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宿松县志(1990年版)(卷二十一 教育)

[复制链接]

2015-5-8 17:17 24358 1

论坛编辑 发表于 2012-7-15 18:44 |阅读模式

论坛编辑 1#

2012-7-15 18:44

  宿松县志(1990年版)(卷二十一 教育)

2012-05-19 22:07:39|  分类: 宿松县志(1990年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卷二十一 教育
  宿松县普通初中学生数发展情况
  宿松县普通高中学生数发展情况
  宿松历史悠久,文化比较发达。明初,县城设立禹江书院,清康熙年间,城乡社学46所,私塾遍及乡里,这些教育场所,为普及识字教育,传播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清末,废科举,兴学校,邑人贺廷枢首创维新中学堂。之后县内有识之士,先后办起县立高等小学堂、师范传习所、私立高等、初等小学堂。民国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县立高等小学、区立小学校、私立北山中学纷纷设立。至民国十六年(1927年),全县有小学80余所。后来,天灾兵祸频繁,教育处于停滞状态。廿二年,北山中学3个班仅有学生19名。廿四年,全县小学学生减少为633人。二十八至二十九年,在抗日救国精神鼓舞下,省立临时第三中学、七邑联中分校先后在宿松县创立,私立北山中学一年级招生247人;乡、保国民小学177所,学生1.13万人,民教部学生2800人,宗族祭田办学100余所。民国三十年至建国前夕,国难天灾,县立中学、北山中学均遭日军飞机轰炸、六迁校址,后北山中学因所谓“赤化”遭省府封闭。小学校数虽有所增加(1947年有187所),一般有名无实,但私塾发展很快,遍及乡村,成为县教育的一大特色。
  建国以后,县教育事业出现新的局面,民主政府接收旧政权公、私立中学各1所,公、私立小学各5所,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挂名的乡、保小学亦被接收。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学校逐年增多。1957年底,全县社办小学426所,公办小学316所,学生共3.43万人,中学2所,学生836人:教育教学质量普遍提高;工农业余教育发展很快。在肃反和反右斗争中,有277名教师被错误处理,使县教育受到严重破坏。1958年以后,教育战线也掀起了“大跃进”。1960年,中学增至6所,学生2452人,民办小学发展到525所;加之片面强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停课大炼钢铁,大办工厂、农场,师生夜以继日劳动,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1962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学校进行调整,逐步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1964年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1965年,城乡“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发展到1786所,学生2.66万人,连同全日制小学,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平均76.6%,1/3以上公社入学率达90%以上。
  十年文革期间,教育惨遭浩劫,教师被揪斗,学生“停课闹革命”,大批学生外出串连,派性严重,武斗事件时有发生。校舍、教具损失惨重。1969年,小学下放到大队办,教师回原籍;不拿工资拿工分,后又在教师队伍中开展“一打三反”和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加之贯彻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座谈纪要》,社会上把教师当成“臭老九”,给教师戴上了精神枷锁。1973年,学校开展“反复辟、反回潮”,1975年学习辽宁农学院所谓办学经验,走出课堂搞开门办学,学校秩序混乱,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同时盲目发展中学,1976年完全中学、初级中学、小学附设初中班共155所(处),学生2.23万人,是文化大革命前的12倍,造成经费、校舍、教具、师资比例失调,挤用了小学校舍、教具,占用小学教师和经费,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教育质量。
  1978年以后,教育经过“拨乱反正”,党的知识分了政策逐渐得到落实。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教育战线出现了空前未有的可喜局面。通过调整学校布局,改革教育结构,中学进行“消肿”,撤销了5所完全中学,取消厂小学附设初中班,办起了3所职业高中和2所职业初中,恢复了校长责任制,加强了学校领导力量。目前,全县形成了村村有完小、初小,乡乡有辅导小学和初中,区有完全中学(或职业高中)的一个多层次的教育网络;初步出现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与民办,全日制与多种形式办学并举的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结构。通过“三结合”改貌和集资办学,逐步改善了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全县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逐年提高。中学从1978年以来,为高等学校输送了2137名新生,为工农业生产培养了数万名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的新型工人和农民。
宿松历史悠久,文化比较发达。明初,县城设立禹江书院,清康熙年间,城乡社学46所,私塾遍及乡里,这些教育场所,为普及识字教育,传播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清末,废科举,兴学校,邑人贺廷枢首创维新中学堂。之后县内有识之士,先后办起县立高等小学堂、师范传习所、私立高等、初等小学堂。民国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县立高等小学、区立小学校、私立北山中学纷纷设立。至民国十六年(1927年),全县有小学80余所。后来,天灾兵祸频繁,教育处于停滞状态。廿二年,北山中学3个班仅有学生19名。廿四年,全县小学学生减少为633人。二十八至二十九年,在抗日救国精神鼓舞下,省立临时第三中学、七邑联中分校先后在宿松县创立,私立北山中学一年级招生247人;乡、保国民小学177所,学生1.13万人,民教部学生2800人,宗族祭田办学100余所。民国三十年至建国前夕,国难天灾,县立中学、北山中学均遭日军飞机轰炸、六迁校址,后北山中学因所谓“赤化”遭省府封闭。小学校数虽有所增加(1947年有187所),一般有名无实,但私塾发展很快,遍及乡村,成为县教育的一大特色。
  建国以后,县教育事业出现新的局面,民主政府接收旧政权公、私立中学各1所,公、私立小学各5所,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挂名的乡、保小学亦被接收。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学校逐年增多。1957年底,全县社办小学426所,公办小学316所,学生共3.43万人,中学2所,学生836人:教育教学质量普遍提高;工农业余教育发展很快。在肃反和反右斗争中,有277名教师被错误处理,使县教育受到严重破坏。1958年以后,教育战线也掀起了“大跃进”。1960年,中学增至6所,学生2452人,民办小学发展到525所;加之片面强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停课大炼钢铁,大办工厂、农场,师生夜以继日劳动,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1962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学校进行调整,逐步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1964年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1965年,城乡“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发展到1786所,学生2.66万人,连同全日制小学,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平均76.6%,1/3以上公社入学率达90%以上。
  十年文革期间,教育惨遭浩劫,教师被揪斗,学生“停课闹革命”,大批学生外出串连,派性严重,武斗事件时有发生。校舍、教具损失惨重。1969年,小学下放到大队办,教师回原籍;不拿工资拿工分,后又在教师队伍中开展“一打三反”和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加之贯彻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座谈纪要》,社会上把教师当成“臭老九”,给教师戴上了精神枷锁。1973年,学校开展“反复辟、反回潮”,1975年学习辽宁农学院所谓办学经验,走出课堂搞开门办学,学校秩序混乱,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同时盲目发展中学,1976年完全中学、初级中学、小学附设初中班共155所(处),学生2.23万人,是文化大革命前的12倍,造成经费、校舍、教具、师资比例失调,挤用了小学校舍、教具,占用小学教师和经费,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教育质量。
  1978年以后,教育经过“拨乱反正”,党的知识分了政策逐渐得到落实。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教育战线出现了空前未有的可喜局面。通过调整学校布局,改革教育结构,中学进行“消肿”,撤销了5所完全中学,取消厂小学附设初中班,办起了3所职业高中和2所职业初中,恢复了校长责任制,加强了学校领导力量。目前,全县形成了村村有完小、初小,乡乡有辅导小学和初中,区有完全中学(或职业高中)的一个多层次的教育网络;初步出现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与民办,全日制与多种形式办学并举的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结构。通过“三结合”改貌和集资办学,逐步改善了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全县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逐年提高。中学从1978年以来,为高等学校输送了2137名新生,为工农业生产培养了数万名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的新型工人和农民。
第一章 私塾书院
第一节 私塾
  类型
  私塾:是本县旧时各地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形式。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木梓、凉亭、套口、韩文、柳溪、佐坝、毛坝、梅墩等乡,有私塾133所,学生达1768人之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7月,长岭一个区仍有私塾76所,私塾的类型较多,主要有:
  邀馆:由塾师委托亲友或学生家长邀集学生一、二十人设馆讲学,全县此类学校甚多。
  门馆:有声望的塾师在自家或祠堂、庙宇设馆,学生慕名前来求学。
  专馆:官绅、地主、豪商之家,聘请有名气的塾师来家坐馆,教授子弟,学生甚少,以“东家”子女为主,有时也吸收少量亲戚或邻居的子女,全县此类学校甚少。
  根据塾师学识高低,学生课业深浅,私塾又有蒙馆和经馆之分,也有既是经馆又兼蒙馆的混合馆。私塾无明确的学制,无一定修业期限,贫穷人家读两、三年,以识字为满足,富者则先读蒙学、经馆,需时十余年,谓之读“长学”。
  教材教法
  蒙馆学生较小,教材主要采用《三字经》、《四、六言杂字》、《百家姓》、《千字文》、《女儿经》、《增广贤文》、《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四书》等。经馆学生年龄较大,教材主要采用《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左传》、《古文释义》、《古文笔法百篇》,《古文辞江纂》、《东莱博议》、《纲鉴总论》、《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古籍。科举时代还要做“试帖诗”、“八股文”。蒙馆的教学方法,主要采取“个别点教法”,特别注重写、认、读。经馆的教学方法,往往因塾师的学识和经验而异,有的程式泥古,死记硬背;有的注意启发,循循善诱;有的编组讲课,因材施教。
第二节 书院、杜学及义学
  书院
  书院始于唐,盛于宋。宿松以“禹江书院”为最古,又名日新书院,院址在县治西北半里处(今城关粮站所在地)。
  明朝初年,郡守李禹江建外门3间、二门3间、左右直房各6间。厅后为清凉亭。弘治丁巳(1497)年,县令施溥在旧址上建社学。乾隆十三年(1748年),旧学屋圮废,邑绅石述等捐房一幢作义学,地址在黎协河东南义学旁,改名为松滋书院。书院是供举子、童生学习的处所,以研究儒家经典和教习“八股文”为主,间或议论时政,对发展学术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其教学方法,以个人攻读、相互研讨和集中讲解为主,主持人称“山长”,另设教习。山长和教习,多为科举出身的知名人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松滋书院为松滋学堂。
