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委坚强领导和省、市法学会有力指导下,宿松县法学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县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在法学研究、对外交流、法治实践、法律服务、吸纳人才等方面彰显作为,为平安宿松、法治宿松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加强法学会自身建设
始终坚持聚力主责、主业、主体,狠抓政治建会、学术强会、人才兴会,进一步加强法学会秘书处实体化建设,常态化召开联络员工作会议,使法学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更加充满活力。目前,全县法学会会员213人,新组建学术研究组5个,各吸纳1名我县学术成绩显著、作风严谨、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学科带头人作为牵头人,充分发挥了研究会学术研究主力军和主阵地的作用,积极推进法学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
踊跃参加学术研讨积极组织会员参加省法学会开展的年度研究课题申报以及各类法学论坛活动,同时以网站为载体,展示学术成果。县委政法委门户网站《宿松长安网》专门设置“法学视野”栏目,持续刊载会员法学研究论文、调研报告以及经验交流文章,为领导决策和会员之间交流学习创造条件。面向会员征集优秀论文,编印成《会员论文选编》发行,共收录优秀论文23篇15万余字,以论文汇编为抓手,激发会员研究热情。2022年,县检察院蔡绿山同志担任课题组负责人的调研成果《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问题及应对》,被国家级知名法学期刊《中国检察官》采用;县法院彭旺鸿同志荣获全国法院第三十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优秀奖。
引进优质法学资源按照省法学会“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系列活动要求,认真组织谋划,邀请省市级专家来我县开展专题讲座6场,指导提升我县法学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我县法学研究氛围。坚持“走出去”学习,联合组织公检法司、生态环境、食品药品等单位50名同志赴西北政法大学培训,不断提升理论和实践能力。
注重研究成果转化强化结果运用,聚焦司法前沿,与政法各单位开展紧密合作,助推基层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县检察院的司法改革实践建言献策,该院创设的集“一站式”诉讼服务、“常态化”检律协作、“持续性”专项监督于一体的“控申驿站”,获评年度全省基层院建设工作品牌;为满足基层群众司法需求,联合县司法局,打造“板凳普法”品牌,邀请法学会会员、政法干警、五老人员到农家庭院现场提供法律咨询、宣讲服务、政务事项办理,全年召开“板凳会”13次,普法宣传60余场,解答各类政策咨询40余人次,办理政务事项5件,开辟了村民自治新阵地,打通农村普法最后一米。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
扎实推进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组建宣讲团深入乡镇农村、企业社区等重点区域和场所,宣传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指导基层解决法治实践问题。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宣讲活动共计70余场次,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宣讲活动21场次;拍摄制作《民法典》主题微视频34部;组织开展“典亮村居 振兴乡村”“典亮校园 护航成长”“典亮企业 助力发展”等主题普法活动100余场次;县公安局通过《宿松交警在线》视频号、抖音号发布《平哥说交通》原创视频70余个,累计阅读量近2亿人次,点赞220万人次,留言160万条。
推进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依托休闲长廊、百年古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古烽火台等现有阵地,建设“合事点”10个,实行说事首问负责制,创建了“干部问事、群众说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的“五事”工作机制。信息员每周深入各“合事点”组织活动、收集信息、排查矛盾纠纷隐患,对群众“说事”及时登记。通过“普调融合 法润松兹”工程,将调解和普法有机融合,做到事前讲法、事中明法、事后析法,把化解矛盾纠纷过程变为群众学法的过程;通过“百姓说事 共治共享”工程,建立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以“唠家常”的方式,把人民群众诉求等社情民意反映出来,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把法律政策宣讲出去,把群众依法办事的意识提高上去,把依法行政的氛围营造出来。全年“合事点”收集社情民意120余条,共商村(居)事务5件,开展普法宣传20余场次,化解矛盾纠纷36件,真正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综合平台、普法宣传的创新平台、社情民意的汇聚平台。
1公 来源:平安宿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