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森林公园——石莲洞 廖理南 2010-09-25 09:12:39| 分类: 风景名胜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国家森林公园——石莲洞
廖理南
石莲洞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皖、鄂、赣三省结合部的宿松县城的西南郊,地理坐标为东经116.07度,北纬30.09度。东距“长江绝岛”小孤山、南至江西庐山只有五十公里,西到湖北省黄梅禅宗“天下祖庭”东山五祖寺仅三十公里,北往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的天柱山八十公里,。总面积2.2万亩,有植物67科、500余种,野生动物80多种。公园集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于一身,旅游资源丰富,自古就是一处难得的天然旅游胜地。 这里曾是唐代诗人李白、罗隐栖游题咏的胜地,禅宗五祖弘忍憩息建寺之仙境。吴头楚尾的地理位置,雷水滋润的风水宝地。放眼河西山,李白诗酒,罗隐修炼,弘忍讲经,千古人文焕异彩;探幽石莲洞,吴头情韵,楚尾骚风,雷水清流,万般景象绽新姿。 《安庆志·古迹》 曾这样记载石莲洞:“石屋嵌空。若青色芙蓉,上镌三字,为唐罗隐笔。”清代石圣立 《游石莲洞》诗云:“曾说桃源古洞幽,谁知此地有丹邱,玲珑直透烟霞窟,光霁常经日月流。水喷岩腰穿碧涧,云横谷口护灵湫,个中莫道乾坤小,万壑群峰一望收。”古籍的介绍,诗联的陈赋,都鲜活地表现出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园内峰峦壁立,苍松滴翠,秀竹聘婷,山花飘香,怪石峥嵘,溶洞深邃,泉水清碧,曲径幽长,鸟鸣婉转,云雾缭绕,霞光熠熠,构成清秀、古朴、典雅、芳菲的森林生态环境。尤其是那形态怪巧的石林,或立、或卧、或侧、或横,各具形态,趣味盎然。 1992年12月,林业部批准其建立国家森林公园。县林业局经过七年的修建,于1999年9月,正式开园接待游客。2010年6月,上海添海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总裁王建国和安徽金鑫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水林携手合作,投入人民币3亿元对该园进行全面性的改造扩建。新改建的公园以森林景观为主体,以自然形态为依托,建设成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养生避暑、商务会议为主,兼有娱乐放松、怡情养性、回归自然的多功能综合型的国内少见的城郊森林公园。

公园分为河西山、孚玉山、仰角尖、罗汉尖四个景区,在此,集中介绍开发较完备的河西山景区。
来到河西山景区,一座牌坊式门楼首先映入眼帘,这就是公园的大门,四柱三门,对称齐整,红色琉璃瓦顶,显得十分醒目。进入大门,让我们尽兴地寻芳揽胜吧!
挹仙台
在石莲洞前宽坪上,有一四方形台子,名唤“挹仙台”,砖泥仿竹木结构,上有竹栏环护,下有基台立根,基台高两米,两边嵌前贤诗碑。登台举目,不禁令人生发出“我步云梯来上界,天生玉榭坐通衢”之慨。面对洞前马萧萧的一副题刻:“自有高人隐古洞,寻仙何必上蓬莱”,更使人感到仙气扑面!
