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至时节,正是水稻插秧的最佳时期,全国各地的水稻田间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而走进安徽省宿松县破凉镇黄大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油油的景色,成片的茶园向远处无限延伸,采茶工人正穿梭其中,忙着采摘鲜叶,茶园旁的加工厂机器声轰鸣不断,不时飘出茶香味。
“现在我们采摘加工的是夏茶,去年开始试点,今年是第一次正式采摘,预计能产干夏茶1万斤,纯收入在10万元左右。”黄大村党总支书记朱旭钊表示,这些加工的夏茶,制作完成后将随物流发往合肥、广州、上海、北京等地,进而销往全国各地。
黄大村位于破凉镇最北端,是该镇唯一的山区村和两个贫困村之一。近年来,该村因地制宜,做足国家乡村振兴政策文章,不仅顺利脱贫,而且夯实了乡村振兴之基,2018年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21年入选安徽省第二批省级乡村治理示范创建村(社区)名单,2022年被宿松县评为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单位。在示范引领之下,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特色产业让经济强起来。山多是黄大村的特点,依托山区优势,黄大村积极发展茶叶种植业、拓展茶叶加工业、融合茶叶旅游业,推进三产融合,做强产业经济。2014年,由村“两委”5人带头,村集体以办公楼等入股,联合本村有种茶意愿的4位农户,一起成立了黄大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白茶、龙井茶等茶叶,并逐年吸收本村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发展,形成“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成熟模式。目前,全村已发展茶园2500多亩,茶叶加工厂2座,茶叶冻库2座,形成了集“产、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和“黄大白茶”“黄大龙井”的自有茶叶品牌。整村年均产干茶2万公斤以上,产值750余万元;年均加工散户茶叶1.3万斤,加工费近20万元;依托茶产业,该村2019年即完善了观光采摘园、农家乐、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接待中心等旅游硬件配套设施,并别出心裁推出了“现采、现制、现品”茶叶加工体验活动,2021年,共接待游客1000余人次,经营收入10万余元。茶产业的发展不仅助农增收,同时充实了村级集体收入。18名固定用工人员年人均增收2万元,500余名季节性用工人均年收入增加4000元;2021年村级集体在合作社收入16.1万元,实现了五年来的连续增长,助推全村集体收入从2017年的22.9万元增加为2021年的30.1万元。“今年我们准备继续投入项目资金100万元,新建茶园60亩,完善茶园采摘路,同时拓展茶叶加工厂房面积,配套茶叶色选机设备,进一步推进茶产业的三产深度融合,壮大村域经济。”朱旭钊对茶产业的发展信心十足。
综合治理让环境美起来。绿色是乡村的原色,干净是乡村的本色。绿色、干净是乡村宜居宜业的应有之义。自2018年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以来,黄大村始终把绿色、干净作为工作的目标,综合治理人居环境。以“美丽庭院”建设为点,鼓励居民室内家具摆放整齐,环境清洁;倡导院内发展绿色小菜园、绿色景观园,形成绿草如茵、绿树成荫的氛围。村“两委”成员组成专班定期对居民庭院评估,择优上报表彰。目前全村20户获评镇级“美丽庭院”示范户,2户获评县级“美丽庭院”示范户,该村获评“美丽庭院”县级示范村。以交通要道延伸为线,投资10万元,在梅西沿线主干道两侧分别铺筑路沿石1500米;新建40个绿化池,种植花卉;同时辅以种植绿草、绿树300余棵,形成绿化景观带,为村庄构筑起了一道道绿色护栏。以重点区域拓展为面。以黄大口水库为重点区域,修建库区景观亭、休闲垂钓中心、生态护岸观光长廊等生态旅游设施,将库区打造成了独特的养生休憩之地,并逐步延伸至美丽乡村、中心村乃至全村,推广自然式种植,致力发掘打造自然绿色景观。
移风易俗让乡风清起来。良好淳朴的乡风,是农村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黄大村依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推动移风易俗,提倡文明新风,倡议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坚持传承发展传统婚俗精髓与弘扬倡树时代新风并行,为群众减负,为幸福加码。“以前办丧事,至少都要在家停灵半个月,还要请乐队、道士等大操大办一场,各种花费至少在5万元以上,现在我三天办结了父亲的丧事,仪式简化了,也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花费,但我们在父亲生前好好照顾了他老人家,我们的孝心始终没变,丧事简办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大家都应该支持。”村民吴仁义的父亲今年5月底因病去世,他积极响应政府倡议,为全村丧事简办作了良好示范。为让文明之风吹到村域的每个角落,黄大村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纳入了村规民约,并成立了村“两委”、党员、乡贤组成的红白理事会,有序推进移风易俗。同时,结合“非遗”大鼓书说唱、张贴宣传横幅、文化墙等措施不断浓厚氛围,各责任片干主动在各村民小组开展乡村夜校,引导群众自觉参与移风易俗。如今,走进黄大村,村内道路干净整洁、绿树成荫,村民文明守礼、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文明乡风扑面而来。(朱咸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