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宿松县志(1990年版)(卷十九 军事)

[复制链接]

2014-9-11 20:52 34518 5

论坛编辑 发表于 2012-7-15 18:52 |阅读模式

论坛编辑 1#

2012-7-15 18:52

宿松县志(1990年版)(卷十九 军事)  

2012-05-19 22:02:15|  分类: 宿松县志(1990年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卷十九 军事
第一章 兵役
第一节 兵役制度
  募兵制
  清末民初,宿松实行募兵制度,由招兵部队在各地设站招收。应募者经检验合格即可入伍。报名多属闲散游勇和苦无生计的贫民。凡是有固定职业或谋生有路的人,都不愿当兵。
  征兵制
  抗日战争前夕,国民政府颁布《兵役法》。宿松县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正式实行征兵制度。逐乡逐保,进行兵役登记。男性18~25岁为甲级壮丁,26~35岁为乙级壮丁,36~45岁为后备壮丁。征兵时一般在甲级壮丁中按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比例,以抽签形式确定应征对象。
  征兵制分常备兵役和国民兵役两种。常备兵役又分现役(3年)、正役(6年)和续役(到年满40岁止)。现役在营,正役、续役不在营。年满18~45岁壮丁,一律服国民兵役。后因兵源紧张,双子也得应征,最后由抽签演变为捆绑强迫入营。1944年以后还出现了买卖壮丁,有钱者可以贿赂乡保长雇人顶替,穷苦百姓则多远逃他乡或自伤肢体逃避当兵。乌池贫农曹氏兄弟2人为免抽壮丁,无偿给乡长做长工达5年之久。坝头一李姓青年抽丁不从,被关押4个多月,经变卖房屋,土地及全部家产,行贿保长方被赎回。有人为了躲避壮丁,竟用菜刀砍断自己手指。
  志愿兵制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宿松县征集兵员,均采用志愿兵役制。1930年9月,红军攻克宿松县城后,有不少人填报志愿,要求参加红军。1935年冬,罗汉尖抗日救国军成立,陈汉山区及全县各地广大农民,纷纷上山报名,踊跃参军参战,使部队不到一个月发展到1000余人。1936年12月,北冲、齐家嘴、五谷庙、长溪山、隘口等地,又掀起参军热潮,出现了许多妻子送丈夫、父母送儿子参军的动人情景。1938年金塘、下仓、九城沿湖地区,数以百计的青年积极参加抗日队伍。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宿松县仍然延用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志愿兵役制。凡是志愿报名参军的青年,均由县、区人民武装部门统一组织政审、检查,合格者方可服役。在抗美援朝期间,全县广大青年争先恐后,踊跃报名。各地出现兄弟争上战场的动人场面。从1949~1955年,全县报名参军的青年达18643人。经批准入伍的有556人。
  义务兵役制
  1956年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实行义务兵役制。规定每年12月31日前,凡年满18岁的男性公民,有服现役的义务。当年未被征集的,在22岁前仍可被征服现役。根据部队需要,可以适量征集女兵。应征公民进行兵役登记后。经过政治审查、体格检查合格者,经县征兵办公室批准,即可服现役。
  预备兵役制
  1956~1960年,实行预备兵役制,后被停止,至1984年新《兵役法》实施,再度恢复预备兵役制。预备兵役分士兵预备役和军官预备役两种:
  士兵预备役又分第一类预备役和第二类预备役。第一类士兵预备役包括下列人员:(一)18至28岁以下退出现役的士兵,经过军事训练和选定参加军事训练的人员;(二)经过预备役登记的28岁以下的专业技术人员;(三)在没有建立民兵组织的单位,经过预备役登记的28岁以下的退出现役的士兵。第二类士兵预备役包括下列人员:(一)18岁至35岁符合兵役条件的男性公民(除移入基干民兵者外);(二)在没有建立民兵组织的单位,经过预备役登记的29岁至35岁退出现役的土兵,以及其它符合土兵预备役条件的男性公民。第一类预备役士兵,29岁转入第二类预备役;第二类预备役士兵35岁退预备役。
  军官预备役包括下列人员:(一)退出现役转入预备役的军官;(二)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退出现役的士兵;(三)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高等院校毕业学生;(四)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专职人武干部和民兵干部;(五)确定服军官预备役的非军事部门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
  至1985年止,全县有服预备役士兵4449人。
第二节 兵员征集
  建国后,本县每年征兵的一般做法是:(一)成立征兵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县人民武装部召开全县征兵会议,分配应征名额;(二)各区、乡应征公民自愿报名后,组织进行目测和初步政治审查;(三)县组织征兵体检站,对应征青年进行体格检查(飞行员和滑翔员由省进行体检);(四)对身体合格青年,进行政治审查;(五)对身体、政审合格青年,由区、乡初定,报县征兵办公室批准,方可服役(飞行员,滑翔员由省决定)。
  1984年颁布新《兵役法》,实行以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规定应征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都有依法服兵役的义务。为提高新兵政治质量,适应部队三化建设(即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需要,从1984年起,要求农村应征青年须有初中毕业以上的文化程度;城镇应征青年须有高中毕业以上文化,方可征集。新兵由接兵部队到地方接兵,原来强调重视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和社会关系,现在注重应征青年本人的实际表现。
  从1956年至1985年,全县报名参军青年13.3851人,批准义务服役1.27万人,其中女兵15人,飞行员及滑翔员9人。
第二章 驻军
第一节 清军与太平军
  清顺治六年(1649年),潜山设立大营,分调把总常川驻守宿松县城,另设乡勇把总驻防隘口,后又增设千总、百总分驻城关、隘口、仓镇,互为犄角,以资镇懾。康、乾时期,城关共设4营,分兵驻守东、西、南、北4门;沿江分设小孤、泾江、归林3巡检司署。
  嘉庆元年(1796年),白莲教起,潜山游击蓝进禄,宁国营千总火嘉瑞带兵防守宿松县城,另派抚标右营游击侯斌进驻隘口,游击营千总罗英驻守朱岭,宁国营把总张定邦驻二郎河,宁国营外委陈锺驻寨子铺,另委叶茂威驻佘家嘴。四年事态平稳,始行撤去。道光以后,防务渐弛,仅存县城1营和小孤1司。
  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安庆知府牛镇、参将田大武率领皖、浙兵勇驻守宿松县城及二郎河。三年二月,洪秀全率太平军沿江东下,挺进宿松,曾留重兵驻守宿松县城。七年八月,清军骁将都统都兴阿,都护多隆阿,总兵鲍超等领步马全军,从湖北挺进宿松。八年十一月,太平军大将陈玉成大军数十万进驻宿松,与清军激战梅墩畈。九年十月,曾国藩率湘军进攻安庆。驻扎宿松县城。十一年三月,太平军收复宿松,至八月安庆失陷,始开拔西去。
