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之间第一次淞沪会战发生于1932年1月28日至同年3月3日,当时日本一方共出动兵力7万人,包括第三舰队、混成第二十四旅团、第九、第十一、第十四师团。中国
军队参战部队只有5万人,而且战争的前半程只有蒋光鼐、蔡廷锴将军指挥的十九路军参战,直到2月16日张治中军长才率领第五军增援。虽然主流观点认为其起因是日本一方制造事端为了配合东北满洲国建国,所以并没有尽全力。但笔者认为以日本整个战争中都表现出的海军、陆军的竞争关系看,日本当时绝不单单是制造事端和试探性进攻,而是已很尽力。但当时的十九路军是抗命战斗,不但孤立无援,而且缺衣少弹。就在此情况下,十九路军硬是顶住了日寇进攻,直到川岛芳子偷取了十九路军的布防图,日军才找到弱点攻陷上海。
第二次淞沪会战是发生于抗战全面爆发的1937年8月13日,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结束,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3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了当时装备最精良的中央军和各地方部队,总共75个师和9个旅75余万人,战后统计死伤30万人。
笔者列举两次淞沪会战的意图是要通过数字对比说明中日双方在时隔五年半的两次战役中差距越来越大。32年1月敌众我寡,装备也不好的十九路军还能坚持一个多月;而37年8月用了最精良的队伍,两倍多于敌军的兵力,却只坚持了三个月,而且损失如此惨重!其根本原因是蒋介石的战略思想错了。9·18事变后蒋介石不是不想抗日,当时“攘外必须安内”也不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是蒋介石认为当时国力无法和日本开战,总想有个一二十年的和平时期,等到国力强了,能用最新装备武装100个师以后再图收复东北。蒋介石思维逻辑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假设,即中国在一二十年的和平发展中,日本会停滞不前。实际上证明在五年半的时间中,中国确实有进步,但日本发展的更快,把中国甩得更远。设想一下,如果7·7事变在晚发生十年······
难道只有蒋介石想要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吗?其实蒋介石的思维方法从古至今都大有市场,满清末年改革开放的主持人——李鸿章也曾经幻想经过几十年的洋务运动,满清就能强大不受列强欺辱,但甲午海战一战就把裱糊匠的作品和希望捅破了。
从李鸿章到蒋介石的思维方法不仅仅是假设有误的问题,他们最致命错误是没有发现当时中国制度设计有问题,所以其社会结构和发展模式都出现问题,这些问题最终都会暴露在社会进步的效率方面。和平稳定的时期对谁都很公平,洋务运动和蒋介石的新文化运动对社会进步都有促进,但如果国家制度设计出现问题,其进步成果很可能充满水分,而且很多成果必然是毒树之果,更重要的是国家即使有了进步,但他国可能进步更快,差距反而更大。这就好比我们经常激动地听到某某发明又填补了国内的一项空白,但同时是不是今天我们又多了几项空白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