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厚好施”的陈氏家风,成就满门英烈 ——从三国陈武祖孙三代的造诣看优良的陈氏家风 陈武(176-215),字子烈,三国吴庐江郡松滋县(今宿松县陈汉乡)人,为江东十二虎臣之一,名列“虎臣榜”第六。陈武与其他虎臣一样英勇善战、战功卓著,而陈武与其他虎臣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他有自己的做人准则,那就是《三国志》作者陈寿为之总结的“仁厚好施”,并以此形成了以“仁厚好施”为核心的陈氏家风,使得陈氏家族在家庭关系上,子孝母慈、兄友弟恭,在与他人关系上,他们坚守忠诚实在、表里如一的道德操守。特别难能可贵的是,陈氏家族秉承着“先国后家”的爱国情怀,践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奉献精神,为东吴政权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深得东吴两任主公信赖的陈武,开创“仁善好施”的陈氏家风 (一)儒将陈武,德才兼备 兴平元年(194年),孙策在寿春,武往修谒(木谒相当于现今的名片),时年十八,长七尺七寸。因从渡江,征讨有功,拜别部司马。建安四年(199年),策破刘勋,多得庐江人,料其精锐,乃以武为督,所向无前。建安五年(200年),及权统事,转督五校。尤为权所亲爱。 赏析:由于陈武是兴平元年(194年)去拜访孙策的,当时他18岁,所以陈武出生于东汉熹平六年(177年)。据考古学家认定汉尺应为24厘米,故七尺七寸的陈武,其身高为184.8厘米,这在汉末也是鹤立鸡群了。 陈武前往寿春拜见孙策时,他随身携带着木谒(类似现在的名片),足以说明他讲究礼仪,知书达理,有儒家风范;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后,将庐江兵(《隋书·地理志》中记载,庐江郡民风彪悍,庐江兵在作战时视死如归,这个风气延续了许久)交给陈武统领,可见陈武既有威望又深得信任。果然,这支精锐兵马在陈武手上大放异彩,陈武在战场上所向无敌。 孙策遇刺身亡后,孙权统管江东事务,陈武便被调任掌管五校,这里的“五校”应该是效仿汉代北军的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即五支禁军部队,因为当时孙权还没有称帝,不能公开起这个名字,陈武执掌的“五校”,就是孙权的亲兵,陈武的主要任务是保卫孙权,这又看出孙权对陈武的信任与重用。 (二)忠心救主,奋命战死 建安二十年,从击合肥,奋命战死。权哀之,自临其葬。 译文: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陈武跟随孙权参加第二次合肥之战。在东吴军队包围合肥之后,魏将张辽率领800人从城中出战,发动突袭。东吴众将领都没有防备,吴将宋谦、徐盛皆被击溃而败走,陈武为了保卫孙权而奋力迎战,不幸战死。孙权哀痛陈武之死,亲自哭吊,参加他的葬礼。 赏析:在演义中陈武最后一次出场是在孙权和曹操的合肥争夺战中,孙权率十万大军进攻合肥,气势凌厉,志在必得。然而,张辽突袭孙权,大破孙军,杀的江南小儿,听到张辽大名,夜里也不敢啼哭。孙权被打得落花流水,差一点被活捉,亏得部下陈武、凌统死战。陈武被曹军庞德纠缠住,在混战中,陈武后援一直不到,被庞德诱入丛林之中,陈武恐主公未脱险还想再战,可惜却被树枝勾住了战袍,被庞德斩杀。陈武救孙权可谓是虎口拔牙、虎口夺食,是拿身家性命在拼。陈武临危不惧,赤胆忠心,舍命救主,也足见君臣生死之交。难怪主公孙权亲自参加陈武的葬礼,并命令陈武的小妾陪葬。 (三)“仁善好施”,开创家风 (陈武)仁厚好施,乡里远方客多依托之。 赏析:陈武为人善良仁厚,又常常仗义疏财,受到很多人的敬重,他从小就勇猛善战,长得高大威猛,在孙策的势力刚刚起步的时候就跟着孙策一起东渡长江立下了赫赫战功,个人的影响力超群。