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松融媒讯 一个梦想,一份执着,一直在坚持。高岭乡文化站长熊文刚为自己的文化梦想,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耕耘不止,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前些年,高岭乡文化生活单调枯燥,老百姓对文化生活非常渴望,熊文刚便尝试在每村组建起一支完全由村民组成的乡村文艺小队,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受到了热烈欢迎。但与此同时,老旧的文化设施愈发难以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高标准文化活动广场的建设势在必行。
为了能够尽早建设好文化广场,熊文刚一连几个月“以站为家”,不辞辛苦地为项目的选址、落户和资金等问题奔波忙碌着,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底,耗资170余万元,历时一年,集乡村文化舞台、图书室、书报刊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厅、篮球场等相关设施为一体的高岭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并迅速成为该乡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
至今,全乡7个行政村陆续建设了农民文化广场,每个村都配备6件以上的体育健身器材,配齐配全阅报栏、文化墙、乡村舞台,农家书屋全部配备图书1000册以上,上墙制度、借阅台账等一应俱全,让群众读书有去处、健身有场所、娱乐有舞台。同时,在全乡全面推广“一村一文化站”的新模式,配备1名专职管理员,切实增强群众对文化活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现在,每到傍晚,高岭各村及乡文化站广场总是人潮涌动,有散步的、有打篮球的、有跳广场舞的,大家一边锻炼身体,一边享受乡村文化盛宴,就连“地摊经济”也活跃起来了,整个乡村文化广场弥漫着美好的人间烟火气息。
“群众文化一定要有群众味!体现文化群众味,靠的是嘴勤和腿勤。 ”熊文刚说,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必须发挥“嘴勤”与“腿勤”的功能。前几年,熊文刚发现高岭乡辖区内没有一支稍微正规的文艺团队,仅有零零散散的几个业余爱好者。于是他便下定决心要发掘和培养出一支专业的文艺演出团体,把高岭乡范围内的文化资源潜力全面发挥出来。于是,熊文刚便开始奔走于田间地头,联系黄梅戏和大鼓书等文艺爱好者,把他们组织起来,不断登上各种大小型演出活动的舞台。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熊文刚不断的努力下,高岭乡成功组建了两支专业的黄梅演艺团体,均活跃在全省送戏下乡和各类文艺演出的舞台上。在熊文刚的努力带动下,高岭乡现在有篮球队8支,广场舞队伍7支,快板队伍1支,民间演出人员达100余人。如今,不论是七一、八一、国庆节还是篮球赛事等活动都进行专场演出,宣传党的政策、各项法律法规及好人好事,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受到当地老百姓的高度赞誉。
当提到如何发现、扶持和使用乡村的文化力量丰富群众精神文明生活的?熊文刚给出这样的答案:就是要贴近农村、贴近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通俗便捷”的原则,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就近、就便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
“如果能把散落在乡村的老物件收集整理起来,既保护和传承了当地农耕文化,又能让当代人真切地体会到乡愁,同时它们也是新中国巨大变化的见证物啊!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2016年 ,一直对农耕文化情有独钟的熊文刚萌发了建设“农耕馆”的想法。
为早日建成农耕馆,每天走村串户收集老物件便成了他日常工作的一种常态,有时候为了一个物件反复多次登门,不惜磨破嘴皮,耐心向村民宣传建设农耕馆的意义和目的,最终取得村民对建馆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在熊文刚的多番努力下,高岭乡率先在全县建成乡级农耕文化展馆,并对外开放,馆内陈列有犁、耙、独轮车、梭子、斗笠、织布机等涉及生产、生活、娱乐用器等约计400余件,一件件物品承载着回忆,一处处实景浓缩着过往。农耕馆自开馆以来,每天吸引着不少游客及兄弟乡镇的同事前来参观,各中小学还把农耕馆作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学习,让传统农耕文明根植于学生们的心灵。
高岭农耕馆里的“乡愁”和热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客商投资的信心,熊文刚表示,一系列体育设施的建设、农耕馆的建设和乡风文明,促使高岭乡村文明建设文化更上一个台阶,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接下来,将因地制宜,发展采摘、垂钓等产业项目,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内涵,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不知从何时起,熊文刚这张荡漾着笑意的脸深深地印进了高岭乡人民群众的脑海里。让人想不到的是,他居然在这个岗位上,像钉子一样一“钉”就是长长的30年……爱岗敬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坚持做就更难。熊文刚,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始终坚持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引领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乡村文化硬、软实力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为新时代谱写着雅奏迭起的文化长歌。(通讯员 卢瑞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