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出现后,网上阅读变得极为便利,而且网上图书馆的容量更是大得惊人,所以当时笔者曾经困惑,这样发展下去,书岂不要退出历史舞台了。但事实证明书的存在并没有受到互联网的多大影响,于是我们要问:书既浪费纸张,又要花钱买,为什么储存文字的书有如此的生命力?表面上看好像是一个习惯问题,即我们数代人都是以读书为习惯,互联网虽然方面但还是不能改变读书的习惯,90后2000后成长起来后,书的市场自然枯萎。这种观点一些道理,但还是禁不住反证:为什么储存音乐、歌曲的CD受到了互联网的巨大打击?听CD不也是一种习惯吗?
所以回答此问题,我们要首先分析书的作用。书的作用当然是知识存储与流通的工具。但正因为书以此种作用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上存在多年,所以书无形中给人一种感觉,即书就是固化了的知识。这一点本身也没错,在生活中,我们也确实以书来衡量一个人的有知识程度。比如谁谁看过多少多少书,谁家藏书多少多少或者称某某家庭为书香门第等等。随着书逐步和知识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而且我们也觉得知识的概念本身过于抽象,所以也习惯于把书直接看为知识。于是书引起了一个问题:拥有书就等于拥有知识吗?所以书不自觉得形成了一个骗局:当你拥有一本书时好像也具有了书中储存的知识。
有了上述的认识,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书的形式没有被互联网所冲击。因为互联网只解决了知识的传输问题,当然也可以储存,但没有做到把知识固化,或者说没有给人能好像拥有知识的感觉。试想当家里的书柜摆着《理想国》、《道德经》,不管读过还是没读过,不管读懂还是没读懂,主人都感觉自己好像拥有《理想国》与《道德经》所要表达的知识了,而且这种感觉也能传达给客人。这实际就是知识以书为载体还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本质区别。由此我们也可以解释为什么CD会遭到互联网冲击,因为音乐主要起放松、娱乐的作用,磁带也好,CD也好都没法固化娱乐,娱乐必须要通过播放音乐来实现,所以以什么为载体播放变得并不重要。当然和知识联系最紧密的古典音乐的CD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可能又是书固化知识这一骗局的又一佐证。
书固化知识,不管你承认还是不承认,它就在哪里,不改不变。但买了书就等于拥有知识,这骗局不是书本身造成的。某种意义上讲,这骗局更像是个心理学现象,而且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基本上可以演化为一个问题:占有等于拥有吗?对此问题在人生活的感情领域,早有人研讨了很久很久,但笔者还是想以此提示消费者在经济领域同样会遇到相同问题。
实际上,所有商业广告的最深层次目的都是利用消费者思想中占有等于拥有的误区。为什么名车展览一定要有名模在场?因为名车的消费者主要为男士,通过名车与名模的同台展示,商家目的是建立潜在的联系,最终使男士消费者感觉拥有名车与拥有名模之间是等价的。这个例子还不是特别典型,高档消费品广告比较能说明问题。很多消费品广告的背景都是非常奢华,实际上商家不是在强调其商品的高贵,只是在暗示消费者如果你购买了此商品,等于过上了这种奢华的生活,真正目的是在通过消费者的奢华梦诱导消费。
此文只是介绍心理学在普通生活中的一个应用,希望以后有更多对生活现象的心理学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