  社学
  社学是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学校。元制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称社学。农闲时令子弟入学,选择通晓经书者任教。教材主要是:《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等。明代社学盛广,教育内容增补御制大诰,当朝律令及冠婚丧葬等礼节。据《宿松风土史》载,康熙十六年(1677年),宿松县令胡永昌积极倡导公益,创建义学,重建松滋书院,另设社学46所,学生不受名额限制。
  义学
  义学亦称义塾。是旧时由私人捐资或寺庙、公堂、会馆之田产及地方杂捐收入兴办的一种免费学校。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宿松县令胡永昌奉令捐资劝助,建义学若干所,每所聘义师1人,每年报酬白银12两,对著名的义师,膳给从优,对捐置学产的人则上报部院,赐匾褒扬。义学的规模较小,课业较浅。学生年龄多在10岁以上。教材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等书。教法大体是先生教几句,学生背几句,只重读认,不求甚解。
第二章 普通教育
第一节 学前教育
  教育形式
  建国前,县内对幼儿学前教育,主要是家庭自然教育,正规的幼儿教育极其落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县城松滋小学附设一个幼稚班,次年入幼稚班幼儿35人,二十三年停办。
  建国后,1952年,县城办了1个幼儿班,入园幼儿32人,有教员2人。1958年,搞大跃进,全县办起了86个幼儿园(所),91个班,入园幼儿3163人,教职工95人。1961年后,幼儿园在5~20所之间徘徊。“文化大革命”期间,幼儿教育出现低潮;1975年,全县仅1所幼儿班,25名幼儿,1名教师。80年代初,幼儿园(班)逐步发展,1985年,全县有18个幼儿园,学前班4个,入学幼儿770名。
  教学内容及方法
  幼稚班设有唱歌、跳舞、游戏、讲故事及简单的卫生常识等课程。
  建国后,幼儿园(所),设有语言常识、计算、体育、音乐、美工等五门课程。有的还开设游戏课和活动课。根据幼儿年龄与班级高低,其教学要求与原则亦有高低之分。采取的基本教学方法是:观察法、讲解法、演示法、提问谈话法、实践(练习)法和游戏法,这些方法的运用,往往是相互渗透、结合进行。
第二节 初等教育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宿松松滋学堂,更名为宿松高等小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美以美”教会福音堂附设初等小学3所,许岭分堂设初等小学1所,抗战前停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圣公会于县城东门赁房开堂,附设初等小学1所。光绪三十三年,二郎庄在二郎庙设立公立小学堂1所;北乡(趾凤乡)水月庵,设初等小学堂1所;二郎庄众姓集资在关帝庙设私立公益高等小学堂1所,该校连送四届毕业生后停办。同年,团林庄(今凉亭区)和乔木尹家田铺分别设立了私立培英二等小学堂和私立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陈汉区朱氏就祠堂设1所私立日新二等小学堂(民国四年停办)。民国元年(1912年),改宿松官立高等小学堂为宿松高等小学校,民国二年(1913年),邓家庄(今二郎区)周氏家塾设私立高等小学,县城儒学明伦堂设县立国民学校,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内附设女子国民学校。至民国七年,县共增设公立高等小学5所。以后,小学逐年有所增加。
  民国十九年(1930年)宿松县小学教育概况表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乡村私立小学改为乡、保小学、全县乡镇小学24所(初高级合设),270保大都设有保小(初级)。民国二十九年,凉亭河设立省立临时完小,后并入凉亭乡中心国民学校。民国三十二年,乡、镇、保小学改为中心国民学校和国民学校。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所到之处,学校停办,复兴沦陷区仅存复兴、坝头、汇口3所完全小学。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全县设有乡(镇)中心国民学校25所,84班,保一级的国民学校160所,200班。宿松示范中心学校更名为宿松简易师范附属小学。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以后,宿松的小学教育出现相对稳定的发展局面。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全县有乡(镇)中心国民学校27所,162班;保一级国民学校220所,540班,但大部分保级国民学校名存实亡。
  建国以后,县民主政府接管了城关、许岭、坝头、凉亭、二郎5所公立小学和崇文、文师、阳抱、光德、高塘等5所私立小学。下年,县以老解放区的教育经验为基础,恢复改造旧学校,重点新办了4所完全小学。恢复农村私立小学27所,在校学生2369人,全县共有公、私立小学31所,87班,在校学生3146人。同时,县逐渐把私塾转化为民办小学。1950年私塾转为民办小学有5所。1951年385所,1952年21所,1953年,私塾这种沿袭了数以千年的教育形式在宿松县基本消失。
  1956年,全县公办小学充分挖掘潜力,充实班级人数,实际在校学生达3.43万人。1957年底,全县办有426所不正规的小学,以弥补办小学的不足,促进了小学的普及。大跃进时期,全县民办小学发展到525所。1959年,全县小学大搞“红分化”,撤并公办小学51所,民办小学121所,精简教师94人。1960年,由于“五风”灾害,农村人民生活困难,各级小学学额不巩固。
  1961年,贯彻党中央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逐渐克服连续三年严重灾害所带来的困难,挽回工作的失误所造成的损失。恢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加强了基础学科的教学,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所提高,学校的民主风气也有所增强。1964年,贯彻刘少奇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全县共办耕读小学1443所,学生达1.3万人。1965年,全县公办民助耕读小学1786所。在校学生达2.66万人,连同公办全日制小学学生一起,适龄儿童入学率增到90.6%,但耕读小学的发展和巩固工作不够平衡。领导、教师、经费、校舍、教材等问题。均未能全面落实。
  1966年7月,全县小学教师集训3个多月,许多教师被打成走资派、黑帮、反革命分子。有的被抄家,被批斗、站街示众、戴高帽子,精神上受到无情打击,肉体上遭到残酷折磨。其时,学生成立造反组织,停课闹革命。被打成“牛鬼蛇神”的教师,被关过“牛棚”、“鬼棚”。不少学校学生发生武斗,教学设施遭到严重破坏。1968年,宿松各级学校废除了招生考试制度,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招生。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教师无法教学。招生工作中的“开后门”风随之盛行。同年,“工人宣传队”、“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学校,学校原组织领导全部瘫痪。1969年,县农村小学全部下放到大队来办,教师全部回原籍。形成有的大队教师多得无法安置,有的大队却无教师授课。学校教具无人管理,这对小学教育是一次严重性的破坏,到1972年,宿松小学教育开始出现生机。全县小学发展到1112所,在校学生6.36万人,1975年至1976年,由于盲目发展普通中学,纷纷把小学中的优秀教师抽到中学任教,严重地削弱了小教师资力量,挤占了小学的校舍和设备。
  粉碎“四人帮”后,宿松县陆续平反了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案,改正了教师中的错划右派分子。1980年,县文教局进一步调整充实了小学的领导班子,从中青年教师中选拔了22人担任了校长、教导主任,并在注意学科配套的前提下,整顿了教师队伍,辞退了超编民办教师114人,本着有利普及、有利提高的原则,调整了全县的小学布局,进行了适当的撤点并校。1982年,全部摘掉小学附设初中班的帽子,校舍设备归还小学,教师回到小学任教,小学布局进一步作了合理调整。全县小学762所,其中完小364所,还有多种形式办学371处,逐步完善了小学的管理制度。
  1985年,全县有重点小学和辅导小学43所,村完小354所,初小321所,共3026个班,在校学生10.82万人。
  宿松县小学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表
  宿松县1985年度辅导小学概况表
  学制与课程
  学制:清末,宿松高等小学堂使用“癸卯学制”,规定初小五年,高小四年。民国元年(1912年),改用“壬子学制”,初小四年,高小三年。民国十年改用“壬戌学制”,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一直沿用至1968年。1952年和1963年,重点小学曾在短期内试行过五年一贯制。1969年,全县全面推行五年一贯制。1972年,改秋季始业为春季始业。1978年改春季始业为秋季始业。1983年秋,实验小学、城关小学、复兴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实行六年一贯制。
  课程:民国初年,初级小学开设修身、国文、手工、图画、唱歌、体育等课程;高级小学增设本国历史、地理和理科等课程。民国十一年(1922年),教育部规定,小学开国语、算术、社会、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等课程,高年级增开卫生、公民、历史、地理等课程。民国十八年(1929年)增设“党义”课。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规程》,小学开设公民训练、卫生、体育、国语、社会、自然、算术、劳作、美术、音乐等10科。
  1952年,中央教育部统一了小学教学计划,低中年级设语文、算术、体育、音乐、美工;高年级增设自然、历史、地理,各年级均设朝会、周会。每节课为45分钟。1964年,县实施《安徽省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增开劳动课。
  1965年,农村耕读小学开设周会、语文、算术、生产常识、音乐、体育6门课程;单班耕读小学只要求上好语文、算术。“文化大革命”初期,停课闹革命,教学秩序遭到破坏,教学计划无法执行。1968年,陆续上课,全县小学只设有政治、语文、算术、军体、唱歌等课程。1969年,全县中小学合并课程,组建“新课程”,小学开设语文课程,以学习“老三篇”(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语录”为主;体育课改为军体课,音乐课则以“语录歌”、“样板戏”为主,还开设革命大批判课。
  粉碎“四人帮”以后,五年制小学教育逐步走上正轨。1978年国务院批准颁发《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小学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自然常识、体育、音乐、美术,并进科目5~8门。宿松县外语因缺师资未开;秋季,使用全国统编教材。目前,小学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高年级恢复历史、地理课。
  行政管理与业务辅导
  行政管理:建国前,私塾及私立小学由塾师和校长自行管理,公立学校由校长管理。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全县乡、保级小学均由当地乡、保长兼任校长,对学校进行管理。
  建国后,县全日制小学实行县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的双重领导,以县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小学行政人员统一由县任命,教师由县统一调配。民办小学由乡(镇)村(街道)管理,报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全日制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班级较多的学校设副校长,教导主任协助校长办理教学和行政事宜。辅导小学和重点小学的会计,协助校长做好财务管理和后勤工作。各班设班主任,在校长领导下,处理班级事务,抓思想政治教育,配合科任教师搞好各科教学。1958年,农村小学曾下放给公社管理。1963年3月,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又收归县教育部门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原有领导机构瘫痪,由“造反派”、贫宣队和师生代表组成的校革委会取代了原校领导。1978年恢复了校长责任制,全县小学均配备了校长、教导主任,有关教育管理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重新恢复和健全。1985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学校分级管理,小学由乡办乡管。
  业务辅导:为加强小学业务辅导,1951年县第一届文教行政会议决定:以行政区为学区,建立中心小学及重点小学,作为业务辅导中心。全县建立9所中心小学,下设83个辅导区,建83所辅导小学(其中7所重点小学)。中心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在学区范围内行使小学教育,教学的辅导职能。以后,中心小学时有增减,“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心小学、辅导小学被取消。1973年,县革委会决定恢复公社辅导小学,负责对公社小学业务辅导。辅导小学的辅导任务主要是组织全社小学教师学习政治理论和教学业务,组织教研活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总结、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制定学年计划,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工作情况,向下属学校布置有关教育、教学工作;做好辅导区范围的普及初等教育的规划和方案,按要求完成普及任务。
