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头与当官在我们很多旁观者的心目中是一回事,毕竟都是站住一个位,拥有一些权,领导一批人,都是说了算。但从领导者本人角度看,当头与当官实际上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境界,我们从项羽和刘邦的争霸中可以品味出其中的一些奥妙。
项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作为失败者但得到最多尊重和惋惜的历史人物。其集勇、智、胆诸多品质于一身,一生战无不胜,多次以少胜多,绝处逢生,唯一在垓下打了一次败仗,当然也是致命的一次。刘邦一生作战败多胜少,虽然作为最后的胜利者,也贵为皇帝,但后世依然屡受非议。对于项羽与刘邦之间成败原因的分析自古不绝,当然也是各有道理,但笔者还是以为二人的差距恰恰在于作领导时采用了当头与当官两种不同的价值观。
项羽是本着当头的心态作领导,当头的价值观主要特点是两个:一是追求权威感;二是目光短浅。追求权威感的细节表现有处处要当大哥,希望下属的人格屈从超过服从命令,无法容忍下属有人能力超过自己,而且永远把个人的威严置于最重要地位。我们周边的领导好像都有此通病,但喜好当头之人尤为如此。当头之人一定把个人的绝对领导看得比事情成败更为重要,他们无法接受不同意见,更别提反对意见。不管是工作中还是交朋友,他们都喜欢搞小圈子,喜欢和能力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喜欢说一不二的当头感觉。项羽确实雄才大略,并不是有意用不如自己的人才,但可能正是因为其太优秀,所以忽视了对范增、韩信、陈平等人才的重视。相比之下曹操要好得多,虽然曹操本人也是绝世之才,但依然能对郭嘉、荀彧等人才才尽其用,所以不管历代对曹操评价如何,但没人敢说其为失败的英雄。反观今天的官场,真正有项羽之才的肯定没有,但热衷于当头思维的官员却比比皆是。为什么这么多有才华之士都要加紧学习沟通技巧?因为沟通能力本身就是对人性弱点的迎合,有才之士如果不能迎合其领导之当头的兴致,那怀才不遇现象肯定成为普遍的必然。
整日沉浸在当头的喜悦之中,目空一切、舍我为谁的自恋情结不断加强,所以目光短浅的小格局肯定会随之而来。由于项羽自身的能力素质,其最终失败的原因并不主要来自追求权威感的弱点,相反目光短浅的小格局才是他的致命伤。沐猴而冠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背景是项羽占领秦朝首都咸阳,烧杀抢掠后决定回老家楚国旧地建都,都是有识之士指出,咸阳地处关中,有险可守,土地肥沃,定都于此可成霸业。但项羽也说出了心里大实话:人富贵了,应归故乡,富贵不归故乡,好比‘衣绣夜行’(穿着锦绣衣服在黑夜里走),谁看得见!”这是这种纯朴的小民情结被人讥讽为沐猴而冠,即项羽再成功也不过是个戴着帽子的猴子罢了。格局小的第二个证明是自居为西楚霸王而非皇帝,霸王虽是众王之首,但毕竟还是群王里的头儿,说明其骨子里还是要追求一个小圈子中的头目罢了。通过以上两点我们再看看刘邦的当官思维是如何行事,首先刘邦追求权威感的行为不很明显,特别在打天下时更能礼贤下士,对郦食其、张良、韩信、陈平等一系列能人都能充分信任、充分尊重,自己也是甘当小学生,有错就改。鸿门宴之前,项伯前来报信,刘邦马上能以兄长之礼待之,并约为儿女亲家,正是这种以当官为价值观,以装孙子为行为的方式弥补了其天生的能力缺欠。而格局大更是刘邦近乎唯一的优点,同样也是楚国人,但刘邦不怕锦衣夜行,定都咸阳。并直接称帝,而其功臣则封为王、侯,一下子跳出了群臣的圈子和层级。只读楚汉战争只能奇怪项羽怎能失败?但看了刘邦称帝后一系列举动才能理解刘邦非成功不可!以上通过刘邦和项羽争霸的成败,我们理解了当头与当官两种价值观的不同。在成王败寇的帝王时代,当头与当官还只是个人奋斗中的价值取向,但今天在我们的行政体系中,当头与当官绝不是领导者的两种心态那么简单,因为今天的头与官都是全社会中人民大众赋予的权力,所以更多的要担负一种社会责任。既然领导行使权力中有着社会责任的因素,所以领导者就不能简单地根据个人心态在领导岗位上行事。如果以社会责任考量,领导者的价值观不管是当头,还是当官都要被极大的修正。但实事求是讲,我们现在的领导不知能有多少人达到社会责任的高度,所以即使以当头与当官的个人态度从政,至少当官的心态对行政体制能多一点建设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