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修谱牒第一次在沾堂宿松东三区九城畈桅杆岭谢老屋。第二次在云堂九村畈保罗溪河。第三次在尉堂宿松东二区别湖嘴。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在雳堂宿松十里庄红鹤寨。 第一次执笔的是沾堂尚行敦若公和他的第三儿子贤庆衍三,和孙媳妇的爷爷唐云唐春山。和女婿的父亲,亲家沈士标沈景庐。第二次执笔的是云堂大元谢遒元。和云堂士芳谢象宇。第三次是尉堂大谅谢未熏,和尉堂今荣谢玉田。第四次是鼎堂传达谢宝发,云堂世进谢文进。以及亲戚王广植。第五次是鼎堂传达谢宝发,沾堂世明谢拟东。云堂世元谢甲魁。第六次雳堂诗晶谢正旺,沾堂书朗谢云峰。
《序言》和《跋后》,都是为了介绍或解释作品的。有的,就事概括写提纲。有的,辩证议论抒发哲理。有的,吸引眼球自我玩味。 今介绍一篇从文雅的谐音蓄意,让听者以为是带讽刺取趣味的作品,这是云堂的世进谢文进公41岁时的作品。文中有引用《三字经》,有引用《左传襄公》,有引用《论语为政第二》的。 本次修谱宗旨从文化意义上下手,调节了派诗“大道由今古”,为“大道传今世”。 《跋》落款虽然没有说出作者具体是谁。你看谱堂参与修谱十个人,跋里唯独没有世进没有云昌。也就是说《跋》可能是他们两个人中间的一个。字里行间从称呼辈分看,从口吻年龄判断,就知道是云堂世进了。
世进公(1860.05.21~1916.09.28),享年57年。 世进是今兰公元妣吴氏之子,今山公嗣子。 字文进。生于咸丰十年庚申五月二十一日午时 妣周氏 生于咸丰十一年辛酉四月初七日酉时。 子一 诗和 系尉堂公股-族兄世其公第三子 生女三 长适汪,次适王, 三适刘。 公殁于民国五年丙辰九月二十八日寅时。葬住屋门首东边壬山丙向。妣殁于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八月十三日亥时葬住屋左边子山午向。
世进生了三个女儿,没有生儿子,用沾堂诗和过继,然后用云堂书德给尉堂诗和过继。书德只兄弟一个,怎么可能去尉堂诗和呢。 世进有同父异母兄弟好几个。依据大清宗法制度近亲祭祀,云堂支下不缺人过继给世进。不需要先把自家的书德先塞给尉堂诗和,由诗和过继给世进,直接用诗云过继给世进,还捎带个书德,有子有孙。岂不是称心如意,还省事吗?请回看云堂公支下十提世系。这种围绕尉堂诗和来回搬动尉堂诗和,属于不负责任。 还有, 请回看尉堂公十提世系,诗训诗谟诗和诗云,四个是胞兄弟,为什么要把诗云过继给世瑞呢,世瑞有儿子有孙子,而且世瑞的儿子诗常生于光绪十六年比诗云还要大六岁。世瑞不缺儿子。在云堂围绕书林过继诗云,来回搬动诗云。属于不负责任。 还有, 诗和是尉堂世其第三子,世其世瑞是胞兄弟,世瑞生诗常,诗常生三个儿子,书林直接过继给诗云,诗常的书松书友,可以任意选一个过继给诗和。也就是说,尉堂诗和不缺人过继,直接用诗和家伯伯的孙子过继就行了。 这也是四修谱办事不严谨,修谱人不负责任的表现。 说它不负责任,一点也不冤枉它,我们来看看四修宗谱跋就知道了。
古文没有标点符号,还是让我来先添上标点符号,看看有没有错别字,和不需要的累赘字。然后就知道是说些什么。 我发现族谱说,原计划一个月修好谱,结果只用来二十天就完成了。 所谓慢有三分真,快有七分假。 四修谱完成的工作量大,四修谱改编派诗大道由今古为大道传今世。顺带改了许多所谓错字。 时间短,工作量大,安能不出错? 改谱一开先河,到五修谱仿照着也改将起来,闭着眼睛说瞎话都有。 例如,这光绪二十七年坐谱堂的今榜,到了五修谱就说今榜殁于光绪二十年。而且今榜哥哥今重字重文生于咸丰元年辛亥三月十九日辰时。葬坪地下。今榜生于咸丰元年辛亥二月十二日寅时 老二比老大大一个月,不合常理。我看是少个十字。 关于今榜词条的错误很多,需要核对,例如,今榜参加了光绪二十七年第四次修谱,怎么可能在光绪二十年就死了呢? 所以我认为今榜生于咸丰元年辛亥十二月十二日寅时 殁于光绪三十年甲辰三月初十日。 先按下,不说谱中多少错讹。来看族谱卷首,五修谱翻录的《四修宗谱跋》,