  普及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是基础教育。建国后,党和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组织学龄儿童入学。1952年,学龄儿童入学率为51.5%。1965年,采取两条腿走路方针,有44个公社适龄儿童入学率由1964年53.2%,上升到76.6%,其中有13个公社达90%。同年,县人委召开教育会议,从公办小学抽出135名教师到条件较差的地方增办107所学校,并办起了各种形式的耕读小学1786所,在校学生2.66万人,加上公办全日制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0.6%。“文化大革命”期间,普及小学教育工作有名无实。1978年,随着农村生产的发展,我县普及初等教育工作有较大的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2%。1979年以后,各级领导部门和学校,把普及初等教育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重点,采取行政和经济措施,组织适龄儿童入学,提高入学率,巩固率和合格率。1984年,全县组织200人的普及教育宣传队,深入乡村,动员了7000名适龄儿童入学,同年秋,县有关部门组织工作队下乡动员女孩入学,当年,有长湖、长铺、韩文、河塌、朱湾、北浴等乡普及了初等教育。
  宿松县1984年普及初等教育概况表
第三节 中等教育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邑人贺廷枢在趾凤乡三泽冲筹办维新学堂,次年开学上课,开设中文、西文、体育、图画等课程,学堂不收学费,光绪三十年停办。
  民国二年(1913年)年底,北山段斌(字熙之)兄弟筹建宿松私立北山中学。以段氏公有田租岁入约5000元为学校基金,以松塘庄之段觉公祠为校址。次年四月开学,学生44名。民国八年,第一届9名学生毕业。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学校两个年级仅有学生19人。次年,宿松遭遇特大旱灾,学校被迫停办。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共产党人孙益坚为首在宿松组织抗日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以小学为基地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公私立小学发展很快,促进了中学的发展。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秋,张柱中、祝祖光、吴耀南等筹建七邑联中(太、宿、望、怀、桐、潜、岳),校址在陈汉区入山居;叶海初、叶符初、项卓民等在县城创立宿松县初级中学。熊材炎、项克理、段松椿等恢复停办了6年的私立北山中学。这一时期,中学在校学生达700人。民国二十九年春(1940年),七邑联中分校并入宿松县立初级中学。次年,北山中学亦因“赤化”被省府勒令停办,一度作为宿松县中分部,保存建制。40年代,县立宿松初级中学和私立北山初级中学,共培养了1284名毕业生。
  建国后,人民政府根据中央关于“在新区应坚持执行维持原有学校,逐步作可能与必要的改善”的方针,对接收过来的宿松县立初级中学和私立北山中学,进行初步改造,如取消训导制,停授“公民”和“童训”课,废除体罚,宣讲时事政治,安排生产劳动等。是年夏,两校毕业生144人。秋季,私立北山初级中学从许岭迁县城,与宿松县立初级中学合并。并利用其校产为办学经费,暂用宿松私立北山初级中学校名。1950年春,改私立中学为公办,更名皖北区宿松初级中学。夏季,建国后的第一届35名初中生毕业。秋季招收47名建国后第一届初中一年级新生。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期间,我县中学班级由3班增加为8班,学校由149人增到353人。1957年,在二郎区鹅颈湾新建宿松第二中学(花凉亭初级中学),初中一年级3个班共招收177名新生。
  1958年全县增设九姑、复兴、凉亭、程集、陈汉5所初级中学,宿松中学改为完全中学,高中一年级招收43名新生。全县初中在校学生1516人。9月底,民办中学发展到41所,后调整为26所,学生742人。1960年,初中在校学生数2501人,是1957年的3倍。1961年6月,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县委决定九姑、程集、凉亭3所全日制初中改为业余初中,全年农忙假8个月,业余时间学习4个月,次年改学习时间为8个月。1963年,全县初中在校学生1245人,1966年达1930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中学停课闹革命,学校、校舍、桌凳、教学设备损失惨重。农业中学全部停办。1968年,中学招生,根据毛泽东关于“小学附设初中班,这种办法还是好办法,先进经验”的指示,陈汉、许岭、佐坝3所中心小学及隘口、北浴、长溪、下仓、东洪、程营、汇口、占峦、朗岭、程岭等小学附设初中班。此时,全县完中1所,初中5所,小学附设初中班13所,共有58个初中班,在校学生2732人。1969年普通中学迅猛扩展,1970年继续增长,初中校数达71所,146班,学生增到7948人。1972年,初中校数基本稳定,部分初中向完中发展,有宿松中学(原有的)、许岭、花凉、凉亭、程集、复兴、九姑、陈汉、工农、东风等10所完中,28个班,高中学生1533人。1976年,完中增到15所,其中有高岭、河塌、新安、程岭等地自发办起的高中、初中63所,另有小学附设的附中班77所,初高中在校学生总数达2.23万人,是“文革”前的15倍。此时学生上小学不出大队,上初中不出公社,上高中不出区。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1978年秋,县委遵照省委“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首先对各中学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加强。13所完全中学的校长由科局级干部担任。58所初级中学校长配备了公社级干部担任。此外,抓紧教师归队工作。把“文化大革命”中调离教师队伍仍适合做教学工作的人员选调归队。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两年中,各中学通过拨乱反正建立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1977年普通初中由1975年的40所增到64所,招收新生1.17万人。在校学生达2.88万人,均为建国后的最高数。另外小学附设初中班招收新生549人。1977年,增加汇口、隘口两所高中。1978年,增设城关高中,并筹建宿松第二中学。全县完中达13所(不含二中),连同地方自办的高中有18所,在校学生达4507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县政府首先对高中采取调整压缩的办法,撤销陈汉中学高中建制,改为初中。1980年撤销汇口中学高中建制,改为初中。1982年,撤销城关中学高中建制,改为初中。全县完中总数由13所减为10所,落实了“一区一所完中”的规划。1979年对初中也作相应的整顿,由1978年的58所减到41所。此后校数虽稍有增减,其布局基本上稳定在一社一所初中的规模上,小学附设初中班,从1979年,逐年减少。至1982年全部撤销。
  1980年佐坝区工农中学普通高中班停止招生。1983年与王岭初中合并招收农业班1个,学生50名,学制3年,改名宿松县王岭高级职业中学。1983年在复兴区的曹湖,程集区的向阳两所初中的基础上试办曹湖和向阳两所四年制农业初级中学,两校各招收学生50名,1984年,改许岭中学为宿松县许岭高级职业中学,学制3年,招收学生100名,设多经专业,改宿松第二中学为宿松县职业高中,招收学生100名,学制3年,设财会专业,程集中学、宿松中学1978年分别被定为地区和县的重点中学。1983年,东洪、红星(广福)、木梓、王岭(佐坝)、光荣、破凉、长铺、复镇、城关、东风(五里)10所初中分别为地区规划的各区、乡、镇首批要办好的学校。王岭农业中学。为地区同类中学中的重点。1984年,汇口乡杨林私立中学招收初一新生66名。1985年河塌张畈私立中学有学生68人。经过调整改革,1985年,全县普通完中有宿中、程集、凉亭、复兴、九姑、花凉、隘口等7所。在校学生2075人,普通初中42所,在校学生1.89万人,有县职业高中3所,曹湖、向阳农业初中2所,农、职业学校在校学生600多人,1985年,全县初级中学和完全中学基本情况见下表:
  1984~1985年度宿松县初级中学简况表
  1984~1985年度宿松县完全中学、职业中学简况表
  学制和课程设置
  学制:清光绪二十八年(即壬寅年),由朝廷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有新的系统完备的学制之始。该学制规定中学堂修业期限为四年。翌年(即癸卯年),全国实际推行《钦定学堂章程》,称癸卯学制。该学制改中学修业期限为五年(不分初、高学段)。清末宿松维新中学堂只办了三年,故无毕业生。民国十一年(1922年),颁布新学制,规定中学修业期限为六年分段,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 《中学暂行条例》中仍规定中学修业期限初高中各为三年,但依设科性质,定为初中四年高中二年。尔后,县立初中、北山初中均执行初中三年修业期满的学制。该学制延续时间甚长,后为新中国所采用。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了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中学的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修业年限各为3年。均单独设立,教学内容采取一贯制的精神。同时照顾到分段的需要。1958年起,宿松中学初、高两级合设,改为完全中学。
  1961年,宿松县委决定九姑初中、程集初中、凉亭初中,改制为业余初级中学,全年学习4个月,8个月为农忙假期。1962年县教育局通知复兴初中、九姑初中、程集初中、凉亭初中为农村全日制初中,执行“八二二”计划,即两个月劳动,两个月假期。8个月学习。宿松中学和花凉亭初中为执行“九二一”计划的完中和初中,即9个月学习,两个月假期,一个月劳动。
  1968年初中修业年限改为两年。1969年部分初中与当地小学合并成立七年制的“五?七”学校(小学、初中五、二分段)。部分完中与小学合并成立九年制“五?七”学校(小学、初中、高中五、二、二分段)。
  1970年,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决定,将初中修业期限恢复到3年,并从本年春季入学的初一新生开始实行。1982年程集中学高中改制。1985年,宿松中学高中改制,1984年复兴中学、凉亭中学高中改制,修业期限都由2年改为3年。
  1976年,东风六圩、五七中学和高岭向阳五七中学,一度实行队校合一,学校既是大队的教育单位,又是大队的生产单位,也是大队的科研单位,学生亦学亦农,教员亦教亦农,社员亦学亦农亦教。
  中学学年度的始业时间,中央教育部通知从1953年起一律不收春季始业班次。此后都为秋季始业。1970年起,招收初一新生,改为春季始业。1978年由春季改为秋季,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依次延长半年。
  课程设置:《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的设学以“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底”为宗旨。因而学科设置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术、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12种。每周上课36小时,其中读经讲经占课时的四分之一。
  安徽省1923年中学初中部必修学程表
  同时为适应学生个性与社会需要,第三学年增设选修课程。选修课有应用文、文字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写生、国乐等。
  建国以来,开设的科目,大体上可分四大类:第一类:语文、数学、外语;第二类: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第三类:体育、音乐、美术;第四类:劳动技术课、生产知识。30多年中,设置的科目内容及课时分配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时有变动。
  招生
  清末宿松维新中学堂原计划招收学生50名。由于乡村风气闭塞,新学声望不高,报名者才及招生数的一半。
  民国时期,私立北山中学、七邑联中分校及宿松县立初中,均系各校独自招生,学校出题,组织招生考试,一般凭考试成绩,择优录取,亦有找关系、走后门的事。民间流传着“八行书(信笺)胜过百分卷”的话。
  建国以后,招生由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有关单位负责人组成的招生领导小组或招生工作委员会负责,由下属招生办公室具体组织招考、评卷和录取工作。招生期间,要做如下工作:
  文化考试:50年代初,分校独自招生,学校出题组织考试、评卷。1956年安徽省为了保证招生质量,并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决定保送一部分品学兼优。身体健康的应届初中、高小毕业生免试升入中等学校。1957年以后,按统一领导、统一命题、分校招生精神,采取多设考点,依考生志愿,分校录取的办法。高中考区、考点的划分由专署招生委员会决定。宿松属太湖考区,宿松初中设考点:初中考点的划分由县招委会决定,一般每个区镇设一考点。“文化大革命”十年,招生基本上不举行升学考试。1968年全面推行推荐选拔的办法,即由公社革委会、贫下中农代表、原毕业学校,提出初步推荐名单,由招生领导小组审查,提出录取意见,报县审查定案。1972年曾一度恢复文化考查,但以交“白卷”为荣,后来还作为“复辟”、“回潮”加以批判。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高中招生由省命题,地区组织考试评卷。县设考点,初中招生由县命题,区组织考试评卷,乡设考点。1982年以后,初、高中毕业生升学考前,进行预选。
