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中国政法大学吴宏耀、中国人民大学魏晓娜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夫妇来宿松调研考察

  [复制链接]

2012-10-8 18:32 21498 8

廖理南 发表于 2012-10-6 12:16 |阅读模式

廖理南 1#

2012-10-6 12:16

中国政法大学吴宏耀、中国人民大学魏晓娜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夫妇来宿松调研考察

  中国政法大学吴宏耀、中国人民大学魏晓娜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夫妇2012年10月3~4日,亲临宿松,调研考察了中国法学的开山鼻祖熊元襄等的相关史料情况。
    今年早些时候,吴博士在研究中国法学历史渊源的课题时,在查找史料的过程中,从《宿松古今纵览》的博客上了解到《宿松古今纵览》首辑中熊元襄之孙熊良工撰写的《熊元襄与中国法学》。吴博士通过网络与我取得了联系,我便让他直接与熊良工先生接头了。
    这次来宿松,吴博士带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对宿松熊元襄先生这样的中国法学先行者深表敬意。吴博士对《宿松古今纵览》将会给宿松挤身中国历史文化名县的存世价值给予了较高评价,对宿松人崇文尚艺重德的高雅品性作了充分肯定。
    10月4日,吴博士一行参观考察了下仓派出所。他在听取了该所当天值班的张副所长的汇报后,对公安部从退伍军人中选考公安民警的做法,深表认同。他对基层派出所的同志辛苦工作,表示崇敬。他对下仓派出所独特的地理位置,饶有兴趣。他对宿松公安勇争一流的进取精神,表示钦佩。他对宿松大面积水域,情有独钟。他认为,宿松应当做活“雷池”水域的大文章。宿松完全可以融入长三角的经济圈,链起黄山、九华山、庐山、雷水这“三山一水”的旅游带。宿松更该唱响发源地的黄梅戏。他们夫妇表示,回去以后,要尽可能地多多宣传宿松。有机会的话,要邀约更多的朋友到宿松参观、学习、考察。
  下面的一组照片,系吴博士一行到宿松活动的剪影。
1.jpg
吴宏耀、廖理南、熊良工           
        10月3日晚,孙春旺摄于石莲洞酒家

2.jpg
  吴宏耀、廖理南、熊良工
                                        2012年10月4日孙春旺摄于下仓派出所
3.jpg
吴魏夫妇和他们的儿子吴为
                             2012年10月4日 廖理南 摄于南赛湖边

4.jpg

    右起:中国人民大学魏晓娜、中国政法大学吴宏耀博士夫妇、华盛汉爵大酒店一楼大厅九洲韵贺玉军、赵琴秀夫妇
                                                           廖理南 2012年10月4日晚摄于华盛汉爵大酒店一楼大厅九洲韵茶室
附:吴宏耀、魏晓娜相关资料
5.jpg
吴宏耀
河南省禹州市人。法学博士,2003年于中国政法大学破格晋升副教授。 2004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二等奖。2008年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迄今,已出版著作有:《美国刑事诉讼法精解》(译著)、《诉讼认识论纲》(独著)、《比较法视野中的证据制度》(译著)、《诉讼证明原理》(合著)、《刑事审前程序研究》(合著)等,并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政法论坛》、《法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现为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兼任《中国诉讼法判解》执行主编、《诉讼法学研究》编辑并负责“诉讼法学文库”等系列丛书的编...


   2003121 200419,赴美国维拉刑事司法研究所学术访问。 2004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二等奖。现兼任《中国诉讼法判解》执行主编、《诉讼法学研究》编辑并负责诉讼法学文库系列丛书的编审工作。 

2009年
1.《美国刑事诉讼精解》(译著,原著者Joshua Dressler & Alan C. Michaels),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2008年
2.《诉讼认识论纲》(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3.《域外检察制度研究》(樊崇义、吴宏耀、种松志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法制统一视角下的中国检察制度改革》(吴宏耀、黄晓平合著),载《诉讼法学研究》第十三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5.《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特权原则的引入与制度构建》,载《法学》2008年第六期。
6.《论英美证据法中的相关性》(黄晓平、吴宏耀合著),载《证据科学》2008年第三期。

2007年
7.《部门法学哲理化研究》(樊崇义主编,高家伟、吴宏耀副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司法鉴定制度:变革与完善》,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五期。