陈武一贯本着仁爱厚实、乐善好施的品德,常常帮助一些贫困的人,所以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乡里乡亲及远方的人大都前来投奔他。陈武“仁厚好施”的思想犹如一面鲜艳的旗帜,既惠及了民众,又成就了后人。 小结:陈武“仁善好施”的品德,经过陈武祖孙三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孕育并形成了陈氏家族的优良家风,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共同的价值观念:忠君仁爱;共同的生活作风:诚信厚实;共同的人生观念:乐善好施;共同的道德观念:乐于奉献。下面从他的子孙表现中做全面剖析。 二.“有武风”的陈修,继承了父亲陈武的衣钵 陈修(也作陈脩),系陈武长子,历任都亭侯、解烦督,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的当年)去世。 (一)践行“仁爱”,深孚众望 有武风。年十九,权召见奖励,拜别部司马,授兵五百人。时诸将新兵多有逃叛,而修抚循得意,不失一人。权奇之,拜为校尉。 译文:陈修具有父亲陈武的风范,年纪十九岁,孙权召见并给予褒奖勉励,任命陈修为别部司马,让他带领五百个士兵。当时江东各部队的新兵逃亡者很多,而经陈修安抚慰问则很得新兵的人心。所以陈修部队没有一个新兵逃跑。孙权对他的管理能力感到惊讶,任命他为校尉。 赏析:陈寿为了论证“子修有武风”,举了一个新兵无一人叛逃的事例,他带的兵为什么不逃跑?那是因为陈修深得人心。那么,陈修是如何“抚循”的?其实,陈修所做的安抚、慰问工作,不在于言语,而在于行动。首先,让新兵能够吃饱喝足,满足其基本生活条件;其次训练新兵的参战能力,让新兵对战争不再恐慌;再者就是让新兵拥有当兵的获得感。陈修的“抚慰”,满足了新兵的基本要求,自然深得新兵人心,他们自愿留在陈修部队里效力。而陈修对新兵做的“抚慰”工作,恰恰就是他父亲陈武倡导的“仁厚好施”家风的具体体现。 (二)忠于主公,为主解忧 建安末,追录功臣后,封修都亭侯,为解烦督。 译文:建安末年,追记功臣的后代,封陈修为都亭侯,之后陈修又担任解烦兵的都督。 解烦兵,又作“解烦卫”,由解烦营负责管理,是三国东吴一支直接隶属中央的精锐部队。 赏析:解烦兵从组建之初千余人,发展到后面的万人左右。第一任都督为徐详与胡综,分别发展左、右部督;之后解烦兵又分别由韩当、张温各统一部分;最后一任“解烦督”是陈修。他死后,史书中没有再记载解烦兵的史迹,解烦兵由此下落不明。孙权既然将“解烦兵”交到陈修手上,陈修就一定能让这支队伍发挥出特别能战斗的力量,为主公孙权解除军事上的诸多烦恼。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主公孙权对陈修的高度器重。 小结:陈氏家风在陈修身上的具体体现在:陈修“乐善好施”,除了将兵饷全部用在士兵身上,还将家里的其他收入补贴到兵饷中,让士兵吃饱喝足;陈修为人“厚道”,他并不回避当兵的风险,不断强化训练,增加士兵的战斗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新兵的伤亡事故;陈修倡导“仁爱”,在陈修的部队里,士兵感到被人尊重,自然有获得感和成就感;陈修提倡“奉献”精神,对大多数士兵来说,当兵就是一种职业,是为了有饭吃才来当兵,但是一支部队要有战斗力,就需要培养一支有奉献精神的队伍,这也是陈修手下“解烦兵”英勇善战的力量源泉。 三.“士皆爱附”的陈表,为江东事业耗尽最后一滴血 陈表,陈修之弟,陈武之“庶子”(陈武的妾所生)历任偏将军、都乡侯,享年34岁。 (一)“厚道”的陈表,表里如一 尚书暨艳亦与表善,后艳遇罪,时人咸自营护,信厚言薄,表独不然,士以此重之。徙太子中庶子,拜翼正都督。 译文:尚书暨艳(个性耿直刚正,希望改革郞署即皇帝的宿卫、侍从官的公署,弹劾多位官僚,引起怨愤,被诬陷为专用私情爱憎,办事不根据公理,被孙权逼迫自杀)也与陈表友爱,后来暨艳犯罪,当时人人都设法自保,许诺帮助他的人很多,而真正出头的却很少,唯独陈表不是这样,因此士兵们都很敬重他。