  同治三年(1864年)春,曾国藩调沿江水师分驻宿松东南各地,另调提督李鸿章急调开字全军驻防宿松县城至二郎河一带。六年,捻军挺进至鄂东,曾国藩飞调提督周威传率部驻防宿松县城。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清廷调集宁、汉两路大军在太湖、宿松举行秋操(军事演习)。以宁为北军、汉为南军。划定宿松为南军驻地。同年十月十五日,南军正统张彪,协统黎元洪率步马全军进驻宿松。十六日至十九日在凉亭河及铁线河举行小操,二十日赴太湖会操,因接北京急电,慈禧、光绪先后病死,会操停止,各军次第撤返原防。
第二节 民国军队与日伪军
  民国元年(1912年),安徽督军李烈钧派马当炮台统领张有禹率部来县驻防县城。
  民国三年(1914年),江西督军李纯派赣军第一混成旅司令吴鸿昌,率师进驻宿松县城。
  民国六年十二月(1917年12月),安徽督军倪嗣冲派安武军八路二营管带张政德率部驻守宿松。
  民国七年二月(1918年2月),讨逆军旅长冯玉祥,屯兵武穴,意图入皖。安徽督军倪嗣冲增派安武军八路分统史俊玉,率步兵四营,土兵3000驻守宿松县城。三月加派士兵一营,分驻二郎河及石嘴头。
  民国九年八月(1920年8月),复增派张政德、张世英等率领全营移驻二郎河。
  民国十五年(1926年),北洋军孙传芳部王普率师驻防宿松至太湖沿线。
  民国十六年一月(1927年1月),北伐军第七军(军长李宗仁)第一师(师长夏威)第二师(师长胡宗铎)挺进至宿松驱走孙传芳残部。四月第二军(军长谭延闿、党代表李富春)第六师(师长戴岳、党代表肖劲光)进驻宿松县城,掀起宿松大革命高潮。五月,国民党蒋系三十七军陈调元派团长吴振东率部攻占宿松县城,镇压革命运动。
  民国十九年十二月(1930年12月),国民党军万耀煌部(第十三师三十七旅)郭汝栋率师(七十六团)进驻宿松县城,“围剿”苏区革命。
  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1935年12月),省保安第八团第三大队李健部来宿松县城驻防。
  民国二十五年二月(1936年2月),国民党第二十五路军梁冠英部,开进宿松“围剿”罗汉尖革命根据地。
  民国二十七年七月(1938年7月),日军进犯宿松,国民党军114、132、138、165、176等五个师进驻宿松、太湖;149师、128师进驻陈汉山区;第76军全部及第8军1师驻守县城至凉亭河公路沿线;第131师、135师驻守二郎河至严恭山一带;第68军部署沿江各地,分途阻击日军西犯。同年九月,第46军张义纯部进驻陈汉山区,整编地方武装,成立第五战区13游击纵队。
  民国三十年九月至三十一年一月(1941年9月至1942年1月),第五战区11游击纵队和国民党顽军528团汇集宿松县城,分途袭击山区和沿湖人民抗日根据地。
  民国三十五年三月(1946年3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积极准备内战,省保安八团进驻宿松县城,据点下伸到乡保基层。
  民国三十七年二月至三十八年二月(1948年2月至1949年2月),国民党整编25师及48师长期盘踞宿松县城,加紧进行反共反人民战争。
第三节 人民军队
  1930年5月,红8军4、5纵队,在军长蔡申熙的领导下,转战黄梅、宿松,曾进驻陈汉山区。
  1932年7月,陈开运、姚鹏率蕲春独立团警卫营、广济特种部队,蕲、宿边游击队500余人,进驻陈汉、趾凤山区。10月,红27军军长刘士奇、政委郭述申率部从蕲春经罗汉尖、陈汉沟进驻趾凤河。
  1934年6月,高敬亭率部从黄梅的望江山进驻陈汉山区,发动群众参军参战。
  1935年2月,高敬亭在太、宿边境凉亭坳重建红28军,统一领导鄂、豫、皖边党政军工作。9月,红82师挺进陈汉山区,留下红244团3连李连之部进驻罗汉尖,配合汪少川领导的红军便衣队,成立山林医院,发展地方武装,建立罗汉尖根据地。11月,大中华抗日救国军成立,朱超云任总司令兼边区工农民主政府主席。
  1939年5月,高敬亭、陈少敏率新四军第4支队,先后进驻陈汉山区,拆除碉堡,号召群众团结抗日。
  1940年9月,张体学率新四军5师鄂东独立团进驻罗汉尖,恢复根据地;并派曾少怀、桂平率部挺进湖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41年4月,张体学率5师42团,林维先率7师挺进团进驻陈汉沟,筹建新四军独立旅。9月,林维先进驻湖区,全面领导湖区抗日斗争。
  1942年2月,邹一清率5师鄂东游击大队(后称独立团)进驻趾凤河,保护山区东路根据地。
  1943年3月,新四军7师在湖区建立沿江支队,林维先任司令、黄火星任政委,统一指挥沿河各县抗日武装斗争。同时,张体学率5师14旅,进驻陈汉山区,统一领导蕲、黄、太、宿边区党政军民工作。至此,皖、鄂、赣边区抗日武装斗争已连成一片。12月,郑重、张海标率5师挺进18团和教导队从山区向湖区推进,开辟敌后游击战场。
  1947年7月,胡鹏、何庆德率领皖西人民自卫军第一大队,由潜山挺进至宿松边境。9月19日,解放军刘、邓大军6纵18旅由鄂东向宿松推进,解放宿松县城。10月,2纵6旅进驻县城,旅部驻张氏宗祠,17团驻城关,16团驻五里,18团驻万元墩。同月,三纵司令员陈锡联率部进驻趾凤河。
  1948年2月8日,刘、邓大军3纵9旅25、26两团,在太湖与第一军分区基于团会合,进入宿松县境,分驻唐家油铺、荆桥、芦花屋、程店等地。随后3纵副司令员刘昌毅,军分区司令员孔令甫在隘口会合,进驻陈汉山区。
  1949年3月26日,皖西军分区后勤指挥部在宿松县设立兵站,在二郎、凉亭、荆桥设立兵分站,迎接刘、邓大军进驻宿松。27日,解放军2野4兵团第15军43、45两师,从太湖挺进宿松,并迅速进驻沿湖前线阵地。28日县城解放,县委、县政府随军进城。4月6日,13军副军长陈康率先遣部队进驻宿松县城,随后13军全部进入宿松。4月14日,解放军第4兵团陈赓司令员率师从鄂东进驻宿松夏家罗。中旬,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亲临宿松视察。
  解放大军渡江南下后,留下一个团(称警救团),分驻凉亭、二郎、陈汉等地,团部设在凤凰铺(今梅墩乡),协助地方政权剿匪反霸,保护生产,维持治安。至1950年初调离。
  1954年秋,程集的马塘、横山一带,迷信猖獗,影响社会治安。省军区调派解放军一个连,进驻县城(住天主教堂)。3个月后恢复平静,部队撤回军区。
  1968年2月,解放军6408南字131部队进驻宿松县城,担任“支左”任务,至9月调离。
第三章 地方武装和民兵组训
第一节 地方团队
  卫队
  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清末民壮和巡警制度,改设卫队30名,纳入县公署编制,内设队长1人,正目1人。城关4厢各设正目1人,卫队4名;城防6门各设卫队2名。三年,裁撤卫队,改设县保,卫队,内设队长、正目及队丁共40名。六年,县保卫队改称警备队,队长、正目、队丁编制依旧。
  警察
  民国元年(1912年),筹办地方武装警察,城乡警察机构相应成立,县设警察公署,各区设警察局,内置区长、区员各1人,巡警10~20人不等。二年,筹办清乡团防,警察解散。八年,县公署设警佐室,内置警佐、学习警佐、巡管、教练、书记各1人,巡长、警士20人。另于东区许岭、西区二郎、南区坝头、北区凉亭,各设警察分所,每所配备所长、巡管、雇员各1人,巡长、警士8~20人不等。九年,改警佐室为警察所,县知事兼任所长,下设专任警佐。各区警察所改称警察分驻所,实行巡管负责制。
  团防
  民国二年十月(1913年10月),宿松清乡团防局成立,由总董、团绅分理其事。内置教练1人,正目、副目各1人,招募团丁26名,编成6班,轮流驻守城防和巡查地方治安。各区视当地需要分别成立分局,自行招募团丁若干,维持地方秩序,至四年解散。五年,省令创办商团,在城乡招募团丁170名,分驻城关、许岭、九姑、石龙庵、横坝头、二郎河、凉亭河等地。六年,停办团防,恢复警察旧制。
  保安(自卫)队
  民国十六年二月(1927年2月),北伐军挺进至宿松,县统一整编地方武装为县保安队,直属县政府领导。十八年,扩编为保安大队,相当于正规军的营级编制,下辖3个中队,管兵300余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县保安大队改编并入省保安第8团,仍驻防宿松县城。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县政府重建地方武装,称县自卫队。初设1个中队3个分队,后扩编为1个大队3个中队。