四修宗谱跋 盖闻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 史以纪盛衰,别忠奸。寓褒贬。用昭法戒于来世者也。 至于一家之谱,较史原为颇易。然 图其中源源本本,节节枝枝。纪月编年,死生不致失殚。联接姒庶,续有所依。以及绘图 识丘垅之形。衍派别 昭穆之序,无非为尊祖也,敬宗也,收族也。重本源也,辨亲疏也,杜混淆也,篤恩义也,明爱敬也。 固一家之钜典,凡有血气者,而可不及时以修之哉? 然 修则修矣。 而其为任也,大为贵也重。苟不得其人以力为之。倡议、提刚、等资、汇稿、操笔墨,而校鲁鱼焉。则其功不成。 今我族之谱,幸有荣昌、宝发、潮海、宗泽、今和、今九、今榜、天顺等。怂恿起事。则倡议有人,提纲有人,筹资有人,汇稿有人,提笔墨以校鲁鱼者亦有人。是以未匝月,兼旬而谱功告竣。 今而后,询其年则同绛县之老甲子,堪稽省其墓。 斯识五父之卿毋奚问。自今以往,继踵而起者。亦我等之阅心族众。 协力同心,从事镌修。循世及之常延。 览鲜阙疑之憾。虽百世下,不啻如数家珍焉,猗欤休哉!不纂美举。 余观宗谱始修于乾隆二十三年。次修以嘉庆二十四年,同治八年又次修也。期间相隔年所均以大衍之数。 由同治以迄--于今甫及一世之近。而修之辑之。群以是举。为几任而不辞。非敢谓前人之不及夫今人也。盖前缓而今勤者,则有可以如今,而中或有势所不能如之。放在耳(…)。 噫!我等理其事,爰于家乘之简末,敬谨焉而为之跋。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 太宿怀裔孙同谨识
这一篇跋,有120年历史了。用现代语法修辞,从字面看,不容易读懂。 什么修则修矣。 什么校鲁鱼焉,什么匝月兼旬,什么苟不得其人。 什么猗欤休哉,不纂美举。 还什么大衍之数, 还什么绛县之老甲子。 请让我来仔细注释这篇古文。
首先,《跋》大衍之数50,当做60。是错误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五修谱翻录也太随便了些, 把筹备资金的筹资错写成等资, 群以是举。为几任而不辞。非敢谓前人之不及夫今人也。盖前缓而今勤者,则有可以如今,而中或有势所不能如之。放在耳(...)。 《跋》说“而其为任也,大为贵也重。” 其中“为任而不辞”,五修谱翻录成“为几任而不辞”,错误。 因为此篇《跋》通篇围绕,为什么要修改前面老谱上的错误,而展开话题的。 所以这个“任”字,代表修改前人的错别字,跋继续说,不是说前人不如今人。 谢文进伯伯原文“放在耳后”,五修谱翻录成“放在耳”。错误。这里“放在耳后”的事是指,老谱上记载错误的人或事,没有及时更正。 跋继续说,保留的错误和新产生的错误,当作宝物放在谱上,还美呀,美哟。 《跋》原句说 “览鲜阙疑之憾。虽百世下,不啻如数家珍焉,猗欤休哉!” 这些录入族谱中的错误,是因为时间关系,或者时势没有办法,没有得到及时改正。那时如果有办法,也跟今人一样修改错处(用《跋》原文来讲,“校鲁鱼者,有人。…非敢谓前人之不及夫今人也。盖前缓而今勤者,则有可以如今,而中或有势所不能如之。”)
四修宗谱跋白话解,全文如下:
四修宗谱跋
听说家中有谱,好比国家有历史。作者一开头就引用了《三字经》,第60句“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辨善恶。” 取义的是,孔子著《春秋》的史学意义在于寓褒贬。孔子对值得褒奖或者必须贬低的事情,每一个字都有讲究 历史分辨忠与奸,重在褒与贬。 慎言行,昭法戒。 什么叫做法,什么叫做戒。 言行对的就是准则(法), 言行错的就是案例(戒) 昭法戒就是明确对错。 《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所以古事古言汇聚为国家历史。 《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戒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这是云堂公支下的谢文进伯伯,有点儿巧用古文知识。 宗亲们,没有注意到《族谱卷首》,所以宗亲们对此没有考虑到,谢文进伯伯,是在用历史成功的先例来启示后人。说历史记录的是谁忠谁奸,哪一件事值得褒奖,哪一件事必须批判。 在这里我解读的目的,在于用以告诉宗亲。族谱卷首谢文进伯伯用心良苦。 话休絮繁,继续翻译《跋》全文。 记载一家族谱,比较记载一国历史,还算很容易的。 族谱记载,像画一棵树,树干枝叶。 谱记录族人生死年月,而不至于遗失殆尽; 联接大嫂和弟媳,是续后的依据; 谱中的坟山用图画表示; 谱中的派诗字辈,是为了尊敬先人,团结分支族众。 重根源辩亲疏,杜绝混淆,而忠诚于恩义。 