陈表后来任太子中庶子(相当于顾问)之职,被任命为翼正都尉(辅佐太子的官)。 赏析:由此看出陈表对朋友真挚,不因得势而奉承,不因失势而远离,一如既往,有责任,有担当,讲义气,讲原则,能肝胆相照,值得托付。 (二)“好施”的陈表,备受爱戴 表以父死敌场,求用为将,领兵五百人。表欲得战士之力,倾意接待,士皆爱附,乐为有命。 译文:建安二十年(215年),陈表的父亲陈武在跟随孙权攻打合肥的战役中阵亡。陈武死后,陈表以父亲战死沙场为由,请求被任命为将领,率领一支由五百人组成的队伍。陈表为了得到士兵们的效力,便倾心善待他们,士兵们都很爱戴和依附他服从他,乐于为他效命。 赏析:陈表和兄长陈修一样,视士兵们情同手足,军费不够用时,他自掏腰包甚至卖掉房子甚至倾其所有,想尽一切办法供士兵吃穿住用。士为知己者死,正如演义中李肃引用《庄子》的名言对吕布讲的“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德高望重的陈表身边聚集了许多有志之士,这些义士可以以性命相托。可见陈表的“德”性上升到了一定的境界。 (三)“诚实”的陈表,感化施明 时有盗官物者,疑无难士施明。明素壮悍,收考极毒,惟死无辞。廷尉以闻,权以表能得兼儿之心,诏以明付表,使自以意求其情实。表便破械沐浴,易其衣服,厚设酒食,欢以诱之。明乃首服,具列支党。表以状闻。权奇之,欲全其名,特为赦明,诛戮其党。施明感表,自变行为善,遂成健将,致位将军。 译文:当时有官物被盗,人们怀疑是“无难军”(东吴的精锐部队,既统领京城宿卫又照顾吴国皇室还在各大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最高长官由东吴皇帝亲自任命)中的勇士施明所为。施明一向壮实强悍,拘捕后对他的拷打极其残酷,但施明至死也不交代。廷尉将情况报告孙权,孙权因为陈表深得壮士喜爱,就下诏书命令将施明交给陈表审理,让他依据自己的方法求得实情。陈表便击破刑具让施明洗浴,替他换上衣服,摆上丰盛的酒食,好言规劝诱导。施明这才低头服罪,交代同伙。陈表将情况报告孙权,孙权感到惊异,想要保全施明的名誉,特地赦免了施明的罪过,诛杀了他的同伙。施明感激陈表对自己的挽救,自觉地端正品行,改恶从善,终于成为健将,还进位做了将军。 赏析:一个抱着必死之心的人,何惧严刑拷打!陈表深知部下性格,变通办法,反其道而行之,击破刑具,酒肉款待,好言相劝,果然在陈表的真诚感召下,回心转意,俯首认罪,这真的不是平常人所能做到的。施明为表感激,改邪归正,累建战功,还进位将军,可见经陈表改造的,可以脱胎换骨,可以换脑换心。陈表将自身“诚实”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四)“孝顺”的陈表,家庭和睦 兄修亡后,表母不肯事修母,表谓其母曰:“兄不幸早亡,表统家事,当奉嫡母。母若能为表屈情承顺嫡母者,是至愿也;若母不能,直当出别居耳。”表于大义公正如此。由是二母感悟雍穆。 译文:自从哥哥陈修死后,陈表的母亲(陈武的妾)不愿意服侍陈修的母亲(陈武的妻),陈表便对自己的母亲说:“哥哥不幸早死,由我统管家事,应当侍奉嫡母。母亲若能替我委屈自己顺承嫡母的心意,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假如不能这样做,只好请您出去另外居住了。”陈表对于符合大义的事就是这样公正。因此二位母亲感到醒悟,相处和睦融洽。 赏析:这就是真正的陈表,对于大是大非大义的事,哪怕是牵连到自己的母亲,处理起来也是异常公正,毫不含糊。按理讲“子荣母贵”,哥哥走了,哥哥的母亲听自己母亲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算了,嫡母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但陈表不行,古语云:清官难断家务事,可正是清官陈表,家事处理得这么清朗,家人都处得那么团结,正应了老祖宗讲的:家和万事兴。