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却”与“还”之说

[复制链接]

2012-6-3 12:14 10325 2

徽商 发表于 2012-6-3 11:56 |阅读模式

徽商 1#

2012-6-3 11:56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却)有晴”是刘禹锡《竹枝词》中的名句,但最有意思的是后半句,到底是“却”有晴呢,还是“还”有晴?在百度百科中是“却”,但在百度文库中是“还”。并非笔者咬文嚼字,既然“僧推月下门”与“僧敲月下门”可以演绎为“推敲”的著名典故,为什么我们不能推敲一下“却”与“还”呢!

从字义上分析,“却”明显带有转折的意思,而“还”则表示并列。再看诗文描述的场景,“东边日出西边雨”,这明显是一种并列式的展示,而有晴正好对应东边日出,无晴则对应西边雨,所以刘禹锡的本意应该是“还”有晴。笔者文化水平一般,文学功底更是浅显,为什么笔者自认为马上可以分析出的答案,却至今连百度这样的巨无霸中文网站都还没有统一思想呢?原因实际是笔者称之为的文学引用中的自然变形。

当引用任何文化素材或是名人名言时,我们肯定更关注于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其原始表达的语义与语境,所以断章取义、牵强附会等等原因皆出于此。刘禹锡在《竹枝词》中情景描写类似于寓画于诗,主要目的是展示一幅场景。至于前两句“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的铺垫是否与爱情相关,笔者很不苟同,认为此诗还是属于风景诗。但我们在引用后两句时却都是用来表述本应如此,但不如此的转折,所以把其中的“还有晴”替换为“却有晴”反而更能表达引用者的转折意图。久而久之,刘禹锡的原意已不被关注,只有全诗出现时,我们才会发现原来是“还有晴”,单独引用后两句表达个人意图时,我们更爱更改为“却有晴”。文学引用中的自然变形可能也是我们主观理性改造客观世界的又一另类证明。

全部回复2

徽商 发表于 2012-6-3 11:56

徽商 2#

2012-6-3 11:56

徽風宜韻 发表于 2012-6-3 12:14

徽風宜韻 3#

2012-6-3 12:14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优秀版主
:
上士3
:
anhuiheren@yahoo.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199

帖子828

积分228390

图文推荐

  • 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程岭联络站开展“庆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劳动精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