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与“才”在我国选人、用人的机制中似乎是永恒的辩题,在选人以“德”为先还是“才”为先不的争论中,我们实际上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即检验“德”与“才”的标准是什么?到底我们拿什么来检验一个人的“德”与“才”?其中“才”还比较简单,我们这么多的考试实际上都是在检验“才”,当然不是绝对准确,至少有个相对客观的标准。但“德”可就不一样了!直到现在古今中外都没有人能找到大家公认的检验“德”的客观标准。对此我们先回顾一下中国历史出现的人才选拔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意味着一种人才选拔机制的终结。秦之前的人才选拔主要以贵族养门客的方式出现,这种方式当然有其局限性,比如选拔方式不透明,没有统一标准等等。但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致使各诸侯国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危机中,正是这种危机保证了贵族养门客的人才选拔方式没有变味儿,而且选出也确实是人才,最典型的是战国四公子及其门客。但秦以后,特别是到了汉,大一统的格局形成后,外部的危机没有了,加之汉代的七国之乱后,贵族势力受到打击,所以人才选拔方式的问题直接暴露出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即位后第一年即推出了“举孝廉”的人才选拔方法。即每二十万户推举一个既有才有尊孝道的后备干部准备以后使用。请注意,这可能是我国官员选拔史中第一次出现德才兼备的评价标准。标准的意义在于可以操作,由于武帝同志对“才”没有提出测量标准,对“德”反而指出了操作方法,尊孝道极为“德”好。正是对“德”提出了荒唐标准,所以中国进入了第一个最虚伪时期。笔者统计《二十四孝》中汉代的故事居然又6个,加上三国、晋代的故事几乎占了一半。特别是《郭巨埋儿》,《卖身葬父》的董永(湖北孝感市的由来)都出现在汉代。这种风气直到王莽篡位达到极致,王莽当时绝对是忠孝的楷模,道德先锋。如果当时有感动汉朝的评选,王莽肯定满票当选。
不敢说这种选才机制导致两汉灭亡,至少有一定因素。而且东汉末年曹操的成功更提供了反证。因为曹操第一个提出了“唯才是举”的主张,提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是“高才异质”,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要起用他们来治理国家,来带兵打仗。于是很快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局面。好景不长,很快曹丕时代就确立了“九品中正制”的官员选拔制度。表面上对“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固化,实际上是为了缓解政府与世族的矛盾。因为“唯才是举”的措施屏蔽了大家族直接做高官的可能。正是这种妥协最终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实际上“九品中正制”使中国社会进入“门阀制”时代。
“门阀制”顾名思义是由大家族垄断地方与中央官职,中国历史无数次证明,当淹没在普通百姓中的人才没有晋升渠道时,社会必然动乱。所以南北朝、十六国的混乱时代产生了。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及其赋有创造性的开创了“科举制”。笔者以为对中国古代帝王社会影响最被低估的就是隋文帝杨坚,因为他的制度设计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直至今日。笔者研究发现“科举制”实际上还是“唯才是举”占主导,而且更重要的是给“才”为先找到了公平的操作方法。当“德”与“才”不能兼备时,对于“才”为先还是“德”为先的问题,操作者肯定选择最方便操作的,或者操作起来最显示公平的。因为孔子曾曰: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最能反映中国人的普遍价值观。把文章作为考试内容,而且直接与做官联系是一个既便于操作又公开透明的人才选拔方法。对此主要作弊的方法是泄露考题或是考试时冒名顶替,这两种方法相对用以孝评德的方式作弊难得多。当然“科举制”也重视把孝作为检验“德”的手段,但“才”无疑成了门槛。所以从风险角度讲,“科举制”可能选出有“才”而无“德”之人,如陈世美之流,但不会选出无“德”又无“才”之人。也正是科举制总可以把民间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到利益集团中来,所以中国的帝王社会结构稳定了上千年。而且每每朝代更替时,主要推手往往是科举腐败,致使民间人才不能进入官僚体系,所以必然与暴民结盟。
综上所述,笔者有个大胆的推测,中国古代“科举制”的产生就是“德”与“才”选拔标准斗争的结果。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德”为先还是“才”为先实际上是个伪命题!因为我们找不到检验“德”的标准。
如果找不到“德”的评价标准,又要号称以“德”为先来操作的结果又如何呢?
首先,第一个现象是公德转化为私德。如果把忠诚作为德的一种表现,公德当然指忠诚于国家或者是事业,但私德则表现为忠诚于个人。于是我们可以经常听到有些官员公开地讲一些禁不住任何推敲的真心话。比如“我们要选可靠的,信得过的干部”。但是对谁可靠呢?谁被谁信得过呢?
其次,“德”成为打击异己,任人唯亲的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德”的好坏由个人的主观评价,那么对他人德行做出评价的评价者,其自己的德行又拿什么来评价呢?“九品中正制”时代至少评价者还是名门望族出身,肯定比普通百姓受教育好些,概率上讲素质可能会高些。即便如此,依然腐败横行。但今天如果继续以个别人的主观评价为基础,不知以后会如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