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里把改“陋习”和去“懒散”作为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发动全民参与公共环境、庭院内部、房前屋后的环境整治,形成了从过去的“干部干、村民看”到现在的“干部群众一齐干”的和谐局面。“我们将建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作为工作重点,切实引导村民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环境、保护环境。环境好了,心情也跟着愉悦起来,日子真是越来越有奔头了。
乡里把改“陋习”和去“懒散”作为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发动全民参与公共环境、庭院内部、房前屋后的环境整治,形成了从过去的“干部干、村民看”到现在的“干部群众一齐干”的和谐局面。“我们将建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作为工作重点,切实引导村民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环境、保护环境。环境好了,心情也跟着愉悦起来,日子真是越来越有奔头了。
“现在我们这里可好啦,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环境好了,心情也跟着愉悦起来,日子真是越来越有奔头了!”说起村里的变化,宿松县洲头乡乌池村的村民们喜笑颜开。自党史学习教育以来,乌池村紧紧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要求,切实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当作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环境脏乱差的问题,通过党员带动、制度推动,全面调动村民参与环境保护、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党史学习教育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互促共进。
党员带群众 走进刘文华的家中,窗明几净,房屋宽敞整洁,东西摆放井井有条。刘文华是乌池村一名老党员,也是以前村里的老村干,在维护好自家卫生的同时,他积极投身到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去,整治门口、墙角、绿化带等卫生薄弱环节及重要区域,哪里不行整治哪里,他的身上凝聚出一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最美力量”。
为了让环境常态化保持下去,刘文华与村里年轻志愿者服务队一起,穿着红色马甲,定期对村组环境进行集中清理,提升村容村貌新颜值。党员带群众,群众也都自觉爱护环境、保持清洁卫生。村民汪带姣每天早晚都喜欢将自家门前打扫一番,她说:“家里屋前屋后干干净净多好,人的心情也纯净了。”
“先锋”走“上前”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是头等大事,生态宜居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更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农村人居环境美得实实在在。”下夹村党总支书记潘玉峰说,为持续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下夹村高起点、多举措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交出农村环境整治的高分答卷。这中间,党员先锋突击队的作用在充分发挥。该村党员先锋突击队16人,分区域针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排乱扔进行全面整治,实现环境干净整洁、绿化美化有序。与此同时,突击队员们还每天向群众宣传,发动群众一起参与到“六乱”整治过程中。“我们将建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作为工作重点,切实引导村民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环境、保护环境。”潘玉峰说。
“整治”变“自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大的难题就是吸引农民群众参与。从制度化治理到居民自主治理,从临时突击型到常态化治理型,“六乱”环境整治,使洲头乡的人居环境大变样,既有“颜值”,又有“气质”。乡里把改“陋习”和去“懒散”作为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发动全民参与公共环境、庭院内部、房前屋后的环境整治,形成了从过去的“干部干、村民看”到现在的“干部群众一齐干”的和谐局面。
截至目前,全乡先后劝导群众乱堆乱放杂物1826处,清理违规小广告641余处,动用垃圾车619辆次。洲头乡将以此次环境整治为契机,持续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良好生活习惯,坚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转变卫生习惯相结合,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舆论引导。让良好的卫生规范入脑入心,逐步形成日常习惯,化风成俗。同时,继续发挥村规民约,激励引导农民群众转变观念,培养良好卫生意识,主动爱护和维护环境卫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