一本巨大的家谱,好男儿怎能不及时编修呢? 这样,就修谱了。 说,要办的事是宗,是父。(宗为尊贵,父为尊重)。跋说“而其为任也,大为贵也重。”如果得不到人才来倡议、提刚、筹资、汇稿。 提笔改错,就不能成功。(这里的苟不得,意思是如果得不到)。 问题是,所幸我族修谱,有荣昌、宝发、潮海、宗泽、今和、今九、今榜、天顺等。有人怂恿鼓动,有人提倡议写提纲,有人筹资,有人汇稿,有人提笔改错。(《跋》校鲁鱼,指翻印抄录书籍时,出现的新的错误。像少了些笔画造成错讹,像抄写鲁字只写了个鱼字。这里“校鲁鱼”指校正错别字)。 一个月还没有满,仅二十天就把谱修好了。 (《跋》匝月,兼旬,匝月是满月,旬十天,兼旬二十天。)。 从今以后,问年岁,像长寿老人,可以在他墓前行跪拜礼了。(《跋》询其年则同绛县之老甲子,)这话有典故。见《左传襄公三十年》 “二月癸未,晋悼夫人食舆人之城杞者。绛县人或年长矣,无子,而往与于食。有与疑年,使之年。曰:「臣小人也,不知纪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吏走问诸朝,师旷曰:「鲁叔仲惠伯会郤成子于承匡之岁也。是岁也,狄伐鲁。叔孙庄叔于是乎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及虺也豹也,而皆以名其子。七十三年矣。」史赵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数也。」士文伯曰:「然则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也。」” 白话文意思是 二月二十二日,晋悼公夫人请为杞国筑城的役卒吃饭。绛县人中间有一个人年纪很大了,没有儿子而自己服役,也去接受夫人的饭食。有人怀疑他的年龄,让他说出自己的年龄。他说:“下臣,是小人,不知道记录年龄。下臣生的那一年,是正月初一甲子日,已经过了四百四十五个甲子日了,最末一个甲子日到今天正好是二十天。”官吏走到朝廷里询问,师旷说:“这是鲁国的叔仲惠伯在承筐会见郤成子的那一年。这一年,狄人进攻鲁国,叔孙庄叔当时在碱地打败狄人,俘虏了长狄侨如和虺、豹,而都用来命名他儿子。满七十三岁了。”史赵说:“亥字是‘二’字头‘六’字身,把‘二’拿下来当作身子,这就是他的日子数。”士文伯说:“那么是二万六千六百六十天了。” 故事里这个绛县老人也不过73岁又62天的年纪。就说他是长寿老人。闲话简说,言归正道。 接着继续说族谱四修跋。 这个,知道五父的小青年,你没有什么疑问吧。从今以后,后继修谱的也是我们热心的后人。代代永远坚持做一代人就修一次谱。文进伯伯在《跋》里用一个“阙疑之憾”,宗亲可能不知其用意。 可否联想到《论语,为政第二》,子张学于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孔子有一个出身微贱的学生名叫颛孙师,孔子称他子张,有一日子张问,怎样可以当一个好官,孔子说:“多听,把不明白的事情放到一边,谨慎地说出那些真正懂得的,就能少犯错误;多观察,不明白的就保留心中,谨慎地实行那些真正懂得的,就能减少事后懊悔。言语少犯错误,行动很少后悔,自然就有官职俸禄了。” 世进公意思是说,把不明白的事情放到一边,放下谱上的错误,遗憾的是放得太久了。不是少犯错误,而是一错再错。视错误如同家中收藏的宝贝而不知。抱着一本错误百出的家谱当做宝贝,心里那个美,美哟!不编纂好人好事。(这里“不啻bù chì”,是如同的意思,不纂美举,意思是 不编写好人好事) 我看宗谱始修于乾隆二十三年。次修以嘉庆二十四年,同治八年又次修,都相隔六十年(《跋》错把60当50,说成大衍之数,是错误的)。 由同治谱到现在四修谱,中间仅一世之隔。三十年间时间短暂,记就清楚。六十年间时间长,前缓后勤。不能说前人不如现在人,过去不如现在。只是时间长的原因,要不然也和现在一样。或许是那时势不许可的原因。搁置脑后(放在耳)。 噫!我们今天修谱,于族谱的末尾恭谨矣而作此《跋》 (爰于家乘之简末敬谨焉而为之跋,其中爰,语气助词,不需要翻译。)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 太宿怀裔孙同谨识 谢吉鳌编写于2021年7月23日星期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