  德、智、体全面衡量:1956年安徽省定的保送初中、高小毕业生免试升入中等学校的办法中,明确规定保送条件为:一、学习观点正确,并能自觉地积极学习,各科成绩一贯优良者;二、思想进步,品德良好,操行成绩列甲等者;三、经常坚持体育锻炼,注意清洁卫生,身体健康无疾病者。1957年的招生工作均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标准,择优录取新生。根据升学考试成绩,划定录取分数线段,作为智育的初步标准。通过原学校的操行评语或等第。反映学生的德育情况,高中招生一度要进行政治审查,由原毕业学校填写政审表,以保证新生的政治质量。1978年以后,够上中专和地区以上重点学校分数段的考生,都需全面进行体格检查。1982年至1984年评土地区级的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录取时照顾一个分数段。
  贯彻阶级路线:为适应工农文化翻身的需要,建国后认真贯彻了“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的原则,宿松中学1949年毕业生中出身劳动者家庭的只占18%,1951年,初一新生中工农子女占42%,1952年,初一新生中工农子女占68%;1958年花凉初中新生164名,其中贫农子女64人,中农子女71人,占学生总数82.3%。1960年宿松中学在校学生家庭成份见表:
  1960年宿松中学在校学生家庭成份统计表
  1963年,全县招收初一新生550名,其中工农子女501人,占总数91%。招收高一新生154名,其中工农子女149人,占总数的96.8%。1965年,《全县中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中规定:“在政治、学业、健康三方面条件都符合录取标准的考生中,优先录取烈属、工人、贫下中农子女、复员军人和参加体力劳动1年以上的知识青年,如这些考生思想品德确实好,其考试成绩略低于最低分数线(如五分左右)时,也可录取。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学招生实行推荐选拔办法,推荐条件,提出全面贯彻党的阶级路线,优先录取工人、贫下中农及烈军属子女。五类分子子女(地、富、反、坏、右)及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叛徒、特务、走资派的子女)录取名额“控制在招生总数的百分之一、二、三”。但实际上农村中学招生对这类学生概不选拔。
  粉碎“四人帮”以后,逐步肃清了招生工作中实际上的唯成份论的极左路线,强调了重在政治表现。1977年,考生的政治条件是:政治历史清楚,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革命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
  1985年,初中招生按县教育行政部门分配的招生计划,由区组织考试、阅卷,由招生学校录取,当年招收初一新生5850人,职业中学初中招新生104人。高级中学、职业中学招生,由县组织考试,按招生计划确定最低分数线,由各校录取,本年普通高中招生797人;职业中学高中招生249人。
  1963年,全县招收初一新生550名,其中工农子女501人,占总数91%。招收高一新生154名,其中工农子女149人,占总数的96.8%。1965年,《全县中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中规定:“在政治、学业、健康三方面条件都符合录取标准的考生中,优先录取烈属、工人、贫下中农子女、复员军人和参加体力劳动1年以上的知识青年,如这些考生思想品德确实好,其考试成绩略低于最低分数线(如五分左右)时,也可录取。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学招生实行推荐选拔办法,推荐条件,提出全面贯彻党的阶级路线,优先录取工人、贫下中农及烈军属子女。五类分子子女(地、富、反、坏、右)及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叛徒、特务、走资派的子女)录取名额“控制在招生总数的百分之一、二、三”。但实际上农村中学招生对这类学生概不选拔。
  粉碎“四人帮”以后,逐步肃清了招生工作中实际上的唯成份论的极左路线,强调了重在政治表现。1977年,考生的政治条件是:政治历史清楚,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革命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
  1985年,初中招生按县教育行政部门分配的招生计划,由区组织考试、阅卷,由招生学校录取,当年招收初一新生5850人,职业中学初中招新生104人。高级中学、职业中学招生,由县组织考试,按招生计划确定最低分数线,由各校录取,本年普通高中招生797人;职业中学高中招生249人。
第三章 中等专业教育
第一节 师范
  师范传习所
  宣统三年(1911年)设县立师范传习所,所址在治北问经精舍之映雪楼(今为宿松中学职工宿舍)。开设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博物、习字、图画、体育、教育学等科。学生不纳学费,毕业后任小学堂教员、传习所学制为一年。民国元年(1912年)毕业生62名。民国二年,传习所停办。至民国八年恢复,附设于县立高等小学校内。民国九年再次停办。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县治办师范讲习所一所,轮训小学教师。学习期限6个月,结业后发给教师合格证。
  简易师范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元月,宿松简易师范学校在花凉亭创立,以天主教堂为校舍。第二年迁祝家桥姚氏宗祠。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迁县城儒学。学制为四年。课程设置:一年级与普通中学同:二年级加授教育学、心理学;三年级加授小学行政、教材教法;四年级加授教育概论,教育理论学,主要时间,进行教学实习。
  学校开办时,招生一个班,40余人,接收由县立初级中学转入的一年制师范学生一班,30余人。此后每学年招收新生一个班。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元月,第一届毕业生39人受聘为小学教员。是时国民党政府根据“因应战时,紧缩预算”的原则,指令宿松简易师范学校停办,简师一至三年级3个班的学生共109人,并入宿松县立初级中学,增设师范科。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夏,第二届毕业学生33人以及非毕业班学生76人均离校,投身于人民革命事业。
  宿松师范
  建国以来,宿松县师范教育经历了“三起两落”(先后三次办校,两次停办)的过程。
  1951年9月,在县城东门外五里墩创办宿松初级师范学校。1952年下半年,迁城关小东门王章畈(现城关镇人民政府),学生修业年限为三年,招生对象为25岁以下的小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1951年下半年,招初师班学生53人,招初师速成班1班(修业年限为一年)学生47人。1952年下半年,招初师2班,学生88人,招初师速成班三班,学生139人。1953年下半年,招初师一班,学生45人。1954年毕业35人。同年安庆专区决定宿松初级师范停止招生。在校3个班、学生153人,附入宿松中学学习。宿松师范学校建制撤销。前后共培养872名新的师资。
  1956年9月,于城关镇东门外方家山新建校舍120余间(现县医院),重办宿松初级师范学校,学制3年。招初师7个班,学生350人。1958年初,因宿松各级小学师资奇缺,350名学生,全部提前毕业分配工作。同年招中师一班,学生41人,初师5班,学生323人。1959年,招中师1班,学生48人,招初师7班,学生348人(其中幼师1班,学生50人),另收师训2班,学生117人。1960年,招中师1班,学生46人,招初师4班,学生183人。1961年,中师毕业39人,初师毕业281人。初师停办,中师未招生。1962年,为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根据省委“办少些、办好些”的指示精神,宿松师范于该年8月停办。
  宿松师范学校,在办学中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在教学、生产、支农、文体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先后三次被评为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1960年,出席全国群英大会,荣获邓小平同志亲自题词的“先进单位”奖状。
  师范学校设下列科目:语文及语文教学法,数学及算术教学法、物理学、化学及矿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达尔文主义基础、自然及自然教学法、地理及地理教学法、历史及历史教学法、政治、心理学、教育学、少年先锋队的工作、体育及体育教学法、音乐及唱歌教学法、图画及图画教学法、教学工厂实习、农业生产基础知识等课。
  1979年6月,宿松师范在县城西郊杨泗庙(原为宿松五、七大学)重建。
  学校学制为3年、2年、1年。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三年。毕业后为中师学历。另担负一定的教师进修任务,从民办教师或在职教师中招收的学生,学制两年。毕业后为中师学历;在职教师进修一年的发给结业证书。自1979年秋至1985年上半年,共招收学生969人,其中3年制班学生461人,2年制班学生252人。两年制的在职小学教师进修中师的学生98人。一年制的在职教师离职带薪进修的学生158人。学生来自安庆地区9县1市。
  课程分为文化课和教育实习课两大类。文化课分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基础学科包括语文、数学、政治、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九科;专业学科包括音乐、体育、美术、心理学、教育学等五科。学生在实习前,还专门开设小学语文、数学教材教法。算术理论等课。教育实习课,是师范学校的必开课程,学生毕业前,一般用一个多月时间,先后到实验小学及有关辅导小学实习。
  1982年9月,增设函授部,培养提高在职小学教师的文化业务水平。招收不足中师水平的小学教师学习,函授中师的课程。四年中招收了两期学生,计137人,其中82级36人,83级101人,学制为三年半。开设课程有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学、教育学。
  1984年下半年,学校还为县计委代办了一个建筑材料班,入学学生40名。
  1981年以来,师范连年被评为县“五讲四美三热爱”先进单位。1982年被评为省、地先进单位。1983年《安徽日报》登载了一组该报记者在宿松师范拍摄的照片。1985年该校评为安庆地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该校学生写的《一个师范生的日记》(王唤春,82届学生)和《亮子大伯》(刘晓文,85届学生)收入了全国《师范优秀学生作文选》,王晓春的《一个师范生的日记》获1982年华东六省一市作文竞赛一等奖。
第二节 农校、农中
  农业学校
  1958年9月,中共宿松县委根据安徽省委的指示,在许家岭河街(现许岭区政府)创办宿松县初级农校,1960年下半年,迁县城西南徐家岭(新兴乡徐岭村)。其任务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有农业生产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身体健康的新型农民。毕业后参加农业生产。学制三年,招生对象是14至20周岁的高小毕业生。学生入校,国家每月供应大米40斤,发助学金5元。1958年下半年,招3班,学生193人,1959年招2班,学生120人。1960年,招5班,学生250人。1961年毕业3班,学生193人。1962年上半年停办,学校停止招生。
  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政治、语文、数学(包括算术、代数、几何、珠算、会计、统计、测量)、物理与农业气象、化学与土壤肥料、植物与作物栽培、动物与家畜饲养、农田水利、农业社的经营管理等科。每年上课周数:一、二年级各40周,三年级36周,不放寒暑假,放农忙假。每年约两个月。学生学习与劳动时间四、六开,即60%时间上课,40%时间劳动。学校有生产劳动基地200余亩,办有农场小型养猪场,前后共收山芋几万斤,水稻两万斤、小麦万余斤,养水牛16条,养猪百余头。
  农业中学
  1960年下半年,创办了松塘、三德、新耕3所初级农业中学,其招生对象、学制与培养目标,与县办初级农校基本相同。课程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农技等课。除大忙时间外,学生平时每周上课4天,劳动2天,星期天不放假。每月集中放假4至5天。学生一面读书、一面劳动,在劳动中实行评工记分,多劳多得。学校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学生转粮油户口关系到校。国家每月供应学生大米28斤,不足部份,由学校生产粮中补足。3所农中,每月人员工资1630元,公用经费380元。由于农中未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其所用经费,均是在教育经费指标内开支。1961年,教育经费缩减。1961年,农中停止招生。1962年7月停办。其学生部分转入改制初中继续学习,口粮自带,其余的回到所在社队生产。
  松塘农中:校址设在马塘乡的松塘岭,计房屋47间。1960年下半年招生四班,入学学生180人。有土地105亩。学校提出“冬津贴、春减免、夏自足、秋有余”口号,组织学生上山打柴3万多斤。
