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彭广德 北浴袁山松树坳的印记 大别山区的罗汉山,绵延几十公里,随处可见的是漫山遍野的松树,就像绿色的海洋。其品种繁多,有马尾松、油松、白皮松、罗汉松、红松、黑松、赤松等等。 当地很多自然山水的命名都少不了一个“松”字,地名有松树坪、松树坞、松树埂、松树坡、松树嘴……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松树坳”,誉享皖、鄂两省,宿、黄、蕲三县。松树坳坐落在罗汉尖东南山腰袁家山,自古以来就是皖鄂通衢的必经之地,东达廖河下宿松,南至柳坪通黄梅,西上黄山奔龙井,北经界岭过蕲春。 松树坳一带树木苍翠,郁郁葱葱。曾有一棵径直一米多的古香樟,树冠高大,亭亭如盖,烈日可以遮荫,暴雨亦可当伞,隆冬还可避风,树下一片茵茵的草坪,自然成了游客行人休闲聊天之地。解放前,在古樟树的旁边,袁山村民廖爱清为了方便行人,搭了三间民用草棚开茶馆。可附近没有水源,双目失明的廖爱清硬是从近6百多米远的袁山水井取水,用右肩一气挑上山坳,烧水煮茶为行人解渴,路人无不为之感动。 松树坳是孩子们儿时的乐园。每当放学的时候,小伙伴们都要来草坪上玩,捉迷藏,跳皮筋,荡秋千,摔八字,老鹰抓小鸡,单手空心翻。夏夜,人们聚集在樟树底下听老人们讲那古老的传说。这里有每代人儿时的欢乐,有少年时的梦想,更有一代代人美好而难忘的记忆。 松树坳是一片红色革命热土,松树坳草棚茶馆,是革命的摇篮。 1932年,袁家山地方临时苏维埃政府,就设于松树坳的草棚里。廖锦清(袁家山人)任主席,廖波涛任秘书,配有公章、旗帜,这里举行过百人大会。廖锦清在这里呐喊、演说: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根源在哪里?他指出只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才能改变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宣传共产党是要实行“耕者有其田”,取消剥削和压迫。讲述老解放区人民翻身得解放、当家作主人的故事,启发群众组织起来与豪绅地主作斗争,号召有识青年,团结起来,投身革命,打土豪,均贫富。是当地聚义革命和先进文化传播的中心。 1935年冬,中共皖西特委领导下的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在宿松罗汉尖成立,朱育祺任司令,对外称大中华抗日救国军,对内称红军。周边村庄纷纷建立乡村工农民主政府和农民协会,由朱育祺任工农民主政府主席,配合红二十八军开辟了罗汉尖抗日根据地。抗日救国军及工农民主政府联络活动经常在松树坳一带进行,红军几次行军作战方案也是在这里形成的。在党组织宣传发动下,当地民众革命热情高涨,积极配合抗日救国军,为部队在罗汉尖团坡建岗所,扎营寨,递情报,送军粮,运伤员。廖锦青、廖际初、廖枝顺、廖十顺、廖星楼、廖日星、廖道知、彭胜火、彭丹桂、彭桂芬等人参加了罗汉尖大中华抗日救国军。他们上罗汉尖砍树,驮树,斫芭茅,搭草棚,各尽所能,踊跃参与,为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作出了积极奉献。廖锦青还担任了大中华抗日救国军第三大队第一中队长。在松树坳开展军事活动,递情报,送军粮。双目失明的廖爱清兼任通讯员,约定各种暗号,报告是否有敌情。 廖锦青多次在松树坳樟树下举行宣传、动员、鼓励周边热血青年踊跃参加红军的演说。他的激昂的演说,激起了很多爱国青年,踊跃参加红军。涌现出了母送儿郎当红军,妻送新郎上战场的感人场景,不到一个月,革命队伍就发展壮大到400多人。 松树坳古樟树下是民众聆听党的声音的地方,是组织发动群众参加革命,建立地方红色政权的地方,是为建立地方红色政权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的地方,也是悲壮的地方,群众洒泪的地方。 1948年春,二区(陈汉区)区长李培仁,跋山涉水深入长溪山、廖河、罗汉山、古井冲、袁家山、八斗坪、小岗等地,发动、组织群众,开展“打土豪、分浮财、分田地 ”的斗争,具体实施“枪口底下搞土改”方案,认真落实要在“枪口底下搞土改”的指示。在松树坳古樟树下安排布置,在“枪口底下搞土改”的工作,组织人员实施,摸底居户数,统计人口数,分自然村、屋场,丈量田地面积和了解土地占有等详细情况,登记造册,碰头讨论,忙得不亦乐乎。区委、区政府领导同志始终一起参与并指导、帮助。根据党组织和民主政府的政策要求,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打击地主恶霸。村会议讨论决定,按全村土地面积、人口情况进行平均,中农土地保持不动,地主恶霸除保留少量地自耕外,多余全部没收。把无田无地、田地很少的雇农作为分配对象。分配时要肥瘦搭配,好次平衡,缺多多分,缺少补平。然后在贫雇农大会上征求意见,修改方案,讨论通过。要抢时间,提速度,见进展、让群众早日看到效果,使之看到共产党的队伍,真是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队伍,为穷苦人当家作主的队伍。办事雷厉风行,是值得群众信赖的。 刘邓大军撤离大别山后,1948年7月,国民党宿松县政府卷土重来,恢复了保甲制度,夺回了被分掉的财物,实行“五户连坐”,“清乡”、“清剿”革命力量,所剿之处,连怀疑的石头都要砍三刀。建立由猎户队、保甲长、自首分子三部分人组成的情报网,实行“先报有功,后报有罪”的碟报制度。罗汉尖一带地区,白色恐怖,中共宿松县委政府和县武装力量、二区政府不得不转到蕲宿太边区活动。 区长李培仁,坚定地执行上级指示精神:“区干不离区,乡干不离乡,村干不离村”。1948年7月的一天,区长李培仁赴蕲宿边区向中共宿松县委、政府领导汇报工作后,返陈汉沟途中,穿过松树坳古樟树茶棚,踏过滑石沟崎岖小道,沿象鼻湾的河畔,经过廖河社稷庙对面的水碓坊时,被正在舂竹麻料的猎户队员廖x山和廖xx,从水碓坊猫眼洞里望见路上的行人李培仁,廖x山认为发财的机会来了,立即停下舂碓,用支杠支住碓头,向同伴廖xx耳语后,抄近路通知了“猎户队”把李培仁抓获,并被送往猎户队长陈汉沟古镇郑瑞庭处,郑瑞庭把李培仁押往县城,关进监狱。伪政府副县长黄宣威,得此“要犯”,亲自主审,一次次严刑摧残,一次次利诱欺骗,均不能动摇李培仁的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几天后时任宿松县伪政府副县长黄宣威恼恨交加,指使手下广西兵,将李培仁押出城外,活活剖腹,剜出心肝,取回炒熟下酒。残忍至极,李培仁壮烈牺牲。苍松举哀,溪水哭泣。 松树坳是一方风水宝地,红色往事累累。袁山、蕨箕坞、鹅坡民众为了保护这块红色土地,在香樟树下新建了休闲广场,宿松县人民政府在那颗枝繁叶茂的樟树上,挂起了“皖鄂边区工农民主政府”纪念牌,告诫并激励后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基因,不忘来时路,奋进新征程!
作者简介: 彭广德,北浴乡蕨箕坞人,1957年5月生生,1975年陈汉高中毕业,参加教育工作,北浴学校高级教师退休。有文发表于《宿松报》、《松兹文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