  抗日人民自卫军
  民国二十七年七月(1938年7月),日本侵略军进犯宿松,县政府扩充自卫大队,建立宿松抗日人民自卫军。县长廖修立任司令,在乡军官朱振宇任副司令。统编全县武装为常备总队;分编各乡壮丁为后备总队,组成战斗序列,配合国军作战。二十八年一月(1939年1月),改编县人民自卫军为县自卫总队,县长兼总队长,另设专任总队副1人,战斗组织和指挥序列不变。
  国民兵团
  民国二十九年一月(1940年1月),撤销县自卫总队成立国民兵团,受省军管区及桐庐师管区领导。下设常备大队和预备大队。常备大队由持械武装部队组成,共有官兵400余人,预备大队由普通壮丁组成,乡设中队,保设分队,甲设组(班),全县在编壮丁5.22万人。
  县自卫团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抗战胜利后,撤销国民兵团,恢复县自卫大队(一度改称警备队)。民国三十七年一月(1948年1月),扩编自卫大队,成立县自卫团,县长林甲栋兼任团长,下设3个营:第一营管辖3个连,第一二、三两营各管辖4个连,共有官兵1500余人。武器配有迫击炮4门,轻重机枪45挺,冲锋枪100支,步枪1200支。同年十一月,又分设西北和东南两个联防办事处,第一营营长王衡三任东南联防处长;第二营营长汪庆豪任西北联防处长,加紧围剿镇压人民革命武装,至1949年3月宿松解放,自卫团随之解体。
第二节 人民武装
  工人纠察队
  1927年2月,宿松县第一个人民武装组织——工人纠察队正式成立,戴岳任队长,钟国汉任副队长,挑选桂银保、汪经友、汪振华等40多名工会会员担任纠察队员,配有枪支弹药等装备。当时,工人纠察队在国民党左派县党部的领导下,驱走了北洋政府宿松县长曹铨时,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赤卫队
  1928年8月,长溪、陈汉、隘口、佐坝各地革命组织,纷纷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赤卫队。赤卫队在黄宿边区组织农民暴动,开展“三杀”(杀贪官污吏、杀土豪劣绅、杀地痞流氓)、“四抗”(抗税、抗租、抗债、抗息)斗争。
  1930年7月,县赤卫队改称红军赤卫队,总指挥吴贵兴、政治委员吴兰芬,队员600余人,编为4个大队,下有被服、武器、火药等厂。9月26日,曾配合红八军4、5纵队攻克宿松县城。
  游击队
  1930年10月,宿松游击队以西源山苦人会和邱山苏维埃赤卫队为基础,在黄梅古角山成立,活动在黄、宿边区。部队迅速发展到100余人。11月,配合红15军进袭太湖县城后,回师原地,打击地主武装,保卫山区赤色政权。
  1931年11月,宿松游击队转战蕲、宿边区,与红12师在张家河会合,坚持山区游击战争。12月,在英山中心县委组织部长陈开运的指挥下,配合红军独立团袭击陈汉沟自卫队座营,缴获长短枪70余支,俘敌40余人。
  1932年1月,宿松游击队与蕲春游击队合编为蕲、宿边区游击队。4月改编为英山独立团。10月,红27军转战至白崖寨,宿松游击队又改编为红军向导队,随军战斗在太、宿、潜、霍等县。
  同年4月,杨学源领导的湖区松南游击大队成立,12月扩编为赣、鄂、皖边区游击队,积极开展湖区游击战争。
  红军便衣队
  1933年6月,国民党军向大别山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红军为适应战略需要,组织便衣队,以吴应典为队长,在罗汉尖地区进行活动。
  1935年7月,中共皖西特委徐成基派便衣队长汪少川、朱国栋率部进驻罗汉尖山林地带,积极组织群众,建立武装,筹建游击根据地。
  抗日救国军
  1935年11月,在红28军和中共皖西特委直接领导下,大中华抗日救国军成立,朱超云任总司令,部队迅速发展至1000余人,成为鄂皖边区革命军队的主力。
  1936年4月,在反“围剿”的斗争中,救国军改编为红军6路游击师,朱超云任师长。1937年2月,编入红82师,抗日战争开始后,编入新四军第四支队。
  人民自卫队
  1938年春,共产党员占大金在金塘、下仓、九城沿湖地区,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吸收青年农民、学生30余人,成立人民自卫队,深入农村,活动在太、宿、望三县沿湖地区。
  抗敌十人团
  1939年春,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18中队队长商群来宿松占峦、小孤山一带,建立抗敌十人团,活动范围逐步发展到刘牌、套口、史家营、上下圩、鹅湾等地,后又扩大到金塘、下仓,并建有区团和村团。
  1940年3月,在抗敌十人团的基础上成立了沿江游击大队(简称沿江大队),队长商群,政委周静轩,下设两个分队,编有机枪班和手枪班,积极开展湖区抗日锄奸活动。
  独立营
  1940年10月,在新四军鄂东独立团政委张体学的领导下,成立了宿松独立营,邹一清任营长,分驻黄、宿边界及宿松城郊,进行游击活动。
  1941年1月,张体学、吴林焕率鄂东独立团驻扎陈汉山区,建立宿松便衣队,不断向山外开辟游击据点。3月,宿、望湖区独立大队成立,商群、刘宗超分别任正副大队长,下辖3个中队,共有300人。
  1942年3月,佐坝地区共产党员胡强志、尹健、王绍送等在独立团领导下,成立皖江游击队,有队员200余人,常年战斗在龙感湖畔。
  区干队
  1947年10月,解放军2野3纵9旅挺进宿松,县民主政府在黄大口成立。我占领区成立两个区干队,1个武工队,分驻二郎、凉亭、陈汉等地,组织人民武装,保卫基层政权。
  1949年1月,区干队扩编为县独立营,县长左达兼任政委,郭德泰任教导员,王元珍任营长,共有指战员300余人,积极开展打土豪、分浮财和摧毁旧乡保政权的斗争。
  县大队
  1948年8月,县独立营与区、乡人民武装合编为宿松县大队,随军分区司令部行动,转战在太、潜,英、霍诸县,坚持武装斗争。至1949年3月,才回师宿松迎接大军渡江。
  县武装总队和人民武装部
  1949年4月,宿松解放后,县设人民武装总队,区设大队、乡设中队。1950年9月,县武装总队撤销,改设“中国人民解放军宿松县人民武装部”,区乡称人武部。1954~1957年,改称县兵役局(仍保留人武部名称,实行一套班子,两个牌子)。1958年以后,又恢复人武部单一建制。
  县公安队和武警中队
  1950年春,县大队通过整编,更名为县公安队,受县公安局领导。1966年10月,县公安队改为现役部队(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宿松县中队),划归县人武部领导。1976年10月,县公安中队统一改编为“人民武装警察中队”,由人武部移交县公安局管辖。
第三节 民兵组训
  组织概况
  宿松民兵,在早期武装革命斗争中,即已发挥了巨大作用。1949年3月,宿松解放,随着乡村政权的建立,各区、乡、村都正式建立了民兵组织。到1957年底,全县民兵发展到5.34万人。1958年秋,实行“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全县民兵发展到15.90万人,占当时人口总数40%。其中:基干民兵4.83万人,普通民兵5.03万人,女民兵6.04万人。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只成立过各级民兵指挥部。
  1977年起,民兵工作重点转向武装基于民兵建设。到1980年止,全县民兵14.69万人。其中:基干民兵7.72万人;普通民兵6.93万人;排以上民兵干部1.19万人。基干民兵分布在296个大队,武装面占90.3%。