2006年
9.《比较法视野中的证据制度》,(原著:[美]:米尔吉安.R.达马斯卡,合译:吴宏耀,魏晓娜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10.《刑事诉讼法学》(武延平、吴宏耀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寸心集》(吴宏耀、夏红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我国证据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宋英辉、汤维建主编,高家伟、吴宏耀副主编),(本人撰写证据法学基本概念:事实、证据与证明三章,计八万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证据法学研究述评》(宋英辉、汤维建主编,高家伟、吴宏耀副主编),(本人撰写证据概念;证明概念;证明标准三章,计三万字左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美国刑事诉讼法(经典文选与判例)》(菲尼、岳礼玲选编),(翻译第八章“证据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15.《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建议稿与论证》(陈光中主编),(撰写回避;立案;侦查三章的条文拟定及其论证,计8万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16.《起诉裁量的制度化建构》,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七期。
17.《事实的不确定性与证据法》(艾伦·罗纳德著,吴宏耀译),载《诉讼法学研究》(第十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18.《司法裁判中的事实》,载《诉讼法学研究》(第十一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全文收入沈德咏主编:《刑事证据制度与理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1-1348页)

2005年
19.陈卫东主编:《模范刑事诉讼法典》(第二编“证据”:第102条至第204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陈卫东、谢佑平主编:《证据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刘玫主编:《刑事诉讼法学》(原理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双重视角下的案件事实》,载陈泽宪主编《刑事法前沿》(第二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刑事诉讼致力于事实真相么?》(托马斯·魏根特著),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十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24.《案件起诉后,外地公安机关发现被告人重大犯罪事实如何处理》(付宽芝、吴宏耀、吴孟栓),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九期。
25.《开庭审理前,检察机关可以撤诉》, 载《检察日报》2005年9月15日三版。
26.《监狱不是完整意义的侦查机关》, 载《检察日报》2005年8月。
27.《关注少年刑事司法制度》,载《法制日报》2005年6月1日。
28.《北京规则检讨》, 载《法制早报》2005年6月。
29.《证据法学基本问题之反思》(宋英辉、吴宏耀、雷小政),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六期。

2004年
30.江伟主编:《统一证据法建议稿及理由书》(证据法“一般规定”的条文及其论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宋英辉主编:《刑事程序法功能研究》(第八章“刑事诉讼启动程序”;第十章“公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2.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第四、五、六、十五、十六章),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3.《刑事侦查中的事实发现》,载郝宏奎主编《侦查论丛》,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4.《事实与规范之间》,载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六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出版社2004年版。
35.《刑事辩护的困境与出路》(吴宏耀、张燕),载《中国司法》2004年第12期。
36.《如何准确理解诉讼法学意义上的案件》,载《检察日报》2004年12月15日。
37.《法律平等保护的两张面孔》,载《法制日报》2004年12月3日。
38.《社会认知背景下的诉讼认识》,载王敏远主编《公法》(第四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9.《司法裁判中的事实问题》,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六期。
40.《刑事公诉制度的定位与改革》,载《法商研究》2004年第四期。
41.江伟主编:《证据法学》(第十三、十四章),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现代法视野下的刑事诉讼》,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三期。

2003年
42.《试论裁判事实的客观性》,载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六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43.樊崇义主编:《诉讼原理》(第六章“诉讼认识”),法律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44.《口供问题的真相》,载樊崇义主编《中国诉讼法判解》(第一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45.《论证据的自由评价》,载陈光中主编《诉讼法论丛》(第八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6.《证据的概念及相关问题》,载《法制日报》2003年7月17日。

2002年
47.《诉讼证明原理》,(合著:吴宏耀、魏晓娜),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获第五届中国诉讼法学会中青年优秀科研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48.《刑事审前程序研究》,(合著:宋英辉、吴宏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版。
49.《诉讼认识之结构分析》,载樊崇义主编《诉讼法学研究》(第五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50.《诉讼证明论纲》,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杂志》(第十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51.《刑事证明标准的背面:无罪裁判》,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3月。
52.《证明标准与裁判事实》,载《人民法院报》 2002年2月。
53.《刑事证明标准研究述评》,载樊崇义主编《诉讼法学研究》(第一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001年
54.《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参著,第二作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该书获北京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司法部2002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55.《刑事证据法原理与适用》(合著,第四作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
56.《外国证据规则的立法及发展》(宋英辉、吴宏耀),载《人民检察》2001第3期。
57.《刑事证据前言问题研究》(樊崇义、锁正杰、吴宏耀、陈永生)(下),载《证据学论坛》(第二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58.《论刑事证据规则极其制度构建》(宋英辉、吴宏耀),载《中国司法审判论坛》第一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59.《法律真实与人权保障》,载《检察日报》2001年11月13日。
60.《证明标准的立法视角》,载《检察日报》2001年10月26日。
61.《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论争》,载《检察日报》2001年10月12日。
62.《包公断案中的臆断》,载《深圳法制报》2001年10月。
63.《刑事证明与检察责任》,载《检察日报》2001年8月10日。
64.《酌定不起诉决定的实体效力》(樊崇义、吴宏耀),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8期。
65.《意见规则》(宋英辉、吴宏耀),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7期。
66.《传闻规则》(宋英辉、吴宏耀),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6期。
67.《论证据裁判原则》,载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编《法律应用研究》2001年第六期。
68.《侦查讯问制度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5期。
69.《刑事证明标准与非至上性》,载《检察日报》2001年5月1日。
70.《我国应当确立行政简易裁判程序》,载《人民法院报》2001年4月22日。
71.《刑事证明标准的基点:程序正义抑或实体正义》,载《法制日报》2001年4月15日。
72.《质疑“私自录音不得作为证据”》,载《中国妇女报》2001年4月7日。
73.《联性规则》(宋英辉、吴宏耀),载《人民检察》2001第4期。
74.《英国逮捕制度新发展》,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75.《论我国诱饵侦查制度的立法建构》,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2期。(该文获《人民检察》杂志社2001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
76.《证言的可信性与证人出庭作证》,载《中国妇女报》2001年2月10日第4版。
77.《证明标准与现实中的刑事裁判》,载《检察日报》。

