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融媒讯 在皖西南的宿松县,时光仿佛在这里放慢了脚步,藏着无数岁月沉淀的味道,手工油面便是其中一抹令人魂牵梦萦的传统滋味。这道美食,承载着悠悠岁月的记忆,在宿松的土地上延续着古老的生产历史。每一根油面都像是时光的使者,诉说着过去与现在的故事。
 在河塌乡斗山河村,陈明德一家与手工油面的缘分,已跨越三代春秋。从祖父那布满老茧却灵巧的双手开始,这份制面的技艺与情怀,便如同接力棒般,在家族血脉中传递。到了陈明德这里,他不仅接过了制作油面的手艺,更扛起了传承与发展的责任。 走进陈明德的手工油面世界,能看到一幅令人惊叹的发展画卷。2017年,他从父亲手中接过那小小的一人作坊,如同捧着一颗珍贵的种子。在他的精心培育下,这颗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如今,曾经的小作坊已蜕变为占地12亩的生产基地,15位工人齐心协力,将手工油面的香气送往周边省市县。年销售量突破40万斤的数字背后,是陈明德对品质的执着追求,更是市场对手工油面的认可与喜爱。
 然而,在传统手工油面的发展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陈明德深知,传统制作技艺虽有着独特的魅力,却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过去,传统油面中较高的盐分,不仅让口味变得浓重,更让三高人群望而却步。深入探究,这源于传统工序中生产速度与面粉醒发时间的矛盾。为了锁住面粉的水分,延缓醒发,前辈们不得不加大盐的用量。但陈明德不愿让问题继续存在,他决心寻找新的出路。 通过多年的市场考察,2021年,陈明德毅然投资10万元,引进一套先进的机械设备。这一举措,并非对传统的抛弃,而是一场智慧的革新。那些曾经繁琐的和面、压饼、开条、搓条等工序,在机械的助力下,变得高效而有序。机械的快速运转,完美匹配了低盐情况下面粉的醒发速度,不仅优化了制作模式,更让油面的盐分降了下来,口感却愈发可口。生产效率更是实现了质的飞跃,日生产量从三四百斤飙升至4000斤。当改良后的油面一上市,便迅速成为市场的宠儿,供不应求的盛况,是对陈明德创新的最好褒奖。
 在手工油面的制作工序中,拉面无疑是最关键的一环,也是陈明德最为珍视的匠心体现。这拉面的过程,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要反复拉三次,每一次都有着独特的方式与意义,容不得半点马虎。第一次,在木箱中拉伸,就像是给面条一个温暖的摇篮,让它们在适宜的环境中轻松醒发;第二次,转移到室内铁架上,面条在拉伸中逐渐由粗变细,如同破茧成蝶般蜕变;第三次,放置在室外木架上,让面条在自然的微风中变得更加纤细柔韧。每一次拉伸后的处理也大有讲究,第二次拉好的面条,要赶紧放入木箱,用塑料布细心遮盖,锁住水分,为下一次醒发做好准备;第三次拉好的面条,则要轻柔地移至室内木架,让它们自然晾干,拒绝阳光的暴晒,守护住那一份独特的品质。经过这三次精心的拉伸,制作出的油面,外表光滑如丝,细长匀称,吃起来韧性十足、筋道弹牙,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匠心味道。
 其实,手工油面的每一道工序,在陈明德眼中都蕴含着大学问。就拿最开始的配料工序来说,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他就像一位敏锐的气象学家,每天都会仔细观察天气状况,根据湿度、温度的变化,精准调配面粉中盐和水的比例。因为他知道,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偏差,都会影响到油面的品质。而且,每一道工序之间的衔接与配合,更是要做到天衣无缝。从面粉到油面的每一步,都需要精准把控醒发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碗碗高品质的传统油面。 八载光阴,陈明德在手工油面的制作道路上从未停歇。他用精益求精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精心雕琢着每一根油面。在他的心中,传承传统,更要超越传统。他希望每一个品尝到手工油面的人,都能在舌尖上邂逅那份最纯正的美味,让这承载着匠心的油面,成为人们记忆中永不褪色的经典。(通讯员 孙春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