  1981年,为精简编制,提高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战备需要,开始对民兵组织进行适当调整。到1984年底,全县民兵数为7.52万人,其中基于民兵1.18万人。同时将28岁以下符合服预备役条件的2.30名复退军人,全部编入基干民兵组织,实行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基本组织形式,为战时兵员奠定了基础。1985年底全县民兵为6.06万人,其中:基干民兵8.64人,普通民兵5.19万人。
  民兵训练
  宿松民兵正规军事训练,开始于1950年冬,1952年至1953年实行普训,1954年至1955年着重集训,1956年至1959年实行预备役基干民兵训练。1960年至1965年主要采取“小型、就地、分散”的办法,以民兵干部、基干民兵和武装基干民兵为重点,同时注重培训教练人员。县集训区、乡武装干部,区集训大队民兵干部,公社集训排长以上民兵干部和复退军人。
  基干民兵训练射击、投弹、单兵战术和战斗勤务课目,武装基干民兵除训练上述课目外,另加单个、小组及班的协同战斗动作训练,普通民兵进行一般军事常识教育;山区民兵加训防空、侦察等课目。1960~1965年共计训练基干民兵29600万人,其中技术分队130人。1965年,安庆军分区在宿松县城召开了全专区民兵训练现场会。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民兵工作主要是建立民兵指挥部和战斗小分队,配合“群众专政”,基本上没有开展民兵正规教育和训练。
  1977~1980年,民兵训练则是结合农时进行,农闲多训、农忙少训,按照总参《民兵四年训练纲要》,重点抓武装基干民兵的射击、刺杀、防御和打坦克等战术基础训练。
  1981~1984年的民兵军事训练,由原来的小型分散训练,改为周期训练,以两年为一周期。每次训练30天,以公社、厂、矿为单位进行集训。重点对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新人队的基干民兵进行训练。做到训练1个,合格1个,储备1个。4年(两个周期)全县共训练基干民兵6382人,其中技术兵369人。
  1985年,全县民兵训练,实行地区划片,内容分科,人员定额的办法。全县参加训练的基干民兵560人,其中有凉亭八二迫击炮手40人,陈汉高射击机枪手28人,许岭六○炮手50人,五里无线电通信兵13人。训练地点分程集、复兴、凉亭3大片,设有专业教练员,既抓理论传授,又作动作示范。
  战备执勤
  (一)维护治安:建国初期,全县民兵配合公安部门,积极投入镇反、剿匪、反霸斗争,在保护减租减息、土地改革运动和保卫新生革命政权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1949~1953年,共平息大刀会武装暴动4次,破获同善社复辟案件14起,缉捕反革命集团案30余起。(二)重点防卫:全县由民兵担负的重点防卫地区有:(1)北浴乡马厂、韩山、三面尖为反空降地区;(2)程营乡西湖圩为反空降及平暴乱地区;(3)九成畈农场为平暴乱地区;(4)小孤山为据守地区,也是安徽省军区三号扼守要塞点。全县由民兵担任重点防卫目标有:筑墩大桥(2228人)、城西大桥(3613人)、凉亭河大桥(5620人)、石铺滩大桥(4715人)、钓鱼台水库(5804人)、县城油库。(三)支援大军渡江:1949年4月,解放大军渡江战役,我县组织以民兵为骨干的支援大军渡江的支前队伍,积极展开了渡江战役的庞大支前工作(详见重大兵事纪要)。(四)保卫社会主义建设:建国以来,全县民兵在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护社会主义生产秩序和各项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大作用。从1949年至1958年,全县民兵协助公安部门侦破违法案件352起;捕捉犯罪地主、恶霸和反坏分子620人;看解案犯2027人次;守护仓库11502万座,桥梁7座;搜缴步枪5支、子弹262发、炮弹16发。刀矛464件;搜集故空投反动传单231万张;建立对空隙望台117座;设置巡逻组1445个。例如,土改时期,北浴乡民兵何益木只身徒手追捕大刀会匪首归案、木梓乡民兵桂水清带头斗恶霸追案犯、弹山乡民兵高玉保入山剿匪受伤致残、城关镇民兵姚丙旺多次缉捕在逃案犯归案。均被评为民兵模范,分别出席了省、地民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其中姚丙旺还出席了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的接见。
  参加建设
  在建国初期的互助合作化运动中,县参加互助合作社的民兵有1.93万人,占全县民兵总数的100%。其中担任互助组长,生产队长以上的干部有2368人,占民兵总数的13.1%。
  在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以后发展农业生产的实践中,全县以民兵为骨干而组成的各种生产突击队1244个,参加人数3.07万人;种试验田809亩,参加人数1234人,试验水稻平均亩产1165斤,山芋平均亩产1.10万斤,高出一般产量的30~50%。
  在生产工具改革中,共创造出各种新式生产工具47种1306件;改良旧式农具61种30442件,对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作出了贡献。
  在兴修水利中,全县民兵参加新建钓鱼台、黄大口水库两座,改修县西大河及二郎河道两条,新开大小塘渠,水沟1037处,共完成土方517.2万方。1953年山洪暴发,六虹圩崩溃,毛坝乡组织民兵抢险,奋战一个昼夜,抢救落水灾民100余人,受到全县通报表扬。1954年春,修筑同马江堤,评选模范156人,其中民兵131人。
  在历年除四害、讲卫生、围垦灭螺、植树造林等方面,全县民兵都充分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
第四章 武备
第一节 疆防
  县城
  宿松自西汉建治,旧无城池。至明崇祯九年(1636年),监军史可法驻节宿松,创议建城,疏请获准,并请调太平府照磨苟天麒为宿松县令以任其事。
  全城始建6门,垣周4里,垛口1400,层楼6座,是宿松城防建设之始。以后随圮随修,历经30余次,其中以康熙、乾隆和咸丰3次缮修工程最大,仅乾隆一次就动用库银3.0044万两。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军进犯宿松,国民政府实行焦土抗战,勒令将县城拆毁。抗战胜利后,又在旧城废墟上修筑了一座土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适应城镇建设需要,土城逐渐拆除,至今只有部分遗址依稀可辨。
  城廓外围,岗峦起伏,地形险要。东有雷公岭,北有潜佳山、龙门山,西有河西山、佛座岭,南有南台、长安诸山,皆为县城防守要地。城中孚玉山(俗名鲤鱼山),海拔82米,居高临下,俯瞰全城,为城防中心控制点。
  要隘
  小孤矶:即小孤山,在县治东南120里套口乡境内。孤峰独耸,屹立江心,周围1里,海拔78米。南与江西彭泽的彭浪矶隔江对峙,东与长江马当要塞互为犄角,古称长江绝岛,又称海门第一关,为长江水路军事要隘,是宿松东南门户,明置小孤巡检司,设关驻守,现已辟为游览胜地。
  东门山:亦名石门山,在县治东北50里柳溪乡境内,山高势险,层叠九重,为宿松、太湖交通要隘。古代居民曾垒石为城,以御寇乱,故又名九层城。它与凉亭之烽火山、柳溪之纱弁山互为毗邻,成为宿松东北大门锁匙。
  小隘岭:在县治西北80里北浴乡境内,位居罗汉尖北麓。罗汉尖是陈汉山的最高峰,为皖西屏障,占有重要军事地位。小隘岭环山峭壁盘垣,辟有宿松与湖北要道,是皖鄂边防要地。
  铜陵山:在县治西北30里铜陵乡境内。西与黄梅县的亭前古镇毗邻,地形外陡中平,群山环抱,有京广古驿道穿过其间,素称“八省通衢”,中南兵事,多以此为屏藩。明末史河法建同仁堡于此以为关隘。
  古寨
  白崖寨:旧名白牙山,在县治北50里趾凤乡境内。元末邑民吴士杰为首建,明季邑庠生徐行增修。张献忠战史可法,诸寨尽破,此寨独存。清咸丰五年(1855年),经太平军毁尽无遗。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乡主事贺颀、贺欣捐资重建。山势险要,峻岭嵯峨,战垒纷呈,宛若长蛇,至今有南国小长城之称。
