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学生时代第一次接触原子知识时曾非常困惑,因为化学书中介绍大约在公元前450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创造了原子这个词语,其意思就是不可分割的粒子。以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不需要任何物理、化学知识都会认为原子还可以继续细分,而且后来的知识证明原子也确实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而且原子核还可以再分。任何先贤、哲人都会犯错误,这一点我们都能理解,但笔者曾一直奇怪为什么德谟克利特会在这么简单的假想上犯错误呢?
后来笔者终于明白,德谟克利特不是犯了什么思维错误,而恰恰是代表了真正科学的思维方法。当然科学的意义在于可检验,可重复。但笔者指的科学思维方法是说一定要从一个逻辑起点开始,这个起点必需真实、不变。如果德谟克利特的哲学基础不以不可再分的原子为逻辑起点,那其后的理论就没有一个基石和基础。试想我们还可以推论原子再分、再分、无穷尽也,好像很高深,但实际只能向神秘的玄学发展,可能会和以后科学的发展在某些方面合拍,但玄学对社会进步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德谟克利特正是以不可再分的原子为逻辑起点发展出自己的哲学思想,主要概括如下:德谟克利特主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受因果必然性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他认为,原子在虚空中相互碰撞而形成的旋涡运动是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他称之为必然性。在强调必然性时,他否定了偶然性,把自然界的一切作用都归结为必然性。
德谟克利特理论中多少被后世验证意义不大,但我们可以发现其理论影响了后世的许多哲学家,至少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中可以找到许多影子。同样道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商品就是其逻辑起点,牛顿力学中的牛一律,爱因斯坦相对论中光速不变等等。逻辑起点都是伟大理论中的基本假设,根本的开始,而以后的一切思想都是从此起点开始,这也正是科学的思维方法。所以科学结论的正确与否应该通过反复实验证明,而且结论一旦正确,其基本假设自然正确。科学思维的展开一定要通过一个逻辑起点——不变的基本假设。
而逻辑终点一词实属本人杜撰,也是用于描述思维方法,只是此思维方法类似于宗教式思维,即事先预设一个不可质疑天堂、天国或是极乐世界之类的终点,然后一切的行为目的都是怎么达到终点。
相比之后,我们可以发现逻辑起点式的思维是发散式,有益于少数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而逻辑终点式的思维是收紧式的,适用于多数人的普通日常生活。如果人人都是发散式思维,全社会发展会加快,但整体容易失去控制,社会反而会陷入混乱,人类历史的社会革命的血腥教训就是最好证明;而如果人人都是收紧式思维,全社会确实呈现出稳定,但发展必然近乎于停顿,集体表现出周而复始的呆滞,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可算一个例证。
最有意思的是,中国历史上既没有发展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所以我们的思维方法很难总结,用取中的方法推断,我们应该更看中现实。我们可以把很多东西当成逻辑起点的相信和传播,为什么各类谣言总能大行其道?因为我们不去思考谣言的缘由和可能性。同时我们又对现实有着逻辑终点的思维方法,即认为当世就有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认为有些理论是不许怀疑,毋庸置疑。可能正是这种现实的思维,我们才会对实际利益感受的如此明显,社会发展现状可能来自于多种原因,所以不知道不同的思维方法是否有优劣之分?但相信能使子孙后代生活得更好的方法一定是好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