  三德农中:校址设在凉亭乡的阔坪坦。有房屋62间,1960年下半年,招生两班。入学学生120人,土地195亩。
  新耕农中:校址设韭山乡的新耕畈,计房屋47间。1960年下半年招生4班,入学学生240人,土地面积212亩。几年来,共收山芋近10万斤,小麦2万斤,芝麻1500斤,黄豆5000斤,养鱼1000尾,养猪20头,养牛14条,养鸭100只。
  (社)民办农业中学:1958年搞大跃进,全县办起了40所民办农业中学,入学学生933人。1959年增办14所,学生426人。1960年又办了14所,学生357人。民办农业中学的学制为3年。学生不放寒暑假,只放农忙假,忙时少学,闲时多学。在正常情况下,每周上课18~20小时,以完成每一学年总的教学时数为原则。课程设置有:政治、语文、数学、农业知识(如茶林、机械、化工等知识和技术)等4门课。有条件的学校,讲授一些理化、卫生常识课。有的农中还开设专业班。如九城农中、培训血防医生、农机手;张畈农中为社队培训卫生员、会计员、兽医员、农机员。民办农中,由所在乡党委、乡政府直接领导。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学业务上予以监督指导。校长一般由乡党政负责人兼任。有的农中建立了校务委员会,由乡的党、政领导和农业社有关的社长及中、小学校长等人组成,以解决学校中的重大问题。学校校舍,一般利用公共祠堂、庙宇。有的附设在公立完全小学里,有的利用民校或社队公屋,学生自带课桌、凳。办学经费国家每年给予一定的补助。主要靠收取学费和学校生产收益解决。学生每学期,交纳学费5~6元,或家长付出5~6个劳动日作为对教师的报酬和学校办公用费。有的从合作社公益金项内支出一部分公款。教师的待遇,一般以相当于当地农业社一个中等以上劳动力的收入为原则,每月工资20元上下。民办农中贯彻勤俭办学、勤工俭学的方针,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兴办了工厂或农场。北浴农中建立磷肥厂、木工厂、石灰窑厂;复兴农中栽培棉花一百余亩,学生不交学费。1965年,全县12所农中耕种土地500多亩,2座石灰窑、3口养鱼池、5000棵油桐树、600棵果树、700棵毛竹、30亩茶园。少数农中办学经费基本自给,或自给一部分。1961年,由于连续三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以致民办农中相继停办。
  1963年,为贯彻刘少奇提出的“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县以佐坝公社火星大队为试点。开办农业中学,当年招生一班,入学学生36人。1964年社办农中9所。学生370人。1966年,发展到12所,入学学生459人。其中,朱湾农中15人,二郎农中60人,趾凤农中30人,火星农中36人,程营农中47人,马塘农中30人,木梓农中40人,复兴农中41人,毛坝农中31人,张畈农中57人,新前农中32人,九城农中40人。1967年,民办农中22所、学生633人。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受到“批判”,把农中作为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苗子而扼杀。1975年,教育学大寨,学朝农,先后办起五?七农中8所,入学学生389人。1976年,五?七农中19所,在校学生864人。1977年以后,五?七农中停办。
第三节 其他专业学校
  卫校
  1958年8月,县创办了宿松初级卫校。校址设城关镇小东门原宿松师范所在地(现城关镇人民政府)。同年,招生60名。1959年,招生62名。1960年,招生50名。1960年7月,宿松卫校定为中级卫校。学制由两年定为三年。开设医疗专业一科,按中级卫校教学大纲施教。课程设置:一年级开设语文,政治、物理、化学、数学、解剖、药理、微寄、公卫等课。二年级学习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有关教材和开设语文、政治、针灸等课。三年级开设语文、政治、生物、化学、生理。学生入学,全部享受助学金待遇。1961年8月,卫校停办。
  卫生进修学校
  经省政府卫生厅1982年12月批准:县卫生局设立了宿松县卫生进修学校。1984年9月,招收本系统有两年工龄的退休顶替人员一班,学员48名,学制两年。使用中级卫校教材,开设生物、生化、解剖、生理、微寄、病理等13门课。学员结业后,经考试成绩合格,发给中专毕业证书。
  林业多种经营中专班
  县政府1984年决定开办林业、多种经营中专班,招收初中毕业学生30名,9月下旬开学上课。校舍附设在城关中学,学制为3年。
  第一学年,学完普通高中乙种教材,第二学年,增开森林植物学、土壤学、气象学、植物生理学、测树学、数理统计学等基础课。第三学年开设森林学、造林学、林木育种学、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经理学及多经等专业课。第二、三学年度,安排一定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习。
  安庆地区建材学校宿松建材班
  安庆地区建材学校宿松建材班,学制两年,主要培养建材技工。1984年下半年,招收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学生40名。该班设宿松师范学校。第一、二学期,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及机械制图、化学分析等六门课。第三、四学期,以学专业课和进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为主。办学经费,主要由主办机关下属单位筹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每人每月享受助学金12元,学生毕业后由县安排工作。
  宿松磷肥厂厂办中级技工学校
  宿松磷肥厂于1984年下半年,创办了宿松磷肥厂中级技工学校,校址设磷肥总厂(铜铃)。招收学生30人,其中本厂职工子女27名,社会招生3名。
  该校学制为三年,以一年时间开普通课,两年时间开专业课,普通课使用高中乙种本教材,专业课使用全国统编的有关中等专业学校教材。计划上完普通课后。每学期安排实习时间一个月。学生毕业后由厂安排工作。
  宿松五?七大学
  宿松五?七大学创办于1970年3月,校址设县城西郊(杨泗庙)。1979年停办。初建校时,仅有瓦屋21间,草房4间,招收农机、农技、卫生3个班,学生101人。师生一面坚持教学,一面参加建校劳动,经常白天上课,晚上搬砖运料,铲垢除污。当年改造旧房六间,新建房屋四间,并在河西山山麓开辟了一个五?七农场。1972年,农机、农技、卫生班学生毕业以后,招师训班,学生60人;兽医班学生43人,卫生班学生42人。1973年,轮训师资100人,招血防班学生44人,兽医班学生28人,会计班学生92人。1974年地区安排招师范班学生60人,另招水利班学生39人,农机班学生85人。1975年,地区安排招师范班学生85人,另招卫生班学生50人,三机一泵班学生48人。1976年,招兽医班学生43人,农机班学生48人,卫生班学生30人。1977年,地区安排招师范班学生107人。从本届起,系经招生统考,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1978年,地区安排招师范班学生52人。
  五?七大学诞生于10年浩劫的动乱年代,无固定学制,无统一教材,无教学计划,无严格的招生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最长的两年(师训、农机、卫生等专业班),最短的三个月(如血防、会计、水利等专业班)。学生年龄最大的52岁,最小的16岁。学生原有的文化程度、学历最高的有大学毕业,最低的小学肄业。学生入学,不进行考试,由所在公社或所在单位推荐,毕业后原则上实行“社来社去”。教学使用的教材,一是订购有关专业书籍,一是教师搜集有关资料,自编教材、课程安排,一般每天上课六节,每周劳动半天,师生平时不过假日,每月集中放假4至5天。
  学校农场有土地70余亩,种植水稻、小麦、黄豆、山芋、蔬菜等农作物;开办中草药制造厂、农机修配厂,并进行水稻栽培和自制中草药治疗血吸虫、血丝虫病试验,均取得一定成效。
  农垦学校
  1966年上半年,省人民政府批准试办宿松农垦学校,校址在复兴公社鹅湖养殖场。招生2班学生100人,主要对象是城镇吃商品粮的16~30岁的青年,不计学历,学制3年,其任务:面向农村,为社队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技术的新型农民,坚持“社来社去,城来城去”的原则。学生不交学费,享受助学金。“文化大革命”中,学校受到冲击。1968年自动停办。
  农机训练班
  1970~1985年,宿松农机管理站共举办12期农机训练班,培训拖拉机驾驶员、柴油机、排灌机技术工人和管理干部904人,校址在鲤鱼山北麓。
第四节 职业中学
  王岭高级职业中学
  宿松县王岭高级职业中学,座落在新兴乡施面前屋之西侧。学校的前身是1970年在新兴公社工农大队袁嘴创建的佐坝区五?七中学。初建时校址为原新兴公社畜牧场。1971年,改名“宿松县工农中学”。首次招高一新生一班,接收王岭初中三年级学生近百名,种田40亩。每年收稻谷两万余斤。1973年,校迁新兴乡王岭,师生动手,开山劈岭,挖土万方,新建校舍,校园面积40亩。有农林场14亩,种植粮食、油粮作物和柑桔,新建甲鱼池360平方米,有幼甲鱼4000余只。1982年,首次招收一个农业高中班,学生50名,学制2年。1983年,王岭初级中学并入工农中学。根据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精神,工农中学正式改名“宿松县王岭农业中学”,续招农业高中班学生50名。1984年,地区确定王岭农业中学为重点农中,学制3年,定名“安徽省宿松县王岭高级职业中学”,学校有普通初中班7个,学生397人,高一农专班学生60人,高二农专班学生47人,教职员工43人。
  职业高中的学生,除学习两年制高中的文化基础课外,并学习农业专业课,必修课有《植物及植物生理》、《遗传育种》、《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农业气象》;选修课有《作物栽培》、《水产养殖》等。高一阶段专业课为30%,后两年各递增10%,加上生产实习课,3年授专业课时间不少于总课时的50%。
  宿松县高级职业中学
  宿松县高级职业中学(原名宿松二中),创办于1979年8月,校址在县城东隅鲤鱼山东南角。
  1981年至1983年,每年招收初中两个班。1984年,初中首届毕业生116人。为适应中等教育改革的需要,经地区教育局批准,宿松二中于是年秋,改为高级职业中学。初中继续招收普通班两个,学生110人。高中招收财会专业、建筑专业各一班,每班学生50人。招生对象,主要是城镇吃商品粮的未考取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学生全部走读。学制为三年,开设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实践课。第一、二学年,学生以学习普通中学文化课及专业基础课为主,第三学年,学生以学习专业技术课以及实践课为主。自高三开始,学生按文理分科。财会专业学生,以学高中文科教材为主,建筑专业学生,以学高中理科教材为主。1985年秋,宿松县自费财会中专班,设在该校,财会班的管理与教学,均由该校全面负责。
  许岭高级职业中学
  宿松县许岭高级职业中学,坐落在许岭镇下街的凉亭岭。1968年,许岭小学附设初中班,学生60余人,后逐年发展。1971年秋,在凉亭岭筹建新校,师生艰苦奋斗,搬掉4000多平方米的山坡,填起了8000多平方米的大操场,开出了3幢房屋的校基,并挖土井两口,共计4万多土石方。1972年,高中部由许岭小学迁到新建的校舍里。1984年,改为职业高中。现有职业高中四班,学生213名,初中7班,学生351人,教职工53人。有桔园12亩,已栽柑桔千余棵。
  学校以多种经济专业为主,85级培养目标是果木栽培的技术员。开设的课程,除全面开设普通高中文化课外,高一、高二班加开农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术课,比例为3∶1。高三班以开设专业技术课为主,适当增加实习课。
第四章 业余教育
第一节 民国时期民众教育
  民国十七年(1928年)九月,《安徽地方民众教育实施方案》公布。次年宿松新建通俗教育馆3间,馆址在老厅。馆前有公共运动场(老厅)、面积广,可容纳数千人,城内有一处阅报所。自后,本县社会教育设施,逐年有所增长,民国二十年(1931年),用万和、詹兴发等商号违章罚款,扩建民众教育馆,增设1所民众夜校。夜校分期举办,主要是扫盲,每期40人,6个月毕业。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三十年(1941年),日军先后侵占宿松县城,民众教育馆两次被迫停办。
第二节 农民扫盲教育
  建国前,宿松县农村文盲众多,90%的农民目不识丁。
  1949年底,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大办冬学,组织农民学习文化知识。全县233个行政村,办冬学的有67村,82处,94班,学员2145人,学员大多是乡村干部、基干民兵和男女青年农民。一所冬学一般只有一班,班分成10组,冬学所需经费无专款,有的由所在学校办公费节余开支,有的募捐解决,有的演出剧目筹集。当时,县没有建立统一领导机构,由教育科负责。区由文教区员负责,乡村由公立学校教师负责。冬学教师:寒假前由学校教师担任,寒假中由回乡教师和中学生接任。学习用农民文化课本。结合进行时事政策教育,唱歌、读报纸。1950年,培训了冬学教师215人,全县冬学学员2.7万人。1951年办常年民校313所,332班,9.69万农民参加常年文化学习。1954年,全县有冬学296所、306个班、学员5408人;民校49所,51个班,学员1048人。
  1955年,县制订了《工农业余文化教育事业计划》,为了密切配合当时合作化运动的发展,扫盲组织形式不再叫冬学,而称“记工识字班”、“识字小组”。
  1956年底宿松县各区扫盲情况统计表
  1964年,随着农业生产形势的好转,农民对文化的要求日益增长,农民业余教育比前几年有了发展。
  1965年,全县冬学635所,学员17050人,民校265所,学员3397人,业余中学6所,学生150人,1971年,全县大办红民校,学习毛泽东著作,把“老三篇”列为必学内容。1974年,为落实省临泉会议和地区枞阳会议精神,编印扫盲教材4万册分发区、乡、村。
  1973年至1976年,扫除文盲仍与普及小学教育同时并举。
  宿松县1975年各级业余教育情况