  石家寨:在县治东30里九姑乡境内,为明初石良聚义战守之所。平地起垒,有高层建筑之势,年久失修,今仅存遗址。
  东林寨:在县治北35里梅墩乡境内,为邑民王均用为首所建。因平地筑寨,无险可守,明末被农民军夷为平地。
  屏风寨:在县北40里西源山内,元末邑民朱建二建。明崇祯十年,邑庠生朱昌元重修。壁垒坚峻,曾作一方保障,史可法题名为“淳风堡”,设左右二门,左曰:“解愠”,右曰:“南熏”。
  架山寨:在县治北60里陈汉山外,元末陈汉建,塞以形名,有高屋建瓴之势。附近另有九层,城河、土蜂诸寨,皆陈汉聚义用兵之所。
  田氏八寨;在县治北90里,为元末陈汉部属田姓家族集资所建。
  太平寨:在县治西北70里北浴乡境内,为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所建。四面皆山,孤峰独耸,垒石为城,遗址犹在。
第二节 设施
  弁讯
  清末在全县通衢大道,设置弁讯,水陆分呈,各有专司,沿古驿路在枫香驿、仙田铺、丰家店、二郎河、寨子墩等处,分设6个墩台,以烟墩烽火为讯,各派兵勇5名常以驻守。另按地形及水陆分布状况,设置荆桥、芭茅、隘口、珠岭等陆营4讯;下仓、北口、乌池、佘嘴等水营4讯,各派兵勇驻守,并配有瞭楼,梆锣等警报设备。墩堠参差,防务甚严。
  碉堡
  民国时期,废除弁讯,建立乡保联防,实行碉堡政策,改在各地交通要隘和居民聚居地点,遍立碉堡哨所,平时检查行旅,管制交通;战时构成作战火力据点。1949年解放前夕,全县共有大型碉堡159座。建国后已全部废置或改作它用。
  防空
  1953年,宿松县成立防空指挥部,区乡成立防空小组,组织群众学习防空基本知识和技能,以有效地发挥防空战斗力。1962年,增设防空办公室,由人武部、公安局抽调专人办公。1969年,成立防空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县防空工作,在县城设有常年瞭望哨和临时瞭望哨11个,并配有基干民兵专职担任守哨任务。1982年8月,全县防空机构奉令撤销,哨所均已改作他用。
  联防
  宿松地处皖、鄂、赣3省边陲,地形交错,情况复杂,实行边区各县联防协作,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强领导,1963年县设联防指挥部,陈汉、复兴两个边界区组织13个公社为协作组,43个大队分设联防点,平时分区负责,划片联防;战时互相配合,协同作战。1964年4月,陈汉山区曾组织蕲、黄、太、宿4县共有620多人参加的军事围剿演习。
  靶场
  1969年,人民解放军86387部队在复兴区设立空军靶场,专供飞机轰炸、射击训练演习之用。总面积1.01万平方米,警戒线以红色浮标为记。
  战备医院
  1968年,遵照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经省委批准,扩建陈汉医院为平战结合医院。占地总面积2467平方米(其中门诊大楼和医院用房1688平方米、生活用房773平方米),总投资13.60万元(其中国家基建投资3.60万元,卫生部门自投资金10万元),1968年兴工,1969年完成(其中门诊大楼至1978年竣工),至1984年底设有病床56张。
第五章 重大兵事纪略
第一节 太平军转战宿松
  清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初二(2月9日),太平军从武昌挥师东下,天王洪秀全派大将李秀成、偏将林启荣先取九江,自率诸路大军于正月十二日(2月19日)从蕲州、黄梅挺进至宿松。蕲州方面,经芭茅街上小隘岭入宿松县境;黄梅方面,兵分两路,一从界子岭出佛座岭,一从亭前驿出二郎河,最后会师宿松县城。太平军占领宿松后,乘胜前进,连破安庆、芜湖、太平等军事重镇,最后于二月初十日(3月19日),一举攻克南京、奠都为天京。五月,派水师从安庆溯江直上,过小孤至宿松,招抚流亡,使地方秩序大定。十月至翌年一月,派长官正相胡以晃、副相赖汉英率征西军从九江连下宿松、太湖、潜山、桐城、舒城与李秀成会师,攻克合肥,清巡抚江忠源败死,从此宿松局势益趋稳定。
  四年(1854年)三月,太平军回师宿松,转战鄂东诸县,威慑武汉3镇。十月,宿松知县刘东书、乡勇练总贺映黎抗击太平军,均战败身死。
  五年(1855年)一月,太平军大将石达开率胡以晃、罗大纲等部,从宿松江面袭击鄱阳湖清军座营。曾国藩落荒逃走。二月,李秀成、秦日纲等率征西军经宿松西上,再克汉阳武昌。十月,清军暗派训导周元度代理宿松县事,图谋内应挫袭太平军,事败未遂。
  六年(1856年),太平军仍驻守宿松,因大旱岁饥,斗米价值千钱,太平军节食缩饷,周济灾民,获救无数。十一月,清军逼进太湖,县绅石广均等曾暗中迎接清军,粮绌事寝。
  七年(1857年)八月,太平军进驻太湖、潜山、清兵将军都兴阿、都护多隆阿,总兵鲍超统率领各军,由黄梅乘虚而入,进驻宿松。九月,太平军与清军大战凉亭河西之团坡山,死伤各相当。十一月,再战于枫香驿之东门山,因清军驱使乡勇为内应,太平军败退太湖。
  八年(1858年)春,太平军与清军相峙在太、宿边境。五月,清军进窥石牌,围攻安庆。十月三河大战,清军都兴阿、多隆阿、鲍超先后率败军退守宿松。十一月太平军大将陈玉成亲率大军追击清军,直逼二郎河,连营数十里,与清军大战梅墩畈花凉亭。结果清军胜,太平军退守太湖。
  九年(1859年)三月,清军檄调候补道蒋凝学臬司唐训方来驻宿松,堵击太平军西进。十一月,曾国藩统率清兵水陆全军进驻宿松县城。另派宫保衔兵部侍郎彭玉麒,提督杨载复率水师沿江东下,夺小孤山,进窥安庆,太平军扼守太湖、望江,成对峙局面。最后曾国藩改变战略,移驻皖南祁门。
  十年(1860年)二月,清军官保胡林翼率湖北抚标攻占太湖,曾国藩又急调曾国荃、彭玉麒、杨载复等分统水陆全军,越过宿松、太湖,直逼安庆外围,太平军拥有十万之众,坚守安庆城垣,达一年之久。
  同治元年(1862年),安庆失守后,宿松重新陷于清廷统治之下。
第二节 北伐军挺进宿松
  民国十六年一月(1927年1月),北伐军分两路向宿松进军。第一路七军李宗仁部从广济进入黄梅;第二路八军唐生智部分别从武穴、九江北进,至黄梅会师。在击溃孙传芳残部以后,即派遣第七军第一师(师长夏威)、第二师(师长胡宗铎)向宿松推进。此时,宿松人民公推代表何锋、华丽、周禄民、高良才等,组成向导队,到黄梅迎接北伐军。
  同年一月二十五日,北伐军由西门进入县城。宿松革命领导人徐文藻等率领广大群众出城夹道欢迎。全城锣鼓喧天,炮声隆隆,欢声雷动,大街小巷贴满了“欢迎国民革命军”、“打倒北洋军伐”等大幅标语。
  北伐军进驻宿松以后,随即向太湖、安庆进发,留下共产党员张声,帮助建立地方政权。成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中国国民党宿松县党部”和工人武装组织——宿松县工人纠察队。全县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第三节 红八军攻克宿松县城
  1930年6月,红八军进入黄(梅)、广(济)、蕲(春)、宿(松)地区开辟根据地,宿松人民热烈响应,但反动势力猖狂反扑,在进行军事清剿的同时大搞经济封锁,造成苏区人民和军队生活发生严重困难。为打击敌人嚣张气焰,解决苏区给养困难,扩大红军战果,红八军决定选择适当时机攻打宿松县城。
  9月25日,红八军4、5纵队从黄梅小溪山开抵亭前。军长蔡申熙即时召集军民联席会议,参加会议的宿松负责人有县委书记王星儒、暴动委员会主席祝尔昌、赤卫队总指挥吴贵兴等。会后,即由红八军、宿松、黄梅两县赤卫队、游击队和担架运输队,组成攻城大队连夜向宿松县城进发。
  26日,以宿松游击队为向导的红军先遣部队,首先在黄宿界岭毙敌3人,拔除敌军岗哨,迅速开抵城郊,占据了潜佳山和鲤鱼山两块高地,准备从小东门至北门这段城墙突破进城。蔡军长亲任攻城总指挥,陈奇司令员率第4纵队担任主攻任务,黄刚司令员率5纵队作后卫。