2000年
78.《刑事证据前言问题研究》(樊崇义、锁正杰、吴宏耀、陈永生)(上),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一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
79.《权威性知识与诉讼证明》,载《法制日报》2000年12月17日第3版。
80.《我国证据立法势在必行》,载《人民法院报》2000年12月11日第3版。(《法学复印资料-诉讼法学》2001年第1期全文转载。)
81.《刑事诉讼证明解析》,载《检察日报》2000年12月7日第3版。
82.《权利行使的限度》,载《中国妇女报》2000年12月2日第4版。
83.《完善刑事证据规则的原则和要求》,载《人民法院报》2000年11月13日第3版。
84.《刑事精神损害的赔偿问题》,载《检察日报》2000年10月19日第5版。
85.《不起诉裁量权研究》(宋英辉、吴宏耀),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政法论坛》2000年第5期。
86.《刑事自诉制度研究》,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政法论坛》2000年第3期。
87.《中国刑事庭审制度的改革与特色》(樊崇义、吴宏耀),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1期。
88.《我国刑事简易程序使用率低下的原因及对策》,载《法学文稿》2000年创刊号。

1999年
89.《刑事诉讼法学五十年回顾与前瞻》(樊崇义、吴宏耀),载《人民检察》1999年第12期。(《法学复印资料-诉讼制度》2000年第3期全文转载;获《人民检察》杂志社1999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
90.《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及其程序保障》(宋英辉、吴宏耀),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2000年全文转载;被美国耶鲁大学全文翻译并收入“Law in Contemporary China”[YALE UNIVERSITY RIS Publishing Center Course Materials Packet (LAW21179_Pkto9) ]。该文获全国第四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1998年
91.《论疑罪从无原则的理论基础》,载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编《中国政法大学优秀论文选集》(1998年卷)。(该文获1998年中国政法大学校庆优秀论文一等奖。)
92.《简论刑事诉讼法学中的主要证据的概念与范围》(周士敏、吴宏耀),载《法学》1998年第7期。

1997年
93.《对设立非法物证排除规则的质疑》,载《法学论坛》1997年第4期。
1998年
91.《论疑罪从无原则的理论基础》,载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编《中国政法大学优秀论文选集》(1998年卷)。(该文获1998年中国政法大学校庆优秀论文一等奖。)
92.《简论刑事诉讼法学中的主要证据的概念与范围》(周士敏、吴宏耀),载《法学》1998年第7期。

1997年
93.《对设立非法物证排除规则的质疑》,载《法学论坛》1997年第4期。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11103013171925699.jpg
魏晓娜

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2-1996:郑州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
1997-2003: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法学硕士、博士学位
2007.12-2008.12: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爱德华兹学者、访问学者
刑事诉讼法、证据法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公诉一处副处长
洛阳市涧西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助理
香港公开大学考试委员
1、《刑事正当程序原理》获第十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专著类一等奖
2、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07年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
3、《刑事正当程序研究》获2003年度中国政法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4、2003年获第一届陈光中教育基金一等奖
5、《中国刑事程序正当化的模式选择与方法问题》(载于《法商研究》2003年第6期)获全国第六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三等奖
6、《诉讼证明原理》(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获全国第五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专著类三等奖
7、《刑事起诉标准不宜降低》获《检察日报》社2001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
(一)专著类:

1、《证据的故事》(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美国刑事诉讼法精解》(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刑事正当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比较法视野中的证据制度》(合译,第二译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诉讼证明原理》(合著,第二作者),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二)论文类:

1、《辩诉交易:对抗制的“特洛伊木马”?》,《比较法研究》2011年第2期
2、《司法的社会与政治职能不容忽视》,《法制日报》2011年1月21日
3、《精神病强制医疗司法应及时介入》,《法制日报》2010年9月16日
4、《送“他”进精神病院谁说了算?》,《法制日报(周末版)》2010年6月24日
5、《解读第三种陪审:“人民陪审团”》,《法制日报》2010年4月5日
6、《“见义勇为”获刑 都是“扭送”惹的祸》,《法制日报》2010年3月23日
7、《司法的确定性与“民意”的不确定性》,《法制日报》2009年10月19日
8、《我们为什么反对刑讯》,《法制日报》2007年9月9日
9、《再谈精神病抗辩》,《人民检察》2007年第5期
10、《精神病抗辩漫谈》,《人民检察》2007年第3期
11、《人格尊严与现代法的精神》,《法制日报》2006年4月10日
12、《现代刑事诉讼的结构性原则》,《人民法院报》2006年3月24日
13、《程序法定——刑事诉讼领域的“法治国”原则》,《人民法院报》2006年2月10日
14、《刑事诉讼中的实体正义》,《法学家》2005年第1期
15、《法理与论争:美国刑事正当程序的范围——兼论美国的正当程序方法论》,《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1期;并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5年第5期
16、《客观真实的价值与困境》,《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
17、《刑事正当程序的理论支点》,《当代法学》2004年第3期
18、《美国审前讯问指导理论的沿革与发展》,《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9、《英美证明标准值得研究》,《法制日报》2003年7月17日
20、《中国刑事程序正当化的模式选择与方法问题》,《法商研究》2003年第6期
21、《辩诉交易应当缓行》,《检察日报》2002年5月14日
22、《程序的正当性与判决的正当性》,《检察日报》2002年5月6日
23、《我国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的宏观思考与改革建议》,《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4、《以自然人鉴定为基础――科学构建鉴定制度》,《检察日报》2002年1月15日
25、《证据不足无罪判决的适用条件》,《人民法院报》2001年11月6日
26、《司法证明的特征》,《人民法院报》2001年10月10日
27、《证据规则的适用程序》,《人民检察》2001年第10期
28、《刑事起诉标准不宜降低》,《检察日报》2001年9月4日
29、《排除规则》,《人民检察》2001年第9期
30、《自白规则》,《人民检察》2001年第8期
31、《正视无辜者的权利》,《法制日报》2001年5月6日
32、《证据开示的法理与构建》,《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4期
33、《刑事证据制度与认识论》,《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
34、《排除合理怀疑之哲学基础与程序保障》,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1出版
35、《刑事证明标准的两个维度》,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3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6、《起诉效力与审判范围》,《人民检察》2000年第7期
37、《从起诉效力看刑事审判中的罪名变更》,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五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8、《刑事审判中罪名变更问题探讨》,《人民司法》1999年第8期
主持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协商性刑事司法研究”(项目编号:07CFX032)
2、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刑事诉讼中的协商性司法”
(财务编号:30206104)
3、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青年教师项目:“借问路在何方-比较法视角下的刑事诉讼法再修改”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邮编:100872)
电子邮件:weixiaona@hotmail.comxiaonawei@gmail.com











说真话,吐真心,倾真情,干真事,求真理,做真人!

全部回复8

咔嚓 发表于 2012-10-6 17:35

咔嚓 2#

2012-10-6 17:35

月月 发表于 2012-10-6 17:54

月月 3#

2012-10-6 17:54

廖老师福心
打工妹 发表于 2012-10-6 20:12

打工妹 4#

2012-10-6 20:12

打工妹 发表于 2012-10-6 20:12

打工妹 5#

2012-10-6 20:12

月月 发表于 2012-10-6 17:54
廖老师福心

此话怎讲
jianghu 发表于 2012-10-7 07:57

jianghu 6#

2012-10-7 07:57

我爱家 发表于 2012-10-7 10:43

我爱家 7#

2012-10-7 10:43

徽風宜韻 发表于 2012-10-7 23:46

徽風宜韻 8#

2012-10-7 23:46

006 发表于 2012-10-8 18:32

006 9#

2012-10-8 18:32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优秀版主
:
贵宾
:
ssxzblin@sina.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说真话,吐真心,倾真情,干真事,求真理,做真人!

主题124

帖子519

积分64719

图文推荐

  • 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劳动精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喜报!热烈祝贺宿松县

    4 月 28 日,在 2025 年度全县工会工作会议上,一

  • 洪岭初中成功开展消防

    洪岭初中成功开展消防演练,共筑校园安全防线今日

  • 宿松s248省道(荆桥至

    s248省道(荆桥至河塌段)道路修复工程不知道

  • 宿松县部署集中打击拒

    4月25日,宿松县集中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

  • 多方矛盾巧化解 现场

    近日,宿松法院受理了某房地产公司诉某社区委

  • 县作家协会举办王浩林

    四月的阳光温情流泻。4月26日,宿松县作家协

  • 洲头中小与隘口中小校

    为落实新课标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校

  • 宿松公益程岭联络站慰

    4月23日,在 “五一” 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