山氏拜撰 这唐云唐春山,他是1726年雍正四年丙午科举人,在镇江府金坛县任儒学校长。其中正堂正印官,指的是一把手。 文中也有几个假借字。避讳字。 1, 间任,暂时告假回家,间Jiàn不读jiān。 2, 用垂不朽。 唐云春山氏,引用了两个历史典故,讲述了为什么那么长时间才修谱。 第一个典故,唐朝力挽狂澜的郭子仪平定了安禄山叛乱,封赏汾阳侯,又一次生病,许多臣僚去探望,唯独听说卢杞要去看他,他叫妻妾躲避在屏障后面不要出来接待,还把座椅给藏起来,妻妾问,为何?郭子仪说,卢杞这个小人巴结德宗,“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 果然,后来德宗昏庸,罢官了郭子仪,任命卢杞,宰相卢杞排除异己,连书法家颜真卿也是他杀害的。 唐云借古讽今,说满清用汉族奸臣,汉人遭了殃。 第二个典故是引用孔子为找不到生父坟墓,在五父之街痛苦流涕,来比对尚行敦若公言语“憾我姓家乘,康熙年间被燹无遗。乃宗乃祖,稽考莫识。镌修之役积怀九之。” 然来,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比母亲颜征在大许多。 叔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无子。有一妾,生男曰孟皮,病足,为废人。乃求婚于颜氏。颜氏姬姓,与孔氏家同在郰邑尼丘山麓,相距近,素相知。颜氏季女名征在,许配叔梁纥,颜氏十七岁时嫁给六十六岁的叔梁纥为妾,生孔子。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于郰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 说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少年孤儿。一时不知道是把母亲殡灵柩,还是埋葬,在五父街上哭鼻子,路人都说埋了吧,孔子为了慎重,就殡于五父之衢。问于郰曼父之母,然后得知,母亲与父亲合葬于防山。 第三篇文《谢氏初修宗谱小跋》 庆生也晚。聆家训,谢姓迁宿松始祖,栋公。筑室城隍嘴,复居河东九城畈。传有老谱。嗣后,避兵,卷帙散失。尝见家大人曁诸父自伤贫懦,时以不得重梓为恨。 今幸,合族敬宗尊祖之意,建议重修。派丁、敛费、选场、授梓、厥典诚盛也。鄙暗如。孙:贤庆承尊人命。附谱堂写稿。誊清、校正、成帙。并出入支用一切,孙不敏,义不敢辞。 戊寅,春三月,家谱告竣。 展卷视之。昭穆以明、长幼以叙、系派以昭。祖功宗德,则有赚赞。纪略坟墓丘垅,则有山向画图。纪月编年、彰明字讳、穷流溯su源; 察支究本,即支分派别;世远年湮,而绳绳继继、炳炳磷磷,洞若观火。不啻起我祖我宗亲灸一堂也。非惟妥我先灵,诸尊。人素自伤者亦藉是以慰矣! 传述纪略、凡例、家规、务承诸大人。后服劳外,一词莫赞。 而是,承其祖武,昭兹来许。 家大人。暨兄---克振、铜章。侄---明珠、定周等。同声竭力。煞费苦心. 孙亲景重修缘起敬为跋。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季春月上浣之吉 裔孙贤庆衍三熏沐跋后 第四篇文《谢氏初修宗谱源流系》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祖也者,人所从出之原。 一人之身,散而为亿万人之身。 支派递衍,绵绵延延。以迄无穷者也。 籍 非谱牒其何以敦本篤族? 从流朔源、辨亲疏、明爱敬、昭仁孝也予。 尝见邑族谱牒 其世代之传、统系行派、瞭若指掌。憾我姓家乘,康熙年间被燹无遗。乃宗乃祖,稽考莫识。镌修之役积怀九之。因而谋诸通族--克振、铜章、克光、重远学山、入也、胜千、人交、云山、上任、明珠、定周、邦彦等俱。欣然乐从。 由是,予心熏灸,朝夕不遑。 不惮跋涉之劳,访诸江右。得知悉姓姜,周宣王封申伯于谢后子孙以地为氏。 转数十世。至河二公,迁绕州乐平。地处西郊。数十代。仁六公—鄱阳东村驻马越五世。 孟春公之子敏公,迁太邑罗溪。 孟秋公之子江公古熙,新仓卜居。此予考于文而知者。 迨江公之子栋公,始来松土 城皇嘴。廿有余春。 復迁河东坂名九城,,此栋公之所开创者也。闻与献而知者。 次其大略也。 若,祖功祖德。惭余才袜线,难以殚述。 予今老矣,假不修为,后之视今,不犹今之视昔耶? 用是。同诸侄辈共襄盛典。即予所考闻者誌之。 后之人复重修之,则流传于无既矣! 是以为序 峕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季春月上浣之吉 迁松九世孙尚行敦若氏谨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