  天刚亮,攻城战斗开始。城内驻有国民党县长周崇颐、自卫团长叶中全和董事主席桂毓梅等,指挥自卫团和商会戈矛队300余人负隅顽抗。由于城墙高而坚和敌人火力猛烈,战斗持续到上午9时,数次冲锋均未得手。蔡军长即令5纵3团3营7连组成突击队,从城西北角强行登城。10时整,突击队分3路扑向城墙壤,中路突破组长陈金钰、战士蓝金元、小王迅速架起云梯,旋风般向城头攀登。在即将靠近城头时,被城上敌人发现,用竹杆拼命撑倒云梯,眼看3人就要摔下,千钧一发,蓝金元眼明手快,向城头甩出一颗手榴弹,击退敌人反扑并把城墙炸开一个缺口、3名勇士纵身一跃而上,后续部队跟踪跃上了城墙,敌人无险可守,纷纷溃逃和投降。
  城门打开后,残余的敌人已向坝头方向溃逃。战斗结束,共缴获长短枪100余支、迫击炮两门,大军进城,即时打开监狱,救出了何瀛、虞华、尤振球等一大批革命同志,搜出逮捕了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和其他反革命分子50余人,没收了振大、福记两家美孚油栈及德成、致和、协成、茶和等4家大地主官僚商店的财产和货物,缴获食盐5万斤,食糖2万斤,糕点1万余斤,还有布匹、煤油、纸张、中西药材等物资。
  27日,全城军民在老厅广场,召开了数千人参加的祝捷大会。红军宣传队在街头巷尾张贴了安民告示,开展演讲活动,宣传革命政策。“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的标语布满全城。广大人民群众为慰劳红军,庆祝人民胜利,纷纷燃起鞭炮,举起红旗,给战士们送茶、送水、送月饼。
第四节 红27军东路游击队激战白崖寨
  1932年10月初,红27军在英山金家铺河滩成立。司令部决定在英山、霍山、潜山、太湖、宿松等县开展东路游击作战。宿松游击队随军编为向导队。当时,国民党纠集了梁冠英的25路军(辖32师及独立旅),上官云湘的47师,郝梦麟的54师,曾万锺的12师,陈调元的46师,宗天才的75师和顾敬之的地方武装,组成强大攻势,企图一举消灭红军于包围圈内。
  10月3日,红27军在军长刘士奇、政委郭述申的领导下,从英山经太湖弥陀寺,蕲春张家婧,翻越罗汉尖进入宿松陈汉沟。8日,经隘口、花凉亭到达趾凤河。9日向趾凤河以东的栗树嘴、帅家垅活动前进。突遇敌军46师两个团的堵击。战斗从早晨打晌,红27军79师师长徐海东亲率1个团迂回到敌人后面,首先攻占了小石门制高点,切断敌军退路。经过1天的激烈战斗,全歼敌军46师的1个整团,生俘敌副团长以下官兵100余人,缴获重迫击炮2门,机枪8挺,步枪500余支,子弹4万余发。10日,敌军32师及地主武装猎户队数千人,从陈汉方向追来,占领了趾凤河西的云天岭,疯狂向红军发动攻击;敌46师也重新纠集残部,从趾凤河东展开攻势。红军腹背受敌,迅速抢占了白崖寨,开展反击作战。红军81师2团(原英山独立团)团长熊海清率部冲锋,一举全歼西线严恭山敌军1个整连,缴获长枪128支,短枪20支,迫使各路敌军分途溃散。白崖寨反击战取得了彻底胜利。熊团长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10月11日,红27军政委郭述申在军部(白崖寨关帝庙)召开军民庆功大会,宣布成立蕲春、宿松、太湖工作委员会,并配给长短枪148支,扩充地方武装实力。当晚,大军即转移太湖弥陀寺,向岳西天堂镇胜利挺进。
第五节 抗日救国军创建始末
  1935年, 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进行侵略。中央红军在北上抗日途中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推动全国人民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罗汉尖根据地,的人民在红28军和边区苏维埃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响应中央抗日救国的号召,展开了建立“大中华抗日救国军”的斗争。
  10月中旬,高敬亭、徐成基率红28军在罗汉尖古庙召开皖、鄂边区军事会议决定:派红军便衣队队长汪少川,246团连长李发之负责筹建大中华抗日救国军。11月29日,抗日救国军正式成立,朱超云任总司令,朱国璋、李发之、梅景先任副司令,陈启任秘书。
  抗日救国军成立后,确定以罗汉尖古庙为营地,扩编红军便衣队为独立营,发布安民告示,动员群众参军。不到半个月时间,部队已发展到200余人,并搜集了长短枪数十支,刀矛数百件,编成两个便衣中队,由吴应典、廖鉴清分别任队长,分兵驻守各交通要隘。春节前夕,便衣队和独立营已发展到1000余人,扩充为1个总队,3个大队,9个中队,27个分队。朱超云兼总队司令。各乡建立的赤卫队一律改称武工队,作为救国军的后备队。他们在罗汉尖依山结寨,构搭军棚,在山林中设立冶铁炉和制药厂,取集废铁土硝,自制土枪弹药和罐子炮。
  救国军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当局的极度恐慌。1936年2月,国民党调集梁冠英的25路军和地方反动团队,从太、宿、蕲、黄四县构成包围势态,倾力向罗汉尖根据地进犯。宿松方面敌军兵分三路发动进攻:北路以三面尖猎户队陈金旺部为向导,大军随后,从长春庵出长和卡,经珠宝寨和苏家岭向英山直攻罗汉尖的左翼;南路由国民党西三区区长吴建中率自卫队为前锋,从二郎河出塔儿畈上邱家山直攻罗汉尖的右翼;东路则以陈汉猎户队吴鼎三部为前卫,大军随后,从陈汉沟出发,经方山上阳崖,直向罗汉尖正面进攻。蕲春、黄梅方面之敌,则分东西两路,一从蕲春青石出龙井岸上石栗尖;一从黄梅望江山出新庙,向罗汉尖背面进攻。共集10倍于救国军的兵力,企图一举踏平罗汉尖消灭救国军。
  救国军面临现实,当机立断,作出了分兵作战,避实击虚的决议:一由汪少川领兵一支向黄梅敌后推进,进行外围作战以牵制敌人;二由吴应典率当地武装群众,转入地下,保护生产坚持斗争;三由朱超云、李发之率领基干武装,取路蕲春竹林、郑畈、孙冲等高山地带展开游击作战。2月8日(农历正月十六日)拂晓,敌军向罗汉尖山顶集结,忽然,三面尖与龙井岸两路来犯之敌,在黄山观音庵相遇,因失去讯号联系,发生混战。救国军得以赢取时间,杀开血路,突破重围,顺利完成了转移任务。等各路敌军窜进罗汉尖时,扑了一个空,只见山风呼啸,大雪纷飞,救国军健儿正向盘龙山巅高歌猛进。
  敌军在绝望之余,对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和血腥镇压。首先在罗汉尖山顶烧毁老庙、军棚及粮食,枪杀炊事员汪成修,并割取其首级冒充朱超云假报战功,随即分路大肆放火烧山,使全山数十里森林付之一炬。接着在山区开始残酷清剿,实行所谓“三剿政策”,即围剿、追剿、座剿的三剿政策和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2月8日的当天,在英山3个屋场就残杀革命群众7人,捕走居民数十人,在苏家岭由于群众闻讯先已逃走,就纵火烧屋,使全村变成一片焦土,在邱山和赵岭被残杀的革命干部有吴炳荣、尤寿保、何保同、何保兰、赵民旺,在阳崖、廖河一带捕杀的群众有廖厚生、廖际祖、廖福生、廖昌寅等,被捕入狱的更不计其数,各村粮食、牲畜、财物都被搜劫一空。
  敌人为推行长期座剿政策,分别在邱山、黄山、界岭、北浴、陈汉、廖河、柳坪等地派驻重兵,构筑碉堡,村村设哨,大肆搜剿,还强迫群众互具切结,联户连座,一人参军,全村同罪,置山区人民生命于屠刀之下。同时,乡镇保甲人员和地主狗腿,以协助清乡为由,大肆敲诈勒索,致使群众倾家荡产,无处容身,朝思暮想,盼望红军早日回来。
  救国军转移到蕲春江家村后,改称28军6路游击师,朱超云任师长,采取了分兵突击,困扰敌人,保护群众的对策,继续在鄂皖边区坚持游击战争。3月,配合红82师245团3营和特务连在小界岭狙击国民党25路军一个加强营,俘敌副团长一人,并缴获大批枪支弹药。4月,为发展敌后游击战争,先后在二郎河烧毁敌军座营碉堡,在三德桥砍断太宿交通电线。在大地埂设伏歼敌军数十人。到9月底已经把东起舒城,西至罗田,北起英山,南至望江等大片土地,都变成红军的游击战场。