  1982年,县教育部门与九姑、木梓等14个公社签订了农民识字三包合同,次年开始脱盲验收工作,验收标准是以校为单位,原包教学员(有85%)脱盲的算全脱盲,发给脱盲证书。包教单位组织农民利用早、中、晚班自学互助组,巩固脱盲成果。
  1983年宿松县三包社队脱盲验收情况表
  1984年,全县组织人员对16~40岁青壮年进行文化调查,掌握文盲、半文盲数据,制订规划。编印了普及扫盲课本2.46万套,供扫盲用。35年来,我县农民扫盲教育做了许多有益工作,但“文盲年年扫,年年扫不清”,有时强调成人扫盲,忽视了青少年的普及教育,结果“扫了老文盲,出现了新文盲”。
第三节 职工文化教育
  建国初期,宿松县干部和职工文化知识普遍偏低,加之工人少,居住分散,1950年在县城、许岭、凉亭等集镇开办工人夜校和店员业余补习学校或识字班。本年全县职工夜校28所(含文化馆办的9所),32个班,学员2501人。1952年,职工普通班学制,中年级2年,高年级5年,学习时数每周不少于6小时,全年240小时。课程设置:普通班开国语、算术;中年级加开常识;高年级同工农速成中学要求相同。是年,职工学校9所,4个班,学员486名,机关干部文化学校1所,1个班,学员41人。1956年,根据中央“两年内扫除机关职工文盲”的指示,县委加强对干部职工文化学习领导,当年机关干部学校发展为6班,学员289人。职工学校有职工学员277人(占职工文盲的70%)。市民学员482人(占市民文盲的55%)。
  “文化大革命”期间,1975年,宿松县七?二一工人大学在县农机厂开学。同年重工业局、二郎磷矿亦办了同样学校。以后各系统纷纷办学。至1976年底,全具有17所“七?二一”工人大学,但因学员基础差,经费不足,先后停办。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县总工会开办1所职工学校,因经费困难而解散。1983年,县政府成立职工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领导职工教育工作。同年,县各系统办了职工短训班10余所,参加学习的有600余人,通过验收,文化补课合格率达60%以上。1985年县总工会举办了初中文化补习班和水电局在钓鱼台水库举办了职工学校。工会办的初中文化补习班当年招收本县15个单位在职职工和待业青年70人,其中女生29人,学制1年,语文、数学为必修课。学员坚持业余学习,每个学员由所在单位缴费20元。书本费自备。学校经费不够时由县工会补足,课桌、课凳等教学设施由县总工会提供。
第四节 成人业余高等教育
  广播电视大学
  安徽省广播电视大学安庆地区分校宿松工作站1979年建立后,当年招生。1980年和1981两年因办学条件不够成熟,均未招生。1982年、1984年、1985年根据文理科实际需要,3年均招收了不同学科的新生,具体情况见下表:
  安徽省广播电视大学安庆地区分校宿松工作站学生概况表
  1983年,县未直接招收新生,仅代地区分校选招经济类:财政、经营、管理、会计四个专业新生共12名。电大学制三年,教材全国统一课本。学习时间:(1)理科;全国规定统一时间播送,每天至少有两节,至多四节;(2)文科:各省电台根据中央统一规定的课程,从早上五点钟开始,一直播送到晚上12点为止,学员可以在业余时间随时进修。授课方式,理科以电视为主,辅之以录像、录音、面授;文科以电台广播为主,辅之以录象、录音面授,第五学期开始,每周有电视课两节,不收看电视看讲义也行。电大无固定辅导老师,视专业开设的需要而聘请。宿松电大开办以来,有3届毕业生。
  函授教育
  1956年10月,“宿松初级函授师范”创办,在文教科内办公。1957年下半年附设于宿松师范,年底学校停办。1962年9月,“安庆地区中级函授学校宿松分校”开办,下设中心站(区)8个,辅导站(公社)39个。教学对象:在职小学教师中具有初中、初师毕业或同等学历,而不足中师毕业水平的均应参加学习。通过考试,择优录取,分批培养,第一批培养320人,1969年函校撤销,学生未办结业手续。
  函校开语文、算术两科,分科结业,课本采用地区函校选编教材。1966年4月,函授语文改学《毛选》。
  1976年3月,“安庆地区函授学校”恢复。5月,宿松第二次设分校。以下放知青为主要对象,适当招收一部分回乡知青和贫下中农子弟。其目的是使下放知青得到继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机会,巩固上山下乡的成果。学员坚持业余自学,每10天3~4次,每次2小时,招生情况见下表:
  宿松县1976年函授招生概况表
  函授学员每年要参加函授学校组织的面授,每年2次,共30天左右。
  1977年3月初,地区蚕桑专业函授班在我县招生100名,历时3个月,由安徽农学院教师主讲。学习内容:政治和专业课(桑树育苗、嫁接、栽培、桑树病虫害防治、养蚕技术及蚕病防治)。招收对象:下乡、回乡知青、复退军人、贫下中农。为引进蚕桑培养技术力量。学习方法:3次集中面授,3次分散实践。
  1978年1月,安庆师范学校为帮助宿松县解决初级中学师资奇缺的问题,在宿松县招收语文、数学两科,各100名在职中学教师参加函授,函授学制:从1977年起语文、算术两科改为两年。开设课程:语文开设文章选读、文艺理论、现代汉语、作文教学。数学开设初等数学和应用数学。学籍管理:学员每学完一门课程,进行学科测验,学完全部课程,进行函授结业考试。凡准结业的学员,由学校函授部发给函授结业证书。教学原则和方法:函授、自学为主;面授,辅导为辅。面授内容:专题讲座,典型材料分析、疑难问题解答,每期一至二次。
  1982年,为统筹安排好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根据安庆行署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函授教育的意见》,宿松县于1982年4月在宿松师范筹建中师函授部。通过考试录取37名在职小学教师。从此,我县函授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各校在我县招收函授生情况见下表:
  安徽师范大学函授部在宿松县招生概况表
  安徽省教育学院在宿松县招收函授生概况表
  成人自学大学
  为鼓励在职人员启学成才,1984年县成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10月,有235名考生(其中语文专业141名、党政干部专业20名、会计专业37名、双科23名、单科14名),通过参加考试,133人取得单科合格证书。1985年,报考337人,报考892科,有538科及格,及格率60.3%。
:第五章 教师
第一节 教师队伍
  民国期间,中学校长由县报省教育厅批准任命。民园十七年(1928年),《安徽省小学校长任免条例》规定,小学校长由县长呈报合格者3人,由省择一委任或径行遴委。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实行各级乡镇保甲基层组织,政、教、军三位一体制,各中心国民学校、保国民学校校长分别由乡、保长兼任。民国三十三年始,中心国民学校校长全部专任,保国民学校校长亦逐步实行专任。中学校长多由社会名流、地方绅士担任。
  校长一般要兼课。校长工作,主要是向县教育局(科)、乡(镇)区政府请求汇报及参与社会活动,筹集和催要办学资金。中小学教员实行校长聘任制,小学校长对受聘教员履历、毕业文凭、服务证明等项均须报县局审查备案。中学由校报厅审查备案。民国十七年,省公布《安徽中等学校教职员聘任暨待遇暂行条例》和《安徽省小学教员任免暂行章程》。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教育部公布《小学教员检定暂行规程》,对小学教员文化及业务考核作出具体规定。三十四年,教育局举行全县教师会考。暑假先进行一个月培训,考后出榜公布名次发给合格证,准许教书。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春,为安定教师,加强中小学校教员服务管理制度,教育厅制订安徽省各县中心国民学校教员任免办法,规定登记合格教师由校长报县加以委任,任期无时间限制。教员能否被聘用,无论中学、小学,不仅靠学历、教学实际水平及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有无后台和得力人事关系。资格和教学水平虽十分合格的教员,也时刻忧虑解聘。每学期期末,教师要奔走于县局和校长之间,要求能聘用。
  建国后,政府留用了77名教职工(不包括私立小学教师),其中,中学教职工43人。1950年,为满足农民对文化的迫切需要,政府大力兴办小学,为解决师资不足,一方面从社会吸收部分乡村知识分子当教师,一方面办师范师资速成班,培养教师。1952年3月,民办小学全部转为公办,全县公办教师小学1145人,初中、初师教师28人。1953年以后,中小学教师主要由师范毕业生充任。1957年,教师参加整风运动,被错划右派127人,其中,除少数人留任外,其余都劳动教养和下放劳动改造。1957年至1965年,全县精减、下放、退职教师有1031人。为补充肃反、整风、反右中处理后的教师缺额。1957年至1961年,采取了分配师范毕业生,招收高中毕业生和吸收社会知识青年进培训班,宿松初师学生提前毕业等方法,有630余人充实教师队伍。1961年,全县教师有如下数据:
  1961年宿松县教职工统计表
  1960年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大部分教师同原籍,同时清理阶级队伍,又错误处理了部分教师。造成教师队伍的混乱。1970年,大力发展初中和高中,致使部分小学教师到初中任教,部分初中教师到高中任教,造成教师奇缺,大量吸收民办教师。同年小学教职工发展到2795人,中学专任教师达377人。同时,从回乡和下放知青中招工22名为中小学教师。次年,从本系统临时工(代课教师及工友)中转正70余人为中小学教职工。1975年,整顿民师队伍,精简了600多名不合格的民办教师。1977年,县文教局对民师进行了文化与业务考试,辞退民办教师400余人、对留用民办教师逐人填表建档。1978年至1980年,选招108名民办教师为公办教师。从1980年起民办教师选改招为师范录取,逐年录取数为1980年48少,1981年96人,1982年10人,1983年30人,1984年8人。
  1979年至1984年,全县477名教师离休、退休,子女顶替进校有465人,当教师328人。
  自1977年至1984年,教育部门共收回落实政策225人,其中已办退职退休的108人。1979年,有20余名原外出的教师归队。
  1985年全县中小学教职工总数为5467人、其中民办教师3060人;公办教职工2407人。小学教职工为4238人。其中专任教师4058人;中学教职工1229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956人,高中专任教师220人,有关年份中等学校教师学历等情况见下表:
  宿松县1979~1985年中学、师范、职中专任教师学历表
第二节 教师待遇
  物质待遇
  塾师报酬:塾师的报酬称“束修”。物价稳定时给钱,物价上涨时给物(如大米、黄豆、烟叶、表纸)。经馆塾师学俸较多,每年(10个月)可得银圆200~300元,多至400~500元。折合稻谷约3000~4000斤;蒙馆塾师学俸与打长工的收入差不多,每年(10个月)约得银元百余元,折合稻谷1000斤左右。学生除交学俸外,每逢春节、端阳节、中秋节得给塾师送“节礼”,开始学写作文的学生还要另送“课肉”。
  教员报酬:民国十七年(1928年)七月,前大学院公布“小学教员薪水制度之原则,两倍衣食住(以畅适为度)三事之所费为最低限度之薪水”。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安徽省立小学经费支给标准》规定:正教员16元,副教员10元(校长兼正教员,月支16元,另按每班2元,依次递加,月薪可达三十余元)。宿松县小学教员月薪20元有1人,10~15元有12人,5~10元有20人,低于省定标准。中学教员比小学教员待遇略高,也不够一家人温饱所需。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县级任教员月薪20元,保级小学8元。抗日战争以前,教员薪水发放大洋(银元)。抗日战争开始后,物价猛涨,货币贬值,教员待遇极为低下。实行国民教育后,民国三十年(1941年),国民政府通令地方实行田赋征实,下达教师薪俸“黄谷支付令”和“现金支付令”。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规定薪给及津贴,中心国民学校教员最低薪给每月三十元,国民学校每月二十六元。县遵照部颁地方津贴小学教师米谷办法办理。规定小学教师米谷,比照公务人员米谷,在县级公粮项下发给,余下部分由学生家庭供给。当时,县政府名义上按月拨给粮食作教育经费,其实是一张空头支付书。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姑中心国民学校校长石宣仁,因一学期未拨经费米,无法向教员兑现,期末偕同教员蒋耀堂,步行亲往许岭,向宿松县田粮管理处许岭分处催要,粮库无米,徒劳往返。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为安定教师,省规定中心国民学校教员待遇,按乡级,分甲、乙、丙、丁四级支给。另有学生家庭补助食米。每月为一市石。国民学校,自同年六月份起,为平衡县市预算收支,改由乡保自筹,比乡级低,食米每月一市石,均要校长、教员亲自下乡收取,有时筹集不到,教员生活无法维持。解放前夕,通货膨胀,物价有时一日涨几次,加上发放不及时,教员生活困苦不堪。二郎区南台国民学校教员汪记杨有个学期仅收到补助费十几元,当时只够餐馆就餐一顿。
  教师工资:1949年,中小学教职工的生活待遇,采取供给制与包干制相结合的办法处理。国家分配的教职工,实行供给制;接收的旧教学人员和新吸收的教师则实行包干制。一般比照乡干部的包干标准,每月发给大米,中学平均220市斤;小学平均不超过120市斤。1950年,完小实行薪给制,乡小实行包干制,单由私小改公小的每班包括办公费每月发大米170市斤。1951年,皖北人民行政公署财政、文教处规定:县城每人不超过200市斤,乡村不超过180市斤,工友不超过150市斤。文化补习学校教师专任与普通学校教师同,由地方及机关自筹;兼任津贴,以钟点计算,每小时30市斤。企业部门举办的经费以自给为原则。1952年上半年,城镇教师月平均大米240市斤,乡村220市斤,分别发给二分之一、三分之二大米,其余由地方财政照粮价发给现金。为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教育部颁发全国各级学校教职员工工资标准,并公布实行。9月,全县民办小学改公办,教师实行工资分制,以县为单位,平均20万元(旧人民币)折合一、二资分。城市小学校长125~145分,教导主任120~140分,教师110~120分,乡村校长、教师比城市校长和教师每月少15分。初中校长280分,教导主任及教员230分,职员170分,工友90分。每月工资分值,以当时《拂晓报》公布的市场物价为准,每个工资分值合人民币2角2分,以此计算教职员工的每月工资额。1954年,国家对中小学教职工的工资进行了调整。宿松县小学教职工工资分总平均额由调整前的99.2分增到105.93分。1955年7月,全国初等学校一律废除工资分制,改行货币工资制。1956年,全县中小学教职员工均须根据工作岗位及评级条件重新评定级别,从4月1日起执行。工资种类分为:中学教师级、行政级、小学教师级、行政级。这次工资调整,教育系统升级面30%以上,工资总额增加近30%,每人每月增加10~15元,1959年和1960年调整低工资,1959年调整面为2%,1960年中学升级面20%,131人平均每人增加月工资5.8元;小学升级面15%,116人提升一级,平均每人增加月工资4.5元,此外,转正定级中学14人,平均每人增加月工资12.4元,小学125人平均每人增加月工资4.88元。