荷衣古池与听雨亭
为进出石莲洞的必经之地。池水来自石莲洞后之碧玉洞中。此处原为地下涌泉,因自然条件的改变,几被土石所掩埋,经清理引泉,取实景及李白“竹影扫秋月,荷衣落古池”诗意,改今名。池为长方形,四周曲栏垂柳,池内碧水莲花,四季可以赏玩。听雨亭依崖坞临池而建,六角飞檐,琉瓦饰顶,因环境幽雅,取名“听雨”。静坐此亭中,可听林间鸟语,涧底泉声,真可谓“风敲松竹枝摇曳,雨洒莲荷色艳新”,别有一番景致。
石莲洞
又名“十里洞”,镶嵌在河西山半腰间。洞口峭壁嵯峨,青藤缠绕;洞前有两株古朴大树,盘枝虬干,拱护洞门。洞顶有一石,相传唐代诗人罗隐曾至此避难,题“石莲洞”三字于此石上,被《安庆府志》载为古迹。洞内石室,清露滴沥,钟乳倒悬,乍一进入便给人以“曲径通幽入洞天”之感。行不数步,见一石台横置壁旁,台上镌“授法洞”三字和《五祖自咏》诗一首。相传此为五祖弘忍法师授法讲经之地,又称之为“一洞天”。前行十余米,右折而下,蓦地见洞顶有石状如荷叶,露珠晶莹,雾汽蒙蒙。沿“丹梯”俯身入内,恍若进入地下仙府: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八仙塑像,一个个神采奕奕,栩栩如生,真个是“石门通碧落,胜景接蓬莱。洞小乾坤大,仙禅篆印苔”!旁有一长方形石床斜倚洞壁,壁上有一狂草之“隐”字。传说一天清晨,诗人罗隐在此酣睡方醒,忽见八仙飘然而来,罗隐翻身下床,急忙迎前求乞仙术,为首的汉锺离也不答话,径往石壁上手书一“隐”字示之,罗隐顿悟,拜谢再三,从此便隐居此洞,修炼仙法,至今洞壁上还留有他的《晚泊宿松》诗刻呢。
石莲洞全长百余米,游者从窄径凌空的第十洞天徐徐步出,则见四周竹卷绿云,又入桃源仙境;泉弄银波,直泻荷衣古池。
五祖禅林
又名石莲洞禅林。相传禅宗五祖弘忍法师曾游憩于此,爱石洞之幽,山林之美,遂开辟道场,讲经说法,众善男信女便捐资建寺,供奉其授法参禅。此寺在明代以前规模宏巨,明末毁于战乱;清初有行僧结茅为庵居之,康熙年间重构精舍,咸丰战乱后复毁。1998年重修此寺,寺门上“五祖禅林”四个大字为书法家黎光祖所书。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五祖殿依次排列,各殿庄严。神龛前香烟缭绕,匾对醒目,寺旁还有斋堂、禅房等附属设施。
佛坐石
在石莲洞西南三十米处,一巨石临崖而立,形似半椭圆围椅,上镌“佛坐石”三字。相传,五祖弘忍曾坐此石上参禅说法,作“风动波声”之谒,引得三山五岳的飞禽走兽纷纷赶来谛听,不愿返回。至今犹有神虎、仙鹤二石蹲踞在这块佛坐石旁,据说是五祖念其虔诚,特意点化而成的。佛坐石前,两峰夹道,对峙如门,即为佛坐岭,与佛坐石同为五祖遗迹,被《安庆府志》载为古迹。
东山石林
在河西山一带林间山道旁,分布着一丛石群,它们或似鹰扬,或如虎踞,或类狮卧,或若猴嬉,占坡立崖,天然自成,不下百余尊,统称之为“东山石林”,并以各自的状类,分别冠之以“金蟾望月”、“海豚沐日”、“猴子观天”、“鼋头卧山”等等名号,真是琳琅满目,惟妙惟肖,其中尤以“龙啸石”为佳。龙啸石又名“丫口石”,在河西山顶,相传此石为东海小白龙的化身,因其父王行错了雨,被玉皇大帝处罚致死,小白龙哀伤不已,居此行孝,日夜仰天呼啸,日久天长,终于化成这块奇岩巨石。石呈龙首状,上腭高抬,下颔回翘,形态逼真,宛若龙啸。仰观此石,矗立在崖前峭壁之上,大有横空出世、斜刺苍穹的气势。登上龙啸石,站在其不同的部位,还可欣赏到周围多侧面的景致,饱览秀丽山水、美好田园,你能不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发出由衷的赞叹吗!