  10月29日,朱超云、汪少川、李发之率游击队分三路夜袭三面尖猎户队座营,当场击毙6人,活捉4人,其余缴枪投降。猎户队长陈金旺,被追至悬崖开枪自杀。从此打开了宿松山区上连英霍的通道。11月26日,会同红军82师244团1营在蕲、宿边界的石栗尖、打杵杈、丛山崖三处天险地带,选择有利地形,设伏击溃国民党25路军1个整团,毙敌70余人,活捉20余人,缴获长枪100余支,重机枪一挺。12月中旬,又配合红28军在蕲、宿边界龙井岸的深沟设伏,一举歼灭国民党32师94旅187团一个整营。随即因战略需要,游击师编入红28军82师,继续转战在广阔的大别山区。
第六节 凉亭河阻击战
  1938年春,抗日战争重点转移到华中战场。宿松扼长江水陆交通要冲,下临京沪,上控荆湘,是保卫武汉的军事重地。6月初,日军攻占合肥、安庆以后,兵分水陆两路进犯宿松。水路以波田支队为先遣军,106师团随后,配合海军陆战队,于6月22日从安庆溯江直上,24日占领香口,26日占领马当,29日占领彭泽,宿松湖区沿江各地同时陷落;陆路以第6师团及今村、牛岛两个支队,于6月2日在合肥集结,8日占领舒城,13日占领桐城,17日占领潜山,7月26日占领太湖,27日进犯宿松。企图上取田家镇,重攻武汉。
  为阻击日军西犯,国民党武汉大本营决定在凉亭河展开阻击战。派五路军集结114、123、138、165、176等5个师的兵力,布防在正西战场太、宿边界的大别山麓和长河河谷地带,从两侧包抄截击来犯之敌。另调76军全部及8军15师汪之斌部,进驻宿松县城至凉亭河公路两侧,担任正面阻击;131、135师进驻二郎河至严恭山一带,配合主攻部队担任侧击任务;149、128师进驻陈汉山区,作为接应各路大军的后续部队,另派68军刘汝明部严防沿江各地,联合阻击日军西犯。
  7月27日拂晓,日本侵略军从太湖尽起,全军分两路向凉亭河进犯。首先在凉亭河烽火山展开激战,经一昼夜鏖战,最后转入白刃肉搏。坚守山顶的国民党第8军15师3团某营500壮士,在弹尽援绝,浴血苦战中全部壮烈牺牲,日军今村支队亦死伤过半。战后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在烽火山争夺战的同时,第15师在凉亭河街与日军展开激烈奋战,并逐村进行迂回阻击。日军竟然公开破坏国际禁例,施放毒气残杀我军民。烽火山下凉亭河边,凡是没有逃走的居民和抗日将士都无一幸免。凉亭河街及附近村庄,都被日军飞机大炮炸成焦土。
  7月31日,严恭山战斗打响,国民党135师战斗失利,在青竹、夏家篱和云天岭等战地,伤亡军民数百人。8月1日,131师在车马河展开坑道战术,全歼日本骑兵1个中队,缴获606炮5门,军马60匹;2日,128、149师联合出击,在隘口鸡子岭围歼敌军1个联队,击毙日军联队长1人,迫使日军向二郎及韩文方向溃退;3日,韩文狮子山和县西佛座岭的战斗同时打响;4日县城失陷。
  8月中旬,国民党76军某师,在宿松人民自卫军的配合下,夜袭盘据先觉岭的日军座营,当场全歼日军一个联队,烧毁辎重汽车3辆,迫使日本侵略军于8月28日全部撤离宿松县境。
  凉亭河的抗日阻击战,敌我双方部署的兵力均在数万人以上,战争规模和战斗的激烈,是继南京保卫战和台儿庄会战以来所仅见。中国军民以劣势装备对付敌人现代化兵团,付出了极大牺牲,但终于取得战争的节节胜利,最终达到驱逐敌人出境之目的。
第七节 湖区抗日游击战
  1938年6月29日,日本侵略军在复兴套口强行登陆,从此宿松湖区沿江各地相继沦陷。
  日军在沿江各地实行法西斯殖民统治,并招降纳叛,收买利用汉奸土匪,成立伪建国军和傀儡政权,充当日军镇压中国人民的鹰犬。另有国民党遗留的部分顽军和游击部队混迹其间,与人民为敌。所以湖区抗日斗争,矛盾尖锐,情况复杂,任务特别艰巨。
  1938年秋,中共赣北特委派周静轩带领武装战斗人员60余人,渡江来至鹅湾、杨湾、九城、金塘等革命老区,开辟游击根据地,很快建立起武装游击队。随即新四军5师也派遣独立5营开进湖区,协同作战。从而在湖区上起曹湖,下抵华阳,南连赣北,北至内湖,开辟了一大片抗日游击区。
  1939年7月某日,游击队深入江堤6号地段袭击日军据点,当场击毙日军6人。同年冬,新四军7师曾希圣、林维先等率挺进团驻乌家墩,原5师独立营也扩大成为独立团,推动湖区游击战争迅猛发展,广大农村尽成人民天下。
  1940年3月某日,游击队联合县常备队1000余人,突击包围了坝头日军座营,激战1昼夜,打死日军数十人,缴获长短枪数10支,从此小股日军不敢下乡乱窜。4月某日,日伪军出动300余人,分三路向毕岭包抄围剿我长江游击大队。当时游击队只有20余人,经设伏阻击,当场打死打伤日伪军50余人,缴获长短枪19支,战刀1把,子弹1000余发,打得日伪军落荒逃走,我游击队负伤11人,机枪班长严有富不幸牺牲。
  1941年1月1日,国民党反动派勾结日伪军共出动3个师的兵力,向湖区大肆扫荡,游击队寡不敌众,突围向后湖转移,日伪军乘机进犯许岭,游击队在下仓设伏,击毁日军汽艇二艘,击毙和淹死日伪军数10人,夺回物资和辎重等战利品。9月15日,国民党顽军11游击纵队100余人,勾结许岭清乡队汪庆豪部300余人,向东洪严祠附近的新四军七师挺进团某连发动进攻。新四军埋伏在四周,诱敌深入,当敌军进入伏击圈时,四面枪声大作,迫使敌军只得向许岭退却。新四军乘势追击,打死敌军10余人,敌再两次向严祠进攻。驻在严祠的新四军某连连长周正美急令部队迅速从严祠后小山坡上绕至敌后投入战斗,拖住敌人,赢取时间,使增援部队(5师独立营和7师挺进团)即时赶到阵前投入战斗,把敌人团团包围,击毙30余人,其余纷纷举枪投降。
  1943年3月,湖区游击大队在杨庆堂、杨光明等领导下,乘日军不备,策动伪军作内应,向江堤日军哨所发动突然袭击,扫除敌垒数座,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1944年冬,沿江日伪驻军,窜犯后湖佐坝,洪岭等地,被我游击纵队伏兵堵击,敌人狼狈南逃,不敢再越雷池一步。
  湖区的抗日游击战争,一直坚持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它是宿松全县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皖赣边区革命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第八节 支援解放军渡江作战
  3月28日,县城解放。4月4日解放全境。第二野战军陈赓兵团(第4兵团),第13、14、15各军沿大别山南下,迅速推进至沿湖枫树嘴、石庙嘴、别湖嘴、座湖嘴、许家岭等前沿阵地。4月21日渡江战役开始。中共宿松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各界人民,立即展开了渡江战役的支前工作。首先在城关、陈汉、二郎、凉亭、程集等处设立兵站,动员群众组织供应、向导、运输、担架各种服务站(点),征集民工3万多人,输送大米200.52万斤,食油1.8万斤,食盐1.95万斤,柴草239.3万斤,雨具1.88万件,军鞋19.12万双,保证了大军后勤物资的充足供应,使大军迅速顺利推向前进。
  当时国民党溃军退守江南,利用长江天堑负隅顽抗。他们把沿江环湖地区民间大小船只,一齐掳抉到彭泽、湖口和黄梅严家闸等地控制起来,阻止解放大军渡江。湖区广大船民,却暗中将船只装上泥土,凿沉到湖底或驶向偏僻湖汊掩蔽起来,等渡江大军一到,即争先恐后,打捞沉船,并组织船户配齐水手,踊跃参加渡江主攻作战。
  4月15日,全体船员奉命随船开往套口至华阳沿线,实行战前练兵。为避免敌机轰炸,白天分散隐蔽,晚上集中演习。20日练兵胜利结束,即时将参战船员姓名,住址逐一登记,并按船只大小进行编组排队。挑选44师130团和131团担任先遣军第一梯队。总任务是:从华阳口起航、抢渡江险,攻占对岸国民党残军刘汝明部429团所防守的香山、黄山阵地,保证后续主力部队胜利渡江。
