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是安徽文明古老县份之一,古称“松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地处长江中下游,吴头楚尾,三省交界,境内山地、丘陵、湖泊、平原依次排列,自古农渔并重,水陆通衢,商贾云集,人文荟萃。皖江文化、荆楚文化、赣江文化交相融合,禅宗文化、道家文化、妈祖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崇文尚德、勤劳创新、谦和淳朴、开放包容的地域文化品格。为努力挖掘宿松物产丰富、文化广博的地域特色文化,汲取历史人文智慧,把县委领导的工作指示落细落好落到实处,3月1日,宿松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启动“挖掘地域文化”工作,要求把散落的、杂乱的、零碎的、片断的内容有效地进行鉴别梳理、合理取舍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此基础上有集大成的新挖掘,讲清楚相关地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独特创造、价值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多维度探索宿松优秀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为现代化美好宿松建设贡献力量。现选登部分作品(宿松县文联挖掘“地域文化”成果之二十),希望本地人知道家乡有什么样的文化,从而更热爱家乡;期待外地人了解宿松、走进宿松、熟悉宿松、爱上宿松。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民间文化故事(二)——梁储宫之太子萧统宿松县地名“太子庙”,泛指松兹街道牌楼村周边区域,这里群山起伏,终年翠绿葱茏,春夏烟雾缭绕,秋冬硕果累累。牌楼村太子组,境内有一神庙,耀眼夺目,灿烂辉煌,主体建筑高大雄伟,四周檐牙高啄,殿堂宽敞,香烟袅袅,木鱼声声,道士肃然。有庙联:
(一)庙堂重新德望千秋梁太子,佛登宝殿神光万代照苍生。(二)苍天无私明察人间善恶,群仙有道普度尘世众生。(三)书好读当年,扃户潜修,做成了仁人君子;庙真居胜地,凭栏远眺,看不尽绿水青山。(四)上联:六朝孝子,千古文人,帝胄擅英才;设当日大统继承,那料萧梁王气。下联:王老云峰,万缘烟火,禅林收美景;想我辈几番游宴,亦留谢傅屐痕。庙宇名:梁储宫。梁,指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储,已确立的王位继承人,皇储,亦指太子;宫,神庙。梁储宫,俗称“太子庙”,纪念南梁太子萧统的庙宇。
一、太子生平南朝梁(公元502年-557年)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公元501年,由雍州刺史萧衍率领的军队自襄阳出发,攻克建康(今南京),推翻了昏庸无道的东昏侯萧宝卷的统治。502年四月初八,萧衍接受齐和帝的“禅让”,即皇帝位,因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取国号为梁,定都建康,改元天监,因皇室姓萧,又称萧梁。据《南史》《梁书》《建康实录》《萧统年谱》记载: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母为贵嫔丁令光。齐中兴元年(501年)生于襄阳,梁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立为太子。据宿松县“梁储宫”记载,萧统生于七月初二。自幼聪颖,酷爱读书,三岁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五岁能理解和通读《五经》,可抑扬顿挫、有情感的朗诵。509年九月,仅8岁的萧统于寿安登台讲《孝经》。
