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切换到宽版 切换风格 |
查看: 16913|回复: 0

雷锋离开我们已经60年了,我们为什么要学雷锋?雷锋精神意味着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5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是学雷锋纪念日。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迄今为止,他已经离开我们60年。
微信图片_20220305115647.jpg

1


雷锋离开我们60年了,但是,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他却又从未离开——

杭州街头开过的公交车上,放着“孔胜东学雷锋专车”的标牌;高考之日的出租车上,贴着“学雷锋送考车”标志;行政审批服务窗口,树着“雷锋示范岗”;抗洪抢险的队伍里,飘扬着“雷锋突击队”的旗帜……

在中国的每一个城镇,每一个角落,我们都能看到“雷锋”的身影,看到“雷锋”的事迹。这一个名字,已成为中国人的道德标杆和精神高地,成为好人好事的代名词。
“做好事不留名,留名就留雷锋”,我们从小就知道这样的表达方式。

2021年9月,在建党百年之际、新中国建立72周年之时,雷锋精神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这也是老百姓接受度最高、普及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重要精神之一。

今天正是3月5日,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时事开讲”想与同学们聊一聊,“雷锋”这个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光辉名字代表着什么,“雷锋精神”所蕴含的时代意义与价值又在哪里。
微信图片_20220305115651.jpg

2


从1963年3月开始,我们每一代人、每一年都在学雷锋。

为什么,雷锋精神能够伴随着一代代人的成长,成为全民的精神诉求?

且先让我们设想一下,没有雷锋精神的日子会怎样?

曾经有一段时间,“老人摔倒扶不扶”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出现了几起好心人去扶摔倒的老人结果却被讹诈的事,这使得人们对做好事这件事避之不及。

春晚的舞台上出现了根据现实改编的小品《扶不扶》,讲述的就是一个青年扶起摔倒的老太太却被误会是肇事者,通过一系列的“事件重演”好不容易证明自己的故事。

由此可见,这样破坏公序良俗的事出现,是对善良的冲击和伤害。小品中有句话说得好:“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

没有了“雷锋”,这个世界就会冷漠自私,我们不知道,下一个倒在路上的,又会是谁?

幸好,阴霾终被暖意吹散,雷锋的精神依然充溢我们的生活。

去年10月末,上海一老人突发心梗倒在街边失去意识。15岁的盛晓涵刚好放学路过,赶紧上前对老人进行体外按压,老人逐渐有了自主呼吸后,被送到医院。盛晓涵说:“希望自己能鼓励更多人会帮助、能帮助、敢帮助。”

看,这就是新一代的雷锋。
微信图片_20220305115656.jpg
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


3



对真善美的渴望,是全人类的追求。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塑造着自己的“雷锋”,塑造着自己的“民族英雄”。

我们的雷锋,是真实的非虚构人物。比之电影塑造出的各种“侠”,更有血有肉有温度,他是平凡而高尚的普通战士。雷锋精神也更脚踏实地,让普通人也触手可及。
在雷锋牺牲后,辽宁鞍钢走出来了另一位汽车兵郭明义,在部队,他做雷锋标兵,在企业,他是全国劳模,20年来,他义务献血6万多毫升。

2014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郭明义爱心团队”回信时表示: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

悠悠一甲子,“雷锋”二字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危救困、见义勇为、向上向善的代名词,真实而可行。

2019年10月颁发的《新时代公民建设道德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引导人们把学雷锋和志愿服务作为生活方式、生活习惯。

就在这两天,杭州出了个“面膜女侠”。深夜一户租客家中发生火情,几个姑娘吓得不知所措。住在对门的女邻居张丹丹正敷着面膜,她二话不说拎着灭火器就冲了过来,还淡定指挥救援。她获得了阿里天天正能量和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联合发出的“天天正能量”特别奖。杭州余杭消防救援大队也表示,将于近期对张丹丹进行表彰鼓励。

看,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它时刻在我们身边。


4


慈善历来是中华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源源不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正是雷锋精神在现代的发扬和光大。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1800多人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他们的事迹是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雷锋精神的最好体现。

“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黄文秀从北师大硕士毕业后,回到家乡革命老区百色,在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6月的雨季,百色山区经常暴雨倾盆、山体滑坡。黄文秀利用周末回家看望做完手术的父亲,看着天气突变急着返回百坭村。父亲非常担心,但黄文秀说:“正因为有暴雨更得赶回去,怕村里受灾,我马上得走了。”谁也没想到,这竟成了她留给父亲的最后一句话。

基层干部廖俊波生命最后45天,22个晚上在开会,14个晚上外出招商……廖俊波常把“一天有48小时该多好”挂在嘴边。他说:“帮老百姓干活怎么干都不过分。”逝世8个月后,廖俊波被追评为第六届“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福建南平市政和县铁山镇东涧村的村民们自发捐款修建了一座“思波亭”。

疫情期间,同学们时刻能够看到志愿者的身影,看到为了“大我”冲在抗疫一线的人们,他们是英雄也是平凡人,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做好事”的含义。

在中国,每个时代都不缺“雷锋”,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雷锋”的身影,他们用行动让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5


对于同学们来说,我们从雷锋身上,可以学到的不仅是做好事的精神,也能学到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雷锋的“钉子精神”,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职业精神——在老家湖南望城县当拖拉机手,在根治沩水河中被评为“工地模范”;在辽宁鞍钢当工人时,三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五次被评为“红旗手”,十八次被评为“标兵”;在部队时,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被选为抚顺市人大代表。

他在日记里写道:“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这样的钉子精神,如果同学们用在学习上,有什么难题是解不了的?更何况,我们还能得到来自老师、家长等等多重的帮助。

雷锋精神所具有的内涵,在今天看来都不过时,都值得我们发扬。

尽管每个时代人们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雷锋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内核是永恒不变的,并历久弥新。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精神符号,激发着内心深处向善的力量。

雷锋,从未走远;雷锋精神,也将长久传承。

更多相关内容请点击
专题阅读
来源:钱江晚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

  • QQ|法律顾问:熊小东|辟谣电话|文明上网|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帮助|自律承诺|宿松世纪网 ( 皖ICP备15022484号-1|皖公网安备 34082602201650号 )

    GMT+8, 2025-5-9 05:32 , Processed in 0.118842 second(s), 38 queries , Gzip On.

    Dz! X3.5

    © 2012-2016 丐昂建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