  1963年下半年,中小学教职工再一次调整了工资,由原来的月工资总额3.53万元提高到3.7万元,月平均增加工资2.85元,升级面达40%以上。
  1971年和1973年,政府对中小学行政23级以下一些工龄长、工资低的教职工也调整了工资。1971年,36人升级,63人定级;1973年,63人升级,27人定级。
  1977年,凡1971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均升一级,同年年底参加工作的按40%升级。1978年升级面为2%。1979年调资人数为696人,定级人数为168人,升级面40%。1981年根据中央规定,以1980年9月各级各类学校实有教职工人数为准,对教育战线所有人员普遍调升一级;1983年全县职工调一级的有1901人,调两级的有355人。1985年,中、小学教师普遍调升一级工资。
  除标准工资外,从1952年5月起,对教职员工实行公费医疗。从1967年起,对教职工实行粮差补贴。从1979年起,每人每月发给生活补贴5元。1981年又一次补充10元。从1979年起全年发第一次预算包干节约奖60元,1980年又发第二次预算包干节约奖60元,连同第一次的共发120元。从1980年起发放班主任津贴,其标准为:中学每班6元,小学5元,全年计算,从1979年起随工资发给职工副食品价格补贴。从1983年起,实行职工洗理费补贴,男女职工一律每月2元。此外,还有困难补助、事病假、女教工产假、退职、退休、死亡抚恤等福利。
  民办教师报酬:1952年,民小教师按乡干部每月110~120市斤大米做标准,个别地区支到150市斤大米。大米由社队统筹解决,从1963年起,国家按月发给一定的补助费,补助标准,小学为3~5元,中学4~6元,以后迭次增加。1972年,民办中学一般按每人每月8~15元,民办小学每人每月6~10元发给。到1984年增至小学月平均15元,中学月平均20元,即全年民办小学每人国家补助180~230元。民办中学教师每人补助200~250元,社队统筹部分,根据规定,其标准增至每月不低于15元~20元。1985年,对1978年以前参加工作的中、小学民办教师补助工资再次进行了调整。
  政治待遇
  民国时期,中、小学教员社会地位低下,受到歧视。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知识分子。周恩来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1951年7月,宿松县教育工会成立。
  1954年,县委决定在教师中发展党员,不久,有4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宿松中学、宿松师范先后建立党支部。党组织在教育系统不断发展壮大,大批优秀教师被吸收参加党团组织,受到党团组织培养教育而不断成长。全县教师中共党员有543人,支部56个。1956年,宿松县举行第一次党代会,1教师被选为党代表出席大会。至1984年第六次党代会,全县学校干部、教师共69人(次)被选为党代表。赵长勇被第四次党代会选为县委委员。同年春,宿松县举行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有10位学校代表参加大会,共商国家大事。至1984年第八届县人代会为止,全县学校干部、教师101人(次)被选为县人民代表,不少人连选连任。贺丹成被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万毅被选为县人大常委会(第八届)副主任。
  县一、二两届政协教育界共有31人(次)参加,刘泽川,陈忠慎、朱金友等被选为政协副主席或常务委员。
  县多次召开文教系统表彰先进的代表大会。1977年召开的文化教育革命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先进教师代表大会,推倒了“两个估计”,砸碎了广大教师身上的精神枷锁。
  在县教育工作者中,有不少出席全国、省、地英模大会和被评为先进个人,他们的劳动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肯定,其中贺长和198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体育教师,许甲山被评为1983年全省少年儿童先进工作者。王瑞碧198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李金火、朱则安被评为1984年省级模范班主任。
第六章 经费与设施
第一节 经费
  国家拨款
  清末,县办高等小学堂、师范传习所,两等小学所需经费,由县筹办。民国时期,公立学校增多,民国十八年(1929年),全县教育经费22440元(银元)。民国十九年(1930年)21720元。民国二十年(1931年)21520元,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5352元,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7110元,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大旱,经费减至8322元,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初级中学以县筹款为主,省库适当补助。1947年,全县教育经费为194,551,780元(旧法币,不含县中经费)。
  1949年9月7日,皖北行署教字44号规定学产征收标准:按20%交足公粮后,已减租地区征20%,未减租地区征25%;1952年下半年,民办一律转公办,经费由县开支,由1951年的5.50万元猛增至21.3万元,是1951年的3.83倍。1958年因“肃反”、“反右”清除一部分教师,1961年和1962年精减教师,国拨经费减少,历年来国拨经费见下表:
  宿松县教育经费分年表
  民间筹措
  祭田办学与助学:道光二十年(1840年),为资助文武士子考试,建宾兴馆,由富绅或族姓捐田、地、房租作为院、馆常年经费。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贺廷枢在枫香庄山泽冲(今趾凤河)办维新中学堂时,3年共捐银五千余两。光绪三十一年,改松滋书院为高等小学堂,以书院、院卷费、宾兴田租、洲租以及糟米项下每担加捐百文(铜钱)作为常年的经费。同年,贺姓在水月庵(今趾凤乡)捐资办初小。三十四年,朱姓在宗祠内(今朱湾乡)捐资办高小。
  民国时期,用祭田办学助学较普遍。民国二年(1913年),程集区石姓乐槃公办有萃英小学(十六年改为乐槃小学),有学租3000担,每年能收稻谷3000担。除田户少数开支,祭会本身开支和拨付助学金外,全部用于办学。民国十九年(1930年),学租收稻折价银洋加公款补助,有经费2.5164万元。民国二十年(1931年),因大水歉收。仅有4500元,停办。十九年,高岭乡熊姓办有文师小学,有经费226元,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县长谢殿栋下令:祭田一律办学,不办的没收,祭田办学风大起,全县办起的小学有100余所。
  为了光耀门庭,鼓励族中子弟入学,许多族姓除用祭田办学,主要吸收本族子弟(也有少数外族的)入学外,还对族内上大、中学校的人给予经济补助。名为“开学”,即由毕业生家开庆贺会,本族所有祭会送贺礼(款数多、少不等,亲属也送)。以后改为祭会,每年对支下(即直系后裔)入学子弟分学级补助稻谷若干,如石姓乐架公每年补助标准:初中8担,高中12担,大学20担。
  集体筹措:建国以后,农村民办小学经费,主要由社队和学生负担,“文化大革命”以来,农村小学教育经费主要由乡村筹集为主。房屋修建,教学设备添置,由集体负担,国家给少量补助,民办教师工资大部分采取“集体负担一点,学生自交一点”的方法解决,国家给适当补助。
  “三结合”改貌与集资办学
  “三结合”改貌:1981年,为贯彻中央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发挥两个积极性,宿松县中、小学校舍开始由国家、集体、群众三结合开展改貌工作。到1983年5月,县接受国家补助44万元,社队群众集资58万元,勤工俭学2.03万元,先后新建和维修了一批新校舍,改造了一批学校危房,添置了一批课桌凳。1983年遭受风暴涝灾,省、地、县共集资金89.11万元,用于灾区三结合建校。1984年,省两次拨款9.5万元,用于学校改貌。
  集资办学:1982年,安庆地委决定宿松县1985年基本实现初等教育普及,但缺少校舍13.97万平方米,缺课桌椅2.63万套,共需经费584万元。1984年县只能安排8万元。因此,县决定采取集资办法解决部分经费。学校集资,从勤工俭学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每期入学,小学生交1元,中学生交5元。社会集资,1984年,全县区乡集资40万元,已建新校舍853间,添桌椅3570套,并筹资27万元,用于宿松中学、宿松二中,宿松师范建教学大楼。1985年1月,根据中央文件规定,县委发出通知,征收教育附加费,用于教育事业。
  勤工俭学
  劳动建校:建国初期,小学教育迅速发展,校舍严重不足。师生通过努力,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全县拆迁祠堂、庙宇及其它公房作校舍数以百计,师生搬砖运瓦,为国家节省了开支。1953年,张畈区拆迁原北山中学社坛铺房屋建中心小学,20余间屋的桁、桷、砖、瓦,师生搬运来回20余华里,计节省运费旧人民币1200万元。1955年,河塌乡拆王氏宗祠做油铺小学,师生出力,未花国家一分钱。
  办厂办场:在大跃进形势的推动下,各级各类学校把勤工俭学作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措施。全县项目繁多,服务业有理发、修补、缝纫;手工业有造纸、制粉笔、人造棉、印刷、香烟、草鞋、肥料、翻砂等……。校办农场(包括饲养业)更为普遍。宿松中学、宿松师范的校办农场,土地面积多达百亩至数百亩。一般中学、辅导小学种地3~5亩,以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为主。1959年,全县10所中等学校蔬菜基地有231.6亩。校校基本实现蔬菜自给。勤工俭学收益,一般30%作为助学金,补助贫寒学生,30%补助学生劳动的衣物消耗,其余留作再生产资金。学生除在校参加校办工厂、农场劳动之外,还围绕政治中心,安排不少时间参加社会上的公益劳动和义务劳动。如1958年的大炼钢铁,历年的春耕、双抢、三秋支农活动。50年代末与60年代初,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不仅占用的时间过多,影响教学,而且又多流于形式,经济效益极差,校办工厂,加上经营管理不善,有名无实。1978年,经过整顿,校办工厂剩6个,其中宿中的电机修配。厂年产值达6万余元,校办农场实事求是地收缩生产基地,许多中、小学一面巩固原有勤工俭学基地,一面开辟勤工俭学的新途径,程集中学、长铺初中、向阳职中、许岭职中、光荣初中,都建有千棵以上的柑桔园;乔木初中生产水泥袋,85年获纯利4000元,宿松中学除有电机修配老厂外,还有锯木厂;王岭职业高中,人工孵化甲鱼在全国首创,饲养甲鱼85年获纯利8000元,创外汇1700元。1985年实验小学、城关小学、复兴小学、许岭小学的印刷厂,共获纯利3.4万元;佐坝初中的糊精厂,高岭初中的粉笔厂,年纯利都在数千元。1980年至1982年,全县中小学校办工厂纯收入为24.29万元,农、副业总收入13.78万元,其他勤工俭学收入2.6万元,勤工俭学收入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扩大再生产。
  学工学农:1970年以后,县内各级各类学校为了落实毛泽东“五七”指示,大力组织学生学工学农活动。一时学校办工厂,形成高潮。1974年,全县中、小学办厂16个。1977年发展到47个。其中宿中、程中的“九二○”农药、高岭初中的粉笔,杨辛小学的炸药、佐坝初中的浆糊,凉亭、河塌、趾凤等初中的墨汁。复兴中学的塑料和黑光灯等产品,影响较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校办农场遍地开花。学校附近没有土地的,跋山涉水,另辟基地。如宿松中学先后在程集的牛串岭和8里凉亭办分校。北浴初中在盅子山办分部,师生轮流到分校分部劳动。陈汉中学的学生爬山到罗汉尖劳动;复中的学生过江到三号洲生产。这一阶段新建的许多校舍多靠师生勤工俭学解决,如许岭中学新辟校基,学生搬运的土石方达4万方;东洪初中拆迁旧屋,新盖校舍,师生搬砖运瓦,挖基运土,节省基建开支1500元。1975年推广朝农经验后,“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主兼位置,颠倒过来,1976年,规定高中学生每年参加劳动不少于120天,初中学生每年参加劳动不少于100天,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第二节 设施
  校舍