(一)心系臣民萧统是一个极富同情心的太子,12岁时,去观看审讯犯人,在仔细研读案卷后,认为犯人犯罪情有可原,主张从轻发落。刑官遵命,作了从轻的判决。事后,刑官向萧衍报告情况,萧衍表示嘉许。天监十四年(515年),梁武帝为14岁的萧统举行了加冕礼。从此,萧统可协助武帝处理国家大事,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疏和履行太子职责。萧统仪容俊美,举止优雅,勤奋好学,乐善好施,以仁德而闻名朝廷内外,喜受朝野及百姓爱戴。每当早朝,未到五更,他便等着城门开启;等着召见的时候,常常危坐达旦。萧统擅于辨析真伪,对百官所奏不实或巧言妄语之处,洞察入微,但只命人改正,不追究罪责。在审理案件时,判断公正,对犯人往往多加保全宽宥。待人宽和,能容人之短,喜怒不形于色,深受士大夫尊崇。天监年间(502-519年),石城大旱,田地龟裂,禾苗枯死,赤地千里,饿蜉遍野。萧统心地善良,体恤民情,闻讯赶到石城,开仓放粮,救济灾民,深受百姓爱戴,颂为救星,视作神灵。普通年间(520-527年),南梁发动北伐,京城中粮价大涨,贫困百姓无力购买昂贵的粮食。萧统闻悉,下令东宫上下必须节衣缩食,派人到大街小巷中巡回探察,看到有饥寒交迫、无家可归的人,便供给粮食衣物,还专门从皇宫府库中拿出供皇家使用的绵帛,做了大量的短袄棉裤,在寒冬腊月施舍给贫苦受冻的百姓。东宫里,没有过于奢华的装饰,没有一盘万钱的珍馐,更没有用来聊以自娱的女乐。在当时崇尚奢华的世风之下,萧统依然“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有人劝劝谏可以听听音乐,萧统淡淡的引用一句古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二)蜡鹅厌祷普通七年(526年)十一月,丁贵嫔生病,萧统回到永福宫,日夜侍奉在母亲病床前,睡觉没有脱过衣服,困了就在一旁和衣小憩。母亲去世后,太子哀痛万分,徒步跟从母亲丧仪回宫,直到入殓,连续几日汤水不进,时常痛哭到昏厥。为母亲守孝的日子里,萧统伤心至不思饮食,在武帝多次派人以皇命相劝和威逼之下,才勉强喝了点麦粥。萧统平常身体粗壮,腰带超过十围,这时身躯骤然消瘦,竟削减大半,每次入朝,大臣们无不心痛流泪。丁贵嫔去世之时,萧统派人四处求购风水好的土地,并选中一处,准备为母亲修坟建墓。宦官俞三副为了从中谋利,蛊惑梁武帝萧衍,说有一块风水宝地比太子看中的地方好,萧衍信了俞公公的邪,用三百万钱购买了那块地。萧统迫于父皇权威,只好顺从。不久后,萧统熟识的白云观道士禀报:“贵嫔安葬之地对太子不吉利,如果用蜡鹅等物埋进墓侧,便可消灾解晦。”太子听后极为恐慌,信以为真,没有禀报父皇同意,直接按照道士的建议,制蜡鹅及其他物品埋于墓侧,用来调整风水。其实,这是一种诅咒人的巫术,叫“厌祷”。事后不久,先前受萧统宠信、后因老奸巨猾被疏远的太监鲍邈之,心存怨气,偷偷跑到武帝面前添油加醋禀报此事,诬陷太子诅咒皇帝。梁武帝萧衍大怒,当即派人挖掘,果然寻到蜡鹅等物,欲穷究不舍,经吏部尚书徐勉劝谏之下最终作罢,诛杀了道士,不究太子。梁武帝虽然没有严厉责备萧统,但心里已有了猜疑,产生了隔阂,怀疑太子为早日登上皇位而通过巫术来诅咒自己早死。同时,萧统的势力日益壮大,给武帝的心里造成了一些威胁。梁武帝萧衍慢慢疏远了萧统,并有意无意地予以打压,一身抱负的太子难以自证清白,于是忧愤交加,郁郁寡欢,自此寄情山水之间。