陈表对长者的大义至孝,非常合乎情理。 (五)“无私”的陈表,淡泊名利 迁表为无难右部督,封都亭侯,以继旧爵。表皆陈让,乞以传修子延,权不许。 译文:孙权提升陈表担任“无难军”的右部督,封他为都亭侯,让他继承陈修的爵位。陈表一一陈辞谦让,请求将官职和爵位传给陈修的儿子陈延,孙权不答应。 赏析:陈表大功,理应奖赏。但陈表在高官厚禄面前,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也足见他襟怀宽广,大公无私,不追求高官厚禄,不羡慕荣华富贵,淡泊名利的纯真性格和高贵品质。普通人普遍认为:爹亲娘亲不如钞票亲,即使是考虑到他的侄子,也是仁义和仁爱高于一切。即便是主公孙权没有答应,这种无私的精神也会给主公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给主公治理国家带来绝好的榜样。 (六)“奉献”的陈表,忠心爱国 嘉禾三年,诸葛恪领丹阳太守,讨平山越,以表领新安都尉,与恪参势。初,表所受赐复人得二百家,在会稽新安县。表简视其人,皆堪好兵,乃上疏陈让,乞以还官,充足精锐。诏曰:“先将军有功于国,国家以此报之,卿何得辞焉?”表乃称曰“今除国贼,报父之仇,以人为本。空枉此劲锐以为僮仆,非表志也。”皆辄料取以充部伍。所在以闻,权甚嘉之。下郡县,料正户羸民以补其处。 译文:嘉禾三年(234年),诸葛恪兼任丹杨太守,讨伐平定山越,孙权任命陈表兼任新安都尉,与诸葛恪共同治理该地。起初,陈表曾获得新安县二百家食邑的赏赐,陈表调查这些人后,发觉他们都能成为很好的士兵,于是上表辞让,请求将他们归还国家,以充实精锐部队。孙权下诏书说:“您的先人陈武将军有功于国,国家将这批人作为赏赐来报答,您怎么能推辞呢?”陈表于是解释说:如今还要消灭国家的仇敌,为我父报仇,做事应以人为本,让这些精锐的兵力作为我的家奴,并非我的心愿。”于是,陈表将这些人选取以充实自己的部队。当地官员将这一情况上报朝庭,孙权甚为赞赏,下令郡县再挑选官府服役的人家与贫民来充实陈表所受赏赐的户数。 赏析:先不说陈表因功升任新安都尉,与丹杨太守平起平坐,单就看辞退二百家食邑的赏赐,一心一意为国家着想就非常了不起!三国时期,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带兵打仗的军官也是十分不易,享受一丝“苟安”,有何不可?更何况这是皇上赏赐的。然而,陈表首先想到的是国家,他深知国难之日,应以国事为重,先有国才有家,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是何等的伟岸!陈表在上书之前还作了一番调查,周到而全面的调查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陈表作为统帅拥有这种工作作风,实在难能可贵!同时他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可见,他的部队一定是仁义之师!另外,从地方官员的上报和孙权的赏赐以及孙权对陈表的高度肯定,也反映出君臣之间的相互敬重和政通人和的清明政治。正因如此,主公的爱护和臣子的奉献又显得如此的相得益彰。 (七)“知名”的陈表,年少非凡 少知名,与诸葛恪、顾谭、张休等并侍东宫,皆共亲友。 译文:陈表年少时便有名声,与诸葛恪、顾谭、张休等人一同侍奉江东太子孙登,他们相互之间友好和睦。 赏析:公元221年,孙权为太子孙登“妙选师友”,选中文武俱佳的四人,时人称誉为“四友”,17岁的陈表便是其中之一。大家想想,封建时代,一个妾生的“庶子”地位是低下的,难登大雅之堂,更何况是与太子为伍,与嫡生长子、铺政大臣的子弟兼社会名流相媲美、相抗衡?!更何况是在等级森严、尊卑观念严重及陈武牺牲之后6年发生的事。我们稍加分析,不难发现,这与陈氏的家风影响息息相关,即便是陈武不在,陈氏优良的家风造就了陈氏优秀的子孙。陈表少年就崭露头角,出类拔萃,非同凡响,德才兼备,就是在今天我们也不得不为之赞叹。 (八)“尽忠”的陈表,一贫如洗 表在官三年,广开降纳,得兵万馀人。