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春时节的北浴乡滑石村,村民们正忙着给茶园里的茶叶施农家肥,在新流转的山场上,除草、培土、整地……处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美丽画面。
滑石村属典型的偏远山区村,过去交通闭塞、基础落后、产业单一,村级集体经济不足万元。如今,村域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级集体经济和群众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先后获得了全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安庆市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如今,一个集生态、观光、康养于一体的新山村基本形成。
筑牢集体增收战斗堡垒
“2021年,我们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64.21万元,群众人均收入达到25000元。”该村党村支部书记汪爱学介绍道。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多年来,滑石村党支部坚持把加强班子建设作为开展村级工作,特别是发展集体经济的抓手,选优配强村级班子,把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径作为抓集体增收的突破口、坚持“抓党建促发展”的定力,牢固树立“发展就是最大民生”的理念,党员冲锋陷阵、群众支持跟进。
“集体收入强,关键是领头羊,把有经营头脑、有致富本领、有奉献精神的优秀人才选拔到‘两委’班子中,是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根本。”汪爱学说。过去,村集体茶园收入微薄,汪爱学带头领办合作社,着力打造名牌产品,提升经济效益,发挥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同时,村“两委”班子发展集体经济能力、带头致富能力、经营能力也得到提高。
打造集体增收“绿色银行”
山区村庄要想致富,必须抓住自身特色,大力发展产业——这是滑石村‘两委’班子达成的“共识”。
“我们村山场面积有10056亩,充分利用好丰富的山场资源是发展的关键。”汪爱学说。为此该村确定了“盘活山场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引进三龙林业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集中流转山场发展银杏、茶叶、油茶、泡桐等特色产业6600亩,既解决了本地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了村民收入,又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现如今,村民年人均增收近5000元,村集体获得服务费收入达19.35万元。
同时,滑石村更是紧紧扭住“茶产业”这个“牛鼻子”,发展了720亩茶园,于2019年注册了“罗仙云雾”品牌,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创办了富达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对茶园升级改造,所产茶叶远销江苏、浙江、湖北、广东等地,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升。2021年,该合作社上交村集体利润达34.8万元。
拓展集体增收发展路径
初春的暖阳下,一排排光伏电池板迎着太阳熠熠生辉,格外亮眼,电表上不断跳动的数字意味着源源不断的光能变成电能、资源变资产、绿色能源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资金。
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政策扶持。利用脱贫攻坚战略机遇,滑石村建成240了千瓦光伏发电站,贫困户每年增收2000元左右,村集体增收约10万元;利用财政扶持资金发展油茶特色产业1800亩,预计可增收10万元;利用资产收益扶贫资金,采取“资金+企业+农户”的经营运作模式,入股茶叶种植专业合作,年增加村级集体收益1.4万元。
“好风景更能带来好‘钱景’。一直以来,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挖掘、培育特色旅游产业,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乡风民俗。”汪爱学表示。
近年来,滑石村先后开发了茶园休闲观光、石裂寨观光、“天池”——长春庵水库休闲垂钓、三面尖登山和法官庙、龙潭河瀑布赏景等旅游景点,建设了竹园农家乐和福茂客栈,充分满足了游客观山水美景、看田园风光、赏乡村之美、思红色之情、享民俗民风、品地道美食的需求。2021年,该村共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农副产品销售80多万元,民宿、农家乐等服务收入达4万元。
来源:宿松县北浴乡 作者:杨浔 虞太文 汪方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