对酌亭
在龙啸石西三十米处,凭栏远望,可见小孤远黛,长江征帆,有“长江一览”之妙,故又名“望江亭”。亭为水泥仿木结构,以巨岩为基,六角飞檐,高可七、八米。此亭高居绝顶,下临深涧,周遭怪石嶙峋,松卉溢芳,鸟语呢喃,白云悠悠,坐此亭中,好个恬适气氛!据说,唐代大诗人李白与宿松县令闾邱曾在此亭中对酌,写下“二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的千秋名句。
四顾亭
在河西山顶四顾坪上,为六角双层飞檐凉亭,水泥仿木结构,平台奠基,琉瓦饰顶,高14米。在此可北观天柱,南顾匡庐,西揖五祖,东望小孤,遍览万顷林涛,千里云山,真可谓“一亭独耸琼霄上,四顾河山似画图”。
五祖亭
在河西山之西尖峰,与对酌亭、四顾亭遥相呼应,构成河西山景区的山亭景观。亭为水泥仿木结构,六角飞檐,高6米,琉瓦饰顶,内檐装山水人物画6幅。亭旁立五祖诗碑一座,上镌《五祖自咏》诗一首,诗曰:“垂垂白发下青山,七岁归来改旧颜,人却少年松却老,是非从此落人间。”字里行间抒发出禅宗的质朴风范和乐山情结。
仙居谷
在河西山半腰的山谷中,林木深密、花草繁茂之处,有一巨石立于谷口,上镌“仙居谷”三字。传说这里是古人隐居的地方。其上有一木屋,可供三、四人卧息,号“仙隐庐”。谷旁有一“神龟石”,龟纹色泽斑斓,几可乱真。向阳之处生有石楠,为珍贵树种,常绿灌木,高达4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石楠》诗曰:“伞盖低垂金翡翠,熏笼乱搭绣衣裳,春芽细炷千灯焰,夏蕊浓焚百和香。”足见此树的珍稀可贵。史传唐明皇爱玩石楠,称赞它为“端正树”。
分经台
又名“分金台”,在仙居谷旁。相传南梁昭明太子萧统分金刚经三十二部于此台,故名。为一高5米的巨石,呈椭圆台状,上镌“分经台”三字,旁书“皇宋嘉泰元年六月一日立”,即是南宋嘉泰元年(1201),为纪念昭明太子诞辰七百年而立的碑文。分经台四周群石环绕,如拱手作揖,统名之“拜经石”。因石莲洞内曾经藏过金刚经卷,所以石莲洞又有“藏经洞”的别名。东去8公里有一座太子庙,据说那是当年昭明太子在高塘郡(即今宿松县)馆驿居住过的遗址。
此外,还有桔栗秋望、曹塘晚霞、修簧涵碧、林间步道、一线天、石上檀、枫香苑、龙眼泉、沁芳园、儿童乐园、晚晴怡园、石莲宾馆......等等景观及游乐设施,均在公园内。 2008-04-27 14:26:42 一稿 2010年9月25日修改了文章的第一部分。
石莲洞国家森林公园部分景点介绍(续) 三叠泉:
搬来星子之石叠成山,掬起雷池之水酿成瀑,山奇瀑美。奇山焕彩,美瀑成练。这长约600米的巧夺天工的绝妙胜景,缘于王建国、袁水林二位先生的创新构想,建成于2010年金秋。
文化长廊:两旁116块石碑,浓缩了历代骚人墨客的诗联故事,展现了青山秀水的美丽图景。瑰丽多姿的文化滋润了这里的山水,神奇焕彩的山水孕育了这里的文化。
九曲莲池:
九曲桥静卧在莲池之上,九曲桥倒影在莲池之中。莲池里,依稀可见昔日众多的莲花仙子,在为那才高八斗的罗隐先生浣洗衣衫。
亲子乐园:
嬉嬉大象,坐坐石马,荡荡秋千,玩玩淘气堡,爬爬软体攀岩,睡睡蹦蹦床,这里近5000平方米的游乐场地,是孩子们的乐园,是年长者返老还童的天堂。
挹仙台:位于石莲洞前,它是当年罗隐先生经常邀约八洞神仙坐谈论禅的地方。这里仙境迷幻,仙风飘荡,仙气袭人。台对面中国楹联协会原主席马萧萧的题刻:“自有高人隐古洞,寻仙何必上蓬莱”更给此地增添了无穷无尽的韵味。
石上朴:极为珍贵的榆科落叶乔木。它生长缓慢,木质细腻坚硬,是比较少见的树种之一。生长在这里的高约三丈余的石上朴,挺立于石崖之上,扎根于石缝之中,栉风沐雨,傲然顽强。
神虎石:传说五祖弘忍某年秋日的一天傍晚正在山上聚精会神地念经,被一群饥肠辘辘的野狗看见了,这群野狗正欲无礼,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天庭中金光一闪,降落下一头猛虎守卫在弘忍近旁。野狗们见此,吓得逃之夭夭。对身边发生的这一切,弘忍一无所知。后来,为了守卫弘忍,这只猛虎终于坐化成了石头。