  4月2日15时,前线指挥部宣布进军命令。17时,先遣部队登上了船,各船编为水手、火力、观察、爆破、救护各组,作好战斗准备。20日,船队已静悄悄驶出了华阳河口,分两队排开。21时,一声起航信号发出,万炮轰鸣,千帆竞发,船工奋力摇桨,迅速向南岸飞驶。正当船到江心,一颗照明弹从空中滑过,照得如同白昼,对岸敌人的枪炮也同时响了起来,船队冒着越来越密集的弹雨飞速前进,正在距离南岸不远的地方,.忽然许岭船民李恒高中弹牺牲;他的弟弟李启高在他身边摇桨,一声没哭,急忙抢过哥哥放下的舵,扶正船向,继续飞进。陡然又一颗子弹穿过李启高的胸膛,弟兄俩都牺牲了。这时,腿部已负重伤而仍在奋力摇桨的侄儿李开金,立即赶到2位叔父遗体旁边,接过船舵,顶着弹雨继续前进,一颗罪恶的子弹又打进他的腹部。他仍紧抓船舵不放,大声呼喊邻船民工刘精华,求他带着自己的船一同前进。在刘精华顶着他的船尾前进时,他才松开紧握船舵的双手,含笑倒在二位叔叔的身边。这时,船队已纷纷靠近江岸,一阵冲锋号响,强大的解放军象离弦的箭簇,迅速占领了敌军前沿阵地。全县出动民船1000多艘,船工2000多人,他们在枪林弹雨和惊涛骇浪中,不怕牺牲,日夜奋战,将十几万解放大军的指战员和武器装备以及军需物资,从长江北岸载运到南岸,不到两天时间就胜利完成了任务。参战船民献出宝贵生命的27人,英勇负伤的62人。
  宿松人民为支援大军渡江作战,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第五章 重大兵事纪略
附:日军侵略宿松暴行纪略
  在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军于1938年7月及1942年11月两次大举侵犯宿松县境,对宿松人民犯下了罪恶滔天的暴行。
  施放毒气,杀我军民
  1938年7月27日,日军从太湖侵入宿松县境。在凉亭河攻占烽火山踞高点时,竟然无视国际禁例,施放毒气,使坚守在山上的500壮士全遭惨害,山下附近30多户、100多人口无一幸存。战后,当地群众为掩埋遭难致死者的遗骸,半个多月不能生产。
  烧杀抢掠,劫洗县城
  1938年8月4日,日军侵入县城,随带战马炮车塞满街道,全城居民房屋,都被改作马厩,并封锁交通,沿街逐户捉人。第二天早晨(8月5日)把捉去的3个自卫队士兵和9个无辜的男女居民,一齐拉到田家祠堂门口拦腰砍死。以后每天枪声不断,血溅满城,统计城关被杀死居民132人。
  1942年11月,日军由湖北黄梅侵入宿松,第二次劫洗宿松县境。因日军残暴至极,县内居民闻讯已先撤走,日军进城就大肆放火烧屋。城内大街,西从城门口至钦圣门、南从澡堂至正街口、东门小街口全被烧光,烽烟弥漫,烈火冲天,连续三天三夜,被烧毁商店200余家,居民住屋683间,抢劫和烧毁财物无法计算。日军在城内洗劫后,又窜入城郊骚扰,每天打劫劳动力和妇女,任其蹂躏残杀。他们强抢牲畜,在临撤退时,还在水井、池塘施放毒药,使许多幸免屠杀的回城居民又重遭毒害。
  飞机轰炸,遍及全县  从1938年7月14日至1941年8月22日,日军先后10次出动飞机120架,投弹204枚,轮番轰炸和机枪扫射宿松县城和农村集镇村庄,炸死炸伤96人,炸毁商店、学校和居民住房318间,炸死耕牛9头,损失其他财物无法计数。
  扫荡乡村,残杀无辜
  日军侵犯宿松的暴行,遍及城关、凉亭、二郎、陈汉、程集、九姑、佐坝、许岭、复兴等地,占全县总面积80%以上。被屠害的农村集镇和村庄421处,被烧毁房屋4096间,被屠杀居民1733人,劫洗掠夺居民粮食、牲畜、物资更不计其数。受害居民,有的被当作实弹射击的靶子来扫射,有的被当作拼刺刀的对象来残杀,有的被浇上煤油火烧,有的被剜去心肝下酒,有的被开水冲泡,烫得皮开肉绽,求死不得,有的被斩掉手脚,有的被集中活埋,有的被给狼狗撕死,到处血肉狼藉,尸骨纵横,阴霾惨惨,风雨凄凄,顿成人间地狱。他们的暴行,灭绝人性,残忍至极。
  奸淫掳掠,摧残妇女
  日军人面兽心,每到一地,总是搜捕妇女,任性摧残,而且手段残忍至极。凉亭百罗丘妇女袁氏被日军抓到强行轮奸以后,又驱使狼狗撕死在塘边。白石坳高氏、段家屋王氏、桶沟地老妪陈氏都被日军追逼投塘自尽,鲁家垅刘氏母女2人同时被摧残致死,柳溪曹家冲段氏因强奸不从,被砍掉大腿,最后枪杀在住屋门口。相家窗王氏孕妇被剖腹取出胎儿喂狗,仙田有一孕妇被剖腹惨死。河塌金屋胡家幼女被用刺刀戳穿下体并强奸摧残致死,王家塘张家少女因强奸不从,被勒死后进行尸奸;三德有外县难民蒋氏一家3口,丈夫被杀死在村口,女儿被喂了狗,再奸妇女,因抗拒不从,被刺刀捅死在路边。趾凤向阳被抓走7个妇女,一人被强奸致死,其余的下落不明。统计当地被摧残的妇女有59人,摧残后和羞愤自杀的有24人。
  城关前街后巷凡是没有逃走的妇女,不分老幼都被蹂躏。当时,城厢100多名中青年妇女,因日军搜查,走投无路,躲进天主教堂恳求法国神父保护,日军知道后,立即武装包围教堂。将她们全部掳往大街小巷,任性摧残,因抗拒不从立遭惨杀的有12人。城郊一批妇女30余人,背着小孩逃到六圩,因大水不能渡河,被日军围困在河墩,即在光天化日之下,用刺刀剥光她们的衣服,强迫裸体跳舞。然后集体强奸,反抗的都被连人带孩子抛入水中,哭声震天,惨不忍睹。西门街道60多岁的陈老奶、70多岁的齐老奶、黎老奶、80多岁的蒋老奶,都被日军摧残致死。黎老奶因患血崩,不能奸污,被抓到南城墙脚用大石压死。另有蒋家一个不满两岁的女孩,被用刺刀戳穿下体再行强奸。受害妇女,因拒奸或羞愤自尽的比比皆是。以上仅是凉亭和城关两地妇女在日军铁蹄下的悲惨遭遇。其他各地,凡是日军所到之处,都无一幸免。
  殖民统治,奴化人民
  1938年6月~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我县复兴洲区,建立日伪政权,先后成立“维持会”、“筹备处”、“县政府”等专政机构,并积极收编扩充“和平建国军”,配合日本侵略军,对复兴洲区2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的5万人民实行法西斯殖民统治,达7年之久。
  日军在占领区,分村设哨,日夜巡逻。对所在住户挨户编组,实行五家联保连坐,一人逃亡,五家遭劫,一家“窝匪”,血洗全村。居民外出,一律要持“良民证”。通过日伪驻军岗哨,必须先向日军哨兵行鞠躬礼,再出示“良民证”。路遇日军官兵,应立即靠旁站住,弯腰鞠躬,让其过后才能行动,否则要受到鞭打甚至扣押受审。经常突击清查户口,查出没有良民证的人或认为可疑的人,一律拘送宪兵队关押刑讯,大多被逼供处死。对洲区学校一律按照日军授意伪中央文化部统编的“中日亲善”、“日中提携”、“大东亚共荣圈”等为主要内容的教材。对学习思想教育,以灌输亲日、顺日、降日等奴化思想为中心,妄图长期奴化统治中国人民。
本文由宿松新世纪论坛编辑采集整理,原载《宿松古今纵览》博客,未经作者许可,严禁转载复制

全部回复5

那你的承诺呢 发表于 2014-9-11 20:59

那你的承诺呢 2#

2014-9-11 20:59

楼主是超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www.fxue.cn 发表于 2014-9-11 20:31

www.fxue.cn 3#

2014-9-11 20:31

真心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wargasm 发表于 2014-9-11 20:46

wargasm 4#

2014-9-11 20:46

难得一见的好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北京常住 发表于 2014-9-11 20:34

北京常住 5#

2014-9-11 20:34

不错不错
哎...来新世纪论坛就到家了,签到来了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当时游得比较快 发表于 2014-9-11 20:52

当时游得比较快 6#

2014-9-11 20:52

楼主真是人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少尉2
:
786531056@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1339

帖子2010

积分407665

图文推荐

  • 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程岭联络站开展“庆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劳动精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