  建国前,全县仅县立中学和27所乡办中心国民学校校舍为公有,其余学校校舍均系群众捐助或归宗祠。1952~1960年,校舍主要用寺庙旧器材,群众献工,师生搬运砖瓦建立起来的,国家少量拨款补助。1953年,县新建校舍34间。1954年,复兴、汇口两区学校全部被水冲垮,沿湖沿河校舍,也遭水淹,暴雨侵害。省拨款9.8万元帮助灾区重建校园。1955~1957年,宿松中学建教学大楼1幢,平房4幢,计1700m2。1956年新建宿松师范,地区拨款8万元。1957年至1961年,新建和扩建了花凉、九姑、凉亭、程集等初中。以后,校舍逐年有所增加。小学建校费用以集体为主,国家少量补助。1980年至1983年5月,采取“三结合”和群众集资的办法,先后新建校舍891间,面积2.3166万平方米,改建717间,面积1.8642万平方米。1983年,因受风、雹、洪、涝灾害,全县倒塌校舍122间,占现有校舍的19.9%,严重危房2319间,计6.8389万平方米,占现有校舍的34.9%。由于校舍大部分是拆旧房修建,“文化大革命”期间,群众献料做学校,房料质量差,致使各校危房普遍存在。据1984年统计,全县校舍总面积19.62万平方米,危房达3.82万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19.5%,按部颁规定,全县中小学校舍缺13.97万平方米,通过“三结合”改貌和“集资办学”,1984年,全县区乡新建校舍853间,宿松中学、宿松职业高中、宿松师范各建一幢教学大楼,面积2736m2。以后,全县新建校舍950间,改建1130间。1985年全县小学校舍13.67万平方米,中学校舍7万平方米。
  校教具
  课桌凳:建国前,全县小学课桌凳,绝大部分学生自带,其他教具极少。建国后,随着中小学数量的增加,校教具逐年添置。“文化大革命”期间,公办中、小学,课桌凳损失严重。1980年以来,全县中小学添置课桌凳6000余套,据1985年统计,全县除学生自带的桌凳以外,小学有双人课桌2.6万张,双人条凳1.43万条,中学双人课桌9138张,双人条凳7961条。
  教学设备:1966年以前,中学教学设备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等教学实验仪器、物品、亦有少量动、植物标本。这些设备,经过“文化大革命”所剩无几。以后逐年添置,但适应不了教学需要。大部分中学物理、化学实验无法开展。1980年以来,县教育行政部门拨给教学仪器及物品,在县城、程集、复兴、汇口、九姑、许岭、凉亭、二郎、陈汉、佐坝等区、镇所在完全中学、职业高中设立10个实验中心,配备22万元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不含房屋),供全县初、高中学生定期做系统实验,各初中、高中亦有少量的实验设备。
第七章 重点学校简介
第一节 小学
  实验小学
  前身是松滋小学,后多次易名。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改为中正小学。1949年4月,改名为宿松县第一完全小学。常年开设6至7个班,学生300余人。1952年上半年,又更名为实验小学。1953年至1956年上半年,调进大批骨干教师,全校13个班,学生600余人,学校建立和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成为全县较正规的示范小学。1955年,城关小学并入实小,扩展到20余班。1957年下半年,实小改为宿松师范附属小学。1959年,全校30班,其中4个幼儿班,学生1400余人,教职工55名。1960年至1963年,连续评为省先进单位。1963年,宿松师范停办,附小又改为实验小学。翌年,实小分出18个班恢复城关小学,这时实小规模缩小为12个班。
  “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教学秩序破坏,教学设备遭毁。1968年,实小改为城关一小。1978年5月,再次改为实验小学,并定为县重点小学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学校推行了教学岗位责任制。1983年,学生许玲玲被评为全省“五讲四美”积极分子;少先大队被评为地区先进单位;四○四中队被评为全省优秀中队,均获奖。县委授予学校“五讲四美”、“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和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1985年,学校被评为地区教育先进单位,同年上半年,学生徐东洪参加全国小学生科普报“益鸟知多少”知识竞赛,获全国一等奖。在积极开展课外读报活动中,学生虞亚利、方志红、高建国等先后荣获团中央学少部颁发的读书奖章,学生张卉参加全国日记游记征文竞赛,写出《漫游龙宫洞》一文,获全国二等奖。“六一”节,全县中小学学生诗歌朗诵竞赛,获县级集体一等奖、少先中队特别队荣获全国“创造杯”最佳活动奖。辅导员代表王斌、队员代表万姚应邀参加首都全国少先队“创造杯”夏令营活动,获团中央、全国少工委的物质奖励,并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特别中队和504中队荣获两个“创造杯”。
  学校办了印刷厂,有厂房八间,印刷机械29部,年产值10万余元。
  复兴小学
  民国二十八年九月(1939年9月),日伪宿松县筹备处为了奴化洲区人民,开办了复兴小学,校址设于旧复兴镇街上大王庙。6个教学班,分有六年级,学生300余人,当时学校派有一名日本辅导员(官本蛙一郎),监督学校教育。后有特务组织“新运会”。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军投降,学校停办。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秋,史圣清在老镇街心的大王庙恢复复兴小学,其时为初级小学,属私立性质。教员4人,学生70余人,分3班教学,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停办。
  1950年,复兴小学正式恢复,1953年改为完小建制,教师7人。1954年发特大洪水,校舍冲毁,后拨款新建教室8间。1956年,发展到8个班,复兴小学改为复兴区中心小学,1962年,复兴中心小学列为地区重点小学,学校有12个班,学生540人,教工23人。
  1978年,复兴小学被定为全县重点小学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979年,制订了学生在校《十大常规》、《教学岗位责任制若干规定》。1982年在学生中制订了《安全守则》、《卫生公约》。1978年全县小学生数学竞赛,获优胜单位第一。1981年和1983年全县小学生乒乓球赛获奖。1982年被评为县“五讲”“四美”先进集体,受到县政府嘉奖。1983年该校学生祝青在开展少年读书活动中受到团中央嘉奖。1984年全校10个班,在校学生600人,教职工29人。
第二节 中学
  程集中学
  程集中学座落在距县城15公里的农村集镇长岭铺。
  1958年秋,创办宿松县程集初级中学,借用五星大队部五间房子作教室,民房六间作宿舍。招收两个初一班,开学不到一月师生投入“大炼钢铁”等运动。学生上课时间极少,学年考试能升入初二年级仅9人,转入宿松中学插班学习。1959年秋,招收初一年级学生50名,教职员工20余人,师生开荒垦地,搬砖运瓦兴建校舍30间,学校定制为半耕半读初中。教学质量不高。1962年第一届学生毕业,其中2人仅以照顾名义进入高中。1963年,执行《中教五十条》,加强学校管理和教学改革工作,促进学风好转,教学质量提高。1965年毕业生升学率在全县6所中学名列首位。“文化大革命”中,师生团结一致,排除干扰,使校舍和教学设备免遭严重破坏。1968年“老三届”学生毕业离校,新招初一学生复课。1970年县革委决定在程中办文革以来全县第一个高中班,作为学制改革的试点(二年制高中)。学校改名“宿松县程集中学”。此后,教育战线虽出现一系列的政治风波,但程集中学教育秩序基本稳定。师生一面坚持教学,一面自己动手开辟操场,挖掘水井,种
  树种菜,改善办学条件。
  1978年,经安庆地委批准,程集中学为地区重点中学之一。刘年荣任校长。这年起高中面向全县招生。初中面向全区招生,学校由6个班发展到10个班。教学力量严重不足,学校大抓教师队伍的建设,排除“左”的障碍,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平反教工中冤假错案,解放一批中老年教师,他们在“青黄不接”之际,勇挑重担。1980年后,陆续分来师范院校毕业生。1984年,全校57名专职教师中,35岁以下的42名,逐步形成一支以青年教师为主力,以中年教师为骨干的教师队伍。1982年,张留火被评选为全国农村优秀教师。学校加强了领导和管理工作,陆续制订了班主任工作,教研组工作,师生考绩考勤、教务、财务等十项制度。学生中深入持久地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和“学雷锋创三好”活动,取得较好成绩。1983年春,程集区遭受水灾,全校两天内捐款514元,粮食3230斤,衣服874件支援灾区,连年被评为地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有50多人。教学上以加强“双基”能力,发展智力为中心内容的改革,亦初见成效。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78年到1982年,毕业生通过高考升入大专院校及高中专共391人。1983年,因改制无毕业生。1984年录取人全国重点大学50多人。1985年,为大专院校输送了172名新生。1983年学生严红日在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中获三等奖。何小敏的美术作品参加地区美展。洪岩在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跳远金牌。学校开设劳动技术课,教给学生水产养殖,禽畜饲养、柑桔栽培等方面知识。几年来没有升高校的学生多数成为农村经济建设中骨干。据统计有32人成了养殖业、种植业的专业户。有的人是区、乡级农技员。高中毕业生熊纪复种柑桔事迹上了电视。1984年10月副省长杨纪珂来校视察,赞扬了该校“两为”任务落实得好。
  自1978年以来,新建教学大楼一座,实验楼一座及职工宿舍,建筑面积达5500平方米,另建校园围墙700米,园内广植花草,有桔园6.9亩。
  宿松中学  宿松中学位于县城人民路(考棚旧址)。创建于1939年。1950年春,命名为皖北区宿松初级中学。后改为安徽省宿松县初级中学。1958年增设高中部,更名安徽省宿松中学。1969年改为宿松县五七中学。1972年恢复原校名。1978年定为县重点中学。1982年为改制中学,定型为初、高中各年级平行4个班的完全中学。
  1949年4个初中班,学生162人。1952年发展到8个班,学生353人,均为建国初期的两倍。1956年班数增到12个,学生628人。
  1958年到1965年,是宿松中学改革调整、继续发展的阶段。为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学校掀起了“教育革命”的高潮,春季各年级就纷纷成立勤工俭学小组,由服务业、小手工业转向农业、饲养业,大西畈农场、河西山饲养场面积达数百亩。秋季,在全民大办钢铁的日子里,组成三路学生大军烧炭、淘矿、制坩锅。此后每年春季和三秋季节,师生都要到公社参加支农劳动。师生一面劳动,一面教学,做到工地设课堂,田头挂黑板。1960年宿松中学以教育劳动先进单位出席省“万人大会”。1962年在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引下,落实《中学五十条》,根据部颁教学计划,开足课时,开齐课程,干部教师抓教学,教学质量逐年提高。1964年和1965年高考升学率分别为41%和76%。1963年开展以“向雷锋同志学习”为中心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活动。1964年开展以学习毛主席著作为主的马列主义学习运动,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当时学校秩序井然,学风端正,尊师爱校蔚为风气。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师生遭受劫难。22名教师被隔离看管批斗,强迫劳动,学生参加对立的两大造反派组织,在武斗中死1名女生,伤2名男生,学校领导被斗,教师四散,校舍教具损失惨重。1968年,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改校名为宿松五七中学,原宿中教师下放13名到陈汉、佐坝、东风、许岭初中或小学任教。1969年,9名教师回原籍,剩下的轮番下乡接受再教育。1969年秋,学校从方家山迁回原考棚,在动乱中折腾了7年。“四人帮”垮台后,撤走了工宣队,学校逐年走向正规,先后建房屋56间,改善了办学条件。1978年,7名教师的冤假错案得到改正平反。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整顿学校工作,通过全体教职工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1979年到1983年中,初中毕业1602人,高中毕业1507人,通过高考,升入大专院校及高中专共317人,高中学生桑杰获1981年华东六省一市作文竞赛二等奖。王爱清获1981年省数学竞赛二等奖。张松柏、王成锋分别获1984年省历史竞赛二等和四等奖。殷劲松获1984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安徽赛区三等奖。近几年为大专体育专业输送十八名新生。1984年地区体委和教育局定宿松中学为(篮球)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勤工俭学活动中,电机修配厂。1977年至1984年获纯利9.5万元。1984年,学校建教学大楼1幢,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为建国前学校建筑面积的总和。
  宿松县1961~1965年高考参考和录取人数表
  宿松县清未民初大专院校、中专、普中毕业生统计表
  宿松县1978~1985年各完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录取人数统计表
本文由宿松新世纪论坛编辑采集整理,原载《宿松古今纵览》博客,未经作者许可,严禁转载复制

全部回复1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5-5-8 17:17

宿松龙湖 2#

2015-5-8 17: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少尉2
:
786531056@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1339

帖子2010

积分407665

图文推荐

  • 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程岭联络站开展“庆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劳动精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