事捷当出,会鄱阳民吴遽等为乱,攻没城郭,属县摇动,表便越界赴讨,遽以破败,遂降。陆逊拜表偏将军,进封都乡侯,北屯章阬。年34卒。家财尽于养士,死之日,妻子露立,太子登为起屋宅。 译文:陈表出任官职三年,大量招降纳取,募集士兵一万余人,壮大了江东集团的武装力量。陈表担任新安都尉任职期已满,他正在办理离任手续,就是这个当口,鄱阳郡吴遽等人作乱,攻陷城郭,所属各县都震动不安,为此陈表便越过郡界前去征讨,吴遽因此被击败,最后投降,当地老百姓安居乐业。陆逊见陈表在新安的都尉任职已满,就向孙权举荐陈表为偏将军,孙权同意陆逊所表,任命陈表为偏将军,还晋封他为都乡侯,带兵北驻章阬。陈表在34岁时去世。陈表的家财,平时全部用作供养士兵,他死后,妻子儿女连住处都没有。看到陈表家的困境,太子孙登替陈表的妻儿建起了房屋,让他们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赏析:作为地方军官,为官三年,死时,家无私产,妻儿无立锥之地,这与过去讲的“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对比是如此鲜明啊!虽然讲的是清朝,但是封建时代贪污成风,像陈表这样将“小家”抛之脑后而不顾,将全部的家财用于供养士兵,为国家节约,他心中装的是大家,是国家,从他内心的深处早就将“家”“国”有化了,这样的古代典范实在是国之瑰宝啊!陈表任职期限已到,办好了离任手续,本可以回家等候差遣,任何人也无话可说,更何况是外郡出事,但就是有这样的正当理由,乱党叛乱,国难来了,他主动“越过郡界前去征讨”,如此“天下有难,我的责任”为朝庭立心,为生民立命之担当,苍天可鉴!陈表34岁,英年早逝,他是在任上死的,应该说是累死在任上,太子孙登顿觉大厦将倾,悲痛万分!自己掏钱替陈表的家小建造房舍,至此,陈表的妻儿才有遮风挡雨之所。陈表堪为鞠躬尽瘁,死而不己的典范。 小结:整部《三国演义》写陈武的只有18处,而写陈表的笔墨却比其父多,可见深受陈武家风影响的陈表其优秀和分量之重。陈寿高度称赞陈表,其实就是称赞陈武:陈武,你养育了一个好儿子! 四.“子承父志”的陈武后人,良好家风生生不息 陈武子孙,父英雄,儿好汉 子敖年17,拜别部司马,授兵四百人。敖卒,修子延复为司马代敖。延弟永,将军,封侯。 译文:陈表的儿子陈敖,他17岁时,被任命为别部司马,授予四百名士兵。陈敖死后,陈修的儿子陈延替代陈敖任司马官;陈延的弟弟陈永,担任将军,封侯爵。 赏析:《三国志·陈武传》不仅仅只写陈武,实际上是写了陈武祖孙三代人,陈敖、陈延、陈永都是陈武的孙子。祖孙三代为江东孙氏政权创建、巩固、和发展贡献了力量。就是他们的爷爷、父亲(伯父、叔父)的功勋如此显赫,他们也不是躺在祖辈、父辈的功劳簿上,而是“子承父业”,在良好家风的熏陶和影响下,继续像父亲、祖父一样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士兵,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为国家建功立业。 陈武一家满门忠烈,祖孙三代皆被载入三国《吴志》。陈武也是宿松县本土最早进入正史传记的人物。 小结: 陈氏家族优良家风,终致陈武后代人人是英雄好汉,个个是美好儿郎,正如传中陈寿赞曰:陈家子,从容江表。 总结 陈武:“仁善好施”家风的创建者; 陈修:“仁善好施”家风的继承者; 陈表:“仁善好施”家风的光大者; 陈武孙子:“仁善好施”家风的传承者。 可以这样说,陈武为何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陈修和陈表为什么能培养出非常出色的孩子,这是因为陈武家族三代人都传承着“仁善好施”的良好家风,而这“仁善好施”的良好家风又正是影响着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义门”家风的浑厚底色。(陈小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