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三月份以来,气温开始逐步回升,栽种在宿松县陈汉乡白鹤村西榜山的10万株白茶树纷纷抽出了嫩绿的芽头和叶片,广阔的茶园里随处可见茶农们采摘“明前茶”的忙碌身影。
“你们看,这里四面环山,山上长满了毛竹,山涧里是流淌不息的山泉,翠绿的毛竹、清澈的山泉,使这里形成了天然的氧吧,孕育出了品质上乘的白茶。”白鹤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卓介绍,以前,白鹤村是闻名全县的贫困村,全村743户居民,贫困户占208户;不仅如此,支村“两委”班子因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导致关乎当地百姓福祉的民生工程建设项目迟迟难以得到落地实施,以及丰富的山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和利用;一直以来,西榜山上的30亩山场被闲置,大家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如何扭转白鹤村现状?如何建强村级“两委”班子?在陈汉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白鹤村提出了“有位变有为、资源变产业、陈习变新风、旮旯变景区”的发展口号。通过不断加强村民自治,当地一大批素质高、口碑好、能力强的能人志士相继被推选到村“两委”班子。2021年,白鹤村再次抓住“两委”换届契机,按照干部队伍“知识化、年轻化”的发展思路,将多名90后、80后推选到“两委”班子的领导岗位,有着大专学历的90后青年齐三国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实现了组织意图与群众意愿的高度统一。目前,村“两委”班子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干部占80%,平均年龄40.4岁。
“队伍更团结了,战斗力更强了,工作满意度更高了,办事更顺了。”陈汉乡党委委员、第一副乡长李江明对建强村级“两委”班子给白鹤村带来的实实在在变化,感触颇深。李江明说,2021年12月,在新一届“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在全村百姓的支持和拥护下,历时6年谋划的白鹤村中心村文化广场,终于建成了。以前,这里是一片废弃的滩涂,上面杂草丛生,还堆放着附近居民放置的各种杂物,不但严重影响观瞻,而且严重影响白鹤河工程治理。这次白鹤村能够成功将原本归属村集体所有的滩涂面积全部收回,并成功建成广场,完全得益于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
“现在,文化广场不但成了我们村里风景最美的地方,也成了我们日常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自从广场建成后,被评为“安庆好人”“宿松好人”的白鹤村花棍队队长吴悟梅,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组织队员们来广场排练节目和开展演出活动。花棍队是由吴悟梅老人创办的一支文艺队伍,由村里热爱文艺的40名老人组成,为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
如今,走进白鹤村,宽阔、平整的文化广场,高端、大气的乡村大舞台,整洁、悠长的休闲步道,成为吸引外地宾客来白鹤村观光、旅游的一张名片。
近年来,白鹤村抢抓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政策的历史机遇,以持续深入推进“有位变有为、资源变产业、陈习变新风、旮旯变景区”为抓手,不断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让乡风文明起来、让产业发展起来、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
通过持续举办“人居环境整治夜校”“乡村振兴夜校”“乡风文明夜校”,以及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妻子”“五好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等工作中来。在广大群众的参与下,2021年,白鹤村通过开展人居环境“六乱”整治,对白鹤河主河道进行了全面治理,彻底清除了河道及沿岸的垃圾,并在河岸修建了护栏,使昔日的“污水河”蜕变为“景观河”。
通过广泛发动本地能人志士返乡创业,着力发展生态绿色产业,盘活当地闲置的山地资源、毛竹资源,解决群众家门口就业,增加村集体和群众收入。截至目前,白鹤村共兴建白茶园4座、金丝皇菊基地1座,总面积达220余亩;共发展毛竹加工厂1个、生猪养殖大户14户、蛋鸡养殖大户4个;年存栏蛋鸡1.5万只,年产鸡蛋300万枚。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扶持下,在产业“造血”的带动下,白鹤村已于2018年摘掉贫困村帽子,全村20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2021年全村人均收入1.1万元,与2014年相比翻一番。
村“两委”班子变强了、人心变齐了、村容变美了、百姓变富了。如今,一个崭新而充满活力的新白鹤村呈现在人们面前,为助力乡村振兴擦亮了底色。
谈到白鹤村今后的发展,陈卓表示,白鹤村将依托当地丰富的资源禀赋和建立的生态绿色产业,不断延伸农业产业发展链,通过新建农副产品加工厂,提高茶叶、金丝皇菊、干竹笋、野生羊肚菌等“山货”的附加值,振兴山区经济。(孙春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