(三)多情太子江苏省林业局曾公布了全省树龄逾千年的“寿星树”,江阴市顾山镇红豆村红豆院的红豆树在列,有1500多年。此树以古老、奇异、珍稀著称于世,地处红豆生长的适宜地带北缘,是唯一的一株具有半落叶特性的红豆树,因而单列为蝶形花科红豆树属中的专门一种,名“戴氏红豆”,这棵生长地域最北的红豆树被誉为“海内孤木”。相传,这棵红豆树,是南北朝时梁朝有情有义的太子萧统,在江阴顾山香山寺修纂《昭明文选》时手植。一日,太子偶见一秀丽女子叫慧如,无意中谈及释家精义,太子见慧如才思敏慧,顿生爱慕之情,几次交往后,两人互生爱恋。现实生活,一个是太子,一个是贫女,终难成眷属,女子相思成疾而终。太子闻讯,痛哭不已,含泪种下两棵红豆树,以寄情思。几年后,多情又深情的太子也病逝离开了人间。此树在元代曾一度衰败成枯树,乾隆年间忽又在主干上萌生四株新技,一直长到现在。唐代诗人王维听到这故事后,很受感动,写下了著名的《相思》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梁中大通三年(531年)三月,萧统游览后池乘舟摘芙蓉时,因姬人晃荡,不慎落水,摔伤了股骨。由于父子隔阂,一直瞒着梁武帝,未能及时得到治疗,导致病情恶化。5月7日,萧统病情加剧,侍从驰报萧衍,梁武帝闻知噩耗,亲临东宫时,萧统已不幸辞世。萧衍临丧恸哭,诏司徒左长史王筠作哀册文,下诏以帝王衮冕收敛他,赐谥号“昭明”。朝野闻知萧统讣讯,大为震惊,建康男女奔走宫门之间,“号泣满路”,各地民众闻讯亦哀恸不已。
二、宿松缘分宿松,晋成帝咸和二年(327年)设松滋郡;南北朝时期,属南朝,先后归南朝宋寻阳郡、南朝齐、南朝梁江州、南朝陈江州管辖。太子萧统酷爱文学,精通佛学,喜欢游山玩水,遍览名胜古迹。据宿松县“梁储宫”记载,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改松滋郡为高塘郡。梁武帝普通五年(524年),太子萧统带领一帮文人雅士慕名来高塘郡(宿松)采录风景民俗,被这里的美丽风光深深吸引。
法华寺因纱弁山(亦称纱弁冲,今凉亭镇东山村,与东门山相临)形如纱弁,山境幽深,山青水秀,风景宜人,异常适合文人雅士隐居,萧统便在纱弁山停留,建法华寺,寺边筑石台,台高百余尺,台上有亭。萧统于此品析、校订佛经,分金刚经三十二份。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金刚经》,原本长篇累牍的经文,经萧统编辑整理后,成了容易理解和传诵的三十二品,并为各段添加了精要的副标题。后该地称分经台,亦名昭明台。
本邑明末庠生刘世济《分经台》诗:青山空见法华名,崖上高台鸟迹平。萧寺已随花雨散,金经不断石云生。隔溪小径闻櫵语,入邬闲村见客行。洗净苔碑寻往事,文心千古忆昭明。清初三才子之一的朱书曾作“分经台”联:
牧童横吹过山去,杜鹃花发上台来。据宿松县志记载:昭明太子曾在纱弁山的“昭明台”翻译佛经。府、县诸志和《古今图书集成》皆有记载。据载,纱弁山上有法华寺、法华亭、分经台、仙人迹、洗米池、狮子石等,有太子萧统之衣冠冢墓,有全举禅师灵塔等名胜古迹,有宋碑石刻。时至今日,山有法华寺,有衣冠冢墓,有石雕香炉,有石刻等。法华寺元末遭兵殆,清康熙癸卯年重建,后几经修缮、重建。寺边原有方竹,称法华竹。法华寺有联:
(一)五六月间无暑气,百千年后有书声。(二)园滑万千年,到此始知方正好;繁华数百载,看来都是镜花如。(注:园滑指寺边方竹)据《传灯录》载:“法华寺”旧建。宋朝时为全举禅师道场,白云守瑞禅师继法席。因南朝梁代昭明太子在此驻足,故又称“昭明太子庙”。太子萧统自高塘郡回建康后,不久遂病逝,高塘郡民众甚为太子的贤惠感到悲思,在纱弁山法华寺边立衣冠冢以示纪念。衣冠冢为圆形,周围以石块垒砌而成,正中嵌有圆顶石盖,墓前立一高大石碑,碑刻:“梁昭明太子萧统墓”八个字。旁边建有憩息亭,因岁久失修,亭及石碑早已不存,但石堆犹在。石堆前有一古老的石雕香炉,时常有人前来烧香祭祀,求太子为家人祈福消灾。据《宿松县志》记载:“昭明太子萧统墓在治北五十里法华寺旁,至今高冢崇碑,尊为古迹,盖贤哲所过,憩息成祠,衣冠作墓,见诸载籍,不独此也。”石刻系宋嘉泰元年﹙1201年﹚王元瑞题,法华寺僧资智刻,纪念南梁太子萧统在宿松的事迹。高1.1米,宽0.7米。字体为宋体楷书,阴刻,竖排六行,共73个字。前四行字迹模糊,可见“寅亮……张……如……赵……文……厚吕……朱朗松滋……祖……之东金……子昭明法华台上重光作……”等字样,后两行字迹清楚:“皇宋嘉泰改元六月十有五日,王元瑞题名住山僧资智立石”。