十二生肖:是由十一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即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所组成,用于记年,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些动物,当年集聚在河西山上,据说是为归依五祖而来的。
龙眼泉: 公元18年,松兹大地久旱不雨,河水断流,池塘枯竭,田地皲裂,禾苗干焦。为了替老百姓祈求上天降雨,六月六日,曾在朝廷担任过中散大夫(谏官),只因秉性忠直,且有强烈的爱国热忱,多次上书弹劾王莽,而遭报复被贬为松兹(今宿松)县令的西汉末年四川人张何丹于河西山水口雨坛上中暑身亡。此举感动了上天,后来王母娘娘命青龙下凡送雨,青龙下凡后,因当地百姓个个都能说上张县令的不少利民故事,于是这条青龙也就干脆驻守在此不再归天了。年长日久,龙也成了化石,但它始终没有忘记,要给这里的百姓送水抗旱,后来,它就从自己的眼睛中长年累月的溢出清泉。
金蟾望月:传说一群蟾蜍被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所感动,于是它们跟随李白浪迹天涯。唐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举兵叛乱,李白自河南开封来到宿松。这群蟾蜍也一路跟来。一天,李白与当时的县令闾邱在山上对酌亭谈诗喝酒,跟来的蟾蜍则在山林中吮吸着清新醉人的空气,捕食着草丛里游走的昆虫。直到月亮出来了,它们也累了。看到诗人仍在饶有兴趣地和县令喝酒谈诗,它们想趁机歇会儿,并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月色,待它们从明月当空时再回过神来,李白和闾邱却早已下山了。于是,它们只好呆在这里,终年“举头望明月”,以此表示对李白的永久思念。
海豚沐日:一次,五祖弘忍在此坐而论道,四面八方不少有灵性的动物也来听讲。这天,整个山上,香气弥漫,阳光明媚,轻风飘荡。所有人、畜、禽、兽都沉浸于心旷神怡的仙境中。东海海豚腾空而起来到这里后,听着仙乐,沐浴着阳光,被眼前的情景所陶醉,乐而忘返地长久坐化在这里了。
黑猩护林:千百年来,一只忠厚老实的黑猩猩驻守在这河西山上,护卫着眼前的树林。无论是酷暑盛夏还是冰雪严冬,它都忠于职守地坚守在岗位上。猩猩原本是好动的,这只黑猩猩为什么如此乖巧呢?据说,当年八洞神仙中的何仙姑有一天来到山上采摘了不少野果,这只猩猩不仅抢夺了何仙姑的野果,而且还对仙姑伸手动脚起来。一气之下,仙姑责令它原地不动,永远守卫在这里。
狮卧山林:唐朝贞观年间,天下太平,物阜民丰。但宿松河西山这一带虎狼成群,蛇蝎众多。它们经常为非作歹,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少麻烦。当朝天子感觉到这种情况与世间形势很不协调,于是决定对这里进行整治。天子的想法,得到了玉皇大帝的恩准,便派出狮子大王亲自挂帅,镇守在山上。从此,虎狼等猛兽少了,蛇蝎也收敛了,山上山下自然和谐了。
一线天:一宽数米、高近10米的巨石临崖而立,横跨在河西山北侧崎岖险峻的山道中。石中开裂能容二人并行之路径。石上露出一线豁口,人行走在石道中,恍若进入了另一个幽静的世界。
石莲酒家:青瓦白墙的徽派风格,情调别致的漂亮餐厅,四水归一的透明天井,韵味十足的文化氛围,优质优价的可口美味,热情周到的接待服务,无不让人有宾至如归之感。3000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近30余个特色各异的包间,可容纳500余人同时就餐。
2011年3月11日续
本文由宿松新世纪论坛编辑采集整理,原载《宿松古今纵览》博客,未经作者许可,严禁转载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