梁储宫萧统在法华寺隐居期间,曾游至宿松东乡葫芦坡下(今松兹街道牌楼村)的村舍中驻足,或体察民情,或欣赏大好河山,或与文人墨客谈诗论赋,或研读佛经。期间,与当地文人雅士经常聚集一起,更时常慷慨解囊,救济百姓,深得士大夫阶层和广大贫民的欢迎和爱戴。南宋时期(1127-1279年),推崇以孝治天下,昭明太子事母至孝、仁厚爱民、尽忠尽职的事迹感人肺腑,深得民心,因曾在宿松县葫芦坡下驻足,当地士民即在葫芦坡下立石碑,纪念太子,弘扬孝道文化。同时,也为当地群众传承孝心孝行树立榜样。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民间流传,昭明太子在葫芦坡下显圣,于是,地方绅士、文人名流等牵头卜地建庙:梁储宫。俗称“太子庙”。庙宇竣工落成之后,威灵显应,为当地老百姓免灾造福,保佑一方平安顺利。据传,民国三十年(1941年),天气干旱,百日不见下雨,田地里的庄稼枯萎,河里快成甘河冲,老百姓心急如焚,祈求老天爷为民间降吉祥。地方绅士与老百姓一起商议,抬太子老爷(粱储宫菩萨)“起水”求雨,说怪不怪,把太子老爷抬到哪里,那里就喜降甘霖,为老百姓解除旱情,一时间被四方百姓称为活菩萨。
三、昭明文选萧统自幼表现出对文学的挚爱,一生酷爱读书,能“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才华横溢,每次外出游玩或聚宴饯行,都是文思泉涌,出口成章,下笔如神,赋诗十几韵,有时还作连韵。文学成就斐然,曾写《饮马长城窟行》:
亭亭山上柏,悠悠远行客。行客行路遥,故乡日迢迢。迢迢不可见,长望涕如霰。如霰独留连,长路邈绵绵。胡马爱北风,越燕见日喜。蕴此望乡情,沈忧不能止。有朋西南来,投我用木李。并有一札书,行止风云起。扣封披书札,书札竟何有。前言节所爱,后言别离久。据二十四史之一的《南史》载:“于时东宫有书籍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萧统的太子东宫有藏书近三万卷,名士才子济济一堂,文学盛况,晋、宋(南北朝的南朝宋)从未有过。萧统喜欢“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身边聚集了许多学识渊博的学者文人,团结了一大批知识分子,经常在一起“讨论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继以文章着述,率以为常。”故能召天下才俊,搜集自周代至南朝梁七八百年时间里的优秀文章,成功编选出诗文总集《文选》。《文选》共30卷,各种文体38类,收录130多位作者的诗文辞赋752篇。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又称《昭明文选》。萧统把先秦两汉以来文史哲不分的现象作了梳理和区分,认为经史诸子都以立意纪事为本,不属词章之作;只有符合“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标准的文章才能入选。意思是,只有善用典故成辞、善用形容比喻、辞采精巧华丽的文章,才合乎标准。《文选》正是以此划分文学与非文学界限的选集,首次提出了文学的标准,是诗文分类的典范和开先河者,更是以一部书成为一门学问的罕见巨著。《昭明文选》选材严谨、注重词藻,所选均是典雅之作。在古人眼中,被视为文学的教科书,是士子们必读的一部书。唐代以诗赋取士,要求必须精通《文选》。宋代把《文选》尊为“文章祖宗”,民间传谣:文选烂、秀才半。自唐代开始,对《文选》的注释、辞章、评论、广续、校雠等,有了专门研究,形成了一种绵延不绝、极富特色的学问:“文选学”。“文选学”在唐朝与《五经》并驾齐驱,盛极一时,后至元、明、